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的第一次语文尝试.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944875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第一次语文尝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的第一次语文尝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本文档共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马克吐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 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 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 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 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教 具:投影仪,课件微机,图片,有关表演的道具。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以课后“马克·吐温出版第一本书的故事”引出作者,认识作者。 2.课前热身: 教师启发学生:马克吐温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力量何以让一位出版商成为19世纪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 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画像):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其他作品,如他写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著名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 (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上介绍。)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互动(一)—学生小组内互动,师生全班内互动: 自学生字词,并针对自读中对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加以整理。提交全班共同读议,予以明确。 1)生字词(加点字):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撰文 俗不可耐 言简意赅 戏谑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趾高气扬 诽谤 涉水过河 2)新词语(课下注解有的除外): 粗糙 花花公子 琐闻 苛责 教师检查学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后,组织学生就文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进行全班讨论,全班群策群力帮助解答,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 3. 师生互动(二):“叔父离家外出了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几件事情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归纳整理。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最后明确: 共做了三件事情: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影响是:作者办的周报引起了轰动,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作者初步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第一、三件事情详写,第二件事情略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教师先指名学生起来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教师出示投影,将课文层次结构明确展示: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一层(1-3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段)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第三层(5段)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出示投影): 1. 给加点汉字注拼音: A.涉水 B.粗糙 C.猝不及防 D.乳臭未干 E.趾高气扬 F言简意赅 2.解释下列词语: A.煞费苦心: B.猝不及防: C.趾高气扬: D.言简意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差( ) 臭( ) 恶( ) 缝( ) ( ) ( ) ( ) ( ) 4.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这是他开的小玩笑”中“这”指代的内容?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向课外延伸,教育学生应该礼貌待人。 指名学生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学生补充) 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教育学生: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作 业: 1.课堂检测 2.基础训练积累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