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苯教寺庙——朗依寺
苯教是西藏的原始自然宗教苯教是西藏最原始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已在雪域大地广为流传比佛教还要早很多。“苯教”是指人对于自然万物最初的较为朦胧的认识总和苯教教义是人对世间万物的最初认识,当然这种认识是相对模糊的。它的中心是一些与精神层面相关的东西,比如鬼神、灵魂、命运等等其核心内容包括“鬼、精灵、魂魄、命数、运道”等,即一切与精神灵幻层面相关的东西。苯教没有独立的教义、典籍及系统理论,其观念及内容是通过笨教巫师以占卜、祈祷、咒语、幻术以及各种特殊的仪轨加以表现。但是苯教没有独立的教义和典籍,其观念及内容是通过苯教巫师以占卜、咒语、祈祷、幻术以及各种特殊的仪轨加以表现的。
到了公元10世纪左右,佛教传入西藏。苯教与佛教为争夺宗教统治地位,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斗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争斗。此后,苯教作为“落败方”并未就此退出雪域最后,苯教落败,无奈之下退出雪域,其寺庙仍散布于高原的各个角落但是它的寺庙仍然很多,其所敬畏和供奉的山湖鬼神及众多精灵其所敬畏和供奉的众多鬼神和各种精灵,也仍被不同地区的藏族人所朝拜还是被藏族人民所敬拜。
苯教先于藏传佛教而存在苯教比佛教更早传入西藏,但是在世界上历史并没有佛教悠久。在佛苯相争时期,即公元10世纪左右,也就是佛教和苯教激烈战斗时期,当时的藏王是赤祖德赞,他的观点是“灭苯兴佛”兴盛佛教,大批苯教喇嘛逃离卫藏于是大批苯教喇嘛离开了卫藏。其中,苯教中心象雄地区的喇嘛谢贡尺宜,携弟子逃至青海果洛一带继续修行传法。其中有一个弟子,他的儿子叫朗依约丹嘉木参的,将苯教传入了阿坝。朗依寺即那时修建的正是哪个时候修建了郎依寺。该寺现有喇嘛郎依寺现有喇嘛7七百多44人,寺主是寺主持是17岁的39世活佛罗珠迦本措。苯教不同于藏传佛教念诵六字真言,它是念诵八字真言的,不同于藏传佛教念诵六字真言,它发音为“哦嘛直莫耶萨来德”。
在前往寺里的路上,随处可见 “卍(雍仲)”的符号。它的样子和佛教万字格(卐)恰好相反,即汉字十字各端延逆时针方向伸出一截。“雍仲”象征光明和轮回不绝,也有永恒、坚固、无穷无尽的意思。苯教和佛教在转经方向上是相反的,即苯教是以逆时针方向转经,佛教则沿顺时针方向。若要进寺庙参观,也是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绕经堂走。
朗依寺的大经堂富丽堂皇,气势宏伟,四壁满是精美壁画,内容有关苯教历史和传统内容有关苯教文化和历史。经堂正中间中央供奉着苯教祖师辛绕穆沃的巨型大雕像塑像。在巨像左右的墙壁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1113尊铜像。后墙是历代朗依寺住持的镀金塑像。经堂大门前厅的横梁上是精雕细刻的法轮前厅的横梁有几尊雕像,分别是法轮、吉祥结、狮、马等等雕像。
朗依寺的伏藏品主要分为经文和法器,都是镇寺之宝。这些伏藏品是苯教先师们在苯教遭受劫难时藏匿起来的,上面记载着苯教的传承。苯教的仙师们在遭受劫难的时候藏匿了很多经文和法器,现在都成了郎依寺的伏藏品,这些都是郎依寺的镇寺之宝
朗依寺有一所藏医院,在这此一带非常有名,我过去时正碰上逢一藏医喇嘛医生出诊。他前面的药架有上百一些个药瓶,这些药多是在附近采的草药是就地取材而成,也有些药是由矿物做成的,没每个药瓶上都贴着有标签。苯教的藏医们至今沿用古象雄文。藏医已经在在西藏存在了两千多年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充满神秘色彩。我于是当时也请藏医给我开个方,他也不推辞,坐下后认真地看我面色,叫我伸出舌头由他查看。据说藏医说这叫望诊,除此之外还有脉诊和问诊,跟咱们中医的望闻问切差不多。。
在大经堂旁,有一个的护法神庙里,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案台,台上酥油灯明亮闪烁。而在苯教护法神塑像前,有一些经常会有喇嘛在此为信徒念经祈祷。他们在吹响海螺的同时,用一根弯细的鼓槌,敲响吊挂在空中的皮鼓。那声音鼓声由轻到重,节奏有力,震撼人心。当鼓声戛然而止时当鼓声停止的时候,你会清晰的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可以清晰的听到空气的声音。
蓝色是苯教的基本色调是蓝色,所以朗依寺的如意佛塔内供奉的一千多尊铜像全是以蓝色作为底垫的。蓝色象征着海洋,博大无边蓝色象征蓝天,天堂。
2.古格遗址及王朝的兴衰之谜
古格王国诞生于公元9世纪末或10世纪初,古格王国诞生了,谁曾想到历时800年左右,800年以后,其文化经济曾一度繁荣辉煌于青藏高原和西藏历史。但就在它最鼎盛的时代,却闪电般的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就在其最辉煌之后,又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不见了。
古格王国在其历史鼎盛时,的人口曾一度达到10万之众,而今天古格王国遗址所在地的札达县其人口也才只有5000左右,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当年古格王国的繁荣。
到了公元九世纪中叶,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强大的吐蕃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统治阶层内部的两大集团(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的矛盾急剧激化。公元838年,俗官郎达玛发动政变并取得了政权,成为吐蕃最后一代赞普——-即末代吐蕃王。郎达玛掌权后不久,施行了灭佛政策,捣毁寺院、焚毁经书,强令僧侣还俗。灭佛政策引起了社会混乱这种残酷的政策引起了社会混乱,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郎达玛政权引起了人们的怨恨。公元842年,一名僧人在拉萨大昭寺前刺杀了郎达玛,于是,西藏政局完全失控。郎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和王子在王位继承权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两位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俩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近半个世纪,最终结果,次妃一派的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他被迫逃逃亡到了阿里到阿里,古格王国的历史也就在此时拉开了帷幕古格王国的历史也由此正式开始。
公元九世纪,吐蕃王的子孙们为争夺王位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战败的王孙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以后,发现在阿里这神奇的雅丹群山,于是就之中建立了古格王国的都城,正式开启开始了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格文明。
吉德尼玛衮初到阿里时吉德尼玛衮刚到阿里的时侯,受到阿里地方势力是布让土王扎西赞,他的热情款待与真诚的欢迎了吉德尼玛衮。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了吉德尼玛衮并立吉德尼玛衮为王,扎西赞对吉德尼玛衮所具有的吐蕃王族的高贵血统非常敬重,对吉德尼玛衮所代表的西藏腹地的高度文明更是怀着敬慕之情,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了吉德尼玛衮并立吉德尼玛衮为王,古格王国就这样应运而生成立了。
就这样,吐蕃王的后代吉德尼玛衮在到了阿里后,在阿里布让土王扎西赞的帮助下,建立了古格王国,他励精图治,王国日益兴旺。吉德尼玛衮到了晚年时,他不顾老臣们的劝说,把王国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他的三个儿子。吉德尼玛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他与他的兄弟为争夺王位而相互厮杀的历史,在自己的儿子之间重演,于是古格王国就这样分成了三个小王国就这样,古格王国就这样分成了三个小王国。可是吉德尼玛衮再也没想到,后来仇杀还是在国与国之间展开了。可是吉德尼玛衮没想到的是后来战争还是展开了。
古格的国王吉德尼玛衮将国土分给三个儿子之后等吉德尼玛衮将国土分给三个儿子后,于是这样就就有了后来的阿里三围和三衮占占三环。所说的所谓三围就是普兰王朝,古格王朝和拉达克王朝,三衮占三环则是说吉德尼玛衮的三个儿子所占的三个地方:普兰是雪山环绕的地方周围都是雪山,古格是岩石环绕的地方古格周围是岩石,拉达克周围都是水是湖泊环绕的地方。
当时那时候,古格王国的疆域北边已达如今在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南便已经到达印度,西部已经到达为如今的印占克什米尔,东面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已达到冈底斯山脉麓。
古格国国王王国自开国之日起,就决定确定信奉佛教,崇尚佛法,并以佛法作为国法立国之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国王和大臣们总是忘不掉吐蕃盛世佛教兴旺的历史,他们认为,佛教一定会给自己的王朝带来繁荣昌盛。从古格王国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壁画的这些壁画上,从这些可以看出当时佛教事的香火兴隆和香火的兴旺。
佛教成了是古格王国的立国之本,埃松王子因为他的其信仰虔诚,将王位禅让其弟松艾,而自己则出家修行做了和尚,取法名为拉喇嘛意希沃。从这件事中由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难想象当年佛教的盛行。
一切都是为了弘扬佛法,改变当时佛教界的混乱局面。最后,出家修行的王子意希沃决心请印度高僧阿底峡大师来西藏传经布道,但此事需要大量黄金才能办成。为了得到黄金,意希沃想到了亲自率兵攻打古格西北方的穆斯林国家噶洛,战斗中意希沃却不幸被俘。噶洛国王力劝意希沃放弃佛教改信伊斯兰教,但意希沃宁愿被处死也不改变自己的信仰。由此,曾担任过印度十八座寺院住持的阿底峡大师,被古格的诚意和意希沃的献身精神所感动,终于在1042年从印度起程来到了古格王国。阿底峡曾担任过印度十八座寺院住持,他的到来使古格王国成为西藏西部的名至实归的佛教中心。
在古格王国遗址中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就是红殿想必红殿大家都听说过吧,盛极一时,之所以将其称作红殿,是因为殿墙是红色的。红殿是一座长方形单层平顶藏式大殿,红殿原来的主供佛是释迦牟尼,同时还有他的八大弟子,而尽管现在佛像已不复存在,但从残存的佛龛浮雕上仍可看出当年雕塑工艺的精美。红殿中的主供佛像和佛龛虽遭到几乎毁灭性的破坏红殿中的主供佛像和佛龛已经几乎找不到了,但殿墙上的壁画还是完美地保存下来了却基本完好。
这些遗址中保存比较好的还有大威德殿也是这些遗址中保存比较好的之一,约建于14世纪末,其使用面积为77.5七十多平方米。大威德神是西藏佛教中最重要的护法神之一,大威德殿的主供佛就是大威德神,但其塑像早就被毁掉了,现只剩下一座空殿。不过,在殿内的墙壁上还保留着清晰的壁画。万幸的是,墙壁上的壁画还很清晰。
还有一处著名的建筑,那就是比较出名的就是白殿,之所以将其称作白殿,是因为其外墙是白色的缘故跟红殿的原因是一样的。白殿总面积377三百多平方米,白殿是古格王国遗址中最大的殿堂,从殿内留存的塑像来看,其主供佛可能是释迦牟尼殿内留下了大量的雕像。
在殿堂侧壁在殿堂一边的墙壁上,原来还有22二十二尊比真人略大的塑像,现在只残留着11十一尊。从白殿残存的塑像上,可以看出数百年前古格艺术家和工匠们在雕塑艺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知道当时的雕刻技术已经发展的多么精湛和美轮美奂。
古格遗址还有许多山洞和暗道另外就要说说山洞和暗道了,这些山洞和四通八达的暗道和山洞展示出了古格都城在战争防御体系方面的特征。古格都城在建筑布局与结构上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它具有居住的功能。第二:它是政治宗教权力和活动的中心。第三:它具有完备的防御外来侵略的堡垒体系。这种建筑模式具有典型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的特征这种建筑模式具有典型古印度风格和特征。风格淳朴。
站在古格遗址的遂道中站在古格遗址的废墟上,通过御敌嘹望孔,远处的雅丹地貌如同童话世界一般叩击着人们的心弦。
这就是古格遗址中的石弹库,当年的古格军民就是用这样的卵石来抗击外敌入侵的。
而所有的古格遗址大体上都可以分为三层,底层是民居,中间是进行宗教活动的殿堂,最高层则是国王的宫殿。
这是古格王国的冬宫,这冬宫还没有完全建好,古格王国便灭亡了。既然称作宫,那么就应该是王国的王室成员居住的地方,这里曾是达官贵人的住所;不过这冬宫还没有完全建好,古格王国便灭亡了。
遗憾的是,有着700七百多年辉煌历史的古格王国如今只剩下已是一片废墟,但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都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全世界的考古专家和旅游探险者,如今的古格王国遗址已成为西藏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每一位初到古格遗址的人,都会被他所看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震惊。古格王国是不可思议的神奇和壮丽。古格王国绝对是独树一帜的辉煌。
古格的辉煌与灭亡已成为历史不过所有的辉煌与灭亡已成为历史,如今只留下这巍峨的宫堡,展示着人类的一支在这里留下的足迹,也让后人有了地方瞻仰一番也留给后人一段无限遐想的空间。
3.古格遗址及王朝消失之谜
在西藏阿里地区的的象泉河畔,也就是阿里地区,有一块神秘而又奇特的土地有一块非常与众不同的土地,在这梦幻般的群山之中,一座雕塑般的古城遗址镶嵌在巨大的雅丹山体之上——这就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古格王国遗址。可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曾经一度兴盛和繁荣的王国,在距今300多年前,一夜之间竟然突然神秘的消失不见了。
古格王国,可谓是西藏神奇地域的谜中之谜使本来就神秘的西藏变得更加神秘。西藏吐蕃王朝之后的600多年间,一个名为古格的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抵御外教,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然而,300年前,古格王朝突然由盛而衰,瞬间消失于茫茫沙海。偌大的王国仅留下恢弘的遗址和遗物——统计如下:各类殿堂房屋445座,洞窟879孔,碉楼58座,各类佛塔28座,塔墙1道,防卫墙10道,隧道或暗道4条,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单凭这些数字就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了。
古格王国遗址跟很多宫殿一样,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它为研究西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蓝天之下,古格王国遗址仿佛童话世界一般傲立于雅丹群山之中古格王国遗址仿佛童话世界一般,为雅丹群山增添了许多色彩,营造出令人惊叹的风景营造出唯美的风景。
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它的一夜消失。你想啊,,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们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最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怎么会这样?。
在17世纪的时候,古格里面来已经有了西方来的传教士,还要追溯到十七世纪,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其实是国王的弟弟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发生了一次大规模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于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在这里打响了。
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曾经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它建在一座山上,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这场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的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以为等这座建筑的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这种想法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地幼稚和可爱。
当然现在这所石楼早已经不复存在了,还好现在我们在古格的半山腰可以看到这座石楼的遗址,很好找的,因为周围的建筑都是土的,只有这里是石头砌成的。并没有修完,大概有十几米高只是到最后也没修完,只有十几米的样子。
没有修完的原因还在考究,传说是这样的,因为在修的时候,上面的古格王出了变故。据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继夜的修石楼,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地唱歌,被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于是做出了决定。做出了神秘决定呢?
一说是国王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国王一死,古格自然也就城破了;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挽救古格的百姓,不忍心看到臣民惨死于战争而投降了。当然投降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事情远非如此,不管国王最后的下场怎么样,都没能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古格老百姓的结局却都很惨,古格下面的无头藏尸洞就是证明。但是藏尸洞里的尸体远没有十万之多,而现在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这是个不解之谜。
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事实上,战争真的能毁灭文明吗?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就连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但是问题还是那10万人去哪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的话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之后的历史。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可是十万人就这样不见了踪迹。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萦绕不去的是无尽的猜测和难解的谜团。,留给后人的只有无限的猜测和神秘的面纱。
4.古格帝国最后的遗址 ——藏尸洞之之谜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距离古格都城遗址北面大约600米的地方有一处断崖,就是阴森恐怖的“藏尸洞”,它就在一处这处断崖之上。据说这是古格王国灭亡后留下的最后遗迹。现在也无从考究。
从废墟上可以看到,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距地面约有一丈,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1.2米。这个洞是一组三室洞窟,主室平面是不大规整的方形,面积约10平方米。后室和南侧室都很小后室和南侧室都不大,各有一个小洞口与主室相通,主室后壁上还挖有小龛。这两个洞室内都叠压着二三层尸体,踩在上面软软的,让人心里发毛。走在上面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
每个洞室都有骨骼等东西,主洞室和两个小洞室内横七竖八地堆放着30厘米厚的散骨骼、破衣、碎布、绳子和小木棍等。骨骼非常杂乱,根本无法一一辨识每具尸体,粗略统计了残肢,估计洞内堆有30多具尸体但是从表面上看来,至少也有三十多具尸体。
另外,洞里的尸骨没有一具是完整的残酷的是洞里的尸骨全是零散的,都是身首异处,还有一点奇怪的,就是洞内没有发现一个颅骨,只找到两件下颌骨,更奇怪的是,洞里虽然看不到一具头颅和头骨的痕迹,但却找到许多发辫和绑扎着的发束,说明尸体本来应当是带着头颅被堆进洞内的,后来这些头颅却神秘地不翼而飞。在一些腿骨、脊骨上面,附着已经干枯的人皮和人肉,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完全脱水干化的干尸。就像埃及的木乃伊。
这些尸体里面,有近10具尸骨用藏式无领粗布长袍和毛质粗呢包裹,腰部紧系毛织绳,绳分为两个方向两端绕长袍将尸骨曲折捆绑成团。不知是何用意。
可以根据乱骨堆中夹杂大量破衣、布块和多节毛织绳以及捆绑迹象分析得知,堆放到此的尸体最初全都是穿着衣袍,有些还裹着大块毛织布,用绳子捆绑成屈肢状放入洞中的。,只是后来有的衣袍已经分解而已。
关于这个“藏尸洞”内的尸体,传据说就是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苦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大意是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当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毫无信誉可言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这样古格国就完全灭亡了将古格残酷灭国。
不过传说只能是传说而已,但根根洞内发现的年轻女性的尸体,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也有可能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规格的葬礼仪礼的葬式。
那么究竟这些尸体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呢?他们的身分是贵族、战士,还是一般的平民?都无从查起。
而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究竟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
以上这些,这都是古格王国留给我们揣测不透的谜说到底都是古格王国留给我们揣测不透的谜,等待我们破解。
5.止贡梯寺形成之谜
止贡是地名,也译成“直贡”,是个大峡谷,也翻译成“直供”,位于墨竹工卡县门巴乡。这个地区是曾经是藏族的中心前藏中心,处在康藏交通要道上,也沟通藏北和拉萨的来往。1179年,高僧仁钦贝来到这里,创建了止贡梯寺。从此,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止贡噶举派就发展兴盛起来,在西藏政治史和宗教史上曾经占有辉煌的地位就这样,一个新的藏教派系止贡噶举派开始了,叙写了一段宗教辉煌。
止贡梯寺是止贡派的主寺,周围还止贡派当时有很多属寺和天葬台,形成了宗教中心。止贡梯寺是止贡派的主寺。止贡派全盛时期,它的属寺遍布了西藏、青海、四川,甚至云南丽江都有。止贡寺一直向冈底斯、杂日等神山派遣僧人,并且开创了马年转冈底斯山、猴年转杂日神山、羊年转纳木错的传统宗教活动。止贡寺的密宗禅修、“破瓦”超度以及坛城天葬也都极有特色,在附近形成了一种文化。
元朝时期,皇帝在西藏设立十三万户,止贡万户在十三万户中位列前藏之首,并且有宣慰使的头衔,这是当时地方官员最高的头衔。元朝初年,止贡得到旭烈兀(元世祖忽必烈之弟)的特别支持,常和当时掌权的萨迦派发生纠纷。1290年,萨迦本钦奏请忽必烈派兵攻入止贡峡谷,焚烧止贡寺大经堂,杀死止贡噶举派僧侣和属民一万多人。这次战败,寺庙僧人惨遭涂炭,教派元气大伤,不能成立。到了14世纪中叶,止贡噶举的实力逐渐恢复,他们不服,又联合其他地方与当时掌权的帕竹万户作战,不料又败,实力再一次被削弱。15世纪格鲁派兴起后,止贡噶举抵制格鲁派,16世纪又被击败,教派元气更伤,内部矛盾也日益突出,最后不得不臣服于新兴的格鲁派之下。止贡派由于战乱,自己的密法已经大部分失传,而宁玛派的密法得到广泛传播格鲁派的秘法倒是传播的很快。
止贡寺坐落在山上止贡寺建造在山上,从山沟里远远望去从山沟里远往上看,半山上高大的殿堂鳞次栉比,周围布满修行者的石屋。山上的小路和水沟蜿蜒而下,细如蛛网,反衬得殿宇高耸入云。山背后就是有名的天葬台,因此永远有鹰鹫在空中飞翔。一条狭窄的简易小公路顺着迤逦的山势曲曲折折地盘旋而上爬上去,在一直通到庙门处结束。
止贡寺结构复杂,由多个殿堂和楼台组成。主要由经堂、藏经楼、坛城、护法神殿、灵塔和修密宗的禅室组成等。
经堂面积很大经堂面积最大,有一百多120根柱子支撑,里面供奉着法王高僧雕塑像,还有一部靛青纸金字的《甘珠尔》经。扎西廓芒经楼有五层高,大殿飞檐是镀金赤铜的,屋脊上安装着大鳖鱼。里面有一些经塔和灵塔在里面。经堂前有一红色土台座和“法王宝座”,还有论辩经场。灵塔有三层楼那么高,阳面寝宫的屋顶上装饰有狮子,屋顶也是镀金赤铜的。塔内供有三世佛像和尊者本人的舍利。护法神殿里面供着护法神,还有一些很神奇的物件,包括以及皇帝颁发的诏书、印章等文物,这里永远笼罩着神秘的气氛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很是神秘。
在一间小的殿堂是印经室,里面,可以看到有几个僧人用古老的经版印经。经版的雕刻非常精致,僧人将一张纸铺上,用沾上油墨的滚筒一推,就印出一页经文。经版使用时间长了,难免个别字有磨损,磨损后还可以就需要修复。修经版的僧人有高超的技艺,他把一块小木头敲进去,再一点点雕刻出缺失的文字。印制的经文除了庙里的僧人使用外,也供信教群众使用,当然,那是要付钱的印好的经文包装成册,供僧人和信教群众使用。
在主体建筑四周,有散落着一些修密宗的石室,面积大概只有四五平方米,一般两面临山岩,一面或者两面筑乱石墙,墙上留个小窗,光线十分黯淡。室内有乱石砌的小台,台上铺张老羊皮,这就是修行人的床。说是床,却只有半人长,不能躺,只能坐,坐在上面入定。门外有石头砌的简单锅灶,一切都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低极限。
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是西藏最著名的苦行僧,他在喜马拉雅山麓静修,一件草衣,一口破锅,一把野菜,骨瘦如柴。他唱着悲切的道歌,劝导人们抛弃物质的虚幻,做到无为、无想、无我。他用苦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走上菩提大道。他的弟子们效法他的苦行,几百年一成不变,以使自己死后像祖师一样得到涅。寺里规定密修的僧人要在里面修三年三个月零三天。
止贡寺有一个很神奇的密法叫“拙火定”,是噶举派的密法。据说修成以后,冬天在屋内发功,可以把屋顶上的积雪融化。到目前为止,止贡寺有两个人修成了“拙火定”。
止贡寺的灵魂超度很有名气,叫作“破瓦”,据说它能使灵魂出窍。这种方法只有止贡寺的活佛才能施行。佛教认为人死后可以进入“三善趣”,也可以进入“三恶趣”,就是地狱。如果通过止贡寺活佛“灌顶”,念完经一拍手,死者头上就出现个洞,灵魂就会飞出来进入“三善趣”。
每年藏历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是止贡寺传统的跳神节,一般称为“止贡噶尔羌”,意思是止贡寺的夏季羌姆大法会。法会上止贡寺的僧人要表演“金刚神舞”,各种护法、赞、财神、小丑纷纷亮相,这种生长于本土文化的宗教舞蹈深受信众欢迎。法会一般举行三天,期间还展示布制大佛像和仁钦贝三师徒巨幅唐卡。二十五日为纪念仁钦贝圆寂的祭祀活动日。届时,周边方圆上百公里内的民众纷纷赶来观看表演,购物、娱乐。平日里庄严、肃穆的止贡寺一时成了人山人海的集市,四面八方的游人、信徒被羌姆法会深深吸引,久久不愿离去。
从寺院出来,翻过山就可以到天葬台。据说世界上最出名的天葬台有三个,一个在印度,一个在山南青朴,一个就在止贡。这三个天葬台里,止贡天葬台最大、最高,是“永生永恒之地”。藏族群众还相信它是空行母从印度搬来的,和印度的天葬台有一丝阳光联系着。离天葬台不远的六座佛塔是止贡活佛圆寂的灵塔。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在西藏最常见。起源是佛教提倡的奉献、种功德——死后把自己奉献给鹰鹫,灵魂也就得救,被带上天,进入“三善趣”。现在政府明文规定不得围观天葬,因此游客要自觉遵守,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止贡寺山下的小河叫雪堆河,沿着河向北走,可以到德仲寺。寺院坐落在山间溪流交汇的村庄边,风景优美。村后是陡峭的山崖,上面也有修行洞,据说莲花生大师曾经在里面修行。尼姑庵旁边是德仲温泉,水质很好,止贡寺的喇嘛都到这里洗浴,说是可以治疗疾病。现在建成了温泉招待所,游客也可以去洗。但是要注意:温泉里有很多水蛇,夏天更多。虽然据说不咬人,但是怕蛇的人就不要尝试了,后面还有更好的温泉。
6.象雄王朝消失之谜
所谓的“象雄”,也就是意为“大鹏鸟之地”,传说汉史记载“单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在公元6-到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的地方了。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象雄王朝鼎盛之时,其军事强大,疆域延伸至部分青海与四川以及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其宫殿就建在当惹雍错湖边。公元八世纪吐蕃崛起后,象雄被征服。
象雄曾是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从大量藏汉文史书及人们的研究成果来看,西藏西部的阿里一带曾经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文明古国——象雄。藏文史书《玛法木错历史》、《苯教源流》等都有关于象雄的详细资料。《苯教源流》称象雄分为三部分:里象雄、中象雄、外象雄,在藏语里分别叫做象雄普巴、象雄把尔巴、象雄果巴。象雄普巴指的是冈仁波齐、玛旁雍错一带,这里有象雄故都“琼龙欧嘎”等重要遗址;象雄把尔巴则在大果、雍惹一带(即今那曲地区文部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而象雄果巴则以藏东琼波孜珠(峰)为中心的大片土地,包括松巴静雪(现青海上部地区)。据史料记载,象雄国曾先后被18位“迦汝”王等众多国王统治,拥有众多城镇、部落,传说其最后的都城叫“穹隆银城”。
另外象雄还是雍仲苯教的发祥地之一,古象雄文明就在这里的故乡。有学者认为,“象雄文化”是西藏文化的根基文化,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明”是先于佛教的藏文化。
在外交方面,崛起于公元前10世纪的象雄王国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了关系。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曾两次遣使朝贡。据考古研究和史籍记载:贞观五年十二月,象雄朝贡使至唐,十五年,闻中国威仪之盛,乃遗使朝贡。太宗嘉其远来,以礼答慰焉。
到了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期代,郡主松赞干布将王妹赛玛噶嫁与象雄王为妻,松赞干布娶象雄妃子李特闷为妻,吐蕃与象雄正式联姻结成联盟,以和亲达到互不侵犯之目的。
可是到了公元644年,松赞干布之妹赛玛噶逐渐被象雄王冷落。这表明象雄强于吐蕃,开始轻视吐蕃王族对吐蕃王室有轻视之举。当时,备受冷落的赛玛噶寄给王兄松赞干布一头巾的绿松石,暗示王兄可率兵前来征服象雄。头饰绿松石,显示出男子汉的勇气;若畏象雄,则头戴头巾,以此示弱。在王妹的激励下,松赞干布发兵攻打了象雄,同年,吐蕃发兵杀了象雄王李迷夏,将所有象雄部落和土地吞并均收归吐蕃治下,列为编氓。至此,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公元653年,吐蕃以布金赞吐蕃的布金赞•玛穷出任象雄之“岸本”最高首领,并开始征收象雄部的赋税。
公元677年以后,象雄开始叛服无常,到了八8世纪中叶,吐蕃王赤松德赞时期,才完全消灭了象雄。据说赤松德赞硬攻象雄不克,于是用计巧取。当时,象雄王共有三妃,最小的名叫故茹妃朗准来,年方十八。吐蕃派使臣拉朗来珠带一野牛角沙金,献给朗准来,说道:“朗准来你这等人,只做了象雄王最小的妾,按理当为王妃王后,对此,吐蕃王也为你不服气。你是否有挽救的办法了,若有,待事成后,你可做吐蕃王的正妃,吐蕃王定会将所辖土地的2/3,赐你为酬谢。”朗准来回答道:“象雄王有遮天盖地的重兵,必然不克,只有一升许的军旅。如果面对面攻打,必然不克,只有巧取才是。”接着又说,“象雄五半月后,与王室众眷属前往黄牛部苏毗静雪地区,就在途中等候杀之。一切内应由我承担。”根据朗准来的计策,吐蕃军队埋伏在色穷和洞穷两地之间(即今腊仓地区的色普和同普地方),待两王相会时,吐蕃兵突然袭击,杀了象雄王。吐蕃以一万之军,战胜了象雄十万之众,这一以少胜多之战役闻名遐迩。从此象雄再无叛乱之举从此象雄再也没有力量反抗了,完全归顺在吐蕃一统天治下。
公元846年,随后,吐蕃王朗达玛由于禁佛,被佛教徒暗杀,吐蕃王室开始分裂走向分裂割据。公元10世纪20年代,吐蕃王室后裔班考赞被奴隶起义军所杀,其子尼玛衮率百余人西逃象雄,控制其地,改称象雄为阿里。至此就这样,一代文明古国——象雄王朝在青藏高原上彻底消失了。曾经辉煌一时的象雄国在青藏高原上彻底消失。
在西藏高原上,由于吐蕃王朝的崛起,象雄被这个后起之秀完全征服。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留给我们一个千古之谜。
对于象雄文明的衰落,有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象雄王国是氏族制时代的部落联盟,并未形成政治上的真正的统一;
其二,象雄王国以游牧经济为基础,难以抵御重大的自然灾害,不能持久地凝聚和维护部落联盟,没有能力建立统一的王权国家;
其三,受中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胜利,琐罗亚斯特教受到沉重打击而衰落,苯教的源头波斯文化对象雄的影响减弱;
其四,丝绸之路的萧条,使象雄丧失了文明交汇点的优势,象雄文明的源头活水几乎枯竭;
其五,苯教的衰落,动摇了象雄王国统治的精神支柱,削弱了象雄王国的实力,为强大的苏毗、吐蕃征服和吞并造成了良机。
7.绝尘净域香巴拉之谜
香巴拉,又译为“香格里拉”,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香格里拉,意思是意为“持安乐”,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佛法的发源地。关于香巴拉的是否存在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而佛学界则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正如陶渊明生活的“悠然见南山”的那种。
传说中的香巴拉是一片绝尘净域早期的香巴拉是一片非常洁净的地方,美丽得让人流连忘返一见倾心,是一方旷古秘境,神奇得让人如入梦境;是一座七色乐土,神圣得让人顶礼膜拜的地方。可是,这一片人间净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它到底在哪里?有什么神秘的风情?不同的观点也许有着不同的解释有很多不同的传说代表着不一样的观点。
关于香巴拉隐秘历史的记载和传说有关香巴拉隐秘历史的记载和传说,大量存在于现在西藏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当中在现在西藏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当中。,包括藏经、西藏口头文学、诗歌、流浪说唱艺人等,都对香巴拉的隐秘历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藏传佛教徒更在藏经中查能在藏经中找到香巴拉的传说。到,早在12世纪的世纪,有一本《时轮经》就有香巴拉这个词里就提到了“香巴拉”这个词;16世纪吉达王子曾用藏文写成香巴拉史诗;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根据大藏经中的经典,写了一部通俗的《香巴拉王国指南》。除此之外,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很多关于怎样前往香巴拉的类似指南。根据“指南”,要想在香巴拉圣境入境,要经过许多高山和沙漠,克服无数的雪山险峰和江河湖泊,除此之外除了这些,还必须得到香巴拉保护神的庇佑青睐和帮助,以降伏路途上阻挠行者前行的恶魔,才能最终顺利到达。
对于香巴拉而关于香巴拉,藏文史籍中有很详细的记载,大意是说:香巴拉位于雪山中央的西面端,圆形如同莲瓣,四面都是雪山周围被雪山环抱。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山脚下的森林,生长着各种鲜花和药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青草茂盛,绿树成荫,有许多修行圣地。其中央耸立着富丽堂皇的迦罗波王宫殿,宫殿中央是各个国王的寝宫宝座,王们拥有许多大臣和军队,可以乘骑的狮子、大象、骏马无数。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从王臣权贵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这里奢侈物品很多,大家都是佛教的追随者,都供奉三宝……
大约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猜测着那么,香巴拉这样一个有着史籍记载的美妙的极乐世界是否真正存在呢?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众说纷纭。
据说,香巴拉是在喜马拉雅群山之中最。风光秀美、空气清新的。喜马拉雅山脚下喜马拉雅山周围,散居着几个隐士国:不丹、锡金、尼泊尔。隐士国中的居民分属不同的国家和种族,生活方式却是一样。他们与世隔绝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守护着自己的小文明。小小而宁静的石造小屋,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这里没有任何运输工具,他们常常要背负四五十千克重的物品步行一二十千米。平常要忍受物资缺乏和疾病侵袭,甚至地震、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争斗啊!然而,面对着喜马拉雅山云气撩人的绮丽风光,没有人会厌倦的!重重叠叠的山峦,浓淡远近的气象,是任何画家都难以描绘的。这些景象平常人只有在画中见过,哪能天天欣赏呢?
现在,喜马拉雅山区因为登山之风盛行而日益被大众所熟知喜马拉雅山已经成了登山爱好者的终极目标。但是,这里的隐士生活仍丝毫未变。一个数十户石造小屋集成一个村落只有十几户小屋组成,每一户人家屋外都种满了高茎圣诞红;老人们在门边劈竹编篮,孩童裸身在小河里玩耍,而健硕的壮年人就荷锄到梯田里去干活。在农闲之时,大伙儿便坐在小庙前的广场上闲话在闲时大家就围到一起,说着家长里短的。这种淳朴、与世无争的生活,不正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活吗正是人们所描绘的理想生活!
尽管现实中的虽然现实中的“香巴拉国”也许从未存在从未被发现过,(它的存在也没有得到过现实证据),但是“香巴拉”却仍被世界八大宗教认同和尊崇,有的宗教称之为“圣地”。自“香巴拉”问世以来,不同民族和人群对这个神秘王国进行了带有不同民族特点,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想象,描述和分析。“香巴拉”神话传到西方,一些有关的内容出现在当地的神秘运动中,这些神秘运动者有时将佛教的“香巴拉”观念与来自其他信仰系统的某些观念混为一谈;还有一些内容催生了寻找“香巴拉”的探险。当然这些只是传说,其真实性无从考究但传说中的那个香巴拉是否真的存在,至今仍是一个谜。
1.藏服特点之谜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藏族服饰的穿着跟青藏高原的气候关系密切。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都是根据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昭示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等。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装、眼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眼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通过纺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70年代,清整理理拉萨大昭寺文物时,就曾发现寺内珍藏的松赞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双鞋。松赞干布的衣服用质地较好的拉瓦(是氆氇的一个品种)制作的肥腰、长袖、大襟的藏袍子。公主的鞋样式与现在的公主的鞋样式类似于现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氇鞋帮,鞋面是在绿色氆氇上绣有简单的花朵。西藏迄今发现最早的人体装饰品出自昌都地区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卡若遗址共出上50件装饰品,种类包括发笄、璜、环、珠、项饰、镯、贝饰等,以石、玉、骨等多种材料制成。从装饰部位看,卡若先民们与今天藏族人的习俗一脉相承卡若先民们与今天藏族人的习俗世代相传,从上到下包括发饰、项饰、胸饰和手饰。这些材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稳定、造型丰富的人体装饰品贼邪恶充分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西藏的服饰便领先于世界。
随着与外界交流随着进一步开放,藏族眼饰开始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眼装、服饰来看,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