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XXXX年3月环境新闻摘要-近期要闻.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882127 上传时间:2025-03-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36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年3月环境新闻摘要-近期要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XXXX年3月环境新闻摘要-近期要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策导向 新闻热点 舆论监督 工作指南 THE ABSTRACT OF ENVIRONMENT NEWS 2010年第3期 (总第045期) 太原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2010年3月31日 l 近期要文: 省城停办污染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审批手续 强化服务意识 便民利民为民 莫让建筑工地成扬尘“源头” l 特别关注: 在沙尘暴面前,每个人都是穷人 锁定低碳经济 一号提案紧握经济脉动 建设“低碳城市” 促进“绿色增长” 3·27让我们关灯一小时 l 权威声音: 解决环境问题需从根本入手 主  编:杨建英     责  编:高岗栓       编  印:贺蓓 地 址:太原市新建路59号省农机招待所2楼 邮 编:030002 电 话:0351-4189059, 4185987, 4183203 近期要文 三类产业3年内退出西山地区 省城停办污染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审批手续 本报讯 利用3年的时间,完成西山地区综合整治范围内建材、化工、涉煤等三类产业的搬迁任务。昨日下午,市西山办召开今年第5次主任办公会议,就西山地区绿色转型污染企业搬迁淘汰实施方案等进行研究。市政府决定,西山地区近300家工业污染企业的所有工业与民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停止办理规划等项目审批手续。副市长王建生参加会议。   会议研究了西山地区绿色转型污染企业搬迁淘汰实施方案和我市鼓励西山地区污染企业搬迁淘汰关停暂行办法,听取我市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生态绿化进展情况,并安排部署长风西大街片区近8.4平方公里启动区域的相关工作。会议要求,承担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生态绿化任务的182家责任单位,必须迅速认界、认地并确定施工单位,务必于3月20日前进场实施绿化,确保今年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生态绿化任务的完成。   王建生要求,西山地区综合整治过程中,要将污染企业的搬迁、淘汰与实施西山地区产业绿色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大力发展物流、商务、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让污染企业退出去,让新型产业进得来,这是篇大文章。在政策上,要实施鼓励与限制并重,积极引导企业由被动搬迁、被动转型转为主动搬迁、主动转型。要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类处置,率先启动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企业搬迁工作,争取用3年的时间,实现西山地区企业的基本转型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据了解,由于西山地区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区域功能定位尚未确定。为避免重复投资,减少浪费,近日,市政府决定,对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区域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煤气化、太原蓝星化工、太化集团、西山煤电、西峪煤矿等中央、省属、市属和区属工业污染企业近300家所有工业与民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停止办理规划、土地、立项、环保等项目审批手续。  任晓明、牛 津《太原日报》 2010.3.10 强化服务意识 便民利民为民 我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检测中心 加班加点应对检测高峰 本报讯 为缓解机动车环保检测排队难的问题,方便广大车主进行机动车环保检测,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检测中心决定从3月22日起延长检测工作时间,周六日不休息。   3月22日,记者在山西华鑫源机动车环保检测有限公司看到,院内车辆云集,大客车、私家车、出租车等满满当当。“大概有200多辆。”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冀少兴介绍,每年三四月份都是审车高峰期,究其原因,是因为过年前后是购车高峰期,而且,在2008年,车管所出台一项规定,新车哪月落户,以后每次审车就在哪月进行,新增车辆落户时间集中,出现井喷式高峰也就不足为奇了。   “华鑫源是我今天跑的第三个检测点,新车着急上户了。”出租车司机范先生告诉记者。“不过,我这还不算最倒霉的,我有朋友昨晚三点就过来排队了。”据了解,好多古交、清徐等地的车主因为离检测点较远,提前两三天就开始着手准备。在华鑫源检测站,记者还看到了一辆没有车主的五菱之光,据周围人说,该车主熬了一夜,撑不住了,找地儿休息去了。   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检测中心副主任孙群介绍,目前我市约有25万辆机动车待检,7个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均是 “车满为患”,日审车辆1400余辆,工作量比平峰时期增加了一倍多,扎堆审车现象估计在下月中旬会有所缓解。   当日上午11时30分,记者在华鑫源经车主同意,坐进一辆黑色大众轿车,每5分钟左右“挪”一段,准备驶入“南待检线”,据车主潘先生讲,他算是比较顺利的,早上8时多过来,现在已办完手续。记者看到北、中、南三条检测线正在有条不紊地检测着。南线检测线的工作人员说,从早上8时上班到现在,检测了四五十辆,而现在刚轮到的都是早上七八点就开始排队的。   为更好地解决审车难,方便车主进行机动车环保检测。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检测中心从22日起开始延长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中午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缩短为40分钟,下午上班时间由原来的13时30分改为12时40分,下午下班由原来17时改为17时30分,周六、周日照常检测,检测时间按正常检测时间执行。该加班工作时间暂定截止日期为4月31日,到时视检测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延长。   “在延长工作时间的基础上,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调度中心,随时掌握每个检测点的检测情况,做好调度,避免出现有的点车太多、有的点比较清闲的情况。另外,每个站都配有一个值班站长,负责协调当日车辆协调,并做好对车主的解释工作。”孙副主任说。 万玲艳《太原日报》 2010.3.24 莫让建筑工地成扬尘“源头” 近期,遭遇多次大风天气后,一些市民向城乡清洁工程新闻采访团反映,许多建筑工地没有任何环保措施便开始施工,大风一刮,到处尘土飞扬。同时,物料运输车辆带泥上路现象非常严重。昨日,城乡清洁工程新闻采访团就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情况对我市中心城区部分建筑工地进行了走访。   走访中发现,《太原市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太原市创建绿色文明工地管理标准》对于许多建筑工地可谓一纸空文。采访团首先来到位于桥东街的“梦想空间”楼盘,该楼盘主体工程已竣工,现处于收尾阶段。现场看到,工地围墙内沙石、黄土乱堆乱放,工地出入口黄泥铺路,泥泞不堪。施工人员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就在工地空地上过滤沙土。进出车辆来来往往,由于无任何清洗设备,车轱辘将黄泥带到了桥东街路面,黄泥汤覆盖了半边道路。在与该楼盘不远的“中银欧尚”楼盘,情况依旧如此,出入口处的黄土高于便道近半米,附近便道被一层厚厚的黄土覆盖得严严实实。随后,采访团又来到了山右巷市电大宿舍楼工地,正值一辆水泥罐车驶离工地,工地出入口南侧立刻出现了近20米长的“黄龙”。   在对我市中心城区建筑工地走访中看到,许多工地均处于打桩或地基开挖阶段,大面积黄土裸露,一旦起风,整个工地便成了扬尘源头。工地出入口要硬化、要有车轮清理设施、要确保工地周边100米范围内干净整洁、严禁车辆带泥上路、各种建筑垃圾要做到随产随清……采访时谈起这些规定,各工地的负责人表示,“规定我们都知道,立即进行整改。”然而,早在一周前采访团曾三次以市民身份向12319城建服务热线反映上述三个建筑工地存在的问题,得到的答复均为“已向有关部门反映,执法人员已赴现场要求其整改”。   为有效减轻扬尘污染,我市投资购置了道路高压冲洗车、喷雾降尘车、湿式化清扫车等环卫机械设备,同时全市1.2万余名环卫工人披星戴月、不畏酷暑严寒奋战在美化家园的第一线。据悉,一条短短100米黄土覆盖的路段,环卫工人需要10吨水和5名环卫工人用3至5个小时才能清洗干净。由此可见,一面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治理环境污染;另一面,却是建筑工地成为制造扬尘的“源头”。希望有关部门真正负起责任来,斩断制造扬尘的“源头”,还广大市民一个清洁的生活环境。 张海瑞《太原日报》 2010.3.31 特别关注 在沙尘暴面前,每个人都是穷人 3月20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新一轮沙尘天气会接踵而至。而19日开始的沙尘天气肆虐一天后基本结束,据称,这是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地区遭受的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16个省份约2.7亿人遭受沙尘侵扰。(3月21日《新京报》) 众所周知,作为沙尘暴的主要源地,西部一直是欠发达地区。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引进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同时,因为急于脱贫,一些老百姓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行为都给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因而,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西部当地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掠夺性行为造成了沙尘暴肆虐。 但是,其他地区可以一脸无辜吗?应承认,中国社会拜金风气已比较强烈,有钱才是富裕、GDP增长才是发展已被发达地区带头形成共识。在这样的舆论和发展模式下,越是贫困的地区越面临一种开发压力,衍生的是强烈的致富渴望。而这种非理性的致富情绪,使他们早已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子孙的后续发展抛到了脑后。 环境总是相对公平的。因为大气是环流的,水是环流的。就像某青岛网友所感慨,“我家就在大海旁边,两年以前,这里根本就没有沙尘暴一说。现在,户外却已经‘满城尽披黄金沙’了!”是啊,风沙越刮越远,如若能让富裕地区的政府和民众反省一下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好事——不妨扪心自问:有没有消耗更多的能源?有没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心理? 著名环境记者冯永峰曾撰文指出:中国的环境恶化,受苦的首先是中国人自己,受难的是中国的土地,受灾的是中国的生态。在中国环境恶化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穷人。这其实说明,面对环境的公共属性,所有人都别无选择地同在一条船上,而沙尘暴也并非“邻家事”。面对西部生态恶化的后果,受威胁的将是所有人,而不论你有钱还是没钱,居住在西部或是中、东部。 耿海军《山西经济日报》2010.3.29 锁定低碳经济 一号提案紧握经济脉动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冒着滚滚黑烟的大烟囱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回顾历年来的政协一号提案,不难发现其涉及的主题往往与当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保持着高度的契合,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最终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政策效应。比如,1998年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的一号提案为民建中央提出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自此风生水起。在股市深幅调整的2008年,一号提案剑指资本市场税制弊端。金融危机肆虐下的2009年,一号提案则瞄准就业。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成功“保八”,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拉动、依赖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而中央也先后在多个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会议上提出了2010年工作要加快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目标。   在此背景下,今年政协一号提案锁定“低碳经济”应在意料之中。而就在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发改委提交的一份报告里有关2010年的八项重点工作中,有两项直接涉及低碳经济,另两项间接相关。   可以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国内外越来越深入人心。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优先议程;另一面,去年年底我国确立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并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发展低碳经济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当前的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也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市场动力。   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获得了国内许多地方的积极响应。据记者统计,90%以上的省市调低了2010年GDP增长目标,不再片面追求高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也普遍认识到,要协调气候变化和发展问题,只能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目前,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将低碳经济作为抢占国际市场未来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目标,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俄罗斯、印度、巴西、韩国等新兴经济体也陆续开展了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   譬如,英国2003年就率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把低碳经济作为重大的发展战略,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日本提出了低碳社会的概念,倡导在低碳排放和气候安定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   发改委人士表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谋篇布局的首选,各国都在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谁先发展了低碳经济,谁就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   另据了解,发改委已经组织完成了我国“十二五”规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思路研究报告,研究提出了“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发展低碳经济思路,并积极推进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强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内容,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 人民网 2010.3.2 建设“低碳城市” 促进“绿色增长” 政协委员为太原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强化自主创新,加快转型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增长,成为太原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的高频词。在接受采访时,委员们传递出这样一个共识:解决当前太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核心就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城市”,促进“绿色增长”,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用“绿色革命”促绿色增长   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会城市。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快速发展的太原工业经济受到了极大冲击。   市政协委员陈向阳认为,从表面上看,这次危机影响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其实,真正受到冲击的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不完善的产业体系。在经历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对于我市来说,又是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好机会。他建议,应该结合太原实际,大力实施“绿色经济强市,绿色产业兴工,绿色百强壮企”战略,制定和实施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尽快从低附加值的组装生产向产业链的上游升级。   市政协委员刘锦春建议,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推进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铝镁合金加工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不锈钢深加工、镁合金深加工、新型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链条,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转型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 转型发展不是否定资源优势,而是要打破依赖资源的老思维,推动经济发展由依靠资源为主转向以人力和科技创新为主。充分利用好省城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推动省城高校、科研机构与我市各级政府、企业开展更多、更紧密的产学研方面的全面合作,打造科研创新的更高平台,成为委员们的共同心声。   “谁来撑起太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人才!这是毫无疑问的。”市政协委员武士俊认为,我市目前高端人才紧缺,人才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够完善,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太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市应尽快建立市领导与科技人才定期联系制度,联系的对象主要为各行业、各学科有较大影响,在学术和技术上有较深造诣,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包括在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市级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利用省城人才资源优势,做好太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文章。   市政协委员王春明认为,在硬件环境不具优势的情况下,应该更加注重提高人才软环境。可以在战略产业划定的功能区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建设“青年公寓”、“专家公寓”,起到筑巢引凤的效果。设立专门的服务大厅,简化人事关系接转、户口、档案、子女就学等一系列手续。启动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培养定向生,提供专项奖学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急需的领域中来。   建设低碳城市是必然选择   转型发展和低碳经济是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市开展节能环保、实现绿色转型,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当前,我市产业层次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仍未根本扭转,生态环境脆弱,大气污染指数偏高,可供城市发展工业的生态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土地的产出率低和用地土地指标不足等,都成为制约我市工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把握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最大战略机遇,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将陷入长期的困境。市政协委员秦海滨说。   市政协委员段毅豪认为,在太原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经济不等于不发展煤炭工业,也不是要减少煤炭生产。低碳经济的目标是要增加碳的固化,减少碳的排放,同时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第二,低碳经济不一定非要求高成本,节能减排甚至会帮助企业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第三,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的任务,太原市为绿色转型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实质上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工程。第四,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企业和政府的事,而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事情,倡导绿色消费,节约生活资源,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城市。   政府也要“换脑”转变职能 市政协委员们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体制上得到保证。因此,政府在加快转变过程中要 “换脑筋”,要抛弃以往的发展思维,在思想上加快转型。 王春明委员认为,应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建设工程对战略产业的支持模式,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应从财政、税收、金融、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加强对战略发展产业创新项目的支持,出台一系列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要提高业主单位支持战略产业的积极性,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尤其是要加快发展民营企业。 来自市工商联的委员们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结合我市制定的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高碳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原平《太原日报》2010.3.24 3·27让我们关灯一小时 编者按:面对地球,面对自然,人类一味索取,一味破坏,没有环保概念,地球被人类“掠夺”得满目疮痍。后来,人类幡然醒悟,环境保护意识开始在心中萌芽并逐渐根深蒂固。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全球同时熄灯一小时,能源消耗减少将近13%。这样的数据让人们惊心,那么让我们自觉关灯一小时,共同创造美丽的“黑暗时刻”,为地球的明天做出贡献。   “地球一小时”象征着希望,也代表着行动。   加入到2010年“地球一小时”的行列中来吧。让我们在美丽的黑暗中展示我们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无声的支持。   “3月27日,让我们关灯一小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环保型社会,太原市环保局近日发出倡议,行动起来,关灯一小时,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寒冷季节时令后延……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正在极大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民众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太原市环保局局长陈继光说,“2009年,‘地球一小时’来到中国,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纷纷掀起了关灯的热潮,而在我省,相关的宣传活动也比较少见,只是在市民之间自发传导,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效应。我们希望通过倡议,让更多的市民、企业参与其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让大家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意识到个人及企业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 小小改变就可能成就巨大影响。”   近日,记者就关灯一小时的倡议进行了走访。情况表明,大多数市民对此建议投赞成票。太原农委付建民表示,二氧化碳减排势在必行,应该制定大规模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投资低碳经济。“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改变历史,确保地球的未来。”   市民梁先生说,环保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公众的强烈意愿与协作。据了解,我国政府已作出承诺,到2020年会在2005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减排40%-45%。因此,“地球一小时”也是传递中国公众对于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支持。与此同时,太原市民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真正的低碳改变。   全球同时熄灯一小时,能源消耗减少将近13%。针对“地球一小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别副主任那华表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的脆弱。在同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政府、个人和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要关灯一个小时,我们就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实际的贡献,改变地球的未来。”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每个人都有责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希望各大中小学校、街道社区、企业和政府机关等以不同形式参与熄灯活动,真正使环保行动落到实处。同时希望更多的城市也加入 ‘地球一小时’活动中来,加入低碳发展的全球行动。”这是太原环保人的心声,希望大家向身边的亲友传播这项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更多节能减排的实际行动,让太原的碧水蓝天常在。    相关链接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30分自愿熄灯一小时,以表明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该活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该活动自2007年在澳大利亚展开后,迅速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多达上亿人参与其中,以各地地标性建筑伫立于黑暗之中来表达对刻不容缓的环保事业的关注与支持。2009年,全球有3000多个城市参与“地球一小时”接力行动,意大利总统官邸奎里纳勒宫、香港维多利亚码头、中国国家大剧院、鸟巢等20多个标志性建筑同时熄灯一小时。素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市则成为中国内地首个官方宣布加入活动的城市。 万玲艳《太原日报》2010.3.24 权威声音 解决环境问题需从根本入手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3月10日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答记者问。有记者提问:为什么我见不到环保风暴了?对此,张力军回答说:环境保护工作不是靠一两个“风暴”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不可否认,环保部门过去几年不断升级的环保风暴,在扩大环境执法影响力、震慑违法企业、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因为如此,舆论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甚至认为环保风暴有继续存在之必要。而且有论者在《中国青年报》撰文呼吁:在目前严峻的环境现状下,环保部门不能轻易放弃环保风暴的“杀手锏”。掀起一些环保风暴与加强环保机制建设其实并不矛盾。即使在推进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针对一些突出问题、老大难问题、疑难问题等开展风暴式的整治。所以说环保风暴该刮还得刮。   但我们应该明白,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热闹不看本质,必须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我们应该承认,当环保风暴打出环境执法声威,让公众对打击违法排污、改善环境质量充满期待的时候,同样也存在另一个负面影响,即没能走出与其他执法领域风暴一样的怪圈,罚单成了白条,执法让步于协调,组合拳似乎打在了棉花上。从这个角度看,环保风暴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收效往往止于风暴,并不能体现环境法治的宗旨。   所以,张力军才会说:环境保护工作不是靠一两个“风暴”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且他坦承:在学术界也好,在环保界也好,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也好,环境质量仅是局部改善了,总体还在恶化。环保风暴收效不尽如人意,只有祭出更严厉措施才能更有效。   既然如此,什么才是最严厉的措施?也许诚如张力军所说,从根本上入手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按笔者的理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这3个方面都是根本。   首先,在于转变发展方式。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来说,是最大的政治。盲目、片面追求财富总量的短期增长,粗放式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严酷的现实表明,大自然尚可满足少数人的贪婪,但不能满足几十亿人无节制的物质欲求。所以中国必须通过变革,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新路。   其次,在于提高公民整体环境意识、加强公众参与以及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被誉为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和行为晴雨表的“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8年)”显示,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总体得分为44.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5.1分。由此可见,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目前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环保参与度也不高,环保满意度并不十分理想。   再次,在于完善环境立法、强化地方执法机构依法办事和推进环境保护监督。现在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处罚难的现象,一些学者也经常撰文呼吁予以重视,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显然,这是因为公众参与和监督国家法治进程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加强立法,让人民群众拥有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法治的良性发展。 周子贠《中国环境报记者》 2010.3.1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