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人:*** 审核人:***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护理学院
适用专业:护理
课程名称:微生物与免疫学
课程代码:Z09201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8 实验(上机)学时: 10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学
后续课程:病理学、药理学
二、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本教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二篇为病原微生物学。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与自学能力,教材适当进行了新旧理论、技术的更替,循序渐进,适当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突出了变态反应机制、合并雷同的防治原则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前提,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严谨态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学时: 1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 现代免疫学的概念。
难点: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 抗原 (学时: 2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 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难点: 交叉反应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第二章 免疫系统 (学时: 2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
难点:淋巴细胞的概念及种类。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
2.熟悉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
3.了解淋巴细胞的分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第三章 免疫分子 (学时: 4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
难点: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水解片断的功能和生物学功能;IgG、IgA、IgM、IgD、IgE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3.了解了解HLA的结构;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第四章 免疫应答 (学时: 3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免疫应答的概念及T、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
难点:内源性、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2.熟悉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及基本过程;体液免疫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概念及生物学效应。
3.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耐受的概念及意义;免疫应答的调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第五章 超敏反应 (学时: 2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及临床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难点: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2.熟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3.了解其他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 免疫学实验(一) (学时: 2 )
1.免疫器官(胎儿胸腺、腔上囊、淋巴结)展示
2.补体溶血试验(操作)
3.豚鼠过敏试验(示教或观看电教片)
作业:课后习题
第六章 免疫学应用 (学时: 2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人工免疫的概念及分类
难点:抗原抗体检测特点、类型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人工自动和人工被动免疫法的概念、特点、用途;计划免疫的概念、程序、常用生物制品及注意事项。
2.熟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的概念,常用方法及用途;
3.了解细胞免疫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实验二 免疫学实验(二) (学时: 2 )
凝集试验: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操作、示教)
沉淀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示教)
3.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标记技术(操作、示教)
4.细胞免疫的测定: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E-花环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示教)
5.常用生物制品展示
第二篇 病原生物学
第七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学时: 3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难点:病毒的增殖过程及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病毒的结构与组成、抵抗力及病毒的致病性。
2.熟悉病毒性感染的防止原则。
3.了解病毒的增值过程及检查病毒性感染的常用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第八章 常见的病毒 (学时: 4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病毒的感染方式及致病特点。
难点:常见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常见病毒的感染方式及致病特点。
2.熟悉常见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3.了解其他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第九章 细菌的基本特征 (学时:3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培养基的概念及毒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的概念
难点: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感染方式与途径。
2.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操作、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调的概念。
3.熟悉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方式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 了解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细菌的培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三 细菌形态学检查 (学时: 2 )
1.油镜的使用与保护(操作)
2.细菌的基本形态、特殊结构观察(示教)
3.细菌涂抹标本的制作(操作)
4.革兰染色法(操作)
实验四 细菌人工培养、细菌分布检查及消毒灭菌法 (学时: 2 )
1.常用培养基制备及培养基种类(示教)
2.常用培养基的接种法与培养(示教)
3.细菌培养物性状观察(结果示教)
4.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检查法(细菌生化反应检查法)(结果示教)
5.细菌分布检查(空气、水、土壤、皮肤、咽喉部等处)(操作)
6.消毒与灭菌法(紫外线杀菌试验、化学消毒剂抑菌试验、抗生素敏感试验、煮沸消毒试验、高压灭菌器简介)(结果示教)
第十章 常见的病原菌 (学时: 5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病原菌的感染方式及致病特点。
难点:常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常见病原菌的感染方式及致病特点。
2.熟悉常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3.了解其他病原菌的致病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实验五 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检查 (学时: 2 )
1.病原性球菌检查(球菌形态观察、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培养物观察、血浆凝固酶试验、抗“O”试验)(示教)
2.肠道杆菌检查(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革兰染色标本)(示教)
3.镜下观察下列细菌形态及染色性(霍乱弧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布鲁菌、鼠疫耶尔森菌、炭疽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等)(示教)
4.结核病人痰标本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法查抗酸菌(操作)
第十一章 真菌(学时: 2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菌落特征。
难点:真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菌落特征。
2.熟悉真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了解常见致病性真菌的种类及所致疾病。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第十二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学时:1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人体寄生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的概念。
难点: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作用和宿主的免疫作用。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人体寄生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的概念。
2.熟悉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作用和宿主的免疫作用。
3.了解寄生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第十三章 常见人体寄生虫 (学时: 3 )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的人体寄生虫形态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难点: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生活史。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
1.掌握线虫与吸虫虫卵形态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掌握猪肉绦虫与牛肉绦虫的区别;掌握阴道毛滴虫、疟原虫形态特点及致病性。
2.熟悉线虫、吸虫的生活史,熟悉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及致病性。
3.了解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危害。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课后习题
四、学时分配
章 次
学时分配
小计
理论
实验(上机)
备 注
绪论
1
1
第一章:抗原
2
2
第二章:免疫系统
2
2
第三章:免疫分子
4
4
第四章:免疫应答
3
3
第五章:超敏反应
4
2
2
第六章:免疫学应用
4
2
2
第七章:病毒的基本特性
3
3
第八章:常见的病毒
4
4
第九章:细菌的基本特征
8
4
4
第十章:常见的病原菌
7
5
2
第十一章:真菌
2
2
第十二章: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1
1
第十三章:常见人体寄生虫
3
3
合 计
48
38
10
五、考核说明
考核方法:闭卷笔试
成绩评定方法: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六、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一) 主要教材
肖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
1.肖纯凌、赵富玺《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 赵富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