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雷电颂》教学设计
张秀娟
【教材分析】
《雷电颂》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本文想象瑰丽奇特,在屈原与风暴雷电物我同化的境界中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激情。阅读本文需要调动学生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剧中情景,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赏析,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篇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优美且凝练。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品味散文诗语言的这种特点,并在强调朗读的同时,对文章进行品读、美读,进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八年级2班,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的能力,具备了语文学习的一些心得,但是就此文的文体而言,孩子们对思想意蕴深厚的散文诗接触较少,而这段独白想象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丽,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学生对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了解不深,因而要理解作品表现出的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气势,感受作者情感的律动。
2. 把握人物情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 品味语言,初步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揣摩文章的语言和写法,把握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揣摩文章的语言和写法,把握作品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读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收集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材料
教师制作课件 准备歌曲《屈原》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 咱们来说说端午吧,孩子们。你所知的端午是什么?告诉我们大家好吗?
2. 学生踊跃发言。
3. 教师归结为几个中心词:屈原、粽子、赛龙舟、咸鸭蛋
教师语:咱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端午和屈原吧!
4.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
二、检查课件预习情况。
小组检查,全班交流预习成果。
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请根据老师提示的问题,带着问题研读课文。
你读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
在整个独白中,屈原贯穿始终的是什么情感?
思考:有没有同学愿意为我们讲一讲屈原的故事呢?
学生可能涉及到的到的内容:
端午节的来历;
有关屈原的作品。
教师补充:提到《离骚》老师有话要说,当年上中文系的时候,太多人考试都死在这作品上面,,为啥?因为太长了,背不到呗,不过现在好了,高中就要学习,我估计到了大学大家已经相当了解了。他是用楚辞的形式来写的这部作品,那个时代楚辞是相当盛行,作品中的大部分文字有许多楚国当时的口语。介绍张仪,以及屈原处的时代的历史,包括被关押,后投汨罗江自尽的情节由教师补充。
过渡:所以,你更了解屈原的内心对光明如此向往,对黑暗何等地憎恶和痛恨。
但是,这不戏并不是一味地还原了当时楚国在战国时期的语言,更多的是白话文,是口语,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这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
出示PPT
简介作者郭沫若以及写作背景。
过渡:提到这儿,我们可以联系到之前学习的有一种诗的功用: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而这部作品也是借古讽今。
播放视频《屈原》片段。
研讨课文,把握文章最重要的写作手法:象征
教师过渡:这部戏的独白就是《雷电颂》,颂:歌颂之意。那么请大家读一读,在这篇独白中的自然景物背后的象征意义。
出示PPT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学生回答。由同学们先提出文中用了象征手法的景、物。
提前预设——学生的回答可能有:风、雷、电;土偶木梗、神像;有形的长剑和无形的长剑;洞庭湖、长江、东海;湘君、湘夫人;屈原。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PPT。
回答以上的事物象征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并板书:
风、雷、电象征:毁灭黑暗,迎来光明的力量。
洞庭湖、长江、东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走进文字、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品昧语言
《雷电颂》即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请找出最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爸爸和妈妈。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点评: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雷电颂》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①拟人兼呼告
—爱憎表达最直接有力
②排比和反复
—句式整齐,感情表达更强烈
③多用短句
—语气急促,情感激烈
活动:对比引申把握抒情方式
与 以前学过的郭沫若诗《天上的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五.拓展延伸:
分析比较: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静夜>>与本文的不同。
<<天上的街市>>、<<静夜>>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象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所以感情鄙喷薄而出,不可阻挡。
六、板书:
雷电颂
郭沫若
屈原: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爱国爱民 英勇无畏 浩然正气 忠贞不屈
歌颂风雷电
风、雷、电象征:毁灭黑暗,迎来光明的力量。
洞庭湖、长江、东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在清晰的教学思路下,基本上解决了本堂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上基本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引领学生慢慢地由千层阅读深入到文本进行探究,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内涵。
成功之处: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内容;
2.按照既有的教学思路,井然有序地进行教学;
3.课堂上以读为主,在朗读中品位语言特色。
不足之处:
1.未能够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挖掘出屈原以及郭沫若的思想,这个地方教师讲解太多;
2.在语言感悟上,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