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864980 上传时间:2025-03-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丁肇中:“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贡献,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评价,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       ——2002年9月16日至9月18日丁肇中在上海交大答学生问。                       何祚庥:只有问不到,没有不知道。                                “大实若虚”与“大伪似真”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                                蒲  鹤  年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40岁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采访或回答提问时,无论是本学科问题还是他学科问题,也无论提问者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竟是三个字——“不知道”。国人初识者,无不谓之“怪”。     例如,2004年11月7日,丁肇中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回答:“不知道。”又有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又回答:“不知道。”有学生又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回答:“不知道。”     据当事者观察,丁肇中教授回答“不知道”时,态度诚恳,绝非故弄玄虚或“卖关子”。这位科学家曾解释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 。     此前,2002年9月 和 2004年2月,丁肇中教授分别在上海交大和山东大学回答提问时,情况也是如此。尽管所提问题基本局限在丁肇中教授获诺贝尔奖的粒子物理专业,丁肇中教授竟然说:“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贡献,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评价,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     无独有偶。2005年6月1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在北京工商大学发表演讲后,一位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提问:“从博弈的角度,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对社会制度转型和演化的影响?”约翰.纳什听完后思考片刻,坦诚地说:“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     以其“博弈论”蜚声世界的约翰.纳什,竟被一名大学生的博弈问题问倒了,令人大惑不解。因为上述问题显然具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似乎一般人也能敷衍过去,而大师级权威竟然自称没有能力回答,这岂不是自损形象?但纳什却坦然平静,并无愧色,更令人感到奇怪。     按当今国人之观念,世界知名科学家理应是“万事皆通”的,然而大师们即使面对“本专业”问题,竟然不是“不知道”,就是“没有能力回答”,表现得如此“无知”,似乎不可思议。     其实,这是我们少见多怪了。凡潜心于科学研究且颇有建树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即使是超天才,穷其毕生精力,能在一个学科的一个分支上有所建树并能提出部分真知灼见已属不易,在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仍属外行实为正常现象,更不用说其他学科了。科学态度与科学成就往往互为因果:只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能使得科学家取得成功,而取得成功的艰难历程又进一步锤炼了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大师们的“无知”不仅不是什么怪异和丢脸之举,而且恰恰是某种“必然性”的正常体现。也是任何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最为明智的选择。     对此,有文章评论道,一个学者不管多么伟大,也不可能无所不知。即使在自己有所建树的本学科,也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而且迟早会落伍。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常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特别是像丁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果在学术上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对一些问题凭“想当然”表态,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样,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面子,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还会给人类科学事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大智若愚,大实若虚”。认可了上述道理,我们不仅会对科学大师们的“怪”肃然起敬,而且今后会自觉地将这种“怪”作为鉴别真、伪科学大师的试金石。如果现实当中有人成了无所不知的“万能大师”,人们就该当心了。     说到此,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国的“万能科学大师”——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以常为怪”起因于“以怪为常”。我们之所以不习惯丁肇中的“怪”,部分原因是我们早已先入为主地习惯了何祚庥的无所不能之“常”。     尽管在国际科学界不为人知,但在国内,何祚庥院士的“全能性”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你看他老人家,几乎是天天亮相,日日露脸。一会儿电视台畅谈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一会儿因特网宏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昨天侃克隆人技术展望,今日嗙中国产业十大未来。这边厢呼吁对股民征所得税,那边隅力主发行国家福利彩票;上能为城市提出“交通、建筑最佳模式”,下可为山区规划“农具、灌溉最优方案”;“环境商机与氢能经济”研讨会指点江山,“纳米光纤与沙漠产业”演讲厅激扬文字;文艺理论学术报告座无虚席,月球开发科技讲座掌声雷动……      总之,何祚庥院士所到之处,都能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应答如流,头头是道。“只有问不到,没有不知道”。涉及问题包罗万象,解决方案随手拈来。给国人树立了“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的形象。以至于哪里有问题难以决断,那里的决策者就会想起何院士。例如:正当南水北调工程拿不出理想的西线方案时,何院士很快就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魄力提出了“用原子弹炸开喜马拉雅山引水北上”的“高科技方案”;当怒江建坝可行性之争相持不下时,何祚庥应邀前去考察定夺。何院士率司马南、方舟子以专家身份在怒江沿岸“访贫问苦”兼观光不到一周,就得出了“怒江建坝是当地脱贫的唯一选择,可行且刻不容缓”的“科学定论”,还顺手给反对建坝的环保专家们扣上了“伪环保”、“伪反坝”的大帽子。      何院士这种惊人的万能性可说是与生俱来。早在50年代,当北京市城建规划与古建筑保护之争难以调和时,年青善抓机遇的何祚庥迅速杀出,在国家级刊物《学习》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优秀论文《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把顽固坚持保护古建筑的“伪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资产阶级“伪美学思想”批得体无完肤,雄辩地论证了以故宫为代表的北京古建筑的危害和拆除之必要,为中央作出“多拆少留”的英明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此前此后,何祚庥同志还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阶级斗争理论作武器,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把「摩根基因遗传学说」、「鲍林共振论」、「维纳控制论」等一批西方资产阶级“伪科学”在国内批倒批臭,并将生物学家谈家桢等一大批从事上述理论研究的中国“伪科学家”戳下马背……     此全能之“通才”,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何祚庥同志不仅受到各级领导人的青睐,还受到年青一代追星般的崇拜。对于这些与生俱有崇拜情结的新人类,何祚庥的话就是“最高指示”,句句是真理。例如,何祚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的英明论断一出口,一群年轻学子便立即行动,很快,一批论证“中医是最大伪科学”的文章就像文革大字报一样铺天盖地上了因特网。     那么,自称理论物理学家的何祚庥院士在学术上有什么造诣呢?     为免受阶级敌人谣言信息的干扰,我们只作正面调查。请看“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网站”“何祚庥主页”上的介绍(2005年):     何祚庥,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该同志任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理论物理所副所长。现任理论物理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生导师。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何祚庥长期以来从事粒子物理及各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其重要工作有层子模型的研究,复合粒子量子场论的研究,弱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等,先后发表约250 篇科学论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种奖励。他还曾从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何祚庥还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专家,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先后发表约300 多篇科学论文。在反对伪科学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积极参加了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社会影响很大。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何祚庥从事中微子质量问题、中微子震荡问题及双β衰变理论的研究等。     主要著作有:《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1997年)、《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1999年)、《何祚庥与法*轮*功——1999年夏天的报告》(1999年)、《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1999年)。      ※                ※                 ※                 ※     真了不得,科学家兼哲学家何祚庥竟然发表了“科学论文”250+300=550多篇。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足以让世界科苑各位诺贝尔奖得主惭愧,更让中外文坛所有多产作家汗颜。      不过,作为一个发表了550多篇科学论文的中科院院士,其精选出来装点个人主页门面的主要著作——当然是最能反映其学术水平的代表作——竟然是几篇自我表扬稿和政治科普大作,真让人哭笑不得。须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沙子再多也变不成米。何祚庥同志的个人主页做成如此惨状既合情理也在意料之中。一生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何祚庥同志,常年因“心潮澎湃、心系万事、心向八方”而“分心、费心、操心”,哪里还会有闲心去做那些需要“净心、静心、精心”才能做得的科研工作呢?国人历来宽厚,不与何院士较真,但这毕竟给坏人留下了攻击的口实,那些求全责备者和一小撮阶级敌人沆瀣一气,一直诬蔑何祚庥同志“不务正业”,“政治院士”,“除物理不懂,什么都懂”;甚至诽谤何祚庥同志的主页是“光屁股打灯笼——亮丑”、“光屁股推磨——转着圈儿丢丑”、“光屁股上联合国——满世界现丑”;并戏称其名字应改成“何知羞”、“活着羞”。这完全是恶毒攻击。     再看一下自诩为“氢弹理论开拓者之一”的何祚庥同志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什么地位:     将关键词“两弹一星元勋”输入任意搜索引擎,立即可查到: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十分不幸,名单上没有何祚庥同志的大名。一项重大科技事业充其量能有几个人堪称“理论开拓者”呢?“两弹一星”元勋数量已多达23名,竟然还未包括“理论开拓者”何祚庥同志。可见“理论开拓者”这个模糊概念的外延之大,令人想起那个把行政领导、宣传员、描图员甚至厨师都算作科研功勋的年代。     然而,何祚庥同志凭借在中*宣*部工作了五年和在中科院抓党务工作多年的优势,经过持之以恒的个人形象建设,其知名度已远远超过了从不重视个人宣传和包装的“两弹一星”元勋们。更为惊人的是,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钱学森先生,现在已成了《何祚庥同志反伪科学英雄事迹》中的反面人物,赫然被何祚庥用来反衬自己的“英明伟大”:何祚庥同志为树立自己的“高大全”形象,走马灯似的穿梭于各大学府作题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学术”报告。每当他眉飞色舞地讲起自己“同那个坚决支持伪气功的大科学家作斗争”的动人事迹时,人们已搞不清在《何氏词典》中,“人、事、学问”都是如何定义的了。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趁机诽谤何祚庥同志,说他的报告文不对题,应把题目改为《做孽,做秀,做学贼》才合适,又戏称其名字应改成“何遮羞”、“何做秀”,并揶揄道:“以何遮羞?惟有做秀;生命不息,忽悠不止。”这当然是赤裸裸的阶级报复。 其实,像何祚庥同志这种类型的人,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在下层社会,此类人物表现为信口开河,学一当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好为人师。一般总能获得一个滑稽的绰号,无非是“赵大忽悠、钱大吹,孙大聊客、李大侃”之类。但由于活动范围有限,时间一长,就很快暴露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本质,以至成为当地人的笑料。     但何祚庥同志却凭借在蒙昧年代阴差阳错获得的显赫地位和过人的厚黑本领而长盛不衰。虽一生未在自己所学专业有所建树,却总能在几乎所有其他领域充当权威和裁判,大有包打天下之势。这本是古今天下奇闻怪事,但我们的各级政府和网络一代却习以为常。我们不得不将此现象称为“何祚庥现象”。     在一个没有伟人,没有英雄的平庸时代,“何祚庥现象”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又是这个时代的象征。     适者生存,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在当前这个具有逆向淘汰机制的政治生态大系统中,依附于政治的科学子系统,必然也在演绎着同样的自然选择法则。在政界,何祚庥同志科学术语口若悬河,因而被误认作“著名科学家”;在学界,何祚庥同志政治名句妙语连珠,因而被误认作“著名政治家”。随机应变,左右逢源,既能见风使舵,媚上邀宠;又能逢场作戏,哗众取宠,是何祚庥同志能够立于不衰不败之地的处世秘诀。     谨以下列问题,结束本文:     1、“假作真时真亦假”。丁肇中,何祚庥,同被称为物理学家,表现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无知”,一个“无所不知”。用现代中国“学术打假”专业行话问:谁真?谁伪?     2、何祚庥层出不穷的惊人科学高见(诸如:拆除故宫,人类不须敬畏自然,炸喜马拉雅山,中医是伪科学、大力提倡克隆人等)以及一贯“人到点子到”的拍脑袋作风是出于“艺高人胆大”,还是出于“无知者无畏”?      3、祖国大陆至今未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却有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万能科学大师”,我们应该感到自豪,还是应该感到耻辱?      4、孤掌难鸣。在当前普遍重视包装的年代,何祚庥成功地将自己包装成了“万能科学大师”,煞有介事地到处高谈阔论,指手划脚,自欺欺人。这固然是可鄙可笑,但我们的一大批唯物主义理论培训出来的各级政府官员竟然信以为真,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奉为圭臬;更有一堆稀里糊涂的媒体记者诚惶诚恐,如痴如醉,趋之若鹜,如蝇逐臭,无形中当了“何托儿”,显现了一种群体盲目与无知,这是可笑还是可悲?      5、荒唐而又愈演愈烈的“何祚庥现象”与当前我国学术界的学术浮躁之风同根同源,还是互为因果?      6、《中国反伪辞典》里是否应增补[伪院士]、[伪科学家]、[伪氢弹理论开拓者]、[伪论文]、[ 伪万能科学大师]、[伪打假]、[伪反伪]等词条呢?       7、“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在伪万能大师何祚庥面前,张香玉,李*洪*志等伪气功大师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鹤立鸡群的伪中之最何祚庥大师,老谋深算,“高瞻远瞩”,贼喊捉贼,假戏真做,通过狂踢上述鼠辈同类,欺世盗名,摇身一变竟成了“反伪斗士”,可谓对当今浮躁社会之辛辣嘲讽。中国“科学警察”和各学术打假战斗队的科卫兵小将们,我们到底应该将何祚庥立即列入重点打假对象,剥去其画皮,还是继续由他天南海北忽悠下去,直等到喜马拉雅山被原子弹炸毁并导致震惊世界的大灾难后再翻然醒悟呢?  来源: 2005年8月1日 燕南社区 附录: 《“万用辟邪咒”遇克失灵,《何祚庥主页》仓惶改版 》 “万用辟邪咒”遇克失灵,《何祚庥主页》仓惶改版                       邵 中 榆 “何祚庥院士敢讲真话,批邪教,揭露伪科学,得罪了无数人,所以,骂他的人最多。搞邪教的人最恨最怕何院士,搞伪科学和伪环保的人最恨最怕何院士。调查表明:正是这些人在造谣诬蔑和妖魔化何院士,其目的是反科学……”  ——何祚庥反伪战斗队“万用辟邪咒”     近年来,对学术从未开窍却总有办法吸引镜头的何祚庥院士浑水摸鱼又出新招,先把被其涮过一把的几个江湖术士的雕虫小技贴上“伪科学”标签,自己便跟着“水涨船高”,一跃升格为“反伪科学斗士”,并当着尸位素餐的国家科技官员的面,自立为“中国科学总舵主”和“不审直斩百科判官”,乌合起一支黑社会性质的“科学警察”队伍,自授学术生杀大权,明火执仗地在中国学界掀起了一场“私设公堂,党同伐异”之乱。这个趁火打劫的准黑帮组织继承了泼皮牛二的“魄力”,依仗何院士在历次清洗运动中练就的“一招封喉”棍法,指鹿为马,黑白通吃,于无声处直杀得血光遍地,很快赢得了对文革劫难既无印象更无思考的当代愤青们的狂热喝彩和那些养尊处优的学界权贵们的暗中窃喜。尽管讨伐讥讽文章日盛,然自有出口转内销的远来和尚方舟子做“大护法”,全天候在线监视,里应外合,逢“谣”必辟。凭借何院士的“品牌优势”和“制空权”,一般只需原地不动念上一遍“万用辟邪咒”,便能激活国人“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的定势思维基因,从而立刻为何院士“化罪为功、化孽为德”。不仅其光辉形象毫发无损,而且每每从“反面”证明了他的“伟大”,并迅速促成其“功德圆满”,又一跃成为科学和真理的化身,以至于一个荒谬的等式及其演绎的怪圈在这个盲从的国度悄然形成——“反对何祚庥=反科学”,骂何祚庥的人越多,越说明何祚庥伟大正确,即使全国人民90%都在骂何祚庥,都认为何祚庥是南郭先生,那也只能说明全国人民90%都在搞伪科学,或是在练邪功。若汪精卫在天有灵,一定会后悔不迭,早知国人如此好蒙,当初真该命周佛海写一篇《妖魔化汪主席的背后》,证明汪某因参加辛亥革命和发起“曲线救国”运动得罪了无数人而遭“伪保皇”、“伪抗日”们罗织汉奸罪名,人血如此化为胭脂,何愁涂抹不出一个“汪大救国英雄”来?  然而,尽管“万用辟邪咒”百用百灵,一向无所畏惧的何祚庥院士前不久却突然鬼使神差地修改了他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网站的个人主页。个人主页是个人之招牌,随着本人成就的积累而及时更新,实事求是地提升自身形象,实属正常。但令人不解的是,一直是牛皮越吹越大的何院士这次却一反常态,不仅把主页上原本“清晰的牛皮”来了个“模糊化”处理,还忍痛割爱剪掉了“牛皮”上几乎所有的“亮点”——把诸如“写了自然科学论文约250篇,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科学论文300 多篇”,“是氢弹理论开拓者之一”,“从事中微子质量问题、中微子震荡问题及双β衰变理论的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种奖励”等能够支撑其盛名的金字招牌统统摘掉……总之,所有的修改都显而易见地“达到”了同样的效果——使何院士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如此自损形象可不像何院士的一贯作风。是什么魔力竟能让“精通天下各派武功”的“武林盟主”紧急缩头?其中奥秘令人拍案称奇,足以载入中国科学史册。 原来,前不久网上惊现一篇题为《“大实若虚”与“大伪似真”——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以下简称“《无所不知》”)的奇文并被铺天盖地般的转载(将“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短语输入百度搜索,可搜出上百个转载网页和相关链接)。让人瞠目的是,此文仅以少量史实为“锅底”,夹起《何祚庥主页》中的“精肉”,在《何祚庥主页》的“高汤”里轻轻涮了一涮,竟一不小心把著名的“万能科学大师”何祚庥活生生涮成了“中国伪中之最”。一贯重视自我形象建设且消息灵通的何大人当然不会看不到这篇文章,与以往不同的是,面对此文,何大人们惯用的“化罪为功、化孽为德”招数竟然无用武之地。 《无所不知》妙在先通过简单的“货比货”,把何大人呕心沥血自我树立的“高大全”形象轻而易举地比成了“矮小残”,再原封不动地亮出《何祚庥主页》原版内容,针对其中夸口写了“250+300=550”篇科学论文和自诩“氢弹理论开拓者“等几个“亮点”,对照其主页【主要著作】栏目列出的“学术大作”,稍作评析,略加点拨,明褒暗嘲,正话反说,一个弄虚作假跳大神的南郭先生形象立即跃然纸上,让人恍然大悟又忍俊不禁,开怀之后又不能不信。《无所不知》用何大人自制的胭脂凸显其滑稽嘴脸,用其自挂的金字招牌撩开其空空底牌,用其自拍“靓照”代其亮相现丑。此等简洁明快手法已让伶牙俐齿的何祚庥师徒如鲠在喉;更兼《无所不知》高举反伪大旗并将邪教头子李红痣比作“小巫”和“何祚庥的鼠辈同类”,使得何祚庥师徒把反对者统统封为伪科学和邪教分子并借机给自己加分的那套惯用伎俩用不上了,“万用辟邪咒”遇克失灵念不成了。就连那个总能在第一时间杀出来为恩师“灭火”的方舟子,面对如此“燎原之火”,除了玩“失踪”也别无良策…… 腐败官员月月作反腐报告,伪科学家天天喊反伪口号。此等景象已成为当代中国一大特色。如今,被各路媒体爆炒正红的“反伪斗士”何祚庥多年无人注意的伪科学家尾巴瞬间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林彪夫妇——就在文革鼎盛期,红得发紫的林彪老婆叶群的假党员身份和少女时代的风流艳事被人揭发,以至于林彪不得不写了一个证明,证明叶群与其结婚时绝对是处女;叶群也不得不用徐娘五分之四老的身躯,对一位曾经的追求者施以色情贿赂,求人家做自己几十年前的入党介绍人……才把事情给“摆平”了。 遗憾的是,何祚庥院士未能从林彪夫妇的招数中得到启发。既然作为金字招牌的个人主页已成造假铁证,如不采取措施,无异于“撅起屁股等人踹,伸出老脸任人掴”。情急之下,老人家匆忙行动,别无选择地启动了销毁证据的“应急预案”——立即修改《何祚庥主页》。但糟糕的是,那些虚假数字和伪造成果虽容易销毁,可那个按规定不应空着的【主要著作】栏目却难坏了何院士——虽然自知主页原版填入的那四篇“主要著作”与垃圾无异,但若用自己其它“论文”替换,又无异于“以垃圾替换垃圾”,等于不打自招地供认了自己的所有“著作”除了垃圾还是垃圾。陷入如此窘境,平日无所不能的何院士只能迁怒于那位中科院标准化设计师了——干吗非要设什么【主要著作】栏目,这分明是算计好了要我何祚庥出丑嘛!我非把你打成“伪设计师”不可…… 结果,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在改版后的《何祚庥主页》上,虽然伪造成果和吹牛数字全部被抹掉,其【主要著作】一栏,却无可奈何地只字未动——两篇自我表扬稿与两篇政治科普“大作”相拥而立,继续“光屁股上联合国——满世界现丑”。 可见,《何祚庥主页》这般“换汤难换肉”地仓惶改版,不仅没有藏住狐狸尾巴,反而弄巧成拙,欲盖弥彰——恰恰说明了他那些耀眼光环全是骗人的;那些滥竽充数的所谓“论文”,数量是杜撰的,质量是伪劣的;所谓“氢弹理论开拓者”是自封的;多次获奖是浮夸的;从事尖端科研之说是的编造的;阴差阳错当选院士是荒唐的;伪造简历是心虚的;主页改版是无奈的——只剩下冒牌科学家的躯壳和德行是货真价实的。说来也怪那篇《无所不知》太刻薄,不温不火不痛不痒之中,干净利落地剥光了何皇帝的新衣,把老人家急昏了头,一时乱了方寸,以至于顾此失彼,越抹越黑。其实,何大人本该有办法做得更绝——仿效叶群,忍痛出点“血”,求那位网页设计师修改一下个人主页通用格式,把那该死的【主要著作】栏目枪毙掉,所有的伪科学家把柄也就能顺势完全销毁了——或者,干脆不改版,“以不变应万变”,我是院士我怕谁? 看你能奈我如何? 的确,尽管何院士的伪科学家嘴脸暴露无遗,却无人能奈他如何,“首席万能科学家”的地位是绝对稳固的。这不仅因为有人要傍他吃饭,有人靠炒他吃饭,以及有某些道貌岸然的学术权贵欲借其黑手除掉竞争威胁;更由于他与觊觎最高权力的林彪夫妇有着本质的区别——何祚庥绝无篡位野心却既能“见风使舵,媚君邀宠”,又能“逢场作戏,哗众取宠”——这不,刚论证完“三个代表符合量子力学原理”,又忙于作“八荣八耻”演讲了——况且上有那位证明了“中国人口越多越好”从而打倒了“伪科学家”马寅初的政治经济学大师撑腰,下有把外国人的文章翻译过来换上自己的署名到中国发表的“科学大侠”方舟子护法;虽然何大人最近又爆一稿多投、剽窃反邪教成果等丑闻并因散布“矿工宿命论”而遭举国痛斥,但奴性文化和大侠情结共同铸就的国人之盲从禀性注定了投机者在中国永远大有可为。逆向淘汰的自然选择机制也注定了这位“万能大师”必能“生命不息,忽悠不止”,他的“科学黑社会”将像文革红卫兵队伍一样不断发展壮大,“科学老金豆”还要被爆炒下去,李鬼反伪的闹剧还要疯狂上演下去。象秦桧、康生一样,何院士将战斗一生,荣禄一生,直至寿终正寝。   附: 《何祚庥主页》旧版(2005年): 何祚庥,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该同志任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理论物理所副所长。现任理论物理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生导师。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何祚庥长期以来从事粒子物理及各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其重要工作有层子模型的研究,复合粒子量子场论的研究,弱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等,先后发表约250 篇科学论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种奖励。他还曾从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何祚庥还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专家,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先后发表约300 多篇科学论文。在反对伪科学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积极参加了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社会影响很大。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何祚庥从事中微子质量问题、中微子震荡问题及双β衰变理论的研究等。 主要著作有:《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1997年)、《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1999年)、《何祚庥与法*轮*功——1999年夏天的报告》(1999年)、《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1999年)。 《何祚庥主页》新版(2006年): 何祚庥:男,1927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扬州,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任干事。1956年起先后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二机部九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等职务。1980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84年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并在北京大学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五批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在北京大学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曾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是建国后我国科学方法论研究事业的早期开拓者。近十几年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若干理论问题,以及当代经济建设所应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发表文章,如倡导磁悬浮列车技术,电动汽车技术,锂离子电池技术等。近年来积极参加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并做出重要贡献。最近又关注克隆人研究问题,有较大社会影响。 主要著作有《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1997年)、《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1999年)、《何祚庥与法*轮*功——1999年夏天的报告》(1999年)、《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1999年)。 ——立此存照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