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文:精彩,从句子教学开始
句子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不可忽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文中一些重点词、中心句,往往起着简驭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理解感悟和言语发展的突破口,所以,对句子的教学,绝不能将其孤立起来,应巧妙设计,使它更好地为朗读服务,为熏陶服务。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词句训练,使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具情趣,更富实效,这是我们老师应考虑的问题。请看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句子教学。
片断一、从文字读出形象
师: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给”的?读一读,分别找一找。(生读、找、画)
生:“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这是写“给”的句子。
师:全班一起读这个句子。(生读)读着这个句子,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生:一个还没有镢头那么高的小孩子,用力的举起喷壶,朝着刚种下的花籽浇着水。
生:一个小孩吃力地挥着镢头,刨着土,不停地种着花籽。
生:汗水从他的额头流了下来,他伸出小手,擦了擦,又干了起来。
生:他的妈妈看他有点累了,就叫他休息一会,可他说:“妈,我不累!”说完,又继续种起花草来。
生:他看了看种好的花草,心里美滋滋的。
生:他心想,过不了多久,好看的花就开满了小岛,那一定很美。想到这,他笑了起来,也不觉得累了。
师: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生:肯吃苦的孩子。
生: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打扮生活的人。
生:为了小岛的美丽,宁愿付出劳动的人。
生:这是一个为了父亲的快乐,愿意付出一切的孩子。
师:是啊,读句子,就要根据内容展开想象,这样,一个可爱、勤劳的孩子就从字里行间走了出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让我们边读句子,边在脑海中出现他的形象。(生有感情地读)
评析:文字符号总是抽象、枯燥的,这对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自然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语言教学就必须采取还原法,即架设语言与生活的联系桥梁,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动鲜活的生活画面或事物形象,从中感悟到语言透露出的意韵、情韵,感受语言的内在魅力。在本片断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一读句子,一边鼓励大胆想象,给儿童以遐想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想象力,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化枯燥死板的符号为形象鲜明的画面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过程中,丰富了高尔基儿子爱劳动、肯吃苦、爱父亲的形象,有了这样丰富的表象,学生的朗诵自然就入情了。
片断二、从语句读出画面
(出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完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
师:读读,体会体会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句子中用了“欣赏”这个词,可见花开得一定鲜艳欲滴,芬芳无比。
生:这个词也说明高尔基看得津津有味,说明他的心情是多么兴奋。
生:这也是说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想到了儿子所付出的汗水,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生:高尔基看到了儿子种的花,就想到了儿子红扑扑的脸也像花儿一样可爱,更觉得儿子的心就像花儿一样艳丽芬芳。
师: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赏花的画面,想象一下,高尔基会怎么样欣赏这些花呢?
生:高尔基坐在院子里的一把椅子,手里拿着一份报纸,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面前的鲜花,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师:你能结合书中的彩图来读书、想象,非常好!
生:高尔基坐在花丛中,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他看着看着,仿佛觉得那些盛开的花朵就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了。想到这里,他的心比吃了蜜还甜。
生:高尔基看到了眼前这么多美丽的鲜花,他陶醉了,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生:高尔基看到儿子为自己种的这些花儿全开了。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关心自己的爸爸,他的心里甜滋滋。
师:是呀!看到了这些美丽的鲜花,想到了自已懂事的儿子,高尔基的心里怎能不高兴呢?谁能把第五自然段中高尔基的高兴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呢?(生有感情地读)
评析:学生从学习理解语言入手,去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需要历经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过程。“呈于象”就是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感于目,会于心”就是到画面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在“言、象、意”的水乳交融中,达到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本片断教学是依照“读句子——谈体会——想画面——感情读”这一模式来设计,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从“欣赏”一词入手进行想象,形成表象来触动体验,在想象中丰富高尔基赏花的具体画面,在感情朗读中,高尔基欣喜赏花的画面更在学生的眼前展开。
片断三、从字面读出内涵
师:文章最后这样说:“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读一读,你发现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句话用上了“给”和“拿”两个反义词,是用来比较的。
生:“给”就是给予,“拿”就是获取或者索取,把意思相反的词连在一起用,是为了强调“给”比“拿”来的重要。
生:“给”后面还加上了一个逗号。这是为什么呢?
师:是啊,不用逗号也说和通呀,为什么要加上逗号呢?(生面有难色。)
(出示两句话:(1)“给”永远比“拿”愉快。(2)“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请大家读读这两句话,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第二句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
生:我觉得第二句强调了“给”。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给”后面停顿一下,更能强调“给”的重要,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生读)
师:这里的“给”是指“给了”什么?
生:是说儿子把鲜花给了父亲。
生:是把美丽的鲜花和迷人的芳香给了父亲。
师:还把这些“给”了谁?
生:我觉得还给了小岛。
生:还给了蜜蜂。
生:给了蓝天。
师:他给的仅仅只是美丽的鲜花和迷人的芳香吗?
生:我觉得不是。他留给父亲的是快乐心情,带走的是父亲的忧伤。
生:不能说是忧伤,而是带走父亲的孤独。
生:留给父亲爱的温暖,带走父亲内心的孤单。
生:留给了父亲好心情和鲜花般的生活。
生:他给了父亲一份儿子对父亲的沉甸甸的爱和思念,带走父亲的寂寞和孤苦。
生:他还给了小岛优美的环境。
生:给了蜜蜂甜美的花粉。
生:还给了蜜蜂快乐的飞翔,也给了蝴蝶翩翩起舞的舞台。
生:有了花,引来了蜜蜂,小岛就更美丽了,所以说,他还给小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生:可以说是给了小岛一个美丽的春天。
师:是啊,把爱心,把祝福,把心愿,不仅给了亲人,也给了他人,给小岛,给了蜜蜂,让他们因此而过得快乐,过得美好,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一颗多么无私的心灵。难怪高尔基这样说——
生(齐读):“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感受过“‘给’,永远比‘拿’愉快”的事情或体验呢?
生:我们为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捐款、捐助物。我捐助的是一个书包、一个文具盒、三本新书。其中有一本书是我很喜欢的,一开始我还有点舍不得呢!不过现在我一点也不后悔,想起这件事,我的心里话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师:“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我想起自己在上个星期天,参加了我们小区的义务劳动。那一天,我捡垃圾虽然弄得满手是泥,但看到自己的劳动给小区带来整洁的环境,我的心里就觉得特别的美。
师:“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不敢过马路,我就搀着他一起过。我给了他帮助,感到很高兴!
师:“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我给贫困学生捐款,让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上学,我也感到很高兴!
师:“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今天,我的同桌没带钢笔,我借给他用。我帮助同学解决了困难,我也很高兴!
师:“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我也想起我们假日小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演出的事了,看到那些孤独的老人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们就觉得自己的演出是多么的有意义啊!……
师:“给”,永远比“拿”愉快!是啊,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诚的付出,都是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因此,课文这么说——
生:(齐)“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你们之间,许多同学都这么做了,老师真为有你们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骄傲!你们就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说明——
生:(齐)“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给”,永远比“拿”愉快,文中高尔基的儿子做到了,现实中你们也做到了。让我们把高尔基信中的这句话当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永远牢记在心——
生:(齐)“给”,永远比“拿”愉快!
评析: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认识能力欠缺,训练不是抽象地灌输道理,片面地讲解内涵,而要讲究方法,显化形象,浅化内涵,拓展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在丰富的材料中去感悟、去意会。“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解读文本,更深刻地揣摩文本内涵,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这段中“给”字,“给”字究竟蕴含着哪些深层次的意蕴呢,教师引导学生对“给”字进行更深入体会。首先让学生寻找这句话在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进行比较读,读中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给”是指“给”了什么,“给”了谁,他给的仅仅只是美丽鲜花的迷人的芳香吗?让学生懂得对句子的理解不能停留字面上,还要理解其中隐含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已的学习、生活谈谈体会。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反复强调“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并由学生回沓复读这句子,这样朗读,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把学生引向文本,引入作者内心世界,并且赋予课堂呼应美,层递美,韵律美和情感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太多讲述,学生的诠释充实了文本内容,学生对文字内涵的感悟,既自然生成,又形象真切。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