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雨说》讲学稿(第一课时)
使用年级:九年级 主备人:郭应良
审核人: 授课类型:新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难点: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课前预习:
(一)知识积累:(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禁锢( ) 留滞( ) 襁褓( )( )田圃( ) 丝缕( ) 喧嚷( )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喑( )___________ 温( )____________
谙( )___________ 愠( )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B、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C、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了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眼泪啊
D、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二) 了解内容,学会朗读:
1、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读这首诗
2、为诗歌的四个部分拟标题
第一部分(1—3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5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6—8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9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改时间: 批改人: 预习效果:
课堂导入:
(一) 播放视频《雨景》,引入课题:雨说。
(二) 预习检测:
1.相互检查,组长签字。
2.个性发言,集体订正。
(三) 教师点拨:
1.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地,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
2.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诗人身在台湾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课堂自学:
(一) 整体感知:
1. 对照课文,听录音体会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感情、气势。
2.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3.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朗读技巧。
4.背诵比赛
(二)自主感悟:
1.分层次朗读诗歌内容,感悟主要内容与关键词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性朗读,分析“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表现了春雨怎样的精神?
合作研讨:
1.联系诗的内容,说说本诗“副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从第1节到第5节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说说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说说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本诗中作者都使用了哪些修辞?
4.作者明写春雨暗写,表现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5.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课堂达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禁锢( )留滞()襁褓()()田圃()丝缕()喧嚷()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喑()_____ 温()______谙()______愠()_________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寒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忍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说说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副标题为什么叫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批改时间: 批改人: 达标效果:
课堂总结:
1、 教师总结达标效果与存在问题。
2、 教师点拨: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3、 学生发言、补充。
4、 布置作业,《优化设计》一至三题。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