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到2003年“神舟”五号、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完成载人航行,我国的尖端科技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的重大突破生动地说明( )
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②中国开始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④航天技术的发展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2.下图是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空一号”成功对接。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征服太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引力的束缚中暂时解脱出来,去探寻宇宙的奥秘。最能证明我国载人航天“有能力”的事件是( )
A.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
D.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
3.北京时间2012年6月27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了第五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这不仅打破了中国载人深潜的历史记录,更意味着我国在深海探测能力上有了重大提高,这可使中国深海活动范围覆盖世界99.8%的洋底。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4.2012年3月,袁隆平提到:“今年的目标是向亩产1 000公斤迈进,这虽然很不容易,但像矮子爬楼梯,一步一步走。”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原因是( )
A.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
5.20世纪50年代,我国文学艺术领域涌现出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人口学、遗传学等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主要得益于( )
A.新中国的成立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
6.(2012·丰台期末)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7.★1967年,有位作家说:“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尤难。”这位作家这样说的原因是( )
A.19世纪60年代缺乏创作素材
B.作家搞创作比较辛苦,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C.“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D.改革开放以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及时恢复
8.(2012·武昌模拟)历史上邓小平曾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这次讲话的历史背景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C.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开始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小明的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的教育( )
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
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
D.实施“211工程”计划
10.(2013·台州模拟)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考生的考试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由此,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①高等学校开始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 ②国家在教育战线实行拨乱反正 ③国家开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 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B.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12.(2010·莆田质检)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13.★科学技术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1871~1913年欧洲和美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直接的作用,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中国主要科技成就一览表
时间
成就
地位
载人航天工程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
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
载人飞船
“嫦娥”绕月探测工程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
世界第四个掌握绕月探测技术的国家
2010年10月31日
“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卫星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2000年10月31日
北斗导航卫星一号
世界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
2000年12月21日
北斗导航卫星二号
2003年5月25日
北斗导航卫星三号
2008年2月
北斗导航核心芯片“领航号”正式诞生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四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同时还向“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表达了特别致敬。
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给“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的颁奖词是: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7年11月1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中得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四概述我国取得以上科技成就的原因。(4分)
14.(2012·枣庄三校模拟)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言论
“有教无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当仁不让于师”
材料二
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堂,于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要通解经史,文理明顺。”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如图为“山东大学堂西学教习合影”)。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欧美和日本留学有59人。
——王怀兴主编《山东历史》
材料三 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 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 480
4 635
303(含两所民办高校)
951
571.5
51.4
——王怀兴主编《山东历史》
(1)表格中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8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东大学堂体现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大学堂的创办有怎样的历史意义?(10分)
(3)据表格中的数据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10分)
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1. 选C 本题考查我国航天技术的成果及其影响,①③④属于航天技术的影响。“向科学进军”是1956年提出的口号,排除含②的选项。
2.选C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由关键信息“征服太空”和“载人航天”排除A项;“东方红1号”是地球卫星,虽也涉及空间领域,但不是载人航天,排除B项;“嫦娥一号”是绕月卫星,也是人造地球卫星,排除D项。故选C。
3. 选B A、D两项表述本身不正确,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不选。材料反映了中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这说明当代科学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故选B。
4. 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推向了全世界。其推广应用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所以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5. 选B 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主要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实施。C项是新时期的方针,不符合题意。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
6. 选A 从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鼓励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非艺术上的百花齐放,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7. 选C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67年”,此时正处在“文革”时期,“双百”方针受到破坏。
8. 选C 邓小平提倡继续坚持“双百”方针应该是在“文革”以后,三大改造发生在建国初期,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是在“文革”后期,都应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此时邓小平已经逝世,因此,A、B、D三项都是错误的。
9. 选C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在进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当时的教育就是为了适应这方面的需求。A项旧中国的教育主要培养懂得四书五经的人才;B项材料强调理科,文理科院校发展并不均衡;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10. 选B “工农兵学员”主要出现在“文革”期间;“211工程”是在90年代以后提出来的,排除①③。
11. 选A 根据“毛(泽东)后的领导”“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文革”以后,在邓小平的努力下,我国恢复高考制度,A项符合题意。
12. 选C 本题考查中国现代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995年中国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符合“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的要求,C项正确;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与题干中“科学和教育”不相符,A项错误;“三个面向”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D项错误;“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可以排除B项。
13.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科技发展成就及其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可获取相关信息。第(2)问,从表格中可看出中国科技成就集中于航天航空领域、成就领先世界;从材料三中可获取“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信息。第(3)问,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一般注意从国家政策、科学家个人、社会与广大工作者努力三方面分析。
答案:(1)观点:英、法、德、美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科学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特点:航空航天领域成就突出;世界领先;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原因:国家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科学工作者的爱国和奉献,科技创新,刻苦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
14.解析:本题地方色彩比较明显,主要考查山东地区古今教育发展的史实。第(1)题根据表格材料,逐条提炼即可。第(2)题的“特色”要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得出,“意义”要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概括。第(3)题的“变化”要根据表格进行归纳,“因素”要从经济、政策等方面入手来分析。
答案:(1)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奋学习;独立思考。
(2)特色:注重聘请西方教师,把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意义: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推动了教育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变化: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因素: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