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厦门市“十五”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901946 上传时间:2025-03-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十五”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厦门市“十五”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市“十五”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报告 厦门市科技局发展计划处 编者按: “十五”期间,厦门市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科技工作成绩辉煌,有目共睹。为了宣传本市科技发展成就,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纠正认识上的一些偏差,促进“十一五”科技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市科技局认真总结了过去五年安排的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五年来的基本经验。本文在市科技局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由发展计划处负责编写。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市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进步不仅带来了科技事业自身的繁荣,而且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十五”期间,本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实现翻两番,2005年产值1214亿元,其中高新区产值580亿元,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掌握和拥有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培养了一批创新意识强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日益显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中长期科技发展最重要的指导方针。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筹划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策略,宣传本市科技发展成就,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总结和分析“十五”期间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益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厦门市“十五”科技投入情况 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厦门市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五年中,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共计10.77亿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8.87亿元,占科技投入的82.36%,科技投入效益明显提高。此外,市政府每年还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厂房等宝贵资源优惠出让、出租给来厦落户的高新技术企业。 1、市科技三项费用及使用情况 市本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主要由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经发局、市人事局和市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分类安排。“十五”期间,市科技局及与市相关部门联合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合计为5.18亿元,占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和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的比例分别为48%和58%。 图1 "十五"期间市科技局安排三项费用分布情况 44% 4% 1% 11% 17% 18% 5% 科技创新项目 制造业信息化项目 社会发展项目 博士后工作站与工程中心 软件园 留学人员创业园 其它 2001~2005年,市科技局及与市相关部门联合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2756.92万元,所占比例为43.93%;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9240万元,所占比例为17.84%;软件园建设8718万元,所占比例为16.83%;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00万元,所占比例为10.81%;制造业信息化计划项目2260万元,所占比例为4.36%;社会发展计划项目(含软科学)698万元,所占比例为1.35%;其它2525万元,所占比例为4.87%。如图1所示。 市科技局安排的科技计划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按资助金额划分 主要分为单项资助1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单项资助50~100万元的重点项目和单项资助50万元以下的一般项目等三类。“十五”期间,资助重大项目共39项,资助资金8926万元,平均单项资助228.87万元(单项最高资助500万元),占市科技局安排的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33.73%;资助重点项目共93项,资助资金7110万元,平均单项资助76.45万元,占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26.87%;资助一般项目共513项,资助资金10432.3万元,平均单项资助20.33万元,占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39.40%。如图2所示。 图2 资助科技项目资金分类使用情况之一 34% 27% 39% 重大项目 重点项目 一般项目 (2)按资助形式划分 主要分为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贷款担保等三种形式。五年中,无偿资助项目共581项,资助资金合计16709万元,占市科技局安排的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62.66%;贷款贴息项目共57项,资助资金8509万元,占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31.91%;贷款担保项目共7项,担保资金1450万元,占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5.44%,其中已收回担保资金1400万元。如图3所示。 图3 资助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分类使用情况之二 31.91% 5.44% 62.66% 无偿资助 贷款贴息 贷款担保 (3)按资助对象划分 主要分为企业、高校、研究所及其它机构(如医院等)四类。“十五”期间,资助企业科技计划项目共370项,资助资金22399万元,占市科技局安排的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84.63%;资助高校计划项目110项,资助资金1585.5万元,占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5.99%;资助研究所计划项目53项,资助资金1494.5万元,占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5.65%;资助其它机构计划项目112项,资助资金989.3万元,占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3.74%。如图4所示。 图4 资助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分类使用情况之三 84.63% 5.99% 5.65% 3.74% 企业 高校 研究所 其它机构 (4)按年度划分 2001年,市科技局安排科技计划项目87项,资助资金2619.5万元;2002年,安排项目161项,资助资金7828.8万元;2003年,安排项目186项,资助资金7398万元;2004年,安排项目167项,资助资金5932万元;2005年,安排项目44项,资助资金2690万元。如图5所示。 2619.5 7828.8 7398 5932 269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图5 市科技局历年资助科技计划项目资金 2、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在市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引导下,厦门市企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努力以科研带动新产品开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自身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初步形成。2001~2005年,市科技经费引导企业投入项目研发资金分别为2.88亿元、12.80亿元、33.52亿元、21.90亿元、8.87亿元,合计79.97亿元,为同期政府科技引导资金的34.03倍。 3、国家资助情况 随着厦门市科技投入的增大,科研水平和科技管理能力逐步提高,本市获得的国家、省科技资助资金逐年增长。据初步统计,2001~2005年本市从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获得的资助资金分别为942万元、1992万元、6436万元、6516万元,2005年已下达6648万元(部分统计)。 综上所述,“十五”期间厦门市科技投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技三项费用增长较快,支持产业科技项目导向明确,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企业已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十五”期间,市科技局资助企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共2.28亿元,占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经费总额的84.63%,资助资金的产业化导向十分明确。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引导企业投入项目资金2001年为2.88亿元,为财政资助经费的15.75倍,2005年为8.87亿元,为财政资助经费的36.50倍。企业在用好政府引导资金的同时,还积极和高校、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提出研发意向,提供资金支持,高校、研究所发挥优势,进行科研攻关。几年来,横向科研投入得到较快增长。企业研发投入在厦门全社会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企业已成为推动研发的重要力量,日益成为研发创新主体。 (2)科技三项费用集中使用,突出支持重大、重点产业科技项目。2001年市科技局支持重大、重点产业科技项目11项,资助资金1030万元,占其当年资助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比例分别为39.32%;2002年市科技局支持重大、重点产业科技项目39项,资助资金5046万元,占其当年资助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比例为64.45%;2003年市科技局支持重大、重点产业科技项目37项,资助资金4170万元,占其当年资助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比例为56.37%;2004年市科技局支持重大、重点产业科技项目33项,资助资金3450万元,占其当年资助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比例为58.16%;2005年市科技局支持重大、重点产业科技项目12项,资助资金2340万元,占其当年资助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比例为78.18%。同时,尽可能兼顾到一般创新项目,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其它机构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项目,鼓励创新活动,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发展后劲。 (3)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的科技投入政策基本得到落实。“十五”期间,科技投入实现逐年递增,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从2001年的1.5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19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2%。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科技投入的决算数都大于年初预算数,反映出市委市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4)厦门市财政科技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国内同等城市相比,投入仍然不高。据统计,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2001~2004年本级科技三项经费最大的为广州市的16.72亿元,最小的为济南市的1.29亿元,厦门市为2.18亿元,排名第十二位(见附表),处于中下水平。 厦门市“十五”科技投入的产出与效益分析 “十五”期间,本市高新技术取得长足进步,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壮大。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光电子、软件、生物与新医药、材料、海洋等产业领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行业内的影响不断上升,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这些技术相对应的产业已成为本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支柱,高新技术与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一方面,高新技术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又推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5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18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1214亿元,比2000年翻两番,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8%。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又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技术(专利)的诞生与发展。五年来,本市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投入的持续增加是密不可分的,财政科技投入不仅弥补了企事业单位研究经费的不足,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企事业单位和研发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励他们迈上成功之路。五年中本市的科技投入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主要表现在直接产出、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 1、科技投入的直接产出情况 科技投入的直接产出可以从产业、产品、技术(专利)与条件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科技投入与产业引导 项目是科技投入的重要对象和载体,项目不仅面向产品、面向技术、面向管理和面向条件平台建设,而且可以催生产业。2001年市科技局开始积极关注光电子这一新兴产业时,全国的光电子产业尚未成形,“光电子产业”更多地是出现在专业报刊杂志中。就在这一年,市科技局开始支持引导光电子研发项目,资助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18万元进行应用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光电子所表现出来的产业化前景与巨大发展潜力,市科技局果断加大对这一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2002年分别资助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和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200万元和100万元进行光电子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同时争取国家科技部1500万元资助厦门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及技术合作。2003~2005年,市科技局每年拨出150~300万元的科技经费资助这两家企业进行光电子产业化。五年中市科技局共资助这两家企业933万元,不仅加速了企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厦门光电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这两家光电子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安美光电、明达光电、友达光电、佳晶光电、玉晶光电等一批有影响的企业纷纷来厦投资兴业,形成光电子产业的集聚,最终促成厦门于2004年被科技部确立为国家四个光电子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之一。2005年厦门市光电子产业产值达90亿元。 光电子产业是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形成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科技投入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是另一类典型的例子。五年中市科技局先后支持厦门特宝生物公司180万元进行基因药物的研发并取得一种国家二类新药,支持厦门大学赵玉芬院士为首的课题组200多万元开展丙谷二肽药物研究开发,积极帮助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开展河豚毒素、葡糖胺硫酸盐等海洋生物药物研究开发,支持厦门大学300万元开展病毒性疾病新药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厦门金达威、星鲨等一批医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支持厦门市医疗机构开展应用性研究。五年中市科技局支持生物医药方面的资金合计超过2000万元,为厦门生物医药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上,厦门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都多次地得到过市科技经费的支持。为了更加合理、高效地使用科技经费,市科技局不仅将持续支持现有产业做强做大,而且要时刻紧跟高新技术的发展潮流,竭心尽力为企业捕捉技术信息,帮助企业实现技术跨越。 (2)科技投入与新产品研制和名牌产品的形成 支持企业科技项目离不开新技术研究、新装备引进、新产品研制和管理系统完善(制造业信息化)等几个方面,其中新产品研制是最主要内容,也是得到资助最多的企业项目。五年中,市科技局共支持企业进行了160余种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占企业受资助项目的42.97%,涌现出了夏新手机系列、厦华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宏发汽车继电器、金鹭高性能硬质合金、榕兴税控电脑加油机、三安电子发光二极管芯片、精图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金达威维生素、银鹭、银祥、惠尔康等众多名牌产品。据统计,目前厦门市拥有国际级名牌产品13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06个,厦门市著名商标131个,中国名牌产品13个,福建名牌产品67个。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都曾得到市科技经费的有力支持。如过去五年中夏新电子获得市科技局1710多万元的资助,厦华电子获得市科技局1115多万元的资助。 (3)科技投入与技术成果(专利) 进行技术开发,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促进新产品研制与结构调整,是企业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类项目也是市科技局支持的重要方向。“十五”期间,市科技局共支持新技术开发项目149项。 2002~2004年,市科技计划项目提出专利申请分别为41件、260件和196件,占同期全市专利申请量的2.89%、13.29%和9.47%;获得授权数分别为27件、140件和130件,占同期全市专利授权量的2.74%、11.55%和9.16%;其中发明专利分别为4件、15件和25件,占同期全市发明专利的100%、51.72%和48.08%,反映出市科技计划项目在相关技术领域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厦门宏美电子有限公司2003年承担了《高可靠性系列接触器》的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得70万元资助,通过该项目实施,获得国家3项专利,制定了QHM005/2003企业标准;2004年公司又承担了市科技计划项目《智能化混合式电动机启动器及智能化接触器》,获得45万元资助,通过该项目实施,取得了1项专利,并制定了QHM007/2005企业标准。 2001~2005年,本市已登记科技成果507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498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5项,市级科技奖励127项。 (4)科技投入与博士后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条件平台建设 “十五”期间,全市新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3个,总数达16个;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新建企业技术中心38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6个);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为了支持条件平台建设,市科技局每年从科技三项费用预算中拨出专款予以资助,五年中共资助5600万元。这些平台的建成带动项目开发400项,培训人员2000多人,带动行业增加值20多亿元。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了厦门大型模具制造中心、厦门通用模具制造中心等大型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 “十五”期间,本市科技园区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现已拥有火炬高新区、火炬(翔安)产业区、同集园、中科高科技产业基地等综合性科技园区和软件园、信息光电园、思明光电产业基地、北大生物园等专业科技园区。2005年,火炬高新区实现产值580亿元,是2000年的5.5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41.02%,经国务院批准,火炬高新区规划面积从1平方公里扩大到13.75平方公里。投资建成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同时,海沧新阳工业区、杏林工业区、集美北部工业区等工业园区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集中区。一批对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设项目,如火炬(翔安)产业区130多万平方米通用厂房、占地1平方公里的厦门软件园二期、福建省规模最大的通用厂房建设项目——总面积480多万平方米的同安工业集中区已全面动工兴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中介机构孵化园,推动成立了科技中介行业协会,开通了厦门市仪器设备技术协作网,建成拥有16个专业体系、1300多位专家的科技咨询专家库,鼓励成立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重点扶持了经认定的15家科技中介机构。厦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思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 2、科技投入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据统计,五年中市科技局支持的产业化项目370项,达产后年新增产值328.15亿元,年新增税收21.61亿元,年新增利润32.31亿元,推动了一批科技企业快速成长,促成了一批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帮助一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直接拉动了厦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2002年市科技局以贷款贴息的形式资助厦门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500万元,开展“手机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经过公司科技攻关,生产出厦新A6、恒久等系列彩屏手机,荣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夏新手机2003年风靡全国,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该项目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55.75亿元,上交税收3.12亿元,新增净利润4.26亿元。该项目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企业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了地方税收,还增加了数百个就业岗位。 又如,2001年市科技局资助厦门金达威维生素股份有限公司187万元,开展“全合成维生素D3油和维生素D3粉微粒”项目研究,经过公司科技攻关和自主开发,产品提前进入产业化生产,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22万元,税收290万元;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45万元,税收248万元;2005年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54万元,税收214万元。项目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全球第四家具有维生素D3生产能力的厂商,2005年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该项目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企业实力和发展后劲,增加了地方税收,同时增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 再如,2002年市科技局资助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200万元用于“光MOS继电器”项目研究开发,该项目至2004年达产时,实现产值6896万元,税收207万元,利润282万元,项目产品销售收入占公司销售总额的24%。目前该类继电器品种达到50余种,形成年生产能力600万只/年,新增就业人员120人。 3、科技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 科技投入在给我市带来直接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 (1)社会科技事业全面进步 依靠科技进步,厦门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监测和控制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全社会科技应用水平持续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公安、税务、海关、商检、工商等政府部门的科技手段日益先进,自动化、智能化进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来,大大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提高了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金融、通讯等服务领域的科技应用水平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 2002年市科技局资助厦门174医院进行肝性脑病发病因素的诊断及治疗研究,提高了该院和厦门市对肝性脑病的检查治疗水平。2003年资助厦门中山医院进行《容积重建法CT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项目研究,不仅提高了该院临床应用CT进行检查判断的水平,也提升了厦门市整体应用CT的水平。五年中,市科技局资助此类医疗项目还有很多很多,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医护人员的科研热情,提高了厦门市的整体医技水平,而且为厦门市医疗条件的持续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2年市科技局资助的厦门美亚柏科资讯科技有限公司30万元开发的网警系统在运用科技手段寻找犯罪线索、侦破案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侦破国内一起重大谋杀案(马加爵案)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国家公安部的高度肯定。 2004年市科技局资助的厦门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开发的“国人数字化虚拟眼及手术仿真”2005年制造出可用于临床的整套仪器设备,为提高眼病治疗水平找到了一条可靠的新途径。 “十五”期间,市科技局每年都拨出专款用于环保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为保持和提高厦门的环境质量保驾护航。 (2)一批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发展主要依靠人才,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五”期间,市科技局通过制定落实人才政策、支持项目、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奖励等形式,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企业管理人才和研究开发人才,他们中有获得市科技重大贡献奖的夏宁邵、苏钟人、勒立人等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有获得市产业科技功臣奖的庄志刚、刘志军、吴冲浒等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更多的是获得市科技奖励的项目承担单位的研发人员,他们是本市科技投入最可宝贵的“产出”,是厦门市科技事业持续进步的最重要保证。 (3)改变城市形象,转变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后劲 经济特区最早的定位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开放初期给人的最深刻印象是“舶来品”多,是外商的加工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的繁荣,其它地区政策的跟进,经济特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代之的是科技实力的领先优势。现在人们走进厦门,看到的、听到的、用到的、感到的已不再是“洋货”的新奇,更多的是厦门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是科技给厦门带来的焕然一新。从鼓浪屿到中山路,从火炬高新区到海沧工业区,从湖里到思明,人们看到的是LED在闪烁,是厦华高清晰度电视,听到的是本地产的音响,是夏新手机、联想手机的悦耳铃声,坐的是厦门制造的客车,感受到的是厦门科技事业的日新月异。 科技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厦门的发展模式,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厦门的发展思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拉动GDP增长,在目前依然是行之有效且立竿见影的,但资源的制约决定了这一做法不可能长久。依靠科技,转变增长模式将是必然的选择。许多企业家更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研发活动中、投入到人才培养上,而不是投入到厂房上。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厦门目前已走上了依靠科技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2005年厦门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将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这个比例2001年是42%,在过去五年中厦门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是逐年上升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年增长率超过30%。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从而保持其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众多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汇聚成了厦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汇聚成了厦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厦门的发展后劲因为科技创新而更为可靠、更为有力。 4、科技投入带动企业发展案例 (1)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托起的三安电子 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是我市光电子产业的典型企业,是我市正在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该公司于2000年成立,2002年时尚无产值,2005年上半年企业销售总额已达2.3亿元,该公司的迅速成长与强有力的科技投入密不可分。 2002年,市科技局无偿资助其100万元进行“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和器件制备”项目研究开发时,公司当年尚无产值,该项目总投资650万元,项目建设期为2002年10月至2004年6月。2004年1月该项目实现小批量生产,到2004年9月验收时,已实现销售收入10262万元,净利润2756万元,税收1510万元,到2004年底,该项目实现产值1.8亿元,销售收入1.67亿元,净利润4485万元,上缴税收2324万元。 2003年市科技局资助100万元扶持三安电子进行“高功率激光器批量化生产”项目,实施期间为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2004年初,公司试生产出样品,2005年6月,该项目实现销售收入6389万元,净利润1547万元,税收949万元,2005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388万元,净利润2401万元,税收1249万元。 2004年市科技局资助100万元扶持三安电子进行“功率型高亮度LED芯片及倒装技术”项目,实施期间为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该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7500万元,利税1607万元,目前进展顺利。 2005年市科技局又资助200万元扶持其“半导体照明高亮度功率白光二极管芯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实施期间为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0000万元,利润7000万元,税收2500万元,目前进展顺利。 三安电子通过实施计划项目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申请了17件发明专利,其中14件通过初审,3件已受理,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公司不仅走过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且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基因制药企业 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宝生物)是从七个人的研究小组逐步发展起来的,1996年以来自主完成了三个国家二类新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上市,成功闯出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 公司成立以来,坚持不懈地投入技术创新,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产业化开发,2002年特宝生物公司及股东投入2600万元设立了一个独立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厦门伯赛基因转录技术公司,每年专项生物技术研究经费超过800万元。2004年特宝生物公司的当年研究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0%以上。 高投入为特宝生物带来了高水平的产品、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公司所有产品的技术指标、蛋白结构与国际同类产品完全一致,部分产品高于英国等欧洲先进国家标准。2005年5月特宝生物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签订“蛋白质含量测定同质标准品研究协议书”,以建立GM-CSF等七个成品蛋白含量测定同质标准品,也就是特宝生物的七个蛋白质产品是国家标准品。目前公司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已完成部分国家的药品注册,成为俄罗斯、印度等十几个国家制药企业的合格供应商。特宝生物也成为国内领先的基因药物出口企业。2004年公司实现人均销售额21万元。 (3)十万元资助出来的“印钞机” 厦门市榕兴新世纪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同安区,是一家名气不太大的企业,但其2004年产值却达1.98亿元,利润1893万元,税收1395万元。2000年市科技局从众多申报项目中看中了该公司申报的“RXJ系列IC卡税控电脑加油机的研制”项目,资助其10万元引导开发,经过该公司的科技攻关,公司第一台税控电脑加油机顺利诞生,并于2002年正式开始投放市场,销售额随即节节攀升,产值、税收、利润均成倍增长。 为了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科技局在2003年又资助100万元支持其“RXJ系列IC卡税控电脑加油机”项目,引导企业深入研究,提高产品性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产品销售额就接近两亿元。加油机成了公司的“印钞机”。该项目产品还获得国家外观专利和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两个“平台”铸就一家软件骨干企业 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1999年成立的软件企业,公司的发展可说主要依靠二个平台,即: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 2001年市科技局第一次资助该公司25万元开展项目研究。2002年研发成功,为公司带来直接销售收入240万元,公司利用该平台开发项目实现收入250万元,超过了本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 2003年市科技局资助该公司70万元开展“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及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同年项目研发成功,次年实现销售收入2053万元,净利润414万元。2004年,两个项目的销售收入分别占公司当年总销售收入的16.2%和65.2%。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