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被“围观”的点赞者:点赞符码滑移中隐私边界的流动与重构——基于微信视频号用户的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87249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围观”的点赞者:点赞符码滑移中隐私边界的流动与重构——基于微信视频号用户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被“围观”的点赞者:点赞符码滑移中隐私边界的流动与重构——基于微信视频号用户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被“围观”的点赞者:点赞符码滑移中隐私边界的流动与重构——基于微信视频号用户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 期 ()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作者简介:戴颖洁,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大众传媒法研究;李祖坤,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被“围观”的点赞者:点赞符码滑移中隐私边界的流动与重构 基于微信视频号用户的分析戴颖洁,李祖坤(浙江传媒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摘要:在社交媒体的迭代发展下,点赞符码经历了由 的“大拇指”到抖音的“爱心”再到视频号“大拇指 爱心”的变迁过程。在 和抖音的点赞机制下,点赞信息只会在内

2、容发布者与点赞者之间共享,此时的用户处于点赞预期和点赞结果一致的认知协调状态,鲜有基于点赞信息的隐私管理行为。然而,在视频号的双点赞机制下,延续了原有点赞习惯的用户极易误触点赞按钮带来“点赞信息好友可见”的二次传播风险,这极大地触发了用户点赞时的隐私担忧。基于此,依托深度访谈法对用户的视频号点赞行为展开调研,发现点赞公开个人信息、点赞带来液态监视和熟人好友隐私窥探是用户进行点赞管理的主要动因,对此他们主要通过“撤消爱心”“不点赞”和“只点大拇指”等方式来规避隐私风险。关键词:隐私管理;边界管理;点赞;符号;视频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一、研究缘由:点赞符号选择背后的隐私议题在 背景下分享文化

3、逐渐渗透到社交媒体中,使得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平台依托熟人社交圈的强关系网络来挖掘流量密码,打造爆款视频。年 月,腾讯公司正式推出的视频号依托微信强大的社交流量红利,在短期实现了差异化的发展策略。这种差异化不仅体现在视频号以“算法 社交”的推荐机制进行内容分发,还体现在它独特的点赞功能。视频号上有两个承载点赞功能的按钮,分别是“大拇指”和“爱心”,本文称之为“大拇指点赞”和“爱心点赞”。在视频号场景下,用户按下“大拇指点赞”按钮意味着该次交互是一个私密行为,点赞信息好友不可见,而按下“爱心点赞”按钮则意味着这是一个公开行为,点赞信息好友可见。不可否认,视频号利用“点赞信息好友可见”的传播机制激活用

4、户个体的微信熟人社交圈,解锁私域流量密码,这对产品自身的差异化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往往具有暧昧性,在用户没有进入点赞符号的意义空间前,他们往往很难意识到点赞按钮的私密或公开属性,很容易在没有心理预期的状况下触击“爱心点赞”泄漏个人点赞信息,使自己的观看记录和内容被隐蔽地公开在微信好友圈内供他者浏览与观看,引发隐私外露危机。对此,部分用户在面对个人不想公开的内容与视频时会出现“取消爱心点赞”“刻意不点赞”和“只点大拇指点赞”等一系列行为来规避私人信息泄漏,显现他们基于隐私考虑而进行的隐私管理。然而,既有研究多从人际传播角度出发去考察微信朋友圈的隐私管理行为,较少关注到

5、短视频交互中的点赞行为。因此,本研究从视频号用户的点赞行为入手,去探讨他们在视频号场景下呈现出的隐私管理及其原因。二、文献综述(一)隐私管理:人际传播关系网下的私人信息保护美国学者桑德拉佩特罗尼奥()在 年提出了“传播边界管理理论”(),并于 年在其著作 隐私的边界()一书中将理论更名为“传播隐私管理理论”()。该理论聚焦于人际传播中的隐私管理,把“隐私边界”定义为人际传播中个人所能控制的私人信息范围,以此来划定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之间的界限。在佩特罗尼奥看来,个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对其“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边界进行管理,主要指个体愿意与对方分享的思想情感和不愿意分享的思想情感之间的“

6、界限”。具体而言,个体在对他人进行自我表露时也同时在决策哪些信息是不愿与他人共享的,同一条信息应该被哪些人知晓,不应被哪些人知晓。而这些所有的“边界”会根据不同的情境来打开或关闭。打开边界意味着个体愿意将个人信息公开到公共领域来引发更多互动与关注。相反,关闭边界则意味着个体会将某些个人信息彻底封锁在私人领域,不与他者分享,以此来换取更高安全性的隐私保护。而在现实空间的传播情境中,可以概括为 个方面的边界问题,即“何时”“何地”“怎样”“向谁”“何事”。在隐私管理行为方面,不同人群的社交媒体使用呈现出了不同的隐私管理方式。曾秀芹等人认为,成年初显期子女在家庭成员进入他们的社交网站前,他们往往把自

7、己的朋友圈或 主页等社交网络当作隐私领域,拒绝父母进入;随着父母进入子女社交媒体这个“隐私领域”,子女开始利用屏蔽、分组、秒删朋友圈之类的行为来调整隐私边界;在接受社交媒体中父母的“在场”后,子女则通过在发布信息时对内容表达采取相应策略或对父母进行分组管理等方式来进行隐私管理。庄睿等人对中国留学生代购群体的社交媒体隐私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留学生代购的隐私管理行为是一种带有商业色彩的情感劳动,留学生的社会关系、身份信息、日常生活信息在社交媒体的日常使用中都会被调动和利用起来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在隐私管理动因与影响因素方面,复杂的多元要素开始呈现出来。刘茜对青年群体的微信朋友圈权限设置进行分析发现

8、,青年用户群体设置朋友圈隐私权限的动因主要包含用户本身性格、用户态度、作为一种主动策略和一种被动的策略。陈素白和项倩对微信朋友圈用户隐私管理的心理机制进行探讨,发现“自我表露动机”和“角色压力”是微信朋友圈用户产生隐私管理行为的主要心理动因。向志强、陈盼盼对数字时代家庭传播中的隐私管理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家庭传播中隐私管理行为主要受到家庭集体因素(家庭文化、家庭动机、家庭背景和家庭风险收益率)和家庭个人因素(人口学特征和社交平台使用)的影响。综上,现有隐私管理的研究多从人际传播关系出发,探讨了不同场景下不同主体人群的隐私管理,包括微信朋友圈用户隐私管理的动因,家庭传播场景下子女的隐私管理行为、影

9、响因素以及中国留学生代购人群的隐私管理行为等,这些均可看作是从用户角度去进行隐私管理分析和归因,鲜有对社交短视频场景中用户的隐私管理展开探讨。(二)点赞:意义泛化的手指运动点赞这一按钮由国外社交网站 于 年引入,根据 帮助中心的说法,“点赞”()是一种“用户与所关注的东西相联系并给予积极反馈的方式”。经过本土社交媒体的演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化发展,现已逐步发展出“喜欢”“评论”“赞同”“关注”“收藏”“转发 分享”等互动键。但既有关于社交媒体互动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点赞”研究,其次是“评论”,较少涉及“收藏、关注”等其他键别,因而本文主要综述以点赞键为首的互动行为研究成果。在微信

10、朋友圈场景下,用户点赞的主要动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交情感需求。即用户点赞是为了维持与好友的人际关系,给他人情感上的关心与支持以建立情感联系。第二,群体传播压力。即当周围好友、亲戚对朋友圈点赞时,用户迫于趋同心理和集合行为而点赞;第三,自我呈现。即通过点赞塑造自身形象和印象管理。第四,层级关系压力,即由于工作或生活上的需要,用户被迫对不赞赏内容进行点赞,例如好友、商家、领导要求集赞。第五,表达态度。即用户通过点赞向好友表达自身态度,无论是赞同、关注、安慰、鼓励、吐槽,褒贬涵义都可以被“赞”这一个小小的按键承载。第六,异化表征。当基于互动意义而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朋友圈“点赞”行为受到强大干扰

11、和冲击时,“点赞”就由使用初期的专注“互动”逐渐向无聊空洞的、敷衍性质的纯手指运动过渡,例如例行公事般的重复点赞、点赞党、集赞党等。正如田林楠所表达的那样,“赞”对作为社交礼仪或规矩的简化机制,其本来的意义是主体为对象所打动而产生的肯定性情感与态度,是主体对对象的价值承认和认可,但在泛社交化的背景下,“赞”只是一个抽空了情感与意义的社交礼仪和安全高效地应对社交网络中海量信息和互动情境的简化处理机制。综上,现有关于点赞行为的研究主要在探讨“为什么点赞”,也有部分研究在探讨“哪些因素影响点赞”,如公众号软文内部点赞的影响因素 ,健康信息质量和来源可信度对点赞的影响 ,随着技术发展也开始出现一些没有

12、意义的纯手指运动和商业资本收编下的虚假点赞行为 。不过,这些研究对点赞背后的隐私面向关注都比较少。基于对以上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尝试提出以下问题:面对微信视频号中设计不同的点赞符号,用户呈现出了怎样的点赞预期?所采取的隐私管理行为有何差异?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三、研究方法:深度访谈法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结合被访谈对象的身份和场景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本研究利用半结构式访谈,去探究在点赞信息好友可见机制下微信视频号用户表现出的隐私管理及其原因。而半结构访谈本身灵活的提问方式也能让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视具体语境和情境来进行补充和延伸追问,获得较为真实的感知与深入的洞察

13、。本研究访谈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微信用户对视频号的认知层面,主要包括对视频号“点赞信息好友可见”机制的知晓、态度、看法以及视频号个人隐私等问题;第二是视频号使用层面,包括用户个人使用视频号动机、开设账号缘由、关注的账号、所发内容动态、隐私设置操作等;第三是互动层面,具体包括点赞原因、点赞符号选择、点赞促进和抑制等影响因素。本次访谈对象采用滚雪球的抽样调查方法。笔者通过对微信发现页视频号栏目上好友头像和昵称的提醒次数来筛选访谈对象,并根据 视频号商业生态发展报告 中所公布的视频号用户 岁的年龄结构来进行筛选样本(岁为主要使用群体),尽量做到所选样本覆盖所有用户年龄层。每次访谈时间把控在 小时

14、左右,访谈结束后会对语音文本进行文字转码、编码和归类。另外,为了做到尽可能客观,本次研究还访谈了视频号工作人员,收集到有关点赞符号设计、调整与用户隐私方面的信息,以此来作为观点的补充和佐证。戴颖洁,等:被“围观”的点赞者:点赞符码滑移中隐私边界的流动与重构表 受访者具体信息编号性别年龄(岁)身份使用时限访谈时间访谈形式 女 在读大学生 年 面对面 女 在读研究生年 面对面 女 在读研究生个月 视频通话 男 游戏公司员工 年 面对面 男 互联网公司员工个月 视频通话 女 在读研究生年 面对面 男 高校辅导员个月 面对面 女 大学教授个月 视频通话 男 通讯公司经理年 视频通话 女 环卫工人个月

15、面对面 男 视频号工作人员年 语音通话四、从大拇指到爱心:社交点赞符号的变迁符号并非自然存在,而是人为表达而建构的一种表征体系。符号可以分为“用什么表达”和“表达什么”,利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话来说,即能指()和所指()。一个能指可以有多重所指,即多义性,一个所指也可以有多个能指,即同义性。本文梳理了点赞符号及其所对应且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平台,如表 。其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 点赞阶段的大拇指,第二是抖音点赞阶段的爱心,第三是视频号点赞阶段大拇指和爱心共存。表 不同时期的社交平台点赞符号时间平台符号:点赞能指所指 年 喜欢 赞同 支持 年抖音喜欢 赞同 支持 年视频号喜欢 赞同

16、支持(好友不可见)喜欢 赞同 支持(好友可见)(一)大拇指:话语体系下的点赞符号点赞作为当前网络流行文化的常用符号,用来表达“对创作者或内容的支持喜欢”(所指),一般是由“竖起大拇指”(简称“大拇指”)的形状(能指)承载这个含义。而这种承载关系的牢固建立,或者说当某个人跟你提起“点赞”时,头脑中第一时间想到“大拇指”形状的神奇连接,要追溯到 年的社交媒体 。在 年月 日上线了点赞功能 ,利用“大拇指”来承载点赞()的能指,去表示用户对所关注东西的积极反馈,并配合 在之前已经推出的社交图谱和事件流功能,使得用户行为可以被很好地转化成可统计的有效数据。而与点赞功能同时上线的图谱 则使开发商可以访问

17、用户在 上的活动以形成用户画像,使用户在无数信息中的“点赞”或“不点赞”成为了日后广告定制化投放的数据基础。在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下,建构起的“大拇指点赞”在平台上获得成功后便逐渐成为海内外各大社交及分享平台的标配,并规训着一大批社交媒体用户的认知与使用习惯,即将“大拇指”看作是“点赞”本身。和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都曾提到,在使用社交软件的这十多年来,他们记得最初接触和了解到的社交点赞符号就是脸书上的“大拇指”,且当时国内许多 都模仿这种点赞方式(访谈记录:,;,)。在那个时期,用户面对喜欢、支持和赞同的内容会点击“大拇指”,其点赞预期(内容发布者可见点赞)和点赞结果(内容发布者

18、看见点赞)一致匹配,此时的用户处于一种符号“认知协调”状态。如图,点赞信息只会在内容发布者和点赞者 之间共享,除平台外,其他好友很难进入这个共享空间去“看见”他人的点赞信息。正如 所言,像在人人网、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点大拇指(点赞),内容发布者肯定能看到,但其他人无法看到,自己也不能看到其他人的点赞(访谈记录:,)。这种情形下的用户很难意识到点赞符号背后可能蕴含的隐私泄漏等问题,那基于此建立起的隐私管理也就微乎其微。对此,也提到,在上大学那会儿甚至到后面读博阶段,在社交媒体上点赞几乎没有考虑过个人隐私问题,因为点赞没透露个人私密信息,顶多算是告诉内容发布者自己喜欢看他公开发布的内容,但这个

19、信息也只有自己知道,其他用户和好友无法知晓(访谈记录:,)。图 平台的点赞机制(二)爱心:抖音话语体系下的点赞符号尽管国内早期社交媒体如开心网、人人网、空间、博客、微博等仍沿用西方“大拇指点赞”的设计,但随着国内社交媒体发展,点赞在短视频这一新媒介情境下已发生本土演变,衍生出自己的一套符号体系,重新建构了用户的认知,而这背后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在 年 月上线的短视频平台 抖音。据抖音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年 月,抖音平台日活跃用户已达 亿,成为继微信之后的又一全民级 。不同于其他社交媒体沿袭传统“大拇指点赞”的做法,抖音通过“能指所指”建构起了一套“符号与含义”的新话语体系,并潜移默化地规训着庞

20、大的抖音用户群对符号的认知与解读,用结构主义符号学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的话来说,抖音正在建立自己的“神话”。具体而言,抖音用“爱心”作为“点赞”的能指,代表“对创作者或内容的支持喜欢”。因而,抖音用户要发起点赞行为,表达“对创作者或内容的支持喜欢”(所指),就会点击“爱心”(能指)。随着抖音用户数的增多和使用黏性的增强,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用户就会把这一对能指和所指勾连成他们心中的“点赞”,即“爱心点赞”,体现着同一所指可以有多个能指的符号“同义性”,而这种区别于大拇指点赞的新点赞方式也逐渐成为国内社交短视频行业的点赞共识。对视频号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在短视频市场中,用户的认知和互动习惯已经

21、被培养得差不多了,那么视频号作为短视频领域的后起之秀在设计交互按钮时就不得不参考同行和市场的共识。通过调查发现,“爱心”符号跟行业的共有认知会更加贴近,所以视频号在最初上线时使用了“爱心点赞”(访谈记录:,)。同时,在这个时期,以 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网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触碰用户隐私底线,使得用户开始对社交媒体中的隐私问题倾注更多注意力。然而,尽管网络用户的确担忧隐私暴露,但在实际的网络使用中其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并未受到影响。所以,即使用户增强了对隐私的重视程度,但点赞披露的个人信息还不足以威胁到私人领域,引发他们的隐私管理,这也使得用户在知道平台可能出售个人隐私信息的潜台词下仍进行社交点赞,进而

22、产生“隐私悖论”现象。曾提到,他知道抖音会收集他的点赞数据和个人信戴颖洁,等:被“围观”的点赞者:点赞符码滑移中隐私边界的流动与重构息,并卖给广告商以此来精准推送内容和商品,但尽管如此,面对喜欢的内容,他还是会点赞(访谈记录:,)。认为,在抖音平台点赞并不会危及他的私人空间,因为在他看来,抖音偏向开放的公共领域,里面大部分用户他都不认识,那么他在里面点赞顶多让算法知道自己的个人喜好,其他人无从获知(访谈记录:,)。(三)大拇指和爱心:视频号话语体系下的点赞符号在视频号的符号话语体系里,同一所指对应着不同的能指,即同样是表达“对创作者或内容的支持喜欢”这个所指,却同时出现了“大拇指”和“爱心”两

23、个能指,且被赋予了不同于 和抖音时期的含义。“大拇指”意味着“点赞信息好友不可见”,是一种私密点赞行为,而“爱心”意味着“点赞信息好友可见”,是一种公开点赞行为。视频号工作人员曾透露,视频号产品在 年刚上线时只有“爱心”按钮,用户的点赞信息好友均可见。但随着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把视频号浏览和关注的内容当作个人隐私,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和动机被微信好友看到,再加上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对互联网企业在用户信息保护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平台为了避免陷入窥探用户隐私的风险之中,便设计推出了“大拇指”按钮,用来承载“点赞信息好友不可见”的“私密点赞”功能。不过,据平台用户中心反馈,“大拇指点赞”按钮的私密提示很隐蔽

24、,需要用户暂停当前视频页面,视频进度条右上方才会显现“私密赞”三个提示字样,告知用户“大拇指点赞”是好友不可见的私密点赞。所以,尽管平台采取了一系列有关“爱心点赞”会公开个人信息的提醒机制,例如触击“爱心”,用户个人的头像和昵称会显示在视频左下方等等,但还是有不少用户会误触“爱心”引发隐私泄漏危机(访谈记录:,)。由此可见,虽然“大拇指”的上线是为了缓解用户可能误触“爱心”带来的隐私问题,但是由于“点赞信息好友不可见”的私密属性过于隐蔽,使得“大拇指”被很多用户不理解和忽视。、和 都曾透露自己注意到过“大拇指点赞”,但不理解它和“爱心点赞”的区别,就没有太去理会(访谈记录:,;,;,)。除此之

25、外,年上线的视频号也很难摆脱同属短视频赛道且比它早大约 年出现的抖音所建构的符号话语体系的影响,所以用户在刷视频号时很容易习得性点击“爱心点赞”,选择性忽略“大拇指点赞”。和 提到,她们刷视频号时点击“爱心点赞”是一种刷抖音的习惯,因为在抖音里的点赞符号是“爱心”,所以当她们刷视频号想要点赞时都会选择点击“爱心”,未曾注意到“大拇指点赞”,但是点了“爱心”微信好友能看到这个点赞是她们没有预料到的(访谈记录:,;,)。可以看出,用户把对抖音“爱心点赞”的功能认知和习惯迁移到视频号中,却殊不知点赞符号的意义空间已经发生变化,这使他们在不知道“点赞信息好友可见”的潜台词下仍基于抖音习惯在视频号中按下

26、了“爱心点赞”按钮,这无疑是在用户没有心理预期的情况下把他们的点赞信息泄漏出去,带来隐私威胁。如图 ,在视频号中,个体 对某个内容的点赞信息不仅会公开给内容发布者,还会公开给个体 的微信好友 、等等,这就使得个体处于一种随时被一个群体“看见”的被动状态下,除内容发布者可以看见个体 的点赞信息外,图 视频号平台的点赞机制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个体 的微信好友也能看到他的点赞信息。曾提到自己的一段社死经历,她有次刷视频号看了一个较露骨的美剧小片段,基于抖音习惯点击了“爱心点赞”,结果之后有个微信男性好友截图发给她,说她原来喜欢看这种类型的视频。在那一刻,才知晓点“爱心点赞”会被微信好友

27、看见(访谈记录:,)。可以说,在视频号情境下,用户为了表达对创作者或内容的支持喜欢会点击“爱心”,其点赞预期(内容发布者可见点赞)和点赞结果(内容发布者和好友看见点赞)不一致,此时的用户处于一种符号“认知失调”状态,这在无形之中增强了用户隐私管理的意识。曾透露,他在接受访谈的时候才知道这个机制,并表示自己以后点赞就会注意一些,分辨哪些应该点,哪些不能点,因为有些内容他还是不愿意让微信好友看到”(访谈记录:,)。身为通讯公司经理的 提到,因为工作原因,他的微信好友多而杂,知道点“爱心”微信好友能看到他的点赞信息后,表示以后看视频号都会谨慎一些(访谈记录:,)。五、隐私管理动因:可被“围观”的爱心

28、点赞在传统隐私观念里,需要保护的是公民的“个人秘密、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所悉知的秘密,包括私生活、日记、照相簿、生活习惯、储蓄、财产状况、通讯秘密、健康状况等”。但在 背景下,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出现重叠,不少用户未能正确地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使得自身的私人信息如兴趣、照片等在短视频传播中被泄露,成为公开环境下的可见状态。在这种语境下,用户的隐私边界开始逐渐拓展,包括个人喜好、姓名、身份等在网络环境中也变成了不愿公开的隐私。而视频号依托着微信与身俱来的熟人关系圈,使得大部分用户对里面的个人信息比较敏感,特别是在“爱心点赞”这一媒介隐喻下,隐私边界不断被打开,使得点赞者的点赞行为和点赞信息可被

29、其他好友围观。基于此,大部分用户便把个人的点赞信息纳入到了不愿公开分享的隐私范畴内并进行隐私管理,这背后的主要动因包括:第一,点赞公开个人信息;第二,点赞带来的液态监视;第三,熟人好友的隐私窥探。(一)点赞公开个人信息在社交短视频场景下,用户刷内容的停留时间、完播率和点赞互动率等数据中透露出的个人信息正成为个体的一个“身体元件”(如指纹、声音、人脸),是人身体数据化的另一典型方式。尽管数据化的身体元件能够帮助提升服务便利性,但其背后带给个体的隐私问题和安全风险不应置若罔闻。具体而言,用户的点赞、转发、评论等皆是可被数据化、可被分析的行为,这些互动数据外化着用户的个人品味、兴趣爱好等信息,会直接

30、深层地反映一个人的生活工作细节,乃至不愿意公开的个人隐私。然而,这些原本应该仅由用户个人掌控的信息却存在着被某些应用和平台“偷走”和“共享”的风险,使得数字化的自我也有可能遭遇“社会性死亡”,这里包括从出丑、尴尬到被围攻、失去网络名声等情形。而微信以自我暴露为基础对生活信息进行分享必然涉及到诸多个人隐私,再加上熟人关系圈的相对私密性,其内容表达更多基于信任感、隐私性,在增进好友沟通与了解的同时,更增加了隐私暴露的潜在风险。依托于微信的视频号中,“爱心点赞”按钮被赋予了双重属性,是点赞和分享的集合体。如果某个用户对某一条视频内容点击了“爱心点赞”,那么其自身的头像和昵称就会被附着在进度条的左上方

31、,去提醒微信好友自己看过这条视频并点了赞。除此之外,点击了“爱心点赞”的用户头像和昵称还会出现在微信发现页朋友圈下面的“视频号”栏目上,以类似朋友圈动态提醒的方式出现在视频号上,为其他好友提供了一个浏览入口。对此功能,曾表示,点击“爱心点赞”会把自己的头像和昵称公开在微信发现页和自己点赞的那条视频的左下方,但这些个人信息我并不希望被附着在那些地方被微信好友看到(访谈记录:,)。也认为,点赞本身是一个私人行为,特别是一些私密喜好与个人兴趣等都属于自己不想戴颖洁,等:被“围观”的点赞者:点赞符码滑移中隐私边界的流动与重构公开的私人信息,本不应该被公开成为公共信息(访谈记录:,)。视频号工作人员对此

32、表示,视频号平台的核心业务是做内容分发,而微信社交关系网络能够给内容分发带来裂变价值,那平台设计点赞的初衷则是希望微信用户在视频浏览过程中留下尽可能多的个人痕迹,供平台使用来激活其熟人圈的社交网络,更好服务于内容分发(访谈记录:,)。可见,平台为了让内容产生更多传播效益便将用户个人的头像和昵称附着在他们点赞的视频内容上,这成为他们产生隐私顾虑的开始。(二)点赞引发液态监视在鲍曼()和里昂()合著的 液态监控 中指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全景敞视结构时代,监视以更加隐蔽和不可见的方式流动在社会各个面向,包括私人上下班的门禁卡、私人购物的付款条形码、私人通讯的微信等都被纳入了后全景监视的信息流通通

33、道中。在当代媒体和社交网络环境下,高科技的介入和应用不断将人们浸入到液态监控的世界里,让个人在与高科技产品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可以供任何人观看和注意,而社交媒体中“点赞”“收藏”“评论”“转发”等按钮正是这种互动的中介。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互动键”正成为平台针对视频内容来获取用户数据和流量的显性传感器。通过对视频号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平台通过用户对“爱心点赞”按钮的“点击”来自动捕捉和记录其消费喜好、个人兴趣等信息,并储存为各种社交数据在个人的好友圈内传播分享,这是不同于其他“算法推荐”平台的一种“社交推荐”机制(访谈记录:,)。在这种机制下,视频号依托微信的社交好友圈建立了一种新的传播关系

34、,一种“隐性连接”的互动关系,即通过视频分发来激发用户触击“爱心点赞”,通过赋予该点赞按钮可见性来达成个体用户之间共享点赞信息以此来产生连接并消费同一内容的社交可能性。这种设计机制和传播逻辑为他人“看见”提供便利,也使点赞者无形之间被微信好友围观,让液态监视成为可能。这也导致部分因为点赞信息公开而受到隐私威胁的用户表示该功能给自己留下了“疤痕”,因为大多数用户的点赞预期是内容发布者能看到其点赞信息,但这并不代表用户愿意或默认好友可以窥探这些点赞信息。曾表示视频号没有提前提醒他点击“爱心点赞”会把自己的点赞信息公开给微信好友,这超出了他的点赞预期,让他觉得自己处于一种被他人监视的状态(访谈记录:

35、,)。提到,他点击了爱心点赞相当于公开曝光自己,让他人可以看见自己的观看信息,但这并不是他希望发生的事情(访谈记录:,)。可以说,视频号平台监视着用户的视频观看过程,并通过用户自发地点击“爱心点赞”来打破平台与用户的监视系统,让监视液态流动到微信好友圈中的其他用户,打造了一种“液态监视”,而且这种单向性的监视机制对用户而言是无法知晓与更改的。正如 提到的,因为没有“被看名单”的反馈,她自己点击“爱心点赞”所公开的点赞信息和数据不知道被多少人消费和浏览过,这是最可怕的(访谈记录:,)。(三)熟人好友隐私窥探微信视频号依托于熟人社交,采取了“社交推荐”与“算法推荐”相融合的推荐机制,且以“朋友”推

36、荐优先。基于这种内容分发机制,用户爱心点赞的视频会呈现在其微信好友的视频号“朋友赞过”列表中,且获得优先推荐,让用户对某个视频的点赞能够优先被他们的微信好友看到,也使得用户与视频之间点对点的交互行为被曝光在了强连接关系网络中,引发微信空间内的二次传播。提到,看视频号时,他会优先看“朋友赞过”栏目,因为窥私欲的存在,他很好奇自己朋友点赞的是什么内容(访谈记录:,)。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刻意关注别人的隐私事件,但在网络传播机制下,很多隐私被搬上明面,使得用户可借助网络技术来点击、浏览、截图、分享,成为隐私观望者,满足个人的窥私欲。再加上微信中“强关系”的存在,很多用户出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

37、科学版)年第 期对强连接人群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很容易对他们的微信好友动态和消息予以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微信好友私有信息的拥有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用户都是经由微信发现页微信好友的头像和昵称提醒进入视频号,这表明社交关系的强连接促使他们关注与维护与好友的连接。在视频号里,除了内容发布者可以看见点赞者的点赞信息外,点赞者的微信好友同样也能看到他们的点赞信息,并透过这些点赞信息去“看见”点赞者的兴趣爱好、政治观点和性别取向。曾提出,如果在微信发现页中的视频号栏目上看到了自己导师的头像和昵称提醒,基于一种窥私欲和好奇心,她会毫不犹豫点进去看她导师点赞的内容,透过这些内容,她可以知道导师关注和感兴

38、趣的东西,有时候也能看到导师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另一面(访谈记录:,)。除此之外,点赞也是一种表明个人生活品味的方式,不少用户会通过好友的视频号点赞去观察和了解某个好友。曾在“朋友赞过”栏目里刷到过某个微信好友“爱心点赞”擦边视频,这让她对这个好友的评价大打折扣(访谈记录:,)。按照社交个体所期望的方式被所期望的观众看到来进行身份展演、印象管理是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但是,由于微信视频号中的熟人社交比较活跃,爱心点赞的功能又无差别地为用户提供了“看见”好友的便捷方式,因而存在着观众由前台闯入后台侵犯个人隐私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也会更加在意来自熟人好友的窥探。如 表示,如果自己“爱心

39、点赞”了一条有关避孕套的视频,那么自己的微信好友就都可看到,这种情况下 因为要维护好在特定人群中的人设,就会顾忌父母、哥哥姐姐还有导师等熟人圈层的人看到(访谈记录:,)。六、隐私边界重构:符号认知失调下的选择性点赞在视频号中,用户由于惯习点击了“爱心点赞”使得个人点赞信息被公开在微信好友圈,这种点赞预期和点赞结果不匹配的情形使得用户陷入一种符号“认知失调”状态,在无形之中增强了用户隐私管理的意识,并呈现出“撤消爱心”“不点赞”和“只点大拇指”的选择性行为,以此来规避私人信息的泄漏。而这里的选择性行为不再是传统社交媒体意义上对内容喜欢与否的筛选,更多体现为一种为了应对符号认知失调可能带来的隐私泄

40、漏危机而产生的举措,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隐私管理行为。(一)撤消“爱心”:人设冲突下的撤展行为访谈中大部分用户表示自己是在微信好友“头像”和“昵称”的提醒下点开视频号,这表明社交关系的强连接促使他们关注并维护与好友的连接,也使得他们更加在意与特定群体所建立起的固定形象与固定关系。正如戈夫曼()笔下的“印象管理”,人设塑造活动是个体担当自己社交媒体主页的“策展人”,人们会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表演策略,即观众隔离()。另外,有研究认为数字痕迹可被看作一个个体的数字物,如果被积累起来就会慢慢变成个体数字身份的一部分 ,例如年龄、兴趣、爱好、品味等。可以说,人设塑造便是个体对数字身份的一种

41、展演行为。而微信视频号“爱心点赞”的功能恰恰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区分自我、表达个性的表演方式。具体而言,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爱心点赞”视频向更多的熟人好友展示点赞信息,传递观点、情绪和个人品味,以此来塑造自身“人设 ”。同理,用户也可以对不符合自身“人设 ”的视频内容撤消“爱心点赞”,这实质上是基于自我印象管理而进行的“撤展”行为,可以理解为“反身印象管理”,是人设冲突下通过消除点赞来管理印象的活动。如 和 都曾表示,如果误触“爱心”点赞了一些三俗内容或自己很喜欢但跟自己对外营造的人设不相符的内容时,他们都会有意识地把视频找出来并立马撤消它(访谈记录:,;,)。在阿兰威斯汀()看来,“消除”是指人们

42、通过物理距离或信息披露意义上的戴颖洁,等:被“围观”的点赞者:点赞符码滑移中隐私边界的流动与重构撤回和退缩,来实现自我隐私保护的行为,它可能是用户在互动行为发生前基于隐私担忧制定的自我抑制规则,也可能是内生情绪驱使下互动行为完成之后的补救性措施 。在这里,用户对视频号上已经“爱心点赞”的内容进行撤消,本质上是一种社交媒体的“自我消除”,是互动行为完成之后主动在短视频界面删除数字痕迹,弱化点赞可见性的隐私管理行为。对于那些会有损个人形象和信任关系的内容,表示自己肯定不愿意公开让人知晓,并且还会有意识地把它们找出来撤消“爱心”(访谈记录:,)。这里的撤消其实就是对这些包含着个人信息的数字物的“丢弃

43、”,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完成了对自己的反身性审视,是自我印象和社会评价之间差异性的缩小,是自我内生情绪与外生规制的平衡,是一种强化想要公开的 面,消除不想公开的 面,进而建立符合社会印象的人设信息“过滤”行为。(二)不点赞:想象监视下的自我抑制微信视频号的运营逻辑是通过建立强连接与弱连接并存的社交关系来打通好友圈层的信息流入口,最终实现流量池的建构。在巨大的流量池中,人们面对的不仅是熟人,还有无实体身份的陌生人。在社交压力和大众评判压力的双重压力之下,用户在微信视频号平台不只是要处理来自好友圈、同事圈、陌生人圈、粉丝圈等不同圈层的观众,还要面对内心幻想中的观众 。在社交媒体用户看来,这些想象出来的

44、观众在时刻监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即“想象监视”。在想象监视的约束下,一方面,用户面对个人喜欢的内容,他们会呈现出刻意不点赞的行为,可视为一种事先防范。在 看来,尽管她个人爱看帅哥美女、幼稚恋爱、恶俗搞笑题材的视频,但担心被微信好友看到,她只会自己悄悄看,不点赞(访谈记录:,)。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视频号时,也会刻意减少点赞互动行为。在知道会有微信好友在视频号里看见她刷视频的内容,她会刻意避开交互按钮,特别是两个点赞按钮(访谈记录:,)。根据拉塞贝尔克()的观点,个体所有物是其身份的映射,因为人首先拥有物,继而通过物来行动,最后物便成为人存在的映射和表达 。基于这种思想,在社交媒体语境中,点赞、评

45、论、分享等互动键留下的数字痕迹便成为了数字物,他们不仅仅是用户主体之外的客体,还会成为人自我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数字物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使用与互动过程中创造出的,在这种情境下,用户为了减少个人信息泄漏的可能,便会减少产生蕴含个人信息的数字物,最明显的表征便是不点赞、不评论。对数字物生产的减少其实是担心想象观众的想象监视,降低观众从前台闯入后台“看见”个人信息数字物带来的隐私风险。提到,他在视频号里不点赞的主要原因就是点赞了微信好友能够看到,基于这个机制,他在刷视频号的时候都会刻意不点赞,避免后续公开给好友所带来的麻烦(访谈记录:,)。因而,不点赞本质上是用户在互动行为发生前基于隐私担

46、忧实施的自我抑制行为,用户通过不点赞这种不会主动遗留下数字痕迹的方式来规避点赞按钮可能带来的隐私泄漏问题。(三)只点大拇指:社交点赞中的自我隐藏有研究表明,在视频号中,爱心点赞的内容关系到个人形象,用户的点赞行为会受到一定限制,无法随心所欲表示喜爱,无形之中增加了心理压力,而短视频消费的原始需求之一便是轻松娱乐,这种顾虑重重的点赞无疑削弱了观看短视频的趣味性。面对这种困境,视频号团队上线了大拇指点赞的“私密赞”功能加以缓解,中和了用户想要发生点赞行为,但是又不想公开点赞的这种需求。视频号工作人员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大拇指点赞就是回归到了以前的点赞方式,即点赞只有自己和内容发布者看到,别人无

47、法看到自己的点赞(访谈记录:,)。可以说,点击“大拇指”意味着该次点赞是一个私密行为,点赞信息好友不可见,这种私密点赞机制在视频号里重新建构了只有内容发布者和点赞者之间共享点赞信息的系统,阻断了液态监视,让好友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无法“看到”点赞者的点赞行为和观看记录,进而实现自我隐藏,减少点赞公开可能带来的隐私泄漏危机。在访谈过程中表示,“自己以前没有注意,也不太了解大拇指点赞,自从知晓其私密点赞功能后,现在只会选择大拇指点赞,因为自己的观看记录和点赞信息不愿意被别人知道,特别是微信好友”(访谈记录:,)。尽管大拇指点赞在爱心点赞的影响下经常受到忽视,但是用户确实可以通过选择点

48、击大拇指这个私密点赞的方式来进行选择性自我披露,可以理解为一种隐性互动方式,一种不公开的点赞。如 所言,如果是不想公开的内容,就只会点“大拇指点赞”,刻意避开“爱心点赞”,他认为这是在视频号里自我隐身的方式,让别人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内容(访谈记录:,)。换句话说,除了撤消“爱心点赞”和“不点赞”,如果一个视频号用户只点“大拇指点赞”,这说明他正在对点赞所折射出的个人信息进行隐私管理,这也使得大拇指点赞成为视频号情境下独特的隐私管理方式之一,是一种放在抖音或 都不成立的一种边界管理行为。可以说,真实的内容点赞对创作者而言既有积极意义和鼓励,而部分并非完全出自点赞者本意或者非真实的点赞有时候并不是

49、反映对创作者的鼓励和支持,而是一种基于隐私考虑的边界管理行为,就像这里的大拇指点赞一样。结语:互动符码背后隐私研究的新可能现如今的网络社会里,社交用户的隐私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 ,每个人对自己所享有隐私权的解读、对自我暴露的节制力和尺度的把握,不同人的心理底线是有差异的,会因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对技术的认可度等因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体现着网络空间下隐私边界的复杂性。而在隐私管理层面,除了用户自身不停变化的隐私边界影响着他们的管理行为外,不断变化的媒介情境通过限定获取信息的人、内容和方式等,同样也在左右他们的管理行为。正如梅罗维茨所言,一个新的电子媒介会产生一个新的“情境”,催生行

50、动者采取新的行动。作为点赞符号来说,“爱心点赞”的能指和所指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它所处的“情境”。视频号作为依托微信平台的一个新媒介,产生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同类短视频平台的新“情境”,用户处在该新情境中其个人互动行为势必会发生变化,衍生出更多适应新情境的隐私管理方式。本研究探究了微信用户面对视频号设计不同的点赞符号呈现出的点赞预期,所表现出的隐私管理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在 的大拇指点赞时期,用户处于一种符号“认知协调”状态,其点击“大拇指”的点赞预期和结果均为内容发布者看见点赞,这个时期用户呈现出的隐私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在抖音的爱心点赞时期,以爱心为能指的点赞符号逐渐成为短视频行业的点赞共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