收藏 分销(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分解.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73054 上传时间:2025-03-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分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分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分解的依据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识字和写字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结合本课的识字教学内容,认识“崛、帝、范”等8个字,会写“帝、义、伯”等12个字。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动词 “认识”和“会写”。 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阅读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3、学情分析 四年级上学期处于向高年级过渡时,学生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课前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学习目标 第一步:解析内容标准,确定关键词,寻找课标与本节教学的相关要求 课标对识字和写字的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 3、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阅读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 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梳理教材知识体系、知识点) 概念体系 知识地位 基本内容 认读8个生字 一般 会写12个生字 个别重点、其它一般 词语意思 重点 课文内容 一般 文章情感 重点、难点 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学生经验 基本内容 认读8个生字 认读 有前备经验 会写12生字 会写 有前备经验 词语意思 理解 有前备经验 课文内容 朗读 有一定前备经验 文章情感 体会 有一定前备经验 写作方法 学习 无前备经验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 概念体系 行为条件 学生经验 基本内容 认读8个生字 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借助拼音、 有前备经验 会写12生字 借助教材田字格和示范 有一定前备经验 词语意思 借助拼音、字典、联系上下文 有一定前备经验 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体会 有一定前备经验 文章情感 通过词句理解、反复朗读 有一定前备经验 写作方法 通过朗读、概括、练习 无前备经验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因材施教)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表现程度 学生经验 基本内容 认读8个生字 认读 正确 有前备经验 会写12生字 会写 正确 有一定前备经验 词语意思 理解 准确 有一定前备经验 课文内容 朗读 有感情 有一定前备经验 文章情感 体会 表达 有一定前备经验 写作方法 学习 运用 无前备经验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品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胸襟的博大,志向的远大;引发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五、教学设想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2、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3、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2、检查词语的认读。 (1)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2)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指导书写。 1、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① 用拆合法记“闯、惩”的字形。例如“闯”字。我们把它拆成二个部分,外边是“门”;里面是个“马”字;右边是没有的;再把这二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闯”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租”、“振”、“嚷”的字形。 租──祖 振──晨 嚷——囊 (完成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词语。) 三、诵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每件事发生在哪?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3、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完成学习目标2通过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学生反复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作业: 1、有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2、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词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三件事?指名说。 2、是什么原因使年仅12岁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呢?板书:中华不振。现在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探讨吧。 二、精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二)研读课文 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说。(无奈、困苦、懦弱、气愤。)让我们读出这种无可奈何的语气吧。 (2)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敢怒不敢言,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的后果是什么? ——不公正的待遇,没有自尊,没有人格。 ●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师:此时此刻的周恩来会想些什么?有民族责任感的人会想些什么?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民族责任感的人) (4)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原因;同时这件事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受别人的欺辱,从而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完成学习目标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师: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 分角色读: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周恩来:执着,好奇 ●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完成学习目标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C.重点体会: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周恩来说这句话时,表情和语气是怎样的?谁来表演一下。(师生共同评价) 再读周恩来说的话。你又体会到什么?(周恩来态度异常坚定) (完成学习目标4、品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胸襟的博大,志向的远大;引发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拓展总结,情感升华。 1、教师总结:周恩来小时侯就知道为国家富强,为中国人不再受别人的欺凌而读书,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2、作业布置: ● 课下读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遭人欺 六、目标达成检测方案 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疑惑( )( ) 热闹非( ) ( )兴中华 灯( )酒( ) 耀( )扬威 ( )顾( )盼 二.结合上下文,我知道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 ) 2.为明理而读书。 ( ) 3.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 ) 三.重点文段阅读。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带点字的读音是:( )( )( ) 2、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1)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 ) (2)大声叫好。 ( )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2)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 4.你面对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你准备怎样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