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莱芜市实验中学 孟庆华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莱芜市实验中学 孟庆华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习者更多的掌握学习的方法与途径,真正使他们渐入“会学”境界,学会学习。
新课程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契机,给课堂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发现课程实施的问题正逐渐凸现出来,教师日益感受到一种困惑:即在教材与新课标之间有着一片模糊的、不确定性的领地。新教材是新课标理念的载体,广阔的领地等待教师去挖掘、去耕耘。“探究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正是对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更好的实践新教材的一种思考与尝试,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封闭的阻碍学生发展的“纯知识的教学”模式,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多需求设计教学,拓展知识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释放自我潜能,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学习化”社会成为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把知识嚼烂了喂学生,告诉学生现成答案,而在于教师指点方向,学生主动参与、开阔思路、发展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可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激发教师的课改意识,促进教师的课改实践,积累和丰富符合自己的心智智能、心理特点、个性专长的教学经验,发展其课堂实践能力与教科研能力,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主要通过比较传统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确立顺利推行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的实质与内容,思考、实践并不断总结如何搭建桥梁、搭建怎样的桥梁才能让教师真正形成该理念并外显于自己的化学课堂教学,探讨怎样的化学课堂与课堂学习行为才能体现该理念,探讨怎样对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以化学课本为载体,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与合理表现,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更好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探究学习,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产生这样一种心态:这个问题我没注意,这个问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我还不懂……逐步在化学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成为学会学习的新型劳动者。
探究学习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的主要指向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学生要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
2、合作教育论提倡师生之间应互相尊重、相互合作,完全排除对学生的强制手段,培养民主、个性,教学中应尽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延缓对学生的评判,允许学生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优势得到良性发展。
3、罗杰斯教学观主张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学生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和发现,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4、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会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㈠ 总体目标:
1、提高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㈡ 工作目标:
1、形成新课程背景下,各模块(类型)化学知识的教学新模式、方法与策略。
2、形成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复习教学的新模式、方法与策略。
3、形成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合作化化学课堂教师指导策略系统。
4、形成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整合、管理、使用的新途径。
5、全面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3、强动机、浓兴趣的原则
4、加、连、点、渗、评相结合的原则
5、主动、探究、合作的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也将采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研究为2年连续性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
2006年9月----2007年6月:课题的申报、开题,组织课题实施,设计研究方案,制定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目标体系,探讨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不断反思教学与研究。
2、第二阶段:
2007年9月----2008年6月:设计并收集案例,重点是课堂教学,寻求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施途径,优化课堂教学,在总结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方案,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
3、第三阶段:
2008年9月----2009年6月:设计并完善教学案例,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展示实验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总结课题成果。
九、成果形式
1、课题实验报告。
2、阶段性分析、测试的有关材料,包括论文、教学后记、总结、教案、录像等。
3、学生学习情况及成绩情况分析。
在化学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思维空间将会更加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判断能力将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会形成一支具有主体性和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领导:组长 李艳
副组长 孟广臣 刁兴庆
组员 陈书亭 亓洪胜 张明 张贡献 何心文
课题指导:吕来平 区教研室
亓洪胜 教科室主任
课题负责人:孟庆华,化学教研组长
组织课题组开展活动,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参与结题报告,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撰写有关论文。
课题组成员:
吕乃平,化学教师,中教一级
鹿怀英,化学教师,中教一级
梁贵芳,化学教师,中教一级
孟 研,化学教师,中教一级
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撰写阶段性分析材料、教学后记及论文,参与结题报告。
十一、经费预算与保障
有关资料购阅,参观、录像等费用约600元。
全区中小学正在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为本课题实验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课题组主要成员全是大学本科毕业,主持承担过“自学能力训练”等多项课题研究,研究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高,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