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篇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40213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篇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篇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脱发患者的注意事项。 饮食中注意选择有益于生发的食物:    (1)宜补充植物蛋白,多食大豆、黑芝麻、玉米等食品。    (2)宜补充铁质,多食黄豆、黑豆、蛋类、禽类、带鱼、虾、熟花生、菠菜、鲤鱼、香蕉、 胡萝卜、马铃薯等。    (3)宜食含碘高的食物。    (4)宜多食碱性物质,如新鲜蔬菜、水果。    (5)宜多食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如芹菜、苋菜、菠菜、枸杞菜、芥菜、金针菜、黑芝麻 等  (6)宜多吃含粘蛋白的骨胶质多的食物,如牛骨汤、排骨汤等。    饮食中避免和忌食下列食物:    (1)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如葱、蒜、韭菜、姜、花椒、辣椒、桂皮等。   (2)忌油腻、燥热食物(肥肉、油炸食品)。    (3)忌过食糖和脂肪丰富的食物,如肝类、肉类、洋葱等酸性食物。 中国诗论的滥觞和“诗言志”说的提出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邮箱 , 1991年05期 [给本刊投稿] 【作者】 漆绪邦; 【摘要】 <正> 中国诗论的滥觞当诗歌在原始社会中产生以后,在相当漫长的岁月中,诗歌在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实际上产生着功利的和娱乐的作用,但对诗歌的由来、它的性质、它的功用等问题,在先民的意识中始终是极朦胧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后来,歌乐在原始宗教的祝祷仪式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了先民精神的主要依托,成了原始社会的重要社会形态,这才有了关于歌乐的来历、功用的最初思考。但是,就和先民把一切自然的、社会的存在的根源都归结为 更多还原 【关键词】 原始社会; 左传; 士大夫; 春秋时期; 汉书·艺文志; 贵族政治; 孔颖达; 诸侯国; 礼乐制度; 子产;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陈伯海  全国范围 · 【栏目名称】七 论文摘要 · 【语 种】中文; · 【页 码】181-182 【正文快照】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陈伯海 朱自清《诗言志辨》称“诗言志”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要把握中国诗学的精神原质,须回归到这个“开山的纲领”上来。 “志”乃诗之生命本根,它兼有心所蕴集和心之所向两重涵义,其确切的解说就是“怀抱”。由远古时期与巫术、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人们的群体祝咒意向,演化为礼乐文明制度确立后与政教、人伦规范相关联的志向和怀抱,是“志”在古代诗学传统中的定型。而这一怀抱的具体内涵,又由早期诗人的用讽、颂以“明乎得失之迹”,演变为后世作者的重在抒写“一己穷通出处”和“情寄八方之表”,其间分别打上诗、骚、庄的不同思想烙印,从而使“诗言志”的命题变得更富于弹性,乃 <正> 序言“诗言志”,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开山的纲领”,光被千载,影响深远。这个“纲领”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固然与儒家崇古的文学史观和尚用的文艺社会思想的导向不无关系;但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忽视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诗言志”的魅力正在它自身。“志”是创作主体的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意向,一种灵感,或者是一种在内心世界里酝酿完成的潜在的诗;“言”,无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还是短言、长言、杂言、自由言,都是“志” 更多还原 【关键词】 诗言志; 中国古典诗学; 当代意义; 诗歌创作; 文心雕龙; 毛诗序; 中国古典诗歌; 口头语言; 表现形式; 创作过程; 【摘要】 <正> 古代文学中的“诗言志”与“诗缘情”是评论诗歌及其创作的基本理论。秦汉以前,在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中大都是沿用“诗言志”的理论,强调文学为政教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就是其中有代表性并对后世有影响的理论。孔子的“温柔敦厚”诗教说,孟子的“知人论世”说,荀子认为诗是阐明“圣道之归”的看法等,都是把诗歌当成经学的附庸。汉代诗论的代表作《毛诗序》在继承儒家诗 更多还原 【关键词】 诗言志; 诗缘情; 文心雕龙; 诗歌创作; 内容与形式; 文学作品; 诗歌理论; 古代文学; 文学创作; 作品内容; 身在“江湖” ——讀《江湖詩派研究》(張宏生.著.北京:中華書局.1995)有感 劉瑞娟 剛開始畢業論文的選題,我準備寫戴復古,而戴復古又是江湖詩派非常重要的一位詩人,所以要瞭解戴復古,必須瞭解江湖詩派,我在圖書館找到了張宏生的《江湖詩派研究》,從頭到尾仔細讀了一遍,那幾天全神貫注讀書,瞭解江湖詩派的日子,我稱自己身在“江湖”。 這樣一大批江湖詩人,是在宋代的政治、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文化思想發生了較大變化的背景中產生出來的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他們的身份多為布衣、清客,有些人後來雖曾入仕,但官做得也並不大。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漫遊江湖,行謁權門,幹私書,求俸餘,靠寫詩來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也常被稱為江湖遊士或江湖謁客。在中國文學史上,他們是較早的一支以寫詩為職業的隊伍,儘管這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文人職業化和藝術商品化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儘管他們生長在一個日趨腐朽的社會中,並且自身也有不少弱點,卻並非沒有政治熱情。對國事的憂慮和對農民的悲憫,是他們詩中重要的政治內涵。而且,由於他們對政治有著一定的參與意識,曾遭到統治集團的嫉恨,因而構成江湖詩禍,受到誣陷和打擊,不少人被捲入這一繼“烏台詩案”後的宋代第二次較嚴重的文字獄中。不過江湖詩人畢竟是一個遠離政治中心的階層,社會的腐敗狀況和他們自身的生活形態,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對政治生活進行非常富有實質性的關注,因此,他們詩中所反映的,多是身邊的生活瑣事,個人的喜怒哀樂,這些,可以使我們看到這一特定的社會階層的真實的心路歷程。 他們的詩善於從觀察自然、體驗人生中獲得靈感,捕捉詩意,精心對仗,推敲字句,他們常常以詩會友,多用白描手法,多用虛詞口語,而少用事典,少用奇字,少用藻飾,詩風平易自然。但由於時代和本身條件的局限,並未獲得理想的突破、超越和創新。由於過於“自我”“任縱橫”,過於追求通俗流暢,而導致氣局狹小,不夠渾厚,有的詩流於輕淺粗俗。 他們既具有傳統的儒家思想,又不肯拋棄謁客生涯,這一深刻的矛盾,始終陪伴著他們。因此,在人格的分裂中,他們永遠體驗著思想上、感情上的深沉的悲哀,永遠無法解脫。 鄉土觀念很重的古人嚮往安寧,留戀故土,對於行役有著本能的排斥。但是社會環境和個人生活都有不容自由選擇的情況,人們由於種種需求,不得不離鄉背井,跋涉風塵。於是,鄉愁羈恨,便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永恆主題。這些江湖詩人由於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的衝突,經常陷入循環往復、不得解脫的矛盾之中,在外時強烈思歸,既歸後,又不遑安居。他們常常人前“意氣”,人後垂淚。 自然的變化,人情的冷暖,使他們加倍的敏感,而客路的艱難,羈旅的悲苦,更使他們有著入微的感受。這樣,在這些江湖詩人的筆下,漂泊的生活往往更帶有紀實性,而不嫌其瑣細,表現得更加切近,更加具體,更加細膩! 這本書包括對江湖詩派基本事實的清理,對其人員構成的界定,對其文化意義的揭示,對其活動背景的描述,對其心靈活動的探索,對其創作得失的評價等等,讀後我對江湖詩派有了一個全方位的瞭解,明白了它在宋詩乃至整個古代詩歌史上的意義。 末世皇孫——趙孟頫 ——讀《松雪齋主——趙孟頫傳》(陳雲琴.著.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有感 劉瑞娟 因為畢業論文選題緣故,也由於我對繪畫、書法的熱愛,我對書畫的愛好最初源自于我曾在大學時獲得過一次書畫比賽獎,小小的鼓勵卻讓我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讓我把目光投到歷史上詩、詞、文、書、畫全面發展的末世皇孫趙孟頫,趙孟頫生於西元1254年,卒於西元1322年,享年68歲,字子昂,號松雪道人等。他是趙宋宗室,因五世祖受賜居湖州(在今浙江),遂為吳興人。早歲,靠著父蔭,官真州司戶參軍。元朝統一天下後,他家居力學,遠近聞名。西元1286年,應召入大都(今北京),任兵部郎中、集賢直學士,極得元世祖賞識。西元1292年,力請外任獲准,曾在濟南、汾州、杭州、泰州任地方官。西元1313年,有意文治的元仁宗將他召入大都,備極優寵,擢為集賢侍講學士、翰林學士承旨,官至從一品。西元1319年,得旨還鄉,終老湖州。卒後,贈魏國公,諡文敏。 讀完全書,我發現趙孟頫品行很好,持重莊嚴,明白坦夷,雖“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滿天下,而未始有自矜之色,待故交無異布衣時”。他人長得很漂亮,“神采秀異,珠明玉潤,照耀殿庭,世祖皇帝一見稱之,以為神仙中人”。學問也好,嘗注《尚書》,論到文采風流,趙孟頫當世無與倫比。至於書畫,成就更高,元仁宗對他很傾倒,把他比作李太白、蘇東坡,更評他有七事為旁人不及:“帝王苗裔,一也;狀貌昳麗,二也;博學多聞知,三也;操履純正,四也;文詞高古,五也;書畫絕倫,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詣玄微,七也。” 趙孟頫發憤苦學、致力尤勤、孜孜不倦,可日寫萬字,他篆、隸、楷、行、草,樣樣精妙,書風優雅,號稱“趙體”。他也是罕見的繪畫通人,鞍馬、人物、山水、花鳥、竹石俱精,工筆、寫意、傅色、水墨、白描兼善。趙孟頫還有一個令人豔羨的文藝家庭,妻子管道升是著名的才女,工詩書、長墨竹;子趙雍精書善畫,常為乃父代筆;孫趙麟也是書畫知名人物。作為元代前期的藝苑領袖,趙孟頫交友廣闊,高克恭、錢選等著名畫家都是他的朋友,曾與他切磋、探討藝術。元四家的王蒙更是其外孫。趙孟頫在元代畫壇,以至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關於趙孟頫其人、其藝,起先似乎爭議不大,以至“當代爭誇趙子昂”。到了元末,有人竟然編造出了其族兄趙孟堅冷落他、羞辱他的奇事,此後毀詞漸多。貶毀自有癥結在:他是前代王孫,卻出仕新朝,還官居一品,與氣節有虧。其實氣節之事,至少在趙孟頫,還可兩說,他仕元已在統一之後多年,況且元世祖忽必烈有作為、思建樹,因此他的入仕和投降、附逆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何況他居官數十載,並無劣跡,有為誅權奸桑哥出過力。他做地方官,也公正平和,官聲甚好。讓這種不禍害百姓的人做官,似乎也不算壞事。並且,趙孟頫本人多少也是知恥的,其《岳鄂王墓》詩中的“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莫向西湖歌此曲,水色山光不勝悲”,沉鬱悲痛,言發於中。暮年,他對居官也頗悔恨,其《自警》詩雲:“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漸”,言下也很真誠。應該說,趙孟頫是位做過糊塗事的軟弱人,並非諂媚新朝的漢奸、賣身求榮的小人。 讀了這本書我領略到了中華民族一代書畫大師的魅力!非常喜歡趙孟頫,喜歡他的人品,更喜歡他的詩歌和書畫。非常可貴的是他能在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歷史階段,將漢民族的藝術精神發揚光大,真是功不可沒! 讀書筆記——讀程千帆的《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版)劉瑞娟 2012-3-6 16:16阅读(28) · 赞赞赞赞 · 转载 · 分享 · 评论(2) · 复制地址 · 举报 · 编辑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开题报告、文献检... 唐朝詩歌為什麼如此發達,成為一代之文學,以前我認為是由於科舉制度考場上是以詩賦取士,所以人們爭相作詩,好在考場上大顯身手,自然詩歌發展到如此鼎盛的狀態。讀過程千帆的《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後,我發現原來唐代的科舉制度不僅需要考場上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平時的行卷,甚至行卷比考場上的成績更起決定作用,因為考場上時間短暫,命題也限制了人們的特長,似乎難以創造出優秀的作品。據統計,大多唐代的優秀詩歌都不是來源於考場,一些優秀的作品卻來自於行卷。 所謂行卷,就是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即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種手段。這也就是一種憑借作品進行自我介紹的手段;而這種手段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盛行,則是和當時的選舉制度分不開的。 了解到唐代的科舉考試采取了試卷不糊名的方式,使主試官得以審查應試者平素在學業上的表現,禮部試終唐之世未嘗糊名,吏部試在武後時一度糊名。 知道了唐代貢舉分為制科和常科,而常科之中,主要的又只有進士、明經兩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指的就是三十歲及第,就算是老明經了,而五十歲進士及第,卻還要算少進士。諺語正非常形象地指出了這兩種科目在唐人心中的價值相差是多麼遠。唐代更看重進士輕視明經,明經就是指對經書的熟悉。 唐人所謂“執贄”“投贄”或“贄謁”,也就是指行卷。應明經舉或從明經科出身的人,一般是不以詩文為贄去進謁他人,即不從事行卷的。 唐代進士一般是在正月考試,二月放榜。因此投獻行卷多數是在頭一年秋天就開始進行。初次到長安(或洛陽)應試的外地舉子們,往往事先就做好一些卷軸,隨身攜帶,進京備用。 由於科舉錄取名額很少,每年不過三十人左右,登第非常艱難,一舉成名的幾乎是絕無僅有,落第的人每年都非常之多。 投卷的地點,主要是在京城長安,其次則是在偶然也設置考場的東都洛陽。因為它們既是考場所在,也是顯宦、名人集中的所在。進士行卷所用的紙張應當厚實,字跡必須端正。 卷子應有標軸,應加裝飾,不應用生紙,不應揩、注,我們可以想象得到,也正是進士行卷時所應當遵守的。行卷的軸數及文字的篇數貴精而不貴多。……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感覺唐代由科舉派生出來的這種特殊的風尚——進士行卷,無可否認,無論是從整個唐代文學發展的契機來說,或者是從詩歌、古文、傳奇任何一種文學樣式來說,都起過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