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中国的民族民俗概述
1. 我国的民族
◆民族的四大基本特征: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
◆各民族分布状况:汉族——东南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东北、西北、西南
*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语言和文字
①语言: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其他54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②文字:29个民族使用54种文字
2. 中国的民俗
◆三种分类
①经济民俗;②社会民俗;③信仰民俗;④游艺民俗
A.心理民俗;B.行为民俗;C.语言民俗
Ⅰ人生民俗;Ⅱ生活民俗;Ⅲ生产民俗
◆民俗的特征
除具备一般文化现象的共性特征之外,
还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
汉族的民俗
1. 概况:黄炎、东夷等部落,吸收部分荆蛮、百越、戎狄等部落。
春秋战国时期称“华”、“夏”或“华夏”,汉代以后称汉族
2. 汉族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七大方言:北方、吴、湘、赣、闽、粤
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1. 维吾尔族
◆分布地点:新疆,大部分天山以南。“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
◆文化
①“坎儿井”——新疆独具特色的水利工程
②“十二木卡姆”——十二部大曲
③叙事长诗《福乐智慧》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服饰:男子——“袷袢”(长袍的意思);全民——“朵帕”(小花帽)
◆饮食作物:馕、面条、抓饭、茶、奶
◆民居:泥土建筑,天窗采光,室内壁炉,屋顶平坦
◆主要禁忌
①吃饭或交谈:忌搓鼻涕、打哈欠、吐痰
②食物: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
③衣着:忌短小,最忌户外着短裤
④礼仪:屋内就坐跪坐,接受物品或请茶双手,忌单手
◆丧葬:土葬,净身白布裹身
◆主要节日:①肉孜节(开斋节)、②古尔邦节、③那吾鲁孜节
◆语言文字:阿尔泰语系,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2. 壮族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
◆分布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古代越人的一支
◆文化
①花山原始崖壁画 ②“铜鼓之乡” ③壮锦、“歌圩”
◆宗教信仰: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大乘佛教
◆服饰:男——缠头;女——银饰
◆饮食作物:酸食。生鱼片;五色饭;嚼摈榔和用槟郎招待客人的习惯
◆民居:“杆栏式建筑”
◆主要禁忌
①正月初一不杀生
②忌讳用脚踩锅灶,禁止在灶上烹狗肉
③夜间行走禁止吹口哨
④忌坐门槛中间
⑤家有产妇,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小孩未满月不得到别人家
◆丧葬:土葬
◆主要节日:①中元节、②三月歌节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汉藏语系
3. 土家族 自称“毕兹卡”
◆分布地点:湖南省西部、湖北省西部、川贵交界处,
◆文化
①摆手舞 ②土家锦 并称土家族的艺术之花
◆宗教信仰:崇拜土王,尊奉土老师,相信兆头
◆服饰:男——缠头;女——八幅罗裙
◆饮食作物:腊肉、甜酒、团馓和糍粑
◆民居:“吊脚楼”
◆主要禁忌
①禁食狗肉
②吉日和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③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
④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丧葬:土葬
◆主要节日:①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年)、②四月八、③六月六
③大端午、④七月十五
◆特色婚俗:哭嫁,《哭嫁歌》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汉藏语系
4. 黎族 海南
◆宗教信仰:主要崇拜祖先,其次崇拜自然。近代部分人信基督教
◆服饰:男——以红布或黑布缠头,穿“吊檐”;
女——耳环多且重,“儋耳”,部分地区妇女文面、文身
◆饮食作物:竹筒饭。喝糯米酒。腌制生鱼、生肉;妇女爱嚼摈榔
◆民居:船型屋和金字形屋
◆主要禁忌
①忌头朝门口睡觉
②妇女文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
③忌提及先辈的名字
④部分黎族人对猫禁杀忌食
◆丧葬:土葬
◆主要节日:①三月三
◆特色婚俗:“寮房”和“放寮”。婚后盛行“不落夫家”婚俗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汉藏语系
5. 苗族 史籍称“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分布地点:黔东南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带,
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岛
◆文化
①“飞歌” ②乐器芦笙 ③蜡染工艺
◆宗教信仰:信奉万物有灵或多鬼神,供奉祖先,崇拜自然
◆服饰:黔东南妇女“银衣”,头带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
◆饮食作物:种水稻、玉米为主,兼营油桐、油菜、八角和田七、天麻;嗜好饮酒
◆民居:吊脚楼(同土家族)
◆主要禁忌
①正月初一不杀生(壮族也是)
②忌讳用脚踩锅灶,禁止在灶上烹狗肉
③夜间行走禁止吹口哨
④忌坐门槛中间
⑤家有产妇,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小孩未满月不得到别人家
◆丧葬:土葬
◆主要节日:①芦笙节、②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年、赶秋节
◆特色婚俗:“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字,汉藏语系
6. 藏族
◆分布地点:青藏高原。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两汉时西羌的一支
◆文化
①唐卡 ②《格萨尔王传》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③白色哈达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服饰:
①农区
男——农区长袖圆领、右开襟束带的氆氇长袍
女——长袍,内各种颜色衬衣,前系氆氇围裙
②牧区
男——羊皮袄
女——羊皮袄,头发梳成小辫,缀珊瑚、贝壳和银币
◆饮食作物:农区糌粑为主食,喝酥油茶、青稞酒;牧区牛羊肉为主食
◆民居:碉楼、帐篷
◆主要禁忌
①饮食:忌食驴、马、骡、飞禽及鱼虾等水生动物
②宗教有关:忌讳在寺庙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
及动手抚摸喇嘛随身佩戴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
③忌单手接递物品。饮食用的碗和茶具忌扣着放置
④家有病人或妇女生育,门外生一堆火或在门口插上树枝或贴一红布条,忌外人进入
⑤忌讳别人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夸奖
◆丧葬
天葬——通行
塔葬——达赖、班禅及少数大活佛
火葬——活佛
水葬——夭折儿童
土葬——患传染病或凶死者
◆主要节日:①藏历年、②雪顿节、③望果节、⑤沐浴节、⑥萨噶达瓦节
◆婚俗:婚礼持续三天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汉藏语系
7. 彝族
◆分布地点: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
◆服饰:男-头发“天菩萨”,裹青蓝布头帕,扎成“英雄结”。男女“擦尔瓦”(披风)
◆饮食作物:“坨坨肉”、转转酒、烤茶
◆民居:“瓦板屋”。碉楼,彝族传统建筑的象征
◆主要禁忌
①忌用脚踏锅庄(火塘)和手摸火塘上的三脚架
②“天菩萨”忌用手触摸
③宰杀家禽、家畜时,忌外人在场
④忌外人骑马进彝寨,到寨门的竹篱笆前先下马
⑤忌主人敬酒不喝。忌讳客人将食品带走
◆丧葬:火葬——凉山彝族;土葬——云贵彝族
◆主要节日:①火把节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汉藏语系
8. 白族
◆分布地点: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文化
①大理石及珍贵木材
◆宗教信仰:佛教。洱海地区“妙香古国”
◆服饰:白色衣服为贵
◆饮食作物:稻米为主食。喜酸辣,爱吃凉菜,爱饮烤茶
◆民居:平坝区——土木结构的瓦房;山区——上楼下厩茅草房
◆主要禁忌
①忌上午访友或探望病人
②年节正月初一不能到别家串门
③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不礼貌
④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⑤火把节晚上,岳父不能接女婿来家过节
◆丧葬:土葬
◆主要节日:①三月街(又观音街)、②火把节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汉藏语系
9. 纳西族
◆分布地点: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文化
①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 ②丽江古城、古乐、壁画 ③《创世纪》史诗
◆宗教信仰:东巴教(多神)
◆服饰:妇女羊皮披肩,披肩四周绣七星,缀日月
◆饮食作物:丽江火腿粑粑;宁蒗琵琶肉;玉龙山区“植物宝库”之称
◆民居:三房一照壁
◆主要禁忌
①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忌触动大门两旁石头“门神”,忌砍伐“神树”
②不能登踏架锅做饭用的三脚架,不能翻弄灶里的灰
③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④进屋后不能靠神位坐,最好坐在灶下方或周围
◆丧葬:土葬
◆主要节日:①三朵节、②火把节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巴文、哥巴文),汉藏语系
10. 傣族
◆分布地点: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
◆文化
①孔雀舞 ②“赞哈”(歌手)
◆宗教信仰:小乘佛教
◆服饰:妇女上身着紧身内衣,下身花色长筒裙
◆饮食作物:大米为主。版纳地区食糯米。喜食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摈榔
◆民居:“杆栏式建筑”
◆主要禁忌
①平时忌进“寨神庙”。寨心忌坐、脚踏和拴马。忌移动或触摸神树下送鬼的祭品
②进佛寺要脱鞋,忌触摸神像和法器,忌摸小和尚的头顶
③房间内的中柱忌靠背、挂东西,楼下中柱忌拴马
④忌从火塘跨过,忌别人移动或抬起火塘三脚架
⑤忌从妇女脚上跨过或触摸妇女头上的发髻。忌女招待男客,男招待女客
◆丧葬:土葬为主,另有火葬、水葬
◆主要节日:①泼水节(浴佛节)、②关门节、开门节
婚俗:晚上吹葫芦笙“串姑娘”、“串寨子”和“丢包”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汉藏语系。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知识点串联
1.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满族
2.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维吾尔族
3.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壮族、土家族、黎族
4.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苗族、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
5. 海拔最高的少数民族——藏族
6. 分布在中国最南的少数民族——黎族
7.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
8. 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
9. 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25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