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南三七、北人参
你知道吗?有一株神草一直就在云南文山!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科普一下,一定要记住了哦,
三七人称金不换
它是血管的王牌清道夫,是血液疾病头号克星,它和人参同宗同族,它珍贵稀有人称金不换,它,就是三七。
横空出世
2500万年前,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一株神草就已然诞生,它的出现比恐龙晚4000万年,比人类早2300万年。追溯其使用历史,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也近500年。
是不是被这颗神草的历史和年龄吓坏了?
有了悠久的历史,还需要有一定的地位才能在植物界中崭露头角。
参中之王
人参和三七可是货真价实的“亲兄弟”,它们同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称“北人参、南三七”。虽是同宗同族地位相等的近亲关系,但三七的有效活性成分高于人参,因此被称为“参中之王”,关键时候还是要看实力哦。
真正的大侠,总是有很多传说……
名字的那些事儿
许多人认为:三七以“其叶左三右四”即三枝七叶,或种植三分喜阳七分喜阴而得名。
李时珍认为“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三七”一名可能是由“猜”(chei)转音而来。
历史上曾以广西田州府为三七的贸易集散地,故又称田七。
最内涵的一种说法是“三+七=十”,地上部分(茎叶花)安神,地下部分(根)又能提神兴奋;即活血止血又补血。本来对立的功效,却全部和谐统一在一颗草上,堪称“十全十美”。
李时珍与三七的第一次
1587年,广南府(文山古称)的两名军官千里迢迢捎了几棵三七到北京,请当时的大药物学家李时珍鉴别一下。因为这个药作为金疮药在士兵中秘密流传,据说功效如神,却搞不清它的药理。李时珍对这种久闻其名的神药研究得很细,亲身试验后,发现三七能快速止血和愈合伤口。于是他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三七:“能治疗一切血症”。
药界明星
万历年间,片仔癀是明朝太医院的“御用良药“,明朝动乱中,档案尽皆流失,一位御医逃出皇宫时把片仔癀配方带到了民间,其成分85%为三七。
民国时期,一位叫曲焕章的年轻人以三七为主要原料(65%),加工成药粉卖给军队,士兵的伤口愈合速度非常快,这种后来驰名中外的中华瑰宝级药物便是今天的“云南白药”。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七,我国以三七为原料或辅料的1300余家企业,3300多个药品将无法生产。
这就是传说中的“有实力,任性”。
好身材是这样构成的
三七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完美构成黄金比例的好身材:
三七身穿绿裙子,头戴红宝石,身材苗条有国际范。“上半身”对人体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表现出镇静、安神、促眠等功效。三七花是地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地方,目前以三七花泡茶饮用为主。
“下半身”构造就简单多了,剪口、主根、支根、须根一脉相承,性格相近,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能提高脑力和体力活动,表现出抗疲劳等功效。在整个“下半身”,剪口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绝对的实力派,一般用于医药提取使用;主根格调最高,为日常使用主要部位;支根、须根属于酱油派,适合炖鸡、炖肉食用。
天生的“处女情结”
三七相当任性,“买房安家”只选北纬23.5°、海拔1000——2000 米附近的狭长地带。如果有人暗自得意觉得北纬23.5°把地球绕一圈也是挺大一块地,小编真为你的地理老师心塞。翻开地图,这个地带往东是太平洋,往西是沙哈拉沙漠,这样一来能种三七的土地真是少得可怜。
古希腊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三七更拽地说:我的子孙不能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三七只喜欢“三七种植处女地”。即从没有种植过三七的土地,种植过三七的土地需修整30余年才可第二次种植,业界称为连作障碍。
强行种植会怎样?
你懂的!分分钟死给你看!
三年寒窗终成材
三七很淘气,一般的花草种几月就成熟,三七却要酝酿3年的时间才肯出山。第一年育苗移栽,移栽后再生长两年(分别称为“二年七”、“三年七”)。期间三七还要应对大自然偶尔开的过份玩笑:譬如大雪压塌七棚、狂风折断七杈、一大波病虫害来袭……所以三七的成材相当不易,人称“金不换”,绝不是吹牛摆谱。
颜值决定身价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三七颜值也有高低。文山人把颜值高的叫“姑娘七”,颜值低的叫“婆娘七”,其实说的是“春七”和“冬七”。没有“生儿育女”的三七在10—11月采挖称春七,因不留种子,主根饱满,品质好;结籽以后在次年2—3月采挖的为冬七,营养被娃吸收后三七也就变成“黄脸婆”,形瘦而皱褶,质量次之。
作者 刘跃 13888399042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