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运算律
江苏省句容市河滨路小学 洪薛 212400
[课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
[教材解析]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同时也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得渗透和铺垫。
[目标预设]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以及初步的代数思想。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经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数学学习和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从“颠倒词”游戏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揭示加法交换律;接着,引用迁移,让学生主动探索加法结合律;并通过分层练习,逐步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经验,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颠倒词”游戏:师说一个词,生交换位置变成一个新词。
如:上海—海上;代替—替代;相互—互相;听好—好听;学好—好学;
师:交换位置后,有的意思变了,有的意思没有变。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并为下面的探索做好铺垫。】
二、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数学中也存在着变与不变的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运算律。(板书课题)
三、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示: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列出等式
(1)列式解答“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17+28=45(人)
师: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板书:28+17=17+28)
师:如果不计算,你能根据列式的理由说明它们的结果相等吗?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观察比较,提出猜想
师: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观察)
预设:加数位置变了,和不变。
师: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是不是具有这种特点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呢?(板书:大胆猜想 ?)
4.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师:在数学里,我们经常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来发现规律,接下来请大家用举例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板书:举例验证)
课件出示要求:
(1)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是否相等?
(2)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师板书。(略)
师:有没有谁举例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省略号表示)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得出结论
师:看来,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作为结论。(板书:结论)
(4)用字母表示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在作业纸上试一试。
交流介绍:通常,数学上用字母a+b=b+a来表示。(板书:a+b=b+a)
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板书)
问:这里的a和b表示什么?a+b=b+a表示什么?
5.应用练习,巩固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来应用加法交换律填一填。
(1)填一填。
96+35=35+( )
( )+51=( )+23
( )+30=30+( )
(2)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交换律。(演示)
分与合、一图两式、验算
6.回顾总结,提炼学法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观察,大胆猜想,举例验证,结论”这样的方法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加法中还有别的运算规律,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研究。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加法结合律
1.列式解答,形成等式
要求:一共有多少人?
(1)怎样列式?
(28+17)+23,
先求的是什么?(跳绳的人数)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先算的28+17,老师用括号括起来。
还可以先求什么呢?(女生的人数)
师:如果老师还是把这三个数连加,位置不变,怎样先算女生的人数?(添括号)28+(17+23)
分别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组成等式。
(28+17)+23=28+(17+23)
(2)观察:这组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三个数一样,位置不变,运算顺序改变,结果不变)
(3)出示两组算式,同桌合作口算结果。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三个数相加,又存在怎样的规律呢?
请大家小组合作,按学习要求来研究。
出示学习要求,分小组来研究。
(2)反馈:
观察: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
猜想:通过观察各小组由怎样的猜想呢?
验证:这个猜想正确吗?一起来看大家举的例子。(板书:?)
师:这样的例子写得完吗?有没有发现和变了的?(板书:省略号)
结论:由此证明,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3)用字母表示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出示:(a+b)+c=a+(b+c)
(4)观察,这个规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呢?(运算顺序变了,和不变)
(5)揭示:这就是加法运算中又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3.应用规律,巩固规律
(1)填一填。
(45+36)+64=45+( + ),
(39+ )+25=39+(75+ )
(2)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师:当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用得明明白白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过程,从实际事例引入,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同时,从用符号表示规律过渡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规律,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准确、简明、形象,既便于学生掌握,又发展了他们的符号感,也为后面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作好铺垫。】
五、辨析本质,透析实质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加法运算律
变了(不同点)
不变(相同点)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数的位置变了
加数不变
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
(a+b)+c=a+(b+c)
运算顺序变了
出示: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橘子,彼此交换,就能尝到两种水果的味道。
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萧伯纳
小结: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需要彼此交换,彼此结合的过程。
[设计理念](抓住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比较,加深对两个运算律的本质认识。)
六、巩固练习
1.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问:什么变了?
47+(30+8)=(47+30)+8问:这里是什么变了?三个加数的位置变了吗?
75+(48+25)=(75+25)+48问:再仔细看看。什么也变了?
我们一起来看它的变化过程。(演示)
2.赛一赛
38+76+24,38+(76+24)
男生做第一题,女生做第二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师:结果为什么相等?也就是符合了什么运算律?你们觉得这样比赛公平吗?
3.选一选
师:下面两题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选哪一题?为什么?
(45+88)+12,45+(88+12)
师:看来,运用运算律还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
【设计意图 :通过这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还学会了怎样的学习方法呢?
2.课后思考:下面的○里可以填什么运算符号?
5○3=3○5, (4○2)○5=4○(2○5)
想一想在减法、乘法和除法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附板书: 运算律
观察 28+17=17+28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大胆猜测 ? ?
举例验证 (学生的)
…… ……
结论 a +b=b+a (a +b)+c= a +(b+c)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