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田德萍
【学情分析】
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陌生的字、词、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过程只是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自主学习不够,依赖心理过多,独立学习能力不强。这些现状导致学生课外文言文失分很多。
【教学重点】
把握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中考考点的答题技巧。
【课型】
中考复习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试题回顾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夫?何以为父?”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选自明朝张夷令《迂仙别记》)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字意。 (2分)
(1)甚矣,汝之不惠 (2)何苦而不平
(3)旦日,延人治屋 (4)不见雨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 岂不徒耗资财?
3. 回答问题:从【甲】【乙】两文画线的句子可以看出,智叟和迂公在看待问题上有什么共同点?请你说说你的理解。(3分)
【考点归纳】
1. 解释词语 2. 翻译句子 3. 理解内容
二、考题示例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俄顷立就 ②日沃汤数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是者六七始已。
3.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方法探究】
1. 词语解释:
解题方法: 组词、语境、联想推断
技 巧: 1.课内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2.结合具体语境推测义项。
2. 句子翻译:
言文翻译的一般步骤: 1. 解词:解释重点词语
2. 串意:词意串联成句
3. 顺意:词语连贯,语句通顺
翻译五法:留、删、换、调、补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保留。
删: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换:对古今异义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
调: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3.内容理解:
1.关注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 依照“一个人物一个角度,多个人物多个角度,主要人物主要角度”的原则, 进行主旨理解,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作为答案。
三、实战演练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chǔ),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方磨铁杵 媪自言姓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 由本文演变的民间俗语是什么?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归纳小结】
词语解释: 组词、语境、联想推断
句子翻译:
三步: 解词、串意、顺意
五法: 留、换、调、补、删
内容理解: 分析主人公,分角度把握
抓情节,找课内外关联点
四、课后作业
景公之时,雨yù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 “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公被狐白之裘 乃令出裘发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 文段所讲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
课外文言文阅读
考点归纳:
1. 解释词语
2. 翻译句子
3. 理解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