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引言
进入21世纪,曾提出ERP、CRM等企业管理理念的世界知名公司Gartner,在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后,总结归纳出实时企业(RTE,Real-Time Enterprise)的概念。
Gartner将实时企业定义为:实时企业是一家通过使用最新信息来积极地消除其关键性业务流程中的管理与执行中的延迟从而展开竞争的企业。简而言之,RTE并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种业务能力。
现代企业的经营运作必须有现代物流系统的支撑。实时物流(RTL,Real-Time Logistics)则是实时企业的基础支撑,是企业做到“实时”的关键环节。同时,实时物流也是企业追求“实时”理想的最主要“瓶颈”。
实时物流是指通过使用最新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技术来积极地消除物流业务流程中的管理与执行的延迟,从而提高企业整个物流系统反应速度与竞争力,提升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当代物流理念。它体现了企业的物流业务能力。
实时物流是顺应新经济变革的当代物流理念,与传统物流理念的区别在于,实时物流不仅关注物流系统的成本,更关注整体商务系统的反应速度与价值;不仅是简单地追求生产、采购、营销系统中的物流管理与执行的协同、一体化运作,更强调的是与企业商务系统的融合,形成以供应链链主为核心的商务大系统中的物流反应与执行速度,使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真正实现企业追求“实时”的理想目标。
一些世界著名管理软件提供商,如Siebel、SAP、Oracle、PeopleSoft,纷纷把RTL确认为决定物流未来方向的一种战略模式。同时,像Intel、GE、JetBlue这样著名的全球生产制造商也已经初步尝试把实时物流运用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并获得了相当的成效。在实践中,这些公司普遍认为一个完整的实时物流系统应该有下列特点: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无缝化和协同化。标准化是实时物流运作的基础条件,没有标准化,就难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无缝化和协同化;信息化是实现实时物流的关键,离开信息化就不会有实时物流的运作;无缝化是实施实时物流的重要保障,只有物流各个要素实现无缝化对接,才能加速整个物流的流程,消除不必要的延迟;协同化是实现实时物流的重要手段,员工、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可以使业务及时处理、信息及时反馈、市场及时响应,这是物流系统做到实时的灵魂所在,只有企业各部门、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协同运作,协调运作节奏,才能实现真正的实时物流;而自动化是实现实时物流的技术基础。
实时物流系统体现在现代实时企业的完整业务集成系统之中,它不仅仅是涉及企业本身的系统,而且是通过企业的供应链而与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与批发商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相联系,因此涉及的范围远远比企业本身的ERP系统复杂。
实时物流系统与一般的信息系统的区别还在于物流信息系统必须与物流作业系统相结合,是一个有硬件作业系统与软件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第二章 实时物流战略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不断发展的现代物流理念
从历史上看,物流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伴随物流经营理念与物流运作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其中信息技术的进步往往是物流理念变革的主导因素。
在现代物流理念产生之前,就物流本身而言,传统的物流各个功能环节的运作,由于信息沟通技术的落后,各个环节之间信息难以共享和沟通,企业是将这些功能单独进行管理的;就物流与相关活动的关系而言,物流与生产、销售等环节原本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这些联系以前同样由于信息的桎梏,也都没有得到实现。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话、电报的普及运用,人们可以将物流作业各功能环节的信息实现共享,统一考虑,运筹管理,也因此产生了现代物流理念的萌芽。1962年4月,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财富》杂志上发表题为“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的文章。文章认为“我们对物流的认识就像拿破仑对非洲大陆的认识。我们知道它的确存在,而且很大,但除此之外,我们便一无所知”。从此标志着现代企业物流理念的正式产生。物流理念的发展也相继经过了产品物流阶段、综合物流阶段、供应链管理阶段、协同物流阶段和实时物流阶段五个阶段的发展,
一、产品物流阶段(Physical Distribution)
在彼德.德鲁克的那篇文章的原话中他用的“Distribution”这个单词来表述物流。在这个阶段,“Physical Distribution”重视的是商品实物配送,即以最低的成本确保把产品有效地送达顾客。这个阶段物流管理的特征是注重产品到消费者的物流环节,这是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即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使企业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产品销售上。这个阶段为物流的研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仅限于销售的范畴。
二、综合物流阶段(Integrated Logistics Management)
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料、在产品、产成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运输、储存等物流各功能环节活动中产生的相关信息可以更方便地沟通,从而引发了现代物流理念的再次变革,“Logistics”逐渐取代了“Distribution”成为了物流的表述。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把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综合起来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效益。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首先进行了运输自由化,承运人和货主之间建立了紧密的长期的合作。同时,全球竞争的加剧,催发产生了很多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方法,像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适时生产(Just-In-Time,JIT)等方法,大大改进了物流系统的管理。
三、供应链管理阶段(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成了企业供应链、生产链与需求链的一体化集成,物流纳入了供应链一体化范畴,“Logistics”向“Supply Chain”的观念转变,企业开始把着眼点放到了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制成品的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供应链涉及到了不同利益单位,对总体供应链最优的方案,对个别供应链成员可能其短期利益并不是最优的。这也就使得制造商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专业的物流公司联盟成为一种趋势。
四、协同物流阶段(Collaborative Logistics)
进入21世纪,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有能力从单纯关注交易这一节点向关注商务全过程转移,这将涉及整个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协作。在企业内部,有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作为支撑商务活动的基础活动-物流运作也必然要适应其发展,协同物流是协同思想指导下的供应链创新。协同物流是高集成化的信息物流模式,它将物流融入企业商务系统之中,物流系统网络与企业商务网络有机结合,完成了由物流服务为中心到以企业价值协同为中心的转变,它的功能就是从系统的角度利用信息优势最大可能降低物流领域涉及企业的成本。
五、实时物流阶段(Real Time Logistics)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务速度的加快,企业面临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并经常面临各种危机事件的冲击,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对各种信息实时做出反应与应对,由此,旨在提高企业应变能力的“实时企业(Real-Time Enterprise,RTE)”的概念应运而生。同时,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成熟,企业可以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追求系统的实时目标;另外一方面随着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RP)概念的引进和应用,企业可以利用无缝化、协同化技术可以把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实时执行与企业管理系统很好地相结合,追求物流系统的实时管理与执行。这样,作为实时企业支撑的现代物流系统必须并且也可能实现“实时”操作,“实时物流”成为现代物流理念发展新的趋势。
第二节 “实时”(Real Time)概念的演变发展
“实时”一词最早产生于计算机信息领域。进入21世纪,著名的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在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后,总结归纳出“实时企业”的概念,“实时”换变为一种企业经营的理念。现代企业的经营运作必须有现代物流系统的支撑,“实时物流”则是实时企业的基础支撑,是企业做到“实时”的关键环节,进而“实时”概念在物流的经营理念和运作实践中得到体现,进而转变为一种物流战略。
一、“实时”概念起源于计算机信息领域
“实时”首先起源于计算机信息领域,是一种计算机概念。在现代英汉词典中,“Real Time”被翻译为“实时”,用于修饰或说明一种计算机应用,它能快速响应外部对计算机的输入,并足以影响其后的输入。由这个计算机的概念相应产生了一些信息软件,如实时控制软件、实时报价软件等。
二、“实时”概念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延伸
Gartner公司在推出实时企业时,将实时企业定义为:实时企业是一家通过使用最新信息来积极地消除其关键性业务流程中的管理与执行中的延迟从而展开竞争的企业。简而言之,RTE并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种业务能力。当一个企业要想真正转变为实时企业时,“实时”对这个企业意味着很多,总的来说,“实时”在实时企业中主要有三层内涵:
(一)“实时”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应用
“实时”首先强调是一个业务流程的概念,然后才是一个软件应用的概念。“实时”并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种全面的业务能力。一个企业即使在各个环节都应用先进的实时信息软件,然而从整个业务领域的范围看,也不一定能够变得更加有效。企业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去改进其业务流程来提高生产率,然后才考虑选用哪些技术和应用软件去适应改进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在规划业务流程的改进时,应该联系客户的行为和需要,把重点放在怎样去改进一些与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细微差别能力上,从而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另外企业也应该重视重组业务流程的公开,这样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可以获得实时信息共同参与到业务流程的重组过程中去。
(二)“实时”代表着更高层次的整合
实时企业中的各个功能环节必须按照整个业务流程的要求来进行整合,各个功能领域中的业务流程实现“无缝化”对接。具体来说,整合的一层含义是从数据这个层次来考虑的,经过整合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功能领域所使用的是同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是经过整理和合并、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得到的、关于整个业务流程的真实的数据。整合的另外一层含义是相关人员的整合,企业可以很好地组织和整合业务流程中涉及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本企业内部职工,还是供应链中相关联的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根据各自职能和需要的不同,安全地获得相关信息,完全地融合到整个业务流程中去。
(三)经济全球化赋予“实时“新的内涵
当实时企业的业务流程直接延伸到全球范围内的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这个层面时,“实时”更重视是一种全方位的、全时段的服务。实时信息系统必须为其成千上百万的用户提供服务,它能够应对对不同语言、不同货币的需要。无论用户在办公室还是在旅途中,它都能够二十四小时为其提供服务,保证对各种突发性情况的实时处理。
三、“实时”概念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现代企业的经营运作,必须有现代物流系统的支撑,实时企业也是如此。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企业经营中的资金流、信息流、商流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加速流动,做到实时响应、实时交流、实时共享、实时处理、实时反馈,但不管是实时企业运作中的资金流、信息流还是商流,最后的实施执行都需要通过物流来落实。实时物流是指通过使用最新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技术来积极地消除物流业务流程中的管理与执行的延迟,从而提高企业整个物流系统反应速度与竞争力,提升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当代物流理念。它体现了企业的物流业务能力。
“实时”这个概念虽然是从信息学中发展来的,但在实时物流战略中,“实时”不仅涉及信息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物流方面的内容。物流方面的内容指的是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信息方面的内容是指与物流相关的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传输等,实际上就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stain System,DSS)。因而,实时物流战略中“实时”除了拥有实时企业所赋予的含义外,还应该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对信息的需求实时得到响应
企业可以实时满足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对信息的需求,无论是企业内部人员,还是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都可以实时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实时响应对信息的需求,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也转而提高了企业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在这一层内容中,涉及到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计算和数据库等方面的问题。
(二)对物流的变化实时引起信息的更新
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时对企业物流系统中任一运作环节的变化做出反应,进而实时传递到供应链各个环节中去,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在这一层内容中,涉及到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传输、数据追踪和物流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三)信息的变化实时引起物流的变化
供应链中任一环节的信息发生变化,比如供应商的产成品库存发生变化或者客户的需求信息发生更改,都可以实时引起企业物流运作上的变化,从而提高了企业整个物流系统反应速度。同样,在这一层内容中,也涉及到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传输、数据追踪和物流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节 实时物流战略的机理研究
一、实时物流战略可以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
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在1973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交易费用,它是“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至少包括二项内容:(1)获取准确市场信息的费用:企业搜集有关交易对象和市场价格的确定信息必须支付的费用;(2)谈判及监督履约的费用:为避免冲突就需要谈判、缔约并付诸法律,因而必须支付的相关费用。交易费用的概念自从科斯提出以来,人们不断重新检视并定义交易费用,经济学家阿罗(Kenneth J. Arrow)把交易费用定义为“经济系统的运行费用”,经济学家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则形象地把交易费用比喻为“经济世界的摩擦力”。
实时物流战略可以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从交易的全过程来看,实时物流战略可以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
由于信息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之间、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实时传送、实时共享,可使搜寻各种信息方面的交易费用大为降低;实时物流重视全方位、高层次的服务,以及和自身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更高层次的整合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也可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可以通过信息的实时反馈和实时处理而得以实时消除,从而避免冲突产生的不必要的交易费用,甚至提出法律诉讼产生的费用。
(二)从交易的主体行为来看,实时物流战略同样可以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
实时物流战略的实施使得信息在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之间、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实时共享,这必将促使企业的“组织学习”,从而避免企业陷入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同时,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更高层次整合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交易双方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因为一次性的背叛和欺诈会被对方及时地察知,导致信任的丧失,面临着逆向选择的高昂代价,这都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交易费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从交易的特征方面来看,实时物流战略的实施也将减少相关交易费用
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多变性使得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企业经常要应付各种危机事件的冲击,实时物流的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对各种信息实时做出反应和应对,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降低了因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多变性产生的交易费用。
综上分析,从交易的全过程、交易主体行为和交易特征等角度产生的种种交易费用,增加了行为主体在经济运行中的总费用,为节约其中的交易费用,实时物流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战略选择。
二、实时物流战略兼具市场和组织双重优势
一般而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依靠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能不断提高交易效率,但现实中的市场运行总面临着高昂的交易费用,另外,由于各交易主体的行为是一个相互博弈过程,因而产生种种交易风险,比如,供应商没有按时送货,批发商突然退货等,由此导致所谓的“市场失灵”。为矫正“市场失灵”降低交易费用,常常通过一体化的方式来解决,企业和供应链中其他环节以及企业内部之间进行整合。但在一体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和供应链其他环节进行整合,在涉及到主导权和控制力问题的同时,可能生产各种“搭便车”和偷懒行为,比如,企业可能为了自身库存的需要,盲目地把存货推向供应链的上游;另外一方面,企业内部一体化可能导致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为强化企业管理职能,必须增设管理机构,从而生产较高的费用,管理链条拉长,难以了解和评价各部门员工的相对贡献,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失效。所有这一切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组织失灵”。
而实施实时物流战略,能兼顾市场和组织双重优势。实时物流战略使得企业在物流领域中和供应链上下游环节进行战略性合作,进行有组织的市场交易,从而能节约纯粹市场交易中的各种相关费用,具体来说包括:
(1)避免了交易的盲目性,减少了搜寻信息的成本;
(2)供应链中实时的、透明的信息机制使得能够更顺利地达成交易,降低交易中讨价还价的成本;
(3)实时的、透明的信息机制同样可以有效地节约交易中监督执行成本,企业也将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4)实时物流战略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不确定性环境的应变能力,降低由此带来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实时物流战略通过更高层次的整合,利用组织化的优势,降低交易中的各种费用。同时,企业在和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相互合作组织协调交易的同时,仍保持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依然是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之间仍然存在着竞争,维持着较高的市场效率,从而避免一体化组织中的僵化失灵而产生的组织费用。
综上分析,实时物流战略是一种兼具市场和组织双重优势的战略选择。
第四节 实时物流战略对企业的影响
通过上面对实时物流战略的机理分析,我们可以这么说,实时物流战略降低了交易费用、兼顾了市场和组织双重优势,它的产生改变了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具体来说,实时物流战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企业物流运行的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加速整个物流的流程
实施实时物流战略,当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操作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进行,从而延伸到与之相关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进行实时操作时,物流运行的速度得到提高。原先各个环节之间的间隙被消除,物流运行的质量也由此得到提高。同时,由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企业内部员工都可以简便原先的操作,他们对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也必将得到提高:
(1)客户可以实时进行订货,并实时检查企业商品的库存情况,以及实时获得企业的售后服务;
(2)供应商可以直接通过参与企业的需求预测的制定,保证按时按量的供货;
(3)企业的合作伙伴可以实时获得与自己相关的企业经营的各类信息,从而制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4)企业内部员工可以实时获得相关指令,来保证进行正确的操作。
二、实时获得所有相关的信息
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供应链整个业务流程的所有参与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实时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他们由此可以更好做出相关决策:
(1)供应链的透明度得到提高,所有参与者可以实时获得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信息,而且实时的分析系统还可以根据相关模型为他们做出深入的、有预见性的分析,使得他们可以更好的做出实时决策;
(2)由于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传输过程中得到扭曲,得到放大,也就产生了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在实时物流战略中,所有参与者可以实时各方的需求信息,牛鞭效应得到有效消除,正确的需求信息也使得他们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对整个物流的流程进行实时监控
在实时物流战略中,整个物流的流程被实时监控。个人或者某个运作环节的绩效考核与整个物流系统的目标实现联系在一起。供应链中相关参与者,包括每一个供应商、合作伙伴和企业内部员工都直接对整个物流系统运行的最终结果负责。在实时监控和绩效考核的同时,相关参与者也势必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
(1)对企业内部各个运作环节的物流成本和工作进度进行实时监控,自动驱使企业内部各级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进行成本控制;
(2)实时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打分考核,使得他们实时能够改进他们的工作。
四、快速反应
实施实时物流战略,企业可以主动性去预测市场的变化,由此可以更好地、快速地做出反应:
(1)一方面,通过预测客户的需求变化;另外一方面,实时将客户的需求变化传输到供应链相关各个运作环节中去,企业可以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2)通过实时预警系统和快速反映,使得突发事件对企业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无疑,实时物流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在以上四个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企业整个物流系统反应速度得到提高,消除了供应链中各个运作环节的间隙,从而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降低了整体物流成本,降低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等,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但在实时物流战略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实时物流的实施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除了对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很高的要求外,也要求企业和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之间有着很好的协同能力。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即使是最小的中断都可能引发潜在业务的冲击,造成客户的损失和流失,产生极为严重的商业后果。
第五节 实时物流战略的实施
著名的管理大师迈克尔.哈默教授(Michael Hammer)曾经说过:“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两个新的工具可以用来改变企业:一个是信息技术—由电脑、应用软件与通讯技术所提供的能力;另一个是企业流程再设计—对组织的工作流程与程序进行分析和设计,或称为再造工程。”同样地,实时企业实施实时物流战略也需要从这二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对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使得物流系统达到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要求;另外一方面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使得物流系统达到无缝化和协同化在国外相关文献中,把本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整合叫“cooperation”,翻译为“协同”;而把本企业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叫“collaboration”,翻译为“协作”。在本文中为简便使用,统称为“协同”。
的要求。而无论是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还是企业流程再造,物流标准化又是实时企业运用这二项工具的基础和前提。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说,标准化是实时物流运作的基础条件,没有标准化,就难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无缝化和协同化;信息化是实现实时物流的关键,离开信息化就不会有实时物流的运作;无缝化是实施实时物流的重要保障,只有物流各个要素实现无缝化对接,才能加速整个物流的流程,消除不必要的延迟;协同化是实现实时物流的重要手段,员工、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可以使业务及时处理、信息及时反馈、市场及时响应,这是物流系统做到实时的灵魂所在,只有企业各部门、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协同运作,协调运作节奏,才能实现真正的实时物流;而自动化是实现实时物流的技术基础。
一、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给出了标准化的定义:“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相应地,物流标准化就是以整个物流系统中每一项具体的、重复的事物或概念为对象,制定实施标准和对标准才实施进行监督,达到整个系统的协调统一,也就是必须制订出不同物流系统之间交流与处理的标准协议或规则,作为跨系统、跨行业和跨地区的物流运作桥梁,以顺利实现企业间的物流信息数据的交流、不同地区间物流信息的交流、供应链系统间信息的交流、不同物流软件系统的信息交流等,最终完成物流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的目的。标准化是行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前提和基础。同样,要实现供应链中各个成员行动的协调,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真正实时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就必须先实现物流的标准化,物流标准化是实时物流战略实施的基础。
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主要由基础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以及单项标准组成,其中基础标准为第一层,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处于第二层,各单项标准处于第三层(具体物流标准化系统的结构见图2-1)。在实施实时物流战略时,与之相关的最主要的几个物流标准为:
(一)物流信息采集标准
对物流信息的采集方法、手段、格式等进行统一规定,如在条形码标准中,对使用条形码的种类、使用范围以及每种条码的排列规则、起始符、终止符、数据符、校验符和空白区等参数进行规定,并统一条码的阅读和处理程序标准等;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电子标签(TAG)标准中,对电子标签的信息存储格式、外形尺寸、电源形式、工作频率、阅读方式、有效距离、信号调制方式等进行统一规定;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标准中,对覆盖范围、可靠性、数据内容、准确性以及多用性等指标进行规定。
(二)物流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
对物流信息的通信协议、传输方式、传送速度、数据格式、安全保密、交换程序等进行统一规定。如在电子数据交换(EDI)标准中,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对数据格式和报文标准进行了制定,在联合国的UN/EDIFACT标准基础上制定了流通领域的EANCOM标准;通信标准在ISO-OSI国际标准化组织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标准,如对运输经营者采用TDCC标准(Transportation Data Coordinating Committee,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对汽车行业采用AIAG标准 (Automotive Industry Active Group,即汽车行业行动小组);通信方式采用点对点(PTP)、增值网络(VAN)和报文处理系统(MHS)三种方式等。我国在EDI方面应用较多的有《贸易数据元目录标准数据元》 GB/T15191-1997.《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的电子数据交换代码表》GB/T16833-1997《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的电子数据交换的语法实施指南》GB/T16703-1996等标准。
图2-1:物流标准化系统结构
基础标准
物流标准术语
物流分类编码标准
物流计量单位标准
物流符代码标准
物流模数制标准
其他基础标准
工作标准
物流信息系统分析员工作标准
物流信息系统程序员工作标准
物流信息系统操作员工作标准
物流信息网络管理员工作标准
物流信息设备维修员工作标准
物流信息其他员工作标准
管理标准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管理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管理标准
物流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物流信息设备管理标准
物流信息业务管理标准
物流信息人员管理标准
其他物流信息管理标准
技术标准
物流信息采集标准
物流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
物流信息记录与存储标准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标准
物流信息安全标准
物流信息系统评价标准
物流信息设备标准
其他相关技术标准
各单项标准
各单项标准
各单项标准
(三)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标准
对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制造、安装、检验、运行和维护到软件升级等建立起标准或规范,如过程标准(如方法、技术、度量等)、产品标准(如需求、设计、部件、描述、计划、报告等)、专业标准(如职别、道德准则、认证、特许、课程等)以及记法标准(如术语、表示法、语言)等。目前有关的标准有 ISO 5807(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现已成为我国国家标准GB/T 1526-1989的《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15O8631:1986 (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现已成为我国国家标准GB/T 13502-1992的《信息处理一程序构造及其表示的约定》)、ISO/IEC 10165-l:1993(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现已成为我国国家标准GB/T 17175.1-1997)的《信息基础开放技术互连—管理信息构造第1部分:管理信息模型》)等。
二、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随着生产和物流规模的扩大,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一方面,随着IT革命的展开,原来那种无信息状态下的物流活动将会完全打破,物流活动越来越变得透明化和合理化,而现代化物流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物流作业的效率,实现了物流的空间效益、时间效益和增值效益;另外一方面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也为实时物流由理论走向现实提供了可能。具体来说,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使得物流系统达到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要求,从而为实时物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一)信息化 (Informationization)
信息化是指实时物流系统采用数据库、信息网络以及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对经过物流过程以及在物流过程中生产和使用的各种信息进行实时采集、移动计算、实时传输、实时管理和实时追踪,以达到加快整个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物流系统透明度的作用。
在实时物流战略下,对实时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的理解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1. 实时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协同运作
如前所述,实时物流战略的信息化不仅仅强调的是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而是重点在于实时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协同运作。要建立一体化协同的信息系统,做到持续、简便无差别地传输数据,实时、自动地更新数据,提高物流全过程的可见性,在技术上需要解决二个问题:
(1)建立最具兼容性的数据库。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要做到“实时”,数据库不仅要与企业运行的任何系统完全兼容、与供应链中其他成员运行的任何系统所兼容,还要具有可扩容性以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比如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数据库就要能够满足对不同语言、不同货币的需要;
(2)选择最好的数据交换工具。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协同需要在供应链所有成员间移动数据和传递指令,随着信息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等新的工具不断出现,特别是XML具有比EDI更好的灵活性,能更容易地在数据库之间传输信息,从而使信息协同的过程简单得多。
2. 实时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具体来说,实时物流战略中的信息化要实现以下的几大主要功能:
(1)实时采集,实时物流信息采集是实现实时物流的起点,要做到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一般使用现代自动识别的系列技术。比如通过物流条码技术自动提取货物上的物流信息,也可以通过电子标签系统、蓝牙技术等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
(2)移动计算,物流的作业不是静止的,是处于移动中的,而实时采集的物流信息的初步处理有时就必须通过移动计算技术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有线/无线传输技术直接进入物流信息的中心处理系统来进行处理。一般的移动计算是通过手持电脑终端设备完成。
(3)实时传输,要对实时采集的物流信息或经过初步处理的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的传输,与供应链其他成员进行信息共享,在物流在线管理提供基础信息。在移动情况下,信息的实时传输一般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
(4)实时管理,实时管理是有效消除物流管理执行环节延迟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协同的关键。实时管理需要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和高效的物流系统来实现,它涉及到物流管理的统筹优化、预测控制、计划排列、协同技术、智能技术等。
(5)实时追踪,实时追踪是做到物流系统透明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对物流作业全程控制与管理的基础。目前,实时追踪技术主要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电子地图技术、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
(二)自动化(Automatization)
自动化最初的定义是:不用人力而用机械、电气等装置直接操作的一种能力。在以前,物流自动化是以基层的作业和生产线自动化为代表;而在实时物流战略中,物流系统的自动化指的是以物流设备的机械化为基础,能够适应信息流、物流、商流的集成和分流,适应物流单机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系统信息化的需要的一种系统运作能力。具体来说,我们对实时物流战略下的自动化的认识应该包含以下三点:
1.物流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和运用
物流机械设备是物流劳动工具,是物流系统的物质技术基础。每一物流系统都配有不同的物流机械设备,用于完成不同的物流作业。物流机械设备运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物流作业的规模和效率。正确、合理地配置和运用物流机械设备,是提高物流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条件。
2. 企业信息化和过程机械化的相互交融
在实时物流战略下,物流自动化系统是集光机电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物流设备机械化的基础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也具有更广阔的外延,与企业信息化、过程机械化相互交融,它不仅是物流作业环节上的自动化管理,还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从原材料的需求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使得流体在供应链中实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流动,它的目标和作用是提高效率,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最终实现“实时”的目标,而绝非原先意义上的单纯节省人力。
3. 物流自动化的主要设备
在实时物流系统中,自动化的主要设备有:高层货架、自动导引搬运车系统(Automatic Guide Vehicle System,AGVS)、巷道堆垛起重机、工业机器人、有轨(空中、地面)自动搬运车、自动输送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化仓库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等。实时物流自动化系统是涉及到多领域、众多高科技的集成工程。
三、业务流程再造
1990年,迈克尔.哈默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并将它引入到西方企业管理领域。他发现,对传统的企业工作流程信息化后,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效益,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触及传统管理模式。若想取得实效,必须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剔除无效活动,对其进行彻底重新设计,而计算机只是新业务流程的使能器。BPR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服务的、系统化的企业组织的工作流程的改进哲学及相关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强调以“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的企业组织形式。
同样,在实时物流战略中,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须按照“实时”的目标进行重新设计,消除物流业务流程中无效的延迟,一方面消除供应链中各独立要素之间的缝隙,实现无缝化的要求;另外一方面要打破企业内部原来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隔阂,对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做到真正意思上的协同化。以流程为导向的业务流程再造使得物流系统达到无缝化和协同化的要求,从而为实时物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管理上的保障。
(一)无缝化(Seamless)
无缝化要求物流接口无缝化,是指企业按照其整体实时物流系统目标的要求,对整个物流网络构成要素之间的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五个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