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绵阳余家沟水库左右放水渠防渗整治工程实施方案1 综合说明1.1项目区选取的理由根据省财政厅、水利厅2007年省级水资源专项资金项目指南的通知(川财农2007184号)文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和灌区用水的特点,规划对已建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余家沟水库左右放水渠进行节水改造,项目区水源有保障,群众积极,政府重视,工程能一次建成受益。1.2主要建设内容针对一大渠灌区工程存在的问题,经过现场勘察,规划对余家沟水库左支渠从桩号0+0802+500长米,右支渠从桩号长米渠道进行配套、防渗整治,改造和新建渠系建筑物共处。1.3工程总投资及资金筹措经计算,本次整治工程概算总投资57.6万元。项目资金来源:省
2、级水资源费资金52万元,灌区自筹5.6万元。1.4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灌区每年可以节约守水护水工日320个,节约水量19.8万,减少水费支出6000元,亩均增产315斤,增收197元灌区的生活用水和环境将得到大大改善,能有效阻断地方病的流行途径。1.5组织管理项目建设实行法人负责制,由业主单位安县一大渠管理处组织实施,成立专门建设机构。资金管理采取县级报账制,工程承建采用招投制,工程质量管理由市质监部门实行全过程跟踪检查。2项目所在县基本状况2.1 全县基本情况2.自然条件绵阳市安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接壤地带。北纬31度47分,东经104度05分至104度38分。距四川
3、省驻地135公里,绵阳市25公里,距成绵高速公路出口2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1404平方公里,地貌结构大致是山四、丘四、坝二。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多年平均气温16.3,1月最冷,平均5.7,7月最热,平均气温25.7。上游为鹿头山暴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245.4。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历年7、8、9三个月汛期降雨占全年68;灌溉季节的4、5、6月份仅占全年20.4,常出现春旱、夏旱和伏旱。全年蒸发量为888。中旱年降雨量1097.7,年径流深799.1。森林覆盖率为28.6气候、雨量在山、丘、坝之间有较大差异,形成各具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2.1.社会经济全县有乡镇20个,274个村
4、23个居委会,总人口5034944人,其中农业人口428275人,农业劳动力人口26.6万人;幅员面积1404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210.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6.0650万亩,水田34.6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7亩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3947亿元,实现农业生产总值9417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6.92万吨;全年水产品量1.7万吨;200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691元。2.1.3农业生产状况近年来,我县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去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4984万元,比去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94173万元;林业产值13826万元,增长7.0%;牧业产值
5、114987万元;增长11.2%;渔业产值20565万元。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为主,有较大宗的蔬菜、花生、甘蔗、席草、药材、蚕、茶、果、药、藤、漆、棕等土特产品。畜牧业中有猪、禽、蛋类商品和水产养殖业。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万亩,比去年增长3.4%,其中小麦产量4.7万吨,增长8.4%,水稻产量18.1万吨,增长0.1%,经济作物面积16.2万亩,增长4.2%,油菜籽产量3.0万吨,增长4.2%。2.1.4水利工程现状建国以来,我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516处,引水工程114处,其中:中型水利工程处(一大渠灌区灌面10.08万亩,设计引水流量10/;白水湖灌
6、区灌面3.15万亩;铁旗堰灌区灌面1.1万亩;新堪堰灌区灌面1.0万亩);小型引水工程110处;蓄水设施402处,其中:水库座(中型座、小(一)型座;小(二)型座);山平塘7220口;石河堰154道,总蓄水量5029万,全年引蓄水量1.86亿,有效灌面34.62万亩。 2.1.5 工程及用水管理体制与机制按照水法、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县水利工程管理方式是专管与群相结合。2.1.5.1国管工程:由县水务部门设置管理机构,县人事部门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定岗定员测算规定核定人员编制,进行专管。主要职责是负责支渠以上工程的管理,制定工程管护制度,提出工程维修方案,组织基本建设的实施,编制用
7、水计划,负责用水的调度,工程防洪度汛方案的编制,水费的收取,水法规的宣传。2.1.5.2乡镇管理工程:在本乡镇行政区域内跨村组的水利工程,由乡镇设置管理机构进行专管,制定工程管护制度,提出工程维修方案,组织基本建设的实施,编制用水计划,负责用水的调度,工程防洪度汛方案的编制,水费的收取工作,水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2.1.5.3由村,组自筹资金修建的水利工程由村、组管理,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用水计划的编制供水调度,工程的运行安全,水费的收取工作,水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2.1.水利工程的配套与节水改造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 给我县的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压
8、力,一是劳动力难组织,二是资金没有保障,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县在水利建设方面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的办法,按轻重缓急,分年逐步对全县的水利工程进行配套和节水改造,近几年来,我县已对座小(一)水库、座小(二)水库进行了病害整治,末级渠系整治每年在5以上,“十一五”期间已累计整治末级渠系300多公里。本次规划整治项目的水源工程余家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现已竣工,工程的完建可增加蓄水量5万立方米,对下游农业生产用水有足够的水源保证,通过对渠系的整治、配套能够节约水量19.8万立方米。将使灌区的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得到改善,对灌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7灌区农业水费收取、水资源费缴纳情
9、况2.1.7.1农业水费收取:全县农业水费涉及四个部分:都江堰灌区、市代管工程、县直管小(一)工程、乡镇村组管理工程。(1) 都江堰灌区,水价标准按省物价局批准的标执行,实行分时段计量收费,每年在月底向人民渠二处解缴;(2) 市代管工程:全县有处中型水利工程,水价由市物价局审批,工程管理单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委托乡镇或村组代收,收取率达到;(3)乡镇和村组管理的工程水费标准由县水务和物价局进行审批,水费村组自收,建立专账管理,用于工程的维修和建设。2.1.7.2水资源费缴纳情况: 2007年征收水资源62万元。2.1.8 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让用水户参与水利工程的
10、建设与管理,我县先后成立了个用水户协会,政府转变职能,从以往的过多直接管理公共灌溉工程转变到负责跨行政区河流、灌溉渠系的规划、制定行业标准等宏观管理,并为用水户协会提供技术、财务支持和法律援助。通过向用水户授权(水使用权、制定工程维护和改造计划、经费预算、灌溉服务、水费标准、收取水费以及使用自有资金和政府拨款补助的权利,明确有关各方责任,建立协作伙伴关系,改革政府补助资金使用方法,刺激地方和用水户投资。收到了明显的效果。2008年,全县将新成立用水户协会6个,将对我县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起到积级的推进作用。2.2 末级渠系项目区概况2.2.项目区自然条件2.2.1.1地理位置:项目区
11、位于我县塔水镇境内,距离县城2.2.1.2地形地貌:渠系区地处安昌河右岸,为深切割丘陵区,地势一般北高南低,一般丘顶高程570598.8m,谷底高程550570m,相对切割深度20m左右,属典型的构造剥蚀台地地貌。丘陵及沟谷多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丘顶一般多呈浑圆状馒头山,局部岸坡坡度较陡,一般在25-35,沿渠系线基岩零星出露,主要为砂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出露段多呈陡坎或悬崖,砾岩出露地段岩溶地貌突出,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出露地段,地形多呈缓坡。渠系区覆盖层大量分布,主要为亚粘土、亚粘土夹卵砾石及砾石层。2.2.1.3气候条件一大渠灌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鹿头山暴雨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
12、气候类型。具有终年温暖、雨量丰富,全年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霜期短,四季分明的特点。据安县气象局实测资料统计,安县多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4.8,最热月平均气温25.7,最冷月平均气温5.7,最大风速23m/s,最多风向N风。无霜期291天。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04.9-955.7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历年7、8、9三个月汛期降雨占全年68%;灌溉季节的4、5、6月份仅占全年20.4%,常出现春旱、夏旱和伏旱。2.2.1.4水源情况项目区引蓄水工程地处秀水河左岸丘陵区,多以引蓄结合结合工程灌溉为主,有少量提水工程辅助。区内有季节性小溪沟,属秀水河(凯江上游左支流)
13、流域的部分,沿溪沟两岸有成片的坝地、坡地,山顶较平坦,但项目区内当地径流利用率低;项目区内现有小型水库1座,蓄水量60万立方米;山坪塘105口,蓄水量42万立方米;石河堰7道,蓄水量1.4000立方米。蓄水设施蓄水仅能蓄当地径流很少一部分,灌区主要用水全靠一大渠从县内的茶坪河引水供给。2.2.2 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状况2.2.2.1社会经济:项目区位于安县乐兴镇八角村、莲花村、秀水镇金山村境内,项目区共有人口4531人、劳动力2671人,两镇财政收入1757万元,人均纯收入3589元。2.2.2.2农业生产状况: 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为主,有较大宗的蔬菜。水稻单产为768公斤;
14、玉米单产284公斤,豆类184公斤;小麦350公斤;复种指数粮食总产量443万公斤;两镇农业生产总值21073万元。2.2.3 灌溉排水工程状况规划整治渠道在余家沟水库取水,放水渠均为修建时土土渠,且不规则,渠系沿水库两岸山丘半腰分布,建筑物不配套,无量测水设施,田间渠系均属土渠。2.2.4末级渠系管理及用水户参与管理情况工程由受益的用水协会管理,农业用水由协会提出计划,与供水单位签订用水合同。工程整治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措资金建设;水费收取方式,因计量设施不具备条件,目前实行按亩计收,亩均用水量300立方米。1.3工程存在的问题一大渠水利工程自1958年修建以来运行至今已有40多年,为灌区
15、的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该项水利工程末级渠系由于年久失修,不配套,灌溉用水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 过水断面不足:支渠以下渠系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大规模投入资金进行整治,很多渠段达不到设计过水流量,断面狭窄,形成有水过不了,放水上淹下干。() 硬化率低:本次整治的渠系大部分是60年代年代新开的渠道,现已老化;渠道杂草丛生,垮塌、淤积严重、渗漏现象严重,输水损失大。() 放水设施简陋,不配套,不利于供水管理沿渠的节制闸、分水闸、放水洞基本上是修建时的老设备,全部是采用人工操作,没有管理房,用水农户在没有管理人员在时,可以随
16、意开启闸门,水放够后也不把闸门关闭,放水设施经常遭到破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蓄水设施老化渗漏严重:灌区内修建的水库、山平塘、石河堰大都是5070年代的产物,当时设计的标准低,大集体施工,工程质量差,加之运行时间长,平时维修经费投入少,致使大坝内坡侵蚀严重,渗漏量增加,安全标准降低,长期不进行起淤,蓄水量减少3040,由于这些原因造成每年的用水量不足,旱情一年比一年严重,缺水矛盾越来越突出。() 地方病蔓延:安县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灌区范围内共计13个乡镇,其中有血吸虫病流行乡镇10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50,白马庙支渠灌区也是流行区之一。(6)对骨干工程的制约因渠系输水不畅,渗漏量大,不
17、能满足农业用水要求,使工程效益不断降低,灌面萎缩。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4.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对一大渠灌区供水渠道的整治,可确保渠道安全运行,减少水量损失,将使下游灌区的用水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缓解用水矛盾,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对灌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渠道整治完成后,水源保证率提高,用水条件得到改善,将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并缩短输水时间,满足适时栽播农作物,适时抗旱,节约水资源。 渠道整治完成后,渠道输水能达到设计能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渠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35提高到0.7,从而降低水费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也便于管理。 渠道整治完成后,灌区内将加快调整
18、农村产业结构的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灌区的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灌区大部份中心地区,无河无江无水源,遇特大干旱,地下水枯竭,塘库堰干涸,人畜引用水十分困难,虽然进水口水量较大,但是由于渠道输水损失大,尾段还是有大片灌区见不到水,农户不得不花更大的投入另辟水源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为了早日解决灌区所有人畜饮用水问题,所以该工程尽快进行整治是必要的。1.4.2 项目建设的迫切性1.4.2.1水资源的日趋匮乏上游径流的逐渐减少,使项目区内广大干部群众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深受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威胁的影响,近两年农业灌溉用水极其紧张,每年有40%不能按时栽插,有5%的栽
19、种后,因无掺水而干死,不少地方在3、4月份就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1.4.2.2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因无水栽种和饮用的灌区农户经常到政府和水务部门上访,影响到了社会稳定。1.4.2.3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展开,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远远滞后于发展的需要,由于水的原因,血吸虫病疫情蔓延,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用水得不到保障,制约了灌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4.2.4工程效益衰退,水资源大量浪费工程因不能保证给灌区供水,灌面萎缩,减少水费收入,工程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工程的维修和扩大再生产,效益逐年衰减,灌区内的小型水利设施因投入少,管理不到位,塘、库、堰的蓄水保存不
20、到3个月就损失30-40%,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1.4.2.5结论该项目的实施,对一大渠灌区十分重要,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而改善灌区农业用水和人畜饮用水困难,通过项目的实施的能够有效地阻断血吸虫病疫情的蔓延,提高当地群众的健康水平,同时能够加速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保障群众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当地政府、村组干部、人大代表多次呼吁请求对工程进行整治,灌区人民迫切要求能够实施此项目。2 工程规模与建设内容2.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1.1灌区现状水供需平衡分析(1)概况一大渠工程是安县解放后兴建的骨干水利工程。区内有草溪河、五廊沟、乐兴沟、驴子河等季节性小溪沟,属秀水河(凯江
21、上游左支流)流域的部分。沿溪沟两岸有成片的坝地、坡地,山顶较平坦,海拔一般在500-700m之间,且分布层层梯田;粮食作物主要盛产水稻、小麦、油菜和玉米等,是安县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区内当地径流利用率低;现有小型水库9座,山坪塘3795口,石河堰100道仅能蓄当地径流619万m3,灌区主要用水全靠一大渠从县内的茶坪河引水供给。茶坪河属安昌河流域涪江水系,是安昌河上游的主支流,流域面积303km2。一大渠取水口在茶坪河右岸桑枣镇罗浮山脚下。取水口以上集雨面积238.6km2。流域发源于千佛山南华岭西侧,位于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中心。全年降雨充沛,水源丰富。流域地势为深山区,冬季气候寒冷。海拔2500
22、m以上山峰(千佛山)积雪长达4个月,河流有融雪水补给,同时地下水丰富,有四季不竭的山泉,因而枯水期流量较大,常年枯水期流量3-4m3/s。该河上设有晓坝水文站(集雨面积230km2),水文站下游3km处是一大渠进水口,其下11km处有大支流苏宝河在安县城郊从左岸汇入,汇口以下称安昌河。流经安县、黄土、界牌至绵阳市中区南塔下流入涪江。(2) 水文气象特征安县一大渠灌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鹿头山暴雨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具有终年温暖、雨量丰富,全年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霜期短,四季分明的特点。据安县气象局实测资料统计,安县多年平均气温16.3C,最高温度36.5C,最低气温-4.8C,最
23、热月平均气温25.7C,最冷月平均气温5.7C,最大风速23m/s,最多风向N风。无霜期291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245.4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历年7、8、9三个月汛期降雨占全年68%;灌溉季节的4、5、6月份仅占全年20.4%,常出现春旱、夏旱和伏旱。全年蒸发量为888mm。中旱年降雨量1097.7mm,年径流深799.1mm。茶坪河流域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鹿头山暴雨区的中心地带。其特点是年内暴雨集中,暴雨量和暴雨强度大,暴雨年际变化也大。据流域内有代表性的茶坪河晓坝站 1985年以前的暴雨资料分析,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其中特别集中在7、8两月,如茶坪站年最大24h暴雨量出现在7、8
24、两月的占了全年的80以上,年最大24h暴雨量多年平均值为170185mm;为全省暴雨最高中心之一,变差系数0.55左右。茶坪河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加之流域地形陡峻,河道坡度大,汇流迅速,洪水具有陡涨陡落的特点,涨洪历时很短,一般不超过0.5h,洪水过程呈现单峰或多峰,一次洪水过程多为23天。据茶坪河晓坝水文站19571994年实测洪水资料和调查历史洪水分析: 年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69月,其中又特别集中于7、8两月,出现次数占了年总数75以上;多年平均最大洪峰流量540m3/s。调查最大洪峰流量2520m3/s(1856年)为年最大洪峰均值的4.7倍;实测年最大、最小洪峰流量分别为1410m3/s
25、1992年)和156m3/s(1986年)两者相差9倍,年最大洪峰流量系列变差系数0.76;可见该系列各年度变化大,年际变化也不稳定。(3) 水文基本资料水文站基本资料情况晓坝水文站在一大渠进水口以上3km处,控制流域面积230km2,本次把晓坝水文站作为计算的依据站。晓坝水文站是1956年7月由四川省水文总站设立,有1957-1994年共38年实测的降雨和流量资料。基本资料复核情况晓坝水文站从1956年7月建站以来,均进行流量、水位、雨量观测项目。流量测验河段位于两弯道之间的长约300米的顺直段内,下游中低水为卵石组成的变动急滩控制。中高水以上为弯道兼急滩两者控制。因卵石急滩的变动个别年份
26、水位流量关系发生系统平移。基本水尺断面,虽略有冲淤,但断面内可相互补偿,水位面积关系变化不大。现水位用自记水位计观测,并以定时直接观读水尺校核。流速及断面用机械牵引过河缆道施测,中、低水用流速仪法,高水(相应流量400m3/s以上)用浮标法,浮标系数统一采用0.85的经验数据。该站实测流量变幅达98,能控制洪水涨落过程。测站设立至今均按正规程序观测和进行资料整编,未中断,涨落影响明显的时段水位流量关系都分别定绳套形。雨量、流量资料整编精度符合规范要求,且均经涪江水文分站复核后刊布,资料可靠,其精度能满足本工程设计的要求。径流一、茶坪河晓坝水文站径流分析计算茶坪河晓坝水文站,从1956年7月建立
27、以来,径流观测未中断。本次利用已整编的1957年至1994年共38年径流系列,采用时历年,4月至次年3月水文年,5月至次年4月三种方法进行设计年径流频率分析。最后根据该站径流在年内的周期变化规律,并考虑编制灌溉制度时,尽量使各作物用水时段在同一水文年内。采用4月至次年3月的水文年分析成果。年径流频率分析计算结果如下表:茶坪河晓坝水文站年平均流量频率分析成果表表2-1 项目系列均值Q0(m3/s)Cv设计年平均流量Qp(m3/s)备注(Cs=2Cv)P=10%P=50%P=75%P=80%P=90%时历年11.80.2115.111.610.19.688.764月次年3月水文年11.90.221
28、5.411.710.09.658.69采用5月次年4月水文年11.90.2215.411.710.09.658.69为了使设计中等干旱年(P75),全年和各分期径流量均符合于设计值,设计年径流年内分配采用同频率控制。所以本次还对13月,46月,49月,1112月平均流量进行了频率分析。此外为了编制灌区灌溉制度,也对同样分期的安县一大渠雨量进行了频率分析。根据分析计算成果,不管是晓坝站年平均流量和分期流量,安县一大渠同样分期的雨量,中等干旱年(P75)的设计值与19821983水文年的实测值均比较接近。所以选择19821983水文年为中等干旱设计典型年。设计中等干旱年(P75)各分期平均流量和雨
29、量放大系数计算如下表:安县一大渠P75年径流放大系数计算表表2-2时段年13月46月49月79月10月1112月天数3659091183923161均值Q0(m3/s)11.94.518.47177.01Cv(Cs=2Cv)0.220.140.350.260.22Kp0.8450.9020.7470.8150.845Qp(m3/s)10.14.16.313.95.9Wp(万m3)3171131634975219061693235193122Q典(m3/s)9.484.366.7712.96.71W典(万m3)2989633905323203961507425733536放大系数1.060.93
30、0.931.071.121.370.88安县一大渠P75雨量放大系数计算表表2-3时段年13月46月49月79月10月1112月均值H0(mm)1267.562.7294.81089.538.6Cv(Cs=2Cv)0.190.460.440.210.6Kp0.8660.6640.6790.8520.559Hp(m3/s)1097.741.6200.2928.3728.1106.221.6H典(m3/s)1035.369.6181.7867.1685.466.831.8放大系数1.060.601.101.071.061.590.68以19821983年水文年实测流量为典型,采用同频率放大法,P7
31、5设计中等干旱年逐旬平均流量如下:晓坝站P75设计中等干旱年逐旬平均流量表表2-4 单位:m3/s月456789101112123上旬4.686.836.0550.49.5043.714.18.655.074.283.654.39中旬5.288.404.6919.511.719.712.37.254.564.083.634.60下旬9.055.776.0110.911.116.813.45.894.173.763.804.72二、一大渠进水口处茶坪河中等干旱年设计年径流计算一大渠进水口在晓坝水文站下游3km处,区间来水集水面积小,仅为全流域面积的3.7%。而区间有铁皮堰和龙安堰在茶坪河引水。为
32、简化计,将晓坝站设计中等干旱年逐时段平均流量扣除区间铁皮堰和龙安堰灌溉流量0.7m3/s和进水口低坝渗漏损失0.44m3/s作为一大渠进水口处茶坪河设计来水过程。根据可研审批文件,一大渠采用P75%中等干旱年作设计。设计中等干旱年一大渠进水口处茶坪河来水过程如下表:P=75%茶坪河来水流量过程表表2-5 单位:m3/s月456789101112123上旬3.545.694.9149.38.3642.613.06.123.452.892.553.43中旬4.147.263.5518.410.618.611.2下旬7.914.634.879.769.9615.712.3按一大渠进水口处中旱年来水过
33、程的分析计算,全年来水为2.797亿m3。(3) 灌区水利工程现状可供水量灌区小型水利设施提供水量 区内有小型水库9座,蓄水367.8万m3,山平塘3795口,蓄水869.8万m3,塘、库总有效蓄水量1238万m3。当地径流提供水量619万m3,塘、库蒸发渗漏损失为61940%=248万m3,经对塘库蓄水情况调查分析,塘、库复蓄系数为1.35,则可向一大渠灌区供水1671万m3,其于不足部份(1300万m3)由一大渠工程引水供给。土石堰100道,提供当地有效水量126.6万m3。机电沉井15口,提取地下水110万m3。灌区地下水资源一大渠区位于安县安昌河与秀水河之间的丘陵地带,其地下水类型属第
34、四系全新统孔隙潜水和侏罗系红层区裂隙潜水。地下水计算本次采用天然补给量法计算。主要包括大气降水补给和水田灌溉渗漏补给。根据县内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计算块段图资料分析计算:求得该区集水面积为288km2,地下水分区面积为168.45km2,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492万m3,地下水天然排泄量为312万m3/年。可开采地下水资源,平坝区采用平均布井法计算;丘陵地区由于地貌起伏大,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在垂直方向上变异较大的特点,采用水文比拟(可布井)法计算求得:一大渠灌区年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为2453万m3。据灌区调查,该区地下水资源利用较差;其开采总量达110万m3,仅占可采量的4%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该
35、区地下水位变化大和开采利用在时间上不尽同步。所以天然资源中只有少部份可以开采,而且开采投资大,利用价值小。一大渠工程现状可引水量按一大渠进水口处中旱年来水过程的分析计算,全年来水为2.797亿m3,一大渠灌区工程现状引水方案如下:1)、为保证茶坪河和安昌河沿河老灌区渠堰引用水,“茶坪河天然来水,枯水季节不能全引,其中11月至次年3月按天然来水的30%40%引水,46月灌溉用水高峰期按天然来水量70%引水”。2)、汛期7-10月以工程安全防洪或抗旱为主,仅能按灌区需用水量引水。3)、涨洪水时,渠道不能引水,仅能排泄洪水。4)、每年的11月为渠道的维护时间,停止引水。根据上述方案和茶坪河沿河老灌区
36、管理制度求得一大渠工程可引水量及可引水流量过程(来水流量大于6m3/s,以6m3/s作为引水流量)如下表所示一大渠灌区现有工程可引水流量过程表表2-5 单位:m3/s 月旬项目4月5月6月7月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天然来水量3.544.147.915.697.264.634.913.554.8749.318.49.76引水流量2.482.95.543.985.083.243.442.493.416.06.06.0续上表: 月旬项目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月2月3月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天然来水量8.3610.69.9642.618.615.713.011.212.36.123.452.892
37、553.43引水流量6.06.06.06.06.06.06.06.06.01.211.010.891.2根据以上灌区现有工程可引水量过程计算一大渠工程现状全年可引水总量为10346万m3。加上塘、库、堰和机电井,灌区水利工程现状可供水量为10954万m3。灌区现状需水量计算一大渠灌区用水主要是农业用水,其次是人畜饮水和部分企业用水。1)农业灌溉用水该灌区主要农作物播种以水稻、小麦、油菜和玉米等为主;复种指数为200。各类农作种植比例组成如下表:灌区农作物组成统计表表2-6类 别大春小春备注两季田杂交水稻100%小麦71%、油菜29%两季土玉米50%,其它50%小麦50%,其它50%本次计算参
38、考了原省规划队在1988年人民渠六期工程“配套规划及整治方案设计”中对一大渠灌区19581981年逐月、旬推求出农作物综合灌溉定额,并结合川水200266号文件,最后求得灌区主要农作物灌水定额及用水过程和田土综合灌溉定额。P75设计中旱年田土综合灌溉净定额为343m3/亩,毛灌溉定额为980m3/亩。大春除水稻,玉米外的其它作物以红苕为代表,小春除小麦、油菜外的其它作物,也以油菜为代表。各种作物灌水次数和定额,根据中等干旱年设计降水过程和作物各时段需水量,用田间水量平衡法确定。水稻晒田期以1天为时段,其余时间以5天为1个时段。旱作物以一旬为时段。水稻泡田水深,采用杂交水稻适宜深度30mm,稻田
39、犁底层深采用为0.4m,田间孔隙率采用45,泡田前土壤含水量 (孔隙率)按前期作物多为油菜小麦取为20,水面蒸发量根据典型年(19821983年)同期刘家乡水文站实测蒸发量计算,因该站采用E601蒸发皿,采用换算为田间水面蒸发量的折算系数K0.85,泡田期稳渗强度根据当地土质取为Fi=2mm昼夜。水稻生长期各阶段耗水量根据同期蒸发量计算,因式中Edi为80cm口径蒸发量观测值,由E601换算为80cm口径蒸发量采用1.25换算系数。本次根据四川省农科院实验资料采用水稻各阶段需水系数如下表:水稻各生长阶段采用i值表表2-7阶段返青分檗拔节孕穗抽穗乳熟黄熟全期需水系数i1.151.351.551.
40、651.701.651.551.50旱作物生长期总需水量根据同期80cm口径蒸发皿实测蒸发量乘各作物需水系数求得,因刘家乡水文站1982-1983年蒸发量采用E-601蒸发皿,经计算采用换算系数1.25折算为80cm口径观测值,根据省农科院实验资料采用各代表作物需水系数如下:旱作物需水系数表表2-8作物小麦红苕油菜玉米需水系数1.010.861.201.01 旱作物各时段需水量,则根据相应作物各时阶段需水分配模数(%)计算。水稻生长期各阶段计划水层深,雨后允许最大水深,各阶段天数及起止日期,每一旱作物生长期各阶段天数,起止时间,需水分配模型系数,计划层深,土壤允许最小、最适、最大含水量,根据省
41、农科院实验资料和武都引水工程,人民渠七期工程分析计算成果,并结合本灌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经田间水量平衡计算各作物灌溉定额如下表:各作物中等干旱年净灌溉定额表 表2-9 单位:m3/亩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泡田秧田折算掺水合计P751021818830850656065根据作物组成比和田土比计算得一大渠灌区田土综合灌溉定额如下表:一大渠灌区P75中旱年灌溉定额计算表现状表2-10类 别灌溉面积(亩)田土比大 春小 春综合灌溉定额(m3/亩)作物名称种植比例(%)灌溉定额(m3/亩)作物名称种植比例(%)灌水定额(m3/亩)二季田10079792水稻100308小麦7150343油菜2965二季土
42、82518玉米5065小麦5050红苕5060油菜5065以水量利用系数0.35计,一大渠灌区综合毛灌溉定额为980m3/亩。2)人畜饮水人畜饮水按该区人数和牲畜头数及用水定额估算。据调查一大渠灌区内有12万口人,15.82万头大牲畜。参照人、畜饮水定额(人口:60升/人天,大牲畜:30升/头天)计算,全年净用水为436万m3。三、工企业用水灌区内有小型工企业用水户9处,经调查目前年净用水量为76万m 3,估计近五年区内的罗浮山旅游温泉开发竣工后,工企业用水将增加40万m3,共计用水为116万m3。一大渠灌区设计灌面10.9048万亩,中等干旱年(P=75)灌溉净需水3926万m3,农村乡镇居
43、民生活及乡镇企业需用净水552万m3,全灌区共需净水4478万m3。一大渠灌区现状渠系水综合利用系数仅为0.35左右。则灌区毛需水量为12795万m3。如下表所示:一大渠灌区中旱年(P=75%)用水过程表现状表2-11 项目灌溉综合灌溉净需水量人畜净工企业净合计净全计毛备 注单位月旬净定额用水量用水量用水量用水量(m3/亩)(万m3)(万m3)(万m3)(万m3)(万m3)4月28.03053693501000=0.355月上52.15681235831666中50.75531235681623下36.239513441211776月上30.5333123348994中32.03491233641040下22.52461232617467月上18.6203123218623中12.7139123154440下5.762134792268月上19207123222634中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