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演变(课堂PPT).ppt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8880749 上传时间:2025-03-06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2.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演变(课堂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演变(课堂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台基、踏道、栏杆、铺地,大木作,墙壁,屋顶,装修,色彩与装饰,台基,普通台基,早期的台基全是由夯土筑成,后来还在其外表面砌砖石,2,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分布。后来逐渐出现莲蓬。,3,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4,须弥座,5,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6,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7,礓礤,古代汉族建筑中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在坡度较大的地段上,一般纵坡超过15%时,本应设台阶,但是为了能通行车辆,将斜面做成锯齿形坡道,称为礓礤。,8,斜道,又叫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台阶)合在一起。,又称螭陛,原为汉族宫殿建筑形制,是位于宫殿中轴线上台基与地坪以及两侧阶梯间的坡道;在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但皇帝进出宫殿多以乘舆代步,轿夫行走于台阶,于是多将御路雕刻成祥云腾龙图案,以示皇帝为真命天子之意。御路后来亦为中国寺庙(和孔庙)所沿用。,9,土戚,实为,墄,台阶的梯级:“岭挟楼梯俊,岩牵殿墄斜。”,景福殿赋有注:王者宫中,必左墄而右平。墄,犹国也。言有国当治之也。槅鞠亦有治国之象,左墄而右平。,10,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阑版为“重台勾阑”,11,12,13,铺地,中国传统园林往往在游人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都要对地面予以铺妆处理,这就是所谓的铺地。,房舍的室内地面为了 防潮及减少起沙,一般都要铺设水磨方砖,。室外月台大多使用条石铺地取其平坦。,而在园路、走廊、庭院、山坡蹬道等处为防止积水或风雨浸蚀则常以砖、瓦、条 石、不规则的石版、卵石以及碎瓷、缸片等材料,或单独使用,或相互配合,组成丰富多彩的各种精美图案,极具装饰效果。,明清园林中的铺地充分发挥了匠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出变幻无穷的铺地图案,其中以江南苏州一带最为著名,被称作花街铺地。常见的纹样有:完全用 砖的席纹、人字、间方、斗纹等。砖石片与卵石混砌的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等。砖瓦与卵石相嵌的海棠、十字灯景、冰裂纹等。以瓦与卵石相间的球门、套钱、芝 花等,以及全用碎瓦的水浪纹等。还有用碎瓷、缸片、砖、石等镶嵌成寿字、鹤、鹿、狮毽、博古、文房四宝,以及植物纹样的。其他地方的园林中各种形式的铺地 也都有使用,但样式不如苏州地区丰富。明清时皇家苑囿在大量使用方砖、条石铺地的同时,受着江南园林的影响,也在园径两旁用卵石或碎石镶边,使之产生变 化,形成主次分明、庄重而不失雅致的地面装饰。,14,铺地,室内铺地,室外铺地,15,大木作,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清式大木作做法可分为大木大作和大木小作式两类。,17,18,1.,柱,柱是建筑物中垂直的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在中国木建筑中,横梁直柱,柱阵列负责承托梁架结构及其他部分的重量,如屋檐,在主柱与地基间,常建有柱础。另外,亦有其他较小的柱,不置于地基之上,而是置于梁架上,以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再透过梁架结构,把重量传至主柱之上。例如脊瓜柱或蜀柱,是在梁架之上承托部分屋檐的重量。,中国古代的柱子多数为木造,属于大木作范围;间有石柱。为防水、防潮,木柱下垫以石质柱础。,19,分类,按截面形式分方柱、圆柱、管柱、矩形柱、工字形柱、H形柱、T形柱、L形柱、十字形柱、双肢柱、格构柱;,按所用材料分石柱、砖柱、砌块柱、木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劲性钢筋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和各种组合柱;,按长细比分为短柱、长柱及中长柱。,短柱在轴心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是材料强度破坏,,长柱在同样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是屈曲,丧失稳定。,柱是结构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柱的破坏将导致整个结构的损坏与倒坍。,20,21,檐柱,在屋檐下的柱子称为檐柱,在外的称为外檐柱,在内的称为内檐柱。按清式营造则例,檐柱高60斗口,直径6斗口;或高等于面阔的6/7,口径等于柱高的1/10,22,角柱,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23,金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称为金柱;金柱按内外位置,分别称为内金柱,外金柱。,24,山柱,在山墙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称为山柱。,山柱,25,中柱,在建筑物中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除山柱之外的,统称中柱。中柱的直径=7斗口,26,童柱,安置在横梁或枋之上的短柱称为童柱。童柱直径=6.6斗口,27,瓜柱,安置在上下梁之间的短柱,称为瓜柱,28,通柱,直通上下层的柱子称为通柱,29,蜀柱,又称脊瓜柱、侏儒柱,安置于三架梁上用来支撑脊桁的短柱。,30,31,32,2.,枋,横架在柱头上连贯两柱的横木,称为枋。,中国传统建筑的枋以其位置之不同分为四种:,在檐柱上的称为额枋。,在金柱上的称为老檐枋。,在五架梁上的称为上金枋。,在脊瓜柱上的称为脊枋。,33,34,3.斗拱,斗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是在柱子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的组合构建。斗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斗栱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35,36,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斗拱,是汉族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征吉祥如意。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建筑学会将抽象的斗拱作为会徽。,37,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如今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38,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四、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39,斗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汉代普遍使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40,斗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斗拱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5:,斗拱名称宋代名称清代名称,柱头斗拱柱头铺作柱头科,柱间斗拱补间铺作平身科,转角斗拱转角铺作角科,外檐斗栱: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斗拱;,其中,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最大。,内檐斗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分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等。,41,42,43,44,屋顶,房屋或构筑物外部的顶盖,包括屋面以及在墙或其它支撑物以上用以支撑屋面的一切必要材料和构造长长的内部有一个漂亮的五彩装饰的露木屋顶。,45,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46,47,48,49,50,墙壁,土墙,砖墙,51,装饰,装饰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比如装修效果图造型的轮廓和雕刻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更美观。,装饰的解释为:对特定的建筑物或室内按照一定的思路和风格进行美化的一种活动或行业。装饰,Decoration在英文中可简写为“dec”。,装饰,辞源解释为“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指的是对器物表面添加纹饰、色彩以达到美化的目的。,52,粉刷,1.粉刷,指用成束的毛棕等制成的清除或涂抹的用具:刷子,毛刷,板刷,特指化装补粉用的工具。,2.粉刷的正规用途是在用过粉饼之后,拂去残粉,使妆容光洁透明。但很多人也习惯用粉刷上干粉,柔软而毛量丰厚的大粉刷比起海绵粉扑来,上粉时笔触更大。,使用粉刷含有专业化的意味。美容院化妆师一定用粉刷。若谁家的梳妆台上也放着粉刷,则说明女主人对化妆的重视与在行。,53,主要施工工艺,清扫基层填补腻子,局部刮腻子,磨平第一遍满刮腻子,磨平第二遍满刮腻子,磨平涂刷封固底漆涂刷第一遍涂料复补腻子,磨平涂刷第二遍涂料磨光交活。,54,施工要点,基层处理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其中保证墙体完全干透是最基本条件,一般应放置10天以上。墙面必须平整,最少应满刮两遍腻子,至满足标准要求。,乳胶漆涂刷的施工方法可以采用手刷、滚涂和喷涂。涂刷时应连续迅速操作,一次刷完。,涂刷乳胶漆时应均匀,不能有漏刷、流附等现象。涂刷一遍,打磨一遍。一般应两遍以上。,55,注意事项,(1)腻子应与涂料性能配套,坚实牢固,不得粉化、起皮、裂纹。卫生间等潮湿处使用耐水腻子。,(2)涂液要充分搅匀,粘度太大可适当加水,粘度小可加增稠剂。,(3)施工温度高于10摄氏度。室内不能有大量灰尘。最好避开雨天。,56,油漆、彩画,清式梁枋彩画的整体构图,都把梁枋长等分为3段:当中一段叫枋心;左右两段,靠近柱头端叫做箍头,靠近枋心一端叫做藻头。区分各部分的道总称为锦枋线,因使用位置不同,又有箍头线、皮线、岔口线和楞线等称谓。,57,木构表面施油漆彩画,既保护了木材,又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清代彩画的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清式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等级依次降低。,58,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清殿式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主殿、堂、门。是在旋子彩画基础上演化而来,继承彩画“三段式”构图。明中期以前尚无此种彩画,出现和成型于明末清初之际。,59,等级,三等级,按细部主体纹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级:,清式和玺彩画,清式和玺彩画,龙和鱼:用于皇帝登基、理政、居住的殿宇,重要坛庙。(一等),龙凤和鱼:用于帝后寝宫及祭天坛庙(二等),龙凤枋心西蕃莲灵芝藻头和鱼:用于帝后寝宫及祭天坛庙。(二等),凤和鱼:用于皇后寝宫及祭祀、神坛的主要庙宇。(二等),龙草和鱼:用于皇宫的重要宫门及主轴线上的配殿、主要寺庙殿堂(三等),梵文龙和鱼:用于藏传佛教庙宇的主要建筑。(三等),构图格式,三段式构图,藻头用“圭线”、“岔口线”与枋心相隔,用“圭线”、“圭线光”与箍头相隔。,箍头由“盒子”和两侧的箍头线组成。,细部主体纹饰为象征皇权的龙凤纹,其次还有西蕃莲纹、吉祥草纹和梵纹(仅用于庙宇)。更多以龙为装饰母体,定型为行龙、坐龙、升龙、降龙4种。,枋心行龙,箍头盒子坐龙,藻头升龙(蓝底)或降龙(绿底)。主要线条及龙、宝珠等用沥粉贴金,主要以蓝、绿底色相间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60,旋子彩画,旋子彩画是清殿式彩画中等级次于和玺的一种彩画,应用广泛。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次要建筑和寺庙等族群中的主次建筑。所谓旋子,即“旋花”,是 由多层旋转的动感很强的花瓣组成的一种团花纹饰。元代即可运用,明代成熟规范,清进一步得到充实的发展。,61,八等级,北京故宫宁寿宫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北京故宫宁寿宫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根据用金多少、图案内容和颜色的层次,旋子彩画可分为:,浑金旋子彩画,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小点金旋子彩,雅伍墨旋子彩画,雄黄玉旋子彩画,62,构图格式,藻头 纹饰不论等级高低必须用旋子,其余部分则可视等级高低而加以变化。,箍头 为正方形,设箍头线,其内用盒子,上绘图案。,枋心 为大额枋的1/3,其内纹饰从高到低的层次为:龙纹龙凤纹凤纹锦纹夔龙纹卷草纹花卉,最低等级则只画一黑杠压心,称为“一统天下”。,旋子 可分为8种:勾丝绕、喜相逢、一整二破、一整二破加一路、一整二破加金道冠、一整二破加二路、一整二破加勾丝绕、一整二破加喜相逢。以一整二破为基础,枋长则加一路、加二路,枋短则勾丝绕或喜相逢。,63,苏式彩画,苏式彩画是清殿式彩画中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一种彩画。,源于江南苏州一带,传至北方,进入宫殿成为官式彩画的一个重要品种。,清代苏式彩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中期官式苏式彩画、晚期苏式彩画。,64,早中期官式苏式彩画:,构图上大体分三种:,枋心式 与旋子彩画相似,藻头作了变化,换上了锦纹团花、卡子一类图案,枋心绘龙纹、凤纹、西 蕃莲纹。,包袱式 藻头部分与枋心式相同。包袱内多绘“寿山福海”一类的吉祥图案。,海墁式 只保留箍头,枋心、包袱、藻头一律不画,使其成为一个开阔的画面。,特点:生活气息少,不够灵活,完全为工整、严肃的殿式画。,晚期苏式彩画:,构图类别:枋心式、包袱式、海墁式。,包袱式的枋心早期图案为主演化为以写生画为主,写生画包括故事情节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枋心式与包袱式一致,海墁式变化不大。,三个等级:高级做法金琢墨苏式彩画,中级做法金线苏式彩画,低级做法黄线苏式彩画,用途:苏式彩画多用于园林、住宅的房堂、亭榭、门廊等。,特点:构图设色富有变化,色调以蓝绿色为基调,清雅活泼,应用广泛。,65,构图格式,枋心、包袱、箍头、藻头,枋心的形式:,清式苏式彩画卡子,清式苏式彩画卡子,狭长枋心用于内檐梁架。,包袱枋心把檐檩、檐垫板、檐枋连成一体。,包袱 边缘用烟云。,箍头 用万字纹或回纹将檐檩、檐垫板、檐枋连成一体。,藻头 中画卡子:,绿底画软卡子檩,蓝底画硬卡子枋,红底画软卡子垫板,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的不同,66,画题不同,殿式彩画:程式化象征画题。,苏式彩画:写实的画题。,殿式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苏式彩画突破结构逻辑。,殿式严格运用平面图案,苏式彩画热衷于立体图案和退晕。,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不同的原因,殿式为庄重的场所,富丽堂皇,要求细部端庄、凝重。,苏式为住宅较多,轻松、活泼、欢快,要求细部多变、风趣、丰美。,创作方式:殿式彩画重理而苏式偏情。,殿式重客观逻辑,苏式较多地加入主观意愿。,建筑创作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殿式和苏式在不同场所均有存在的合理性。,67,雕刻,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68,在木、石、骨、金属上刻镂。,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湍水:“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雕刻百工,鑪捶万物。”,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四樊川集:“予旧藏杜牧之 樊川集二十卷,后见 徐建庵 所藏 宋 版本,雕刻最精。”,2.指雕刻品。,宋沈括梦溪笔谈神奇:“园中菜花悉成荷华,仍各有一佛坐於花中,形如雕刻。”,郭沫若苏联纪行六月十三日:“街头充塞着洋货,纯粹的 印度 货以手工品为多,象牙雕刻,沉香匣,漆花皮箧,触目皆是。”,朱自清欧游杂记威尼斯:“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3.喻刻意修饰文辞。,唐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金元好问秦略:“诗尚雕刻,而不欲见斧凿痕。”,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李梦阳诗序:“空同 五言古,宗法 陈思康乐,然过於雕刻,未极自然。”,4.犹砥砺。清史稿礼志一:“纵其间淳浇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随时以树之范。”,69,70,谢谢观赏,71,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