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倾吐心声》作文讲评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作文讲评,学会选取典型事例,把生活中感动的事情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进行德育渗透。
3、针对习作要求,评价习作,并尝试修改习作,感受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在病句、别字、事件描述方面着重修改。
二、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前一次大作文,我们写了一篇抒情散文。作文要求大家写生活中不能忘怀或者心生感悟的事情,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大部分同学都按照要求去做了,而且写得风格各异,有写因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感动的,有写由小动物的追逐而悟到生活哲理的,有写难忘的童年生活的,等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讲评作文。
2、回顾写作要求
我们先回顾一下写作的要求。(清一个同学念一下。)
3、习作总评
1、 从整体上来看,这次作文大家做的好的地方是:
【(1)、能够围绕中心选取典型的事件进行叙写。
(2)、部分同学能将事件写生动,表达出真情实感】
4、佳作放送
写的好的同学很多,其中,老师精选了四篇打印出来供大家欣赏。这里,我们先一起欣赏第一篇,邓敏写的《路上有你,不苦》。我们请科代表朱琴同学朗读,大家认真的欣赏,找一找,这篇文章好在哪些地方?对了,科代表读的时候,大家干什么?【适当做好笔记。】
(1)朱琴朗读,学生做好笔记。
(2)学生发言。教师适时评价(你时从xx角度来说的,说得很好,想法非常独到……)
(4)询问作者几个问题:为什么想到写妈妈关心自己的这个内容?怎样构思的?
(3)教师引导、补充、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妈妈深夜等着让我吃鸡蛋的一件小事,表现了妈妈对我深沉的爱。
(我认为,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来看,结构精巧。)
一、结构精巧
(开篇觉得成长中自己很辛苦,尤其是进入了初三。)苦——(然后)感受到母爱陪伴——(最后觉得)不苦
二、抒情方式多样,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母子深情。
1.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愧疚、感激的情感。能找出一处来吗?
如:“想到他为我而操劳,我真的好难过啊!”——直接抒发了内心对妈妈充满愧疚。
“妈妈,路上有你——不苦!妈妈给了自己力量,抒发出对妈妈的感激、热爱、赞美之情。
2.间接抒情。文中对妈妈的动作、外貌的描写,既写出了一个无微不至关心着孩子的母亲,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同时这些描写又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爱。如“妈妈睁开眼睛看着我,脸上带着一丝倦容。”“我发现妈妈脸上的皱纹蛮横无理地侵蚀这她那原本光滑的肌肤。”
三、文章用笔细腻。
全文所写的事件非常小,妈妈深夜伴着夜读的孩子,剥鸡蛋给孩子吃。很简单的事情,作者却写的情真意切。其实,文章仅抓住了妈妈的一个睡姿、一个神态、一句话、一个动作来写。只不过,这些都写得很细腻。能找出一例说说吗?如“妈妈将鸡蛋拿过去,轻轻捏了一下,我看见裂痕迅速弥漫开来,如藤蔓植物一样生长。”典型的一个细节描写,让人感受的是弥漫开来的无声无息的母爱。
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5、亮点欣赏
(1)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有的同学虽然作文等级打得不是很高,但有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
(2)请作者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课件出示5-10个优秀语句)
欣赏之后,教师鼓励:欣赏了这些同学的文章亮点,你是否有所触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好文章的。综观这些语句,你很难说哪个最好?因为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色,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感情浓烈,还有的朴实真诚,有的细致入微……
6、指点江山
(过渡)但是,我们的同学还是给我出了个难题,我碰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它优点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大家来帮助我,好不好?
(1)出示一篇典型文章请学生点评,并帮助修改。
A、你觉得这篇文章哪个地方写得好?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怎么改?请按照要求修改。(课件出示具体修改要求。)
a、文章有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b、选材是否合理,重点有没有突出。
c、语句是否通顺、具体、有条理。
B、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交流。
(2)学生讨论后讲评。(教师有方向性引导、深入并修改。)
(3)教师总评。(这篇文章优点正如刚才的同学说讲的……最大的不足之处在……还存在……等问题。
7、金玉良言
刚才,我们修改这篇作文,很到位。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小的提高,特别是文章的作者。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修改,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获得激发,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高。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海明威说:“我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二百遍才最后付印。”
这些作家的经历充分证明修改文章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然环节,文章只有越改才会写得越好。
8、布置作业
根据这堂课的要求,继续修改自己的作文,使文章写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