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捕蛇者说-第三课时.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956063 上传时间:2025-03-0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06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蛇者说-第三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捕蛇者说-第三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本文档共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 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分别朗读并翻译1—4段的内容。 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1—4段的内容。 二、读懂课文第5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3.指名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 (1)“说”这一文体的特点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的作者表达出一个怎样的道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三、读透课文 1.文章一再写毒蛇之害,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2.为了突出文章的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的不幸加以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以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与蒋氏“弛然而卧”对比;以乡邻们“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对比……这诸多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乡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 3.“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再读捕蛇者自陈心曲一段,同桌讨论这一段语言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偶、排比。 大量使用骈句,全文偶句、散句交错使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 四、读活课文 1.你认为赋税之毒甚于蛇的这一社会问题仅仅是唐代才有的吗?你从哪句话得出这样的结论? 明确:这是自古以来就危害百姓的,从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可以看出。 2.温家宝总理一再提出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说”?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归纳出本课中一词多义的词,并写出每个词语的意义。 2.表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幸    (乡 邻) 以捕蛇独存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后   死   “赋”之不幸 (捕蛇者)  非死则徙尔       哗然而骇                     先  死 对比、衬托 《捕蛇者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