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qqqq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试卷
(共1页)
一、解释名词(每小题3分,共30分)
1.大陆架 2、浊 流 3、莫霍面 4、解 理 5、地质作用
6、风化壳 7、枢 纽 8、岩 盖 9、矿 石 10、磁偏角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 共40分)
1、地球内圈层物质组成的推断依据主要有哪些?
2、按照SIO2含量,可将岩浆岩划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写出每一类型代表性侵入岩的名称。
3、按照从老到新的顺序,写出中、新生代各纪的地层单位名称和代号。
4、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
5、浅成侵入体的特点及常见产状。
6、接触变质晕及影响变质晕宽窄的因素。
7、常见断层的组合类型及其特征。
8、说明岩层产状的文字记录方法和在地质平面图上的表示方法。
三、试述古生代生物的发育与演化特征。
四、分析岩溶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
五、分析岩石特征和地形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六、冲积物的主要鉴别标志。
七、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在岩石变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八、角度不整合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九、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特点及其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十、何谓历史比较法?应如何正确评价和应用历史比较法?
(三——十题每题10分,共80分)
第1页
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普通地质学试卷
(共2页)
一、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地球内圈层是怎样划分的?
2、大洋地壳有何特征?
3、写出古生代的地质年代单位。
4、地质作用分为哪些类型?
5、干旱地区易发生哪些风化作用?
6、沉积岩中胶结物有几种,各有什么特征?
7、河流的形成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8、为什么说不整合面也是划分地层的界面?
9、倾伏褶曲有何特征?
10、断层三角面是如何形成的?
二、举例论述地球科学的现实意义。
三、叙述生物层序律
四、叙述河流的剥蚀作用。
五、叙述江海的沉积作用。
六、叙述成岩作用。
七、在三大岩类演化中,为什么说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
八、哪些地貌反映了地壳上升运动?
九、剪节理与张节理有何异同?十、论证大陆漂移学说。
十一、叙述由地质营力造成的地质灾害。
(第二~十一题每题10分,共100分)
第1页
2006年 山东科技 普通地质学
—、为什么说“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举例说明。
二、怎样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
三、叙述物理风化作用。
四、叙述河流的沉积作用。
五、叙述坡积物和洪积物的特征及差别。
六、叙述岩浆侵入作用及其形成的侵入体。
七、叙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形成的代表性岩石。
八、叙述构造运动在地层中有哪些表现?
九、叙述由于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在地面上的重复。
十、为什么全球同时同地存在三个火山带和三个地震带,各有何特征?
(第一~十题每题10分,共100分)
十一、筒答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 为什么说地震波“照亮”了地球内部?
2、 软流圈有何地质意义?
3、 为什么说“解理与断口互为消长”?
4、 为什么洋壳形成的年代新?
5、 为什么高山区地壳厚,平原区地壳薄?
6、 为什么说同位素测定的年龄也不绝对?
7、 为什么会出现差异风化?
8、 沙漠地区为什么常见风蚀“蘑菇”?
9、 为什么干旱地区湖泊夏季的水位比冬季还低?
10、 海滩沉积的砾石为什么其长轴与海岸平行,最大扁平面倾向于海洋?
2007 山东科技大学 普通地质学
一、 三大岩类是如何相互转化的,为什么说构造运动在其中起控制作用?(20分)
二、 叙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主要界面和圈层,为什么地形高程与莫霍面起伏呈镜像对称关系?(20分)
三、 叙述风化作用的类型、产物及影响因素。(20分)
四、 叙述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20分)
五、 叙述岩浆喷出作用及其产物,岩浆侵入作用及其岩体。(20分)
六、 何谓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它们是构造运动的产物?(15分)
七、 怎样利用野外标志去识别断层及判断断盘的运动方向?(15分)
八、 叙述海底扩张学说。(20分)
2008 山东科技大学 普通地质学
(每题15分,共150分)
一、何为地质作用?有哪些特点和研究方法?
二、叙述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三、怎样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四、在野外如何判断褶曲和断层的存在?
五、“海底扩张”怎样论证了“大陆漂移”?
六、叙述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产物?
七、叙述河流的演化。
八、何谓“喀斯特”,有哪些影响因素?
九、基岩海岸常见哪些海蚀地貌?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十、常见哪些人为地质作用,会造成何种恶果?
2009 山东科技大学 普通地质学
(每题15分,共150分)
一、叙述三大岩类(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二、沉积岩的构造有哪些类型?它们有何地质意义?
三、叙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差异。
四、什么是地层的假整合、不整合接触关系,如何形成,有何地质意义?
五、举三个不同的例子说明构造运动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控制作用。
六、按成因分类,今年汶川地震是什么地震?一般这种地震是怎样发生的?汶川地震主
要造成了哪些地质灾害?
七、为什么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是一个问题的三部曲?
八、叙述河流的沉积作用。
九、何谓“喀斯特”?在地壳相对稳定时,喀斯特地貌的演化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主
要有哪些地貌?
十、冰川作用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它对地球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每题15分,共150分)
一、叙述三大岩类(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答案要点:
1。火成岩经地壳上升才能形成沉积岩。(2分)
2。火成岩经地壳下降才能形成变质岩(2分)
3。变质岩经地壳上升才能形成沉积岩。(2分)
4。沉积岩经地壳下降才能形成变质岩。(2分)
5. 沉积岩经地壳下降熔融形成火成岩。(2分)
6.变质岩经地壳下降熔融形成火成岩。(2分).
7. 构造运动起主导、控制性作用。(3分)
二、沉积岩的构造有哪些类型?它们有何地质意义?
答案要点:
1. 层理构造 (6分)
(1)水平层理及其地质意义
(2)斜层理及其地质意义
(3)交错层理及其地质意义
2. 层面构造 (6分)
(1)波痕及其地质意义
(2)泥裂及其地质意义
3. 生物遗迹构造(3分)
三、叙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差异。
答案要点:
1. 大陆地壳占地壳的1/3,厚度大(2分);
表层为沉积层,主体为中性火成岩,下层为深变质岩;年代老,构造复杂(6分)。
2. 大洋地壳面积占2/3,厚度小(2分);
主要由玄武岩组成,表层有不厚的沉积物; 年代较新,构造简单(5分)。
四、什么是地层的假整合、不整合接触关系,如何形成,有何地质意义?
答案要点:
1. 假整合
(1) 特点:产状一致,沉积不连续,存在间断面,缺失部分地层。(2分)
(2)过程:地壳上升、剥蚀、下降、沉积。(3分)
(3)地质意义:(3分)
构造运动的证据;
新老地层的分界;
为找矿提供证据。
2. 不整合
(1) 特点:产状不一致,沉积不连续,存在间断面,缺失部分地层。(2分)
(2)过程:地壳上升并遭受强烈构造运动(褶皱隆起)、剥蚀、下降、沉积。(5分)
(2)地质意义:
构造运动的证据;
新老地层的分界;
为找矿提供证据。
五、举三个不同的例子说明构造运动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控制作用。
答案要点:
1. 三个比较恰当的例子.(9分)
2. 举例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构造运动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控制作用.(5分)
3. 构造运动在任何一种地质作用过程中都起到主导作用和控制作用. (1分)
六、按成因分类,今年汶川地震是什么地震?一般这种地震是怎样发生的?汶川地震主要造成了哪些地质灾害?
1.构造地震; (2分)
2.弹性回跳说; (8分)
3.山崩,滑坡,泥石流等。(5分)
七、为什么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是一个问题的三部曲?
答案要点:
1. 一个问题:全球海陆是如何变迁的或地壳(岩石圈)是如何活动和演化的?(2分)
2.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部曲在时间上的衔接. (5分)
3.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部曲内容上的吻合. (8分)
八、叙述河流的沉积作用。
答案要点:
1)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4分)
2)沉积的主要类型(7分)
3)冲积物的特征(4分)
九、何谓“喀斯特”?在地壳相对稳定时,喀斯特地貌的演化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主要有哪些地貌?
答案要点:
1. “喀斯特”定义.(3分)
2. 在地壳相对稳定时,喀斯特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早期,出现大量溶沟、石芽,少量落水洞、溶斗。水往下流,地下河道开始形成。(3分)
2)中期,密布喀斯特洼地、峰丛、干谷,地表水大都进入地下河道,形成完整的地下水系。(3分)
3)晚期,地下河道、溶洞坍塌成为明流,形成溶蚀谷、天然桥,发育喀斯特洼地、峰林。(3分)
4)末期,地下河道均转为地表水系,石灰岩全部溶蚀,但残留孤峰,形成喀斯特平原。(3分)
十、冰川作用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它对地球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答案要点:
1. 发生冰川作用的条件:
(1) 气温降低,雪线下移;(2分)
(2) 丰富的降水量。(2分)
2. 冰川作用的影响:
(1) 引起地壳均衡调整(3分)
(2) 引起海平面升降(3分)
(3) 改造水系和水文条件(3分)
(4) 引起生物变迁(2分)
2009年 普通地质学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标准化石,大陆冰川,卡斯特地貌,矿物,牛轭湖,地震
二、 判断题(每题5分,共20分)
1, 中生代是哺乳动物繁盛的时代
2, 平卧褶皱的两翼地层产状一般都属于正常层序
3, 逆断层是指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4, 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岩石称为正变质岩
三, 回答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怎样限定断层形成的地质时限
2,什么是地质年代?确定地质年代与主要依据有哪些?
3,什么是角度不整合?他有什么地质意义?
4请根据自己的观点,谈谈地质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5,由老到新,依次写出古生代和中生代各地质年代单位与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及其相应符号
QQQQ普通地质学整理
1.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13g/cm3。
②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
③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
2. 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
3. 陆地地形
①山地(低山<500~1000m>,中山<1000~3500m>,高山<大于3500m>);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②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③平原 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④高原 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
⑤盆地 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⑥洼地 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
4. 摩氏硬度计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 10.金钢石 P34表
5. 表3-7 表3-8 表3-9
喷出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
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6. 地层表:(P50)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7. 褶皱
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
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皱要素 核:褶皱的中心部分。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 枢纽:褶皱弯 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
按轴面产状→直立褶皱(A)倾斜褶皱(B)倒转褶皱(C)平卧褶皱(D)
按枢纽产状→水平褶皱(AB) 倾伏褶皱(CD)
8. 断层
概念: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
要素:断层面、断盘、断距。
正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平移断层:沿断层面走向,两盘相对错动
断层组合类型(P67 5-23):阶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走向平行正断层组合而成,上盘依次下降,呈阶状。 地堑→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一个中间断块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的构造。 地垒:有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一个中间断块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构造。 叠瓦构造:数条逆断层平行排列,构成倾向一致的逆断层组合。
9. 地层间接触关系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
不整合面: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接触面叫不整合面,通常保留着古风化壳或大陆沉积物或在不整合面上有粗粒的,由上覆地层碎屑物组成的底砾岩。
不整合分类:①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彼此平行的,也叫假整合。<1、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变化。2、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隆起,遭受剥蚀→再次地壳下降,重新接受沉积> ②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斜交的。<1、角度不整合反映发生过一次显著水平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变化。2、形成过程:陆地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岩层褶皱、断裂),上升遭受剥蚀→再次下降接受沉积>
不整合共同特点:①有明显侵蚀面存在,侵蚀面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②有明显岩层缺失现象③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差异。
10. 地震
概念:地球内部缓慢累积得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
震源体:地球内部累积存储地震能量和地应力的部位,或岩石发生破裂及强烈塑性变形的区域。
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极震区: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源的距离
微观震中:地震发生后,通过仪器测出的地震震中位置。
宏观震中:震后通过地震调查灾评确定的地表破坏程度最高的地域。
震域:地面上地震所波及的区域。
地震波:地震所产生的颤动是以弹性波把能量传出的,即地震波。(纵波速度快于横波)。
表面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地震时来自震源的波动(纵波、横波)以不同的速度与地面相碰撞,使地壳表面激起沿地表传播的弹性波。 特点→波长长,波速稳,只在表面传播不能传入地下,对地面破坏性最大。
震级: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量。
烈度: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1-12度)
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小于60km)中源(60-300km)深源(大于300km)
震级分类:微震(小于3级)弱震(3-4.5级)中强震(4.5-6级)强震(大于6级)
震中距分类:地方震(100km以内)近震(100-1000km)远震(大于1000km)
发生年代分类:古地震,历史地震,近代地震
11. 地震活动规律
地震在空间分布,主要位于构造活动地带,按板块构造理论地震主要分布于板块边界上。世界地震分布最大特点是具有全球规模的带状分布现象,共分为4条。
①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活动最强烈。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活动带(从印尼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经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延伸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全长1500km),活动次于环太。
③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沿大洋中脊分布,蜿蜒于各大洋中,几乎彼此相连,全长6500km),均为浅源地震,未有大规模地震。
④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与上述3条相比,其规模最小,且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带,红海裂谷带,贝加尔裂谷带),活动较弱,主要为浅源地震。
我国地震分布:我国处于阿尔卑斯——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中间,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较高。基本呈带状分布,可分为6条①青藏高原地震区②新疆——阿拉善地震区③华北地震区④华南地震区⑤台湾及东海地震区⑥南中国海地震区
12. 火山喷发方式
1>按喷发途径分为①熔透式②裂隙式③中心式
2>按喷发状态分为①宁静式②猛烈式③中间式
13. 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①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是由炙热的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岩体而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特征为靠近岩浆岩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现象,围岩岩体内有时可见岩浆岩体的小岩枝或岩脉侵入其中,岩浆岩体内有捕掳体,边缘有细粒矿物组成的冷凝边,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晚于被倾入的围岩。
②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体,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特征为上覆围岩和岩浆岩体接触处,无接触变质现象,他们的接触界面是一个风化剥蚀面,常残留有古风化壳或剥蚀痕迹,靠近岩浆岩体的上覆围岩中常含有岩浆岩被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岩体顶部的岩枝或岩脉有被围岩切割的现象,围岩的我层理与接触面往往平行。沉积接触关系反映出倾入岩体形成的时间早于围岩。
③断层接触:是侵入岩体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位移导致侵入岩体为围岩的接触界面是断层面或断层带。特征为接触面附近常有破碎和动力变质现象。岩浆岩体与围岩呈断层接触时,则很难判断岩浆岩体形成是早于还是晚于围岩。但岩浆岩体的形成一定早于断层。
14. 化学风化方式
①氧化作用②溶解作用③水化作用④水解作用
15. 河流侵蚀作用
(一)下蚀作用:河水及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作用。→形成V形河谷
河水最终注入水体的水面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称作河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二)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沙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及河谷加宽的过程→裁弯取直,槽型河谷
(三)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使河谷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
16. 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一)形成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沿河谷两岸断续分布,由河流地质作用形成,一般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形成过程:当地壳上升,河流进行下蚀作用。如果地壳停止上升,甚至微有下降,于是河床纵比降变缓,河流流速减小,动能降低,河流由以下蚀作用为主转化为以侧蚀作用为主,在测试作用下,河流加宽出现了河曲,形成了边滩。后来由于地壳再次上升,使河床抬高,增加了河流纵比降,河流下蚀作用再次加强,河流切入谷底之下,原来的河漫滩到了谷坡之上,洪水期也不能被河水淹没,就形成了河谷阶地。这个过程重复几次,就形成了多级河谷阶地。
按基岩出露情况和阶面上冲击物的组成将阶地分为①侵蚀阶地:这类阶地是由基岩构成,一般阶面较窄,没有或零星有冲击物,阶砍较高。一般形成于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中。②堆积阶地:阶面和阶坎全部都由冲击物组成,而基座低于河水位,在地表未出露。堆积阶地一般出现在较低级别的阶地。③基座阶地:阶面上位冲击物,阶砍下部可见到基岩。这种结构说明河流下蚀的深度大于冲击物厚度,反应后期构造上升幅度较大。
(二)形成准平原、深切河曲和夷平面。
17. 地下水
概念:存在于地表土壤和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岩石储水能力的大小决定于孔隙率
地下水来源①地表水入渗②大气中的水汽可凝结进入岩石的孔隙③古埋藏水④岩浆中分异出的地下水,矿物结晶水中分离出来的地下水
潜水:潜水是第一个区域不透水层之上的饱和重力水,如井水
承压水:充满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地下水、、
18.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①围谷②U形谷③冰斗④刃脊⑤角峰⑥悬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