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举办皖西学院第四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各学院:
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 蓬勃开展,校科技处、教务处、团委联合六安大学科技园共同举办皖 西学院第四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
下:
一、竞赛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
接挑战
二、参赛对象:全日制在校学生
三、竞赛步骤
1、准备阶段(2016 年 12 月)
(1)学校印发竞赛通知,通过各种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各学院成立由分管副院长任组长、教研室主任、团总支书
记等为成员的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小组, 确定本院参赛组 织实施计划,做好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负责本学院参赛作品的研究
与组织申报工作。
(3)各学院组织参赛者填写《皖西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与作品成果各 3 份,并同时上交电子版材料,于 12 月 31 日前汇总后报送至校团委素质拓展办公室(作品申报书在校
团委主页文档下载
2、竞赛评比(2017 年 1 月-3 月)
(1)初赛
学校组成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大赛规则对作品进行盲审,
评选出优秀作品进入决赛,校团委将通过网站公布决赛名单。
(2)决赛
进入决赛的作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提高,学校组
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改进后的作品进行考核(ppt 答辩和盲审),最
终确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
3、公开展示(2017 年 3 月)
在决赛期间学校将组织优秀作品参加作品公开展示,增进广大同
学对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了解。
四、注意事项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 2016 年 11 月前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 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 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 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 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 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对于采用组队方式 的参赛者可自行组成学科优势互补、专业配备科学、人员结构合理的 调查研究小组,参赛小组的人数不限(建议不超过十人),鼓励跨学
院横向组队、鼓励本硕博纵向联合组队参赛。
2、鼓励学生专利、研究性学习项目、我校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 的子课题、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寒暑期社会实践等优秀成果或获
奖团队积极参赛,优先申报。
3、参赛作品必须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推荐,此
项也将列入资格审查环节。
4、参赛作品申报分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 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
须有实物或模型)。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包括学术论文、科技建议。要求论
证严密、文字简洁、有说服力,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根据作
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进行综合评定,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
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科学生。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调查报告、咨询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
六个学科内, 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
瞻意义。
(3)科技发明制作类:包括科技发明和技术开发。又分为两类, 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类指制作投入较小, 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根据其新颖性、 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
价值和转化前景。
(4)参赛的作品,论文类每篇在 6000 字以内,社会调查报告类
每篇在 8000 字以内。
5、参赛作品需符合申报作品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审查,一旦
发现抄袭等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 将取消申报者参赛资格并对其进
行通报批评。
五、奖励办法
1、参赛的三类作品分别按进入终审作品总数的一定比例设一等
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共 4 个奖励等次。学校将从获奖作品
中遴选参加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团体总分计算如下:根据作品获奖数,以学院为单位计算团 体总分,金奖作品每件 100 分,银奖作品每件 70 分,铜奖作品每件
40 分,优秀奖作品每件 20 分。
3、优秀组织奖综合考虑各学院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群众基 础和成效,竞赛活动的发动宣传工作,对作品资格、形式审查及初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