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亦醉亦醒-且乐且悲—探寻《醉翁亭记.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942386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亦醉亦醒-且乐且悲—探寻《醉翁亭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亦醉亦醒-且乐且悲—探寻《醉翁亭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亦醉亦醒,且乐且悲 ——探寻《醉翁亭记》背后的那个醉翁 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吴宏娟 亦醉亦醒,且乐且悲 ——探寻《醉翁亭记》背后的那个醉翁 Wake up and Drunk,Happiness and Sadness ——Seeking the tippler behind the Drunkard Pavilion [摘 要]作为北宋文坛的一代宗师,欧阳修的代表作《醉翁亭记》深受时人和后人喜爱。一篇短小的《醉翁亭记》之所以能如此受人喜爱,之所以能历经时间考验而成为经典,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它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更多的应该是作者欧阳修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核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们。本文笔者将从“翁”、“醉”、“乐”这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来解读和剖析欧阳修这位有志之士那亦醉亦醒,且乐且悲的精神世界。并试图探寻时人尊而赞之,后人敬而誉之的原因。 [关键词]欧阳修;翁;醉;醒;乐;悲;共鸣 [Abstract]As a literary master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Ouyang Xiu’s masterpiece Drunkard Pavilion is welcomed by the pepole from the old time to now. It welcomed by the people and became a classic work not only because graceful expression and refreshing style but also the charm of character and spiritual contents moved th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readers. The author will interpret and analyze the lofty ideals’s spiritual world from the flowing three key words: “Weng”, “drunk” and “pleasure”. And try to explore the reasons that respect and praise of that age and contemporary people. [Keywords]Xiu;Weng;drunk;wake up; pleasure;sadness; resonance 亦醉亦醒,且乐且悲 ——探寻《醉翁亭记》背后的那个醉翁 欧阳修——这为“天下翕然而师尊之”的一代文宗,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一大批“超然独骛,众莫能及”的散文名作。他的代表作《醉翁亭记》便是这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醉翁亭记》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的人争相传诵,为之洛阳纸贵。然而流传至今,《醉翁亭记》仍然能在读者的内心引起深深的共鸣,可谓我国古典文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一篇短小的《醉翁亭记》之所以能如此受人喜爱,之所以能历经时间考验而成为经典,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它和谐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清新的文风,更多的应该是作者欧阳修——这位“醉翁”太守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赞誉。那么,透过这样一篇《醉翁亭记》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欧阳修呢?又是他“老人家”怎样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呢?下面我将从三个层面或者说三个关键点来分析和透视《醉翁亭记》,并以此来探寻欧阳修,这位“醉翁”太守那亦醉亦醒,且乐且悲的精神世界。 我认为解读《醉翁亭记》有三个关键点便是“翁”“醉”“乐”这三个中心词,可以说这“翁”“醉”“乐”相互交织共同谱写了欧阳修的精神之歌。 一、翁——饱经沧桑,洞明世事的心理感觉 《醉翁亭记》所写之亭叫“醉翁亭”,这个亭子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原来是这滁州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给这个“山之僧智仙”所建的亭子起的名字,从中我们知道了这个滁州太守自号曰“醉翁”。太守又因何而自号“醉翁”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①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三十九《醉翁亭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而年又醉高”才称自己为“翁”,那这个太守也得六七十岁了吧!然而事实上,写作《醉翁亭记》时是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这一年欧阳修仅仅四十岁,根本不到六七十岁啊!那么四十岁的欧阳修为何要称自己为“翁”呢?是身体上的原因吗?欧阳修曾经有诗云:“我昔被谪居滁山,明虽为翁实少年。”②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六·居士集卷六《赠沈博士歌〈遵嘉二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显然并不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原因,那么,这个“翁”因何而来呢?对此,欧阳修有两句诗可以解释我们的疑惑:“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③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六《赠沈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欧阳修说他之所以称自己为“翁”,只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但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就不难感觉到这以“翁”戏客的轻松背后是一份黯然神伤与失落之至。其实,欧阳修于醉翁亭还写了一首诗:“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④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五十三· 居士外集卷三《题滁州醉翁亭<庆历六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醉中遗万物”?他所遗之物到底是什么呢?从25岁成婚到写成《醉翁亭记》的15年间里,欧阳修先后两次丧失心爱的妻子,三次经历丧子之痛,妹夫病故之后胞妹无依无依无靠,老母亲又体弱而多病,他本人更是经历了几遭谗诬而远贬他乡,壮志难酬又人格受辱的苦难历程。总之家庭的变故与仕途的失意让年富力强的欧阳修倍受打击而未老先衰,但是对于欧阳修而言,这其中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当属后者。庆历三年(公元1043),宋仁宗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提倡“广言路,修政事”,他本人更是亲自诏见范仲淹,富弼等大臣征询拯救国家于危机的良策。范仲淹等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以献言献策,宋仁宗大加赞赏并颁行于全国,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开始了。但是“新政”却因为触犯了贵族官僚以及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在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的险恶打击下以失败告终。欧阳修作为“新政”中紧随范仲淹而力推革新,并以笔为矛写作《朋党论》等宏文誓死反击的进步者必然成为“保守派”的眼中钉,肉中刺。在“保守派”连环而阴险的打击下,范仲淹等人相继退出朝堂被贬他乡,欧阳修自然也难逃此劫。为了给欧阳修以致命的打击,“保守派”以一个莫须有且肮脏无比的罪名——与外甥女张氏通奸起诉欧阳修,最后虽然欧阳修在宦官王昭明等人的正义审案下没有担负如此丑恶罪名,但却以侵吞张氏财产之罪而被贬滁州。面对着“新政”的失败,面对着“保守派”险恶阴谋,面对着宋仁宗的不信任,面对着张氏案件的无端加害,人格受辱的欧阳修怎能不“苍颜白发”,怎能不“颓然”而呼,怎能不未老先衰呢?再联想到大宋王朝改革受阻后将因“三积两冗”的矛盾而愈加衰弱的未来,这位心忧天下的进取之士怎能不颓然而失落,黯然而神伤呢?怎能不有一种“翁”感觉呢? 人们常说:“四十不惑”,而此时的欧阳修早已“不惑”了,他要比通常四十岁甚至五六十岁的人都成熟的多,因为他经历了太多挫折,太多痛苦了。“记得金銮同唱第……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①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一三三 ·诗余卷三〈乐语附〉《临江仙二首》之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可以说十多年间,他坚持革新,力推革新,貌死犯上,远贬他乡,欧阳修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付出太多太多了,因而我们才能看到滁州山游中那个“苍颜白发”而“颓然乎其间者”的“醉翁”太守。可以说,此时的欧阳修已经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饱经沧桑,历经苦难而人情练达,洞明世事了。这个“翁”正是契合欧阳修40岁实际年龄的心理感觉。 正是因为有了这“翁”的老迈境界,才使欧阳修于滁州的山山水水中得以一“醉”一“乐”。那么这个欧阳老翁的“醉” 与“乐”自然会别有一番深意。 二、醉——沉醉于远离的宁静,清醒在前行的远方 带着“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②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一百三十三《浪淘沙·把酒祝东风》.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的苦痛,欧阳修忍受着贬谪的屈辱来到了“荒城草木多阴暗,日夕霜云意浓淡”③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三《新霜二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的荒僻滁州城。滁州城虽然偏僻,穷困,但这小小的滁州城却有着清新明丽的山水,秀美怡人的四时之景,自然而纯净: “环滁皆山也……琅琊也。山行六七里……酿泉也。”④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三十九《醉翁亭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⑤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三十九《醉翁亭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然而更难得的还是滁州城那憨厚老实的山民,自然而淳朴的民风。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欧阳修这位深受屈辱的有志之士于宁静的自然中得以暂时的解脱与轻松,因而他“醉”了。体会过朝堂上人心之叵测,经历过官场中用心之险恶,欧阳修再来到这滁州城,来到这琅琊山,来到这醉翁亭,他拥有的是一份单纯的可爱,纯粹的优美,一个远离官场险恶的桃源圣地。当人遇到太多挫折的时候,就会非常渴望能沉浸在一种简单而纯粹的优美之中,也只有在这种简单而纯粹的优美当中他才会得以沉醉,得以释放,才能获得心灵的平和和一种暂得的安宁。所以说欧阳修的“醉”从根本上讲并不是因酒而醉,而是缘境而醉;不是酒醉,而是沉醉于或者说是沉迷于一种远离的状态。欧阳修自己也曾说过,他事实上是一位“载酒长盈车”,与客“频举杯”的能饮之人,可见他的酒量并不小,但登上醉翁亭后他便“饮少辄醉”。显然这已“翁”之人是因境而“醉”,以“醉”冠“翁”可以看出此“翁”想于这滁州简单而纯净的自然之境中得以解脱,得以安宁。可见欧阳修是愿意醉,渴望醉的。那欧阳修能否一直沉醉下去呢?他能一直于这滁山滁水中快乐而安宁的生活么? “苍颜白发,颓然而呼其间着,太守醉也”,如果说他是一直快乐而安宁的沉醉着的话,那这个太守就应该是“悦然”、“泰然”或者是“欢然”而呼其间者,而不应该是“颓然”而呼其间者的。从中可见欧阳修受伤的心只是获得了暂时的宁静,更多的时候他是清醒的。我们说欧阳修的“醉”从根本上说是沉醉于一种远离的宁静,那他又为何清醒呢?醒来的目的何在呢?一篇《醉翁亭记》让许多人都知道了滁州琅琊山上有一座醉翁亭,同时也知道欧阳修这位已“翁”且“醉”的太守,所以众人眼中的欧阳修往往是醉着的。可实际上的欧阳修或者说内在的欧阳修恰恰是不同于表面的醉,他是清醒的。因为就在距离这“山之僧智仙”所建的醉翁亭的不远处,欧阳修亲自主持修建了一座醒心亭。他修建的亭子叫“醒心亭”,可见本质的欧阳修是十分清醒的。“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①李俊标、李俊唐宋名家文集:曾巩集〔M〕《醒心亭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欧阳修先在醉翁亭中“饮少辄醉”的于简单的纯净中获得暂时的安宁,然后又在这醒心亭中“醒目”、“醒耳”、“醒心”且“欲久而忘归”,那他岂不是又回到了原来的苦痛当中了么?我们说如果欧阳修的境界就在于这简单的由“翁”到“醉”到“醒”再到“翁”到“醉”到“醒”的简单循环中的话,他就不会赢得时人和后人那么多的赞誉。醒来的“醉翁”不再着眼于自我的苦痛也不再继续沉醉于远离的宁静了。“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②李俊标、李俊唐宋名家文集:曾巩集〔M〕《醒心亭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乃公所以寄意与所以也”,他要寄何“意”与何“地”呢?显然,醒来的欧阳修也只能寄他的“意”于这滁州的大地之上。当我们了解了欧阳修因何而未老成“翁”的经历后,我们便不难知道此翁之“意”了,这“意”不过就是他当初的政治理想——改革时弊,富国强民而“至君尧舜”。可见欧阳修是于苦难之中破茧而重生。虽然在大宋朝堂之上的改革失败了,但改革的步伐在欧阳修的心中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为了地方的安宁,为了大宋的未来,滁州城成了他政治理想的试验田。他要在这滁州城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让那些昔日对改革百般阻挠,横加破坏的小人们自惭形秽,让仁宗明白“革新派”忠君为国的良苦用心。 同一座琅琊山上,一个醉翁亭,一个醒心亭让我们看到欧阳修的人格核心——暂时的沉醉于远离的宁静却永远清醒在前行的远方,时时刻刻保持一刻清醒的心,永远都拥有一颗关爱百姓,关心社稷的赤胆忠心。 清醒之后的醉翁开始寄意于滁州大地,他会怎样寄意与此呢?他的政治理想又能否实现呢? 三、乐——快乐着百姓的快乐,悲凉着自己的悲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滁人游也。”①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三十九《醉翁亭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欧阳修带着滁州城的百姓,来到琅琊山上,登山游玩。从这样一个场景可以看出欧阳修作为滁州太守与民同游、与民同乐的和谐与融洽,可见欧阳修寄意于滁州是颇见成效的,他的政治理想也在这小小的滁州城中得以实现。在这位太守的治理下,滁州城的百姓和太守一起品尝着“临溪而渔”的肥鱼,畅饮着“酿泉”之水而酿造的“香冽”之酒;宴会上并没有丝竹之类的管弦乐器嘈杂的声音,品尝着“山肴野蔌”,“射者中”,“弈者胜”;百姓和太守一起于觥筹交错中起坐任意而无拘无束。这样一个宴会的饮食都是就地而取,简单自然;宴会上“非丝非竹”,同时太守与众百姓一起起坐喧哗,无拘无束。刘禹锡的陋室“无丝竹之乱耳,”是因为刘禹锡远离朝堂的嘈杂。而此时的欧阳修也同样是远离喧嚣,与山水自然中亲近百姓而与民同乐。这一切让我们看到滁州城民风的淳朴,生活的和谐,百姓们的安居乐业。面对这一切欧阳修的心得到了安慰,他这个“醉翁”太守自然无比开心。“此愈久而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事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小成,故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②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五十· 居士外集卷一《致梅圣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欧阳修于庆历七年写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表达了他的欣慰与喜悦之情。“小邦为政”于这小小的滁州城中,欧阳修推行他“尚宽从简”的为政之道,不急功近利,着眼于大处,放手于小节。欧阳修顺应社会的规律,顺应百姓的愿望,在几年之内把滁州城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太平。“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其乐其乐也”③姜光斗.欧阳修集〔M〕卷三十九《醉翁亭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欧阳修在这滁州城中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且“愈久愈乐”,可见他是快乐着百姓的快乐,快乐着“小邦为政”而“粗有小成”的政绩。 纵观全篇《醉翁亭记》,那个“颓然”呼其间者的醉翁总是让我们难以忘记,其实是因为这种“颓然”而呼的形象与官民同乐的场景不甚协调。在这种“颓然”的背后我们总是感觉到有那么一种抹之不去,挥之即来的忧愁与感伤,悲凉与失落,黯然而神伤的心境。这让我们不禁疑惑欧阳修的悲到底因何而来? 滁州城美丽的山水与淳朴的民风在欧阳修心已成“翁”的痛苦时刻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与治愈;“小邦为政”,“期年粗有小成”的政治局面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看似欧阳修已无可悲之事了,但事实上欧阳修内心的悲痛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悲凉着自己的悲凉。外表欢乐的醉翁事实上内心是悲伤的,于“颓然”之中可以看出他内心那份难以倾诉的忧思和无法排遣的郁闷,和那份遭谗被贬,左迁滁州的苦涩心情。他是“乐”在表,“悲”在内,“乐”中有“悲”,“悲”以“乐”显,翁“悲”虽隐,着实甚真。这一切忧伤悲凉都源自欧阳修作为宋代士大夫那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人生情怀。作为一方太守,眼观山水美景而乐,耳听禽鸟鸣声而乐,共滁人之游而乐。但这种乐只是因为“小邦”之政和的和谐而产生的,这种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只是在欧阳修所治理的小小滁州城得以实现,这小小的局部政治清明的局面相对于北宋忧患的现实社会简直是一场幻梦。所以欧阳修那份因“小邦为政”而获得的小小喜悦势必要被他内心那份对整个北宋未来的忧患之心所笼罩,所以欧阳修的快乐与愉悦只是暂时的,也只能是快乐着百姓的快乐,更长久的时候欧阳修是感伤的,悲凉的,悲凉着自己的悲凉,悲凉着大宋的明天。所以欧阳修是外“乐”而内“悲”,短暂的欢愉与永久的悲凉在欧阳修的内心撞击并冲突,才让我们被那个“颓然”而呼的醉翁感染而心动。 总之,由“翁”到“醉”到“乐”是欧阳修受辱被贬后于小小滁州自我解脱,自我救赎,自我重生的心路历程。这样一个抚平伤痛,灵魂升华的过程不仅拯救了欧阳修自己,同时也给古代那些远贬他乡,壮志难酬的忠君之士一个方向,一丝光亮;给现代生活中那些生活受挫,事业失意的后人一份安慰,一点指教。这样的精神内核,这样的人生境界才使得时人尊而赞之,后人敬而誉之。笔者认为,这也许是读者初读《醉翁亭记》时便喜欢上它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品读和感受它,仔细认真地思考时就会发现《醉翁亭记》之所以那么受读者喜欢的深层原因是那份无端的源自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在那些忠君为国的士大夫的心中,在众多拥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有志之士的内心中,都有着欧阳修一样壮志难酬,人生失意后以实现小愿望,小理想来填补自己内心那份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空白的潜在心理和潜在意识。正是这种以局部美好弥补理想破灭的行为和意识使得一篇短小的《醉翁亭记》在与读者达到了精神上共鸣,心理上同构,意识上一致的同时也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正以为如此,醉翁亭中的那个“醉翁”太守和他的《醉翁亭记》才立千年而不朽,赢得万世之美誉。 参 考 文 献 [1]姜光斗.欧阳修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2]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一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11 [3]唐卫红.对比《醉翁亭记》看欧阳修词中的醉翁形象[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国书局,1986 [5]李俊标、李俊唐宋名家文集:曾巩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作者:吴宏娟 吉林省长春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语文教师 电话:15981033408 邮编:130300 邮箱:wu_dilove_good@ 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