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原始社会音乐 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音乐 名词解释: 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名词解释: 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 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音乐 名词解释: 1、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抵、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 2、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3、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4、声曲折:是汉代歌诗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目前不能确知其具体形态。 5、《摩诃兜勒》: 张骞出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进二十八解,对后世军乐有很大影响。该曲或同西夏王朝《也葛倘兀》曲(“大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在明清宫廷中可能依然流传。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名词解释: 1、吴歌: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期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2、西曲: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3、阮籍:是魏晋时期文坛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创作了古琴曲《酒狂》。此曲表现了作者性格的洒脱不凡,也显示出作者不甘随波逐流和愤懑的心情。 4、苏祗婆:“五旦七调”理论,“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隋代万宝常、郑译的“八十四调”就是根据苏祗婆的“五旦七调”发展而来的。 5、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他在乐律学上的探索和贡献推动了律学研究的发展。 6、何承天新律: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 7、《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名词解释: 1、鼓吹署:是唐代的音乐机构。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的鼓吹音乐。 2、教坊:是唐代的音乐机构,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才,由皇帝直接派专人管理。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3、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寺乐工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4、开皇乐议:“开皇乐议”是我国隋唐初年有关音乐制度的一场争议,它以讨论雅乐为题。其而最后隋文帝最终作出“黄钟一宫”的选择。 5、《霓裳羽衣曲》:是一首著名的法曲,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霓裳羽衣曲》原作已失传。 6、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曲子在唐代最为兴盛,曲子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7、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8、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中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变文所讲的内容分为两类:佛经故事、民间故事。 9、《拨头》:又叫《钵头》,是南北朝时期歌舞戏的代表剧目,它表现了西域一个胡人,因其父亲被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 10、减字谱:古代音乐记谱法的一种。有唐代曹柔创立,由文字谱发展而来。它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11、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12、万宝常: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根据苏祗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理论。它的提出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 13、《教坊记》:是一部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由唐代开元年间的崔令钦以散记的形式撰写。是近代研究者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音乐 名词解释: 1、瓦舍:又称瓦肆。宋元时期大城市中商业集中点和娱乐场所,用于表演歌舞、音乐、百戏等民间伎艺。 2、鼓子词:宋元说唱音乐的一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来伴奏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反复使用同一曲牌。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另一种为只唱不说。 3、诸宫调:由北宋时期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的说唱形式,它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说唱种类。曲调丰富,适于表现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内容。音乐由多套曲牌组成。 4、陶真:在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金元。它的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为七字句。宋代的“路岐人”是陶真的主要表演者。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 5、南戏:南戏约产生于北宋末年浙江一带,是宋元时期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它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灵活、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常采用五声音阶。 6、散曲:元杂剧兴盛前后,流行于市井、勾栏,后世相延使用的一种歌曲形式。这种歌曲来源于词调和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7、十八律: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 8、《唱论》:是一部论述宋元戏曲歌唱方法、歌唱格调、节奏、宫调声情等内容的著作。由元代的燕南芝庵撰写。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9、《乐书》:世称《陈旸乐书》,由北宋陈旸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名词解释: 1、蒲松龄俚曲:俚曲是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山东一带。又称通俗杂曲,清初蒲松龄创作了15部说唱长篇故事的俚曲作品,如《磨难曲》、《墙头记》等。所用的曲牌有53支。 2、乱弹:又称“梆子腔”。是明末继昆腔衰落之后兴起的较大规模的声腔。源于山西、陕西一带。属于板腔体,分花音和苦音。木质梆子为主奏乐器。 3、《神奇秘谱》:是由明太祖之子朱权从众多琴曲中编选而成。是我国最早刊印的琴曲集。这些曲谱叙述了各首琴曲的演变过程,琴曲所表现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 4、工尺谱: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被广泛应用于民歌、器乐曲、戏曲等乐种中。 5、《十面埋伏》:琵琶曲。简称《十面》,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编《琵琶谱》卷上。乐曲描述了楚汉战争最后决战的情景,是传统琵琶武套中代表作品之一。
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 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 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 载舞的演剧形式。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 、 、 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 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 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 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 年考入上海南洋 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 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 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 任附小校长.1911 年任该校校长, 1922 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 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 《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 者. 1947 年病逝于上海. 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 家 .1916 年入清 华学 校 ,1921 年开 始 学习 钢 琴 ,1922 年开 始 学习 和 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 年学习音乐理论, 作曲和钢琴. 1928 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 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 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 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 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 音乐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 30 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作为 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 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代表作有《怀旧》《都 、 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 、 。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 1939 年创作的一部具有 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 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 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 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 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 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 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6.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1 年秋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 元培先生。1906 年编印了《音乐小杂志》 。被称为南山律宗弘一大师, 前期是我国近代一位才华出众的艺术大师,后期是佛教界荤奉的领袖。 《祖国歌》 《春游》 《送别》 《悲秋》 《山色》 《观心》 。 7.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萧友梅,与蔡元培在上海共创立 了“国立音乐院”。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钢 琴曲: 《哀悼引》 《夜曲》 ,代表作《问》 《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 , 爱国歌》音乐理论著述: 《乐学研究法》 《和声学纲要》 《近世西洋音乐 史纲》 《普通乐学》 。 8.黎锦晖:高举平民音乐旗帜的音乐家,湖南湘潭白竹村人,1919,在 京参加北大音乐研究会,担任“潇湘乐组”组长,组织了一个中西合璧 的乐队,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1922 年 4 月创办《小朋友》 周邗,创办了《平民周报》 ,反映了他的平民音乐理论,1927 年“中华 歌舞专门学校”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建立的一所 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教育机构。代表作《可怜的秋香》 。 9.秧歌剧: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小歌剧,音乐吸收了戏曲 中的郿鄂,道情和陕北民歌。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 色。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等内容。 10.刘天华:中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1917 年周少梅学习二胡,1921 年 在江阴组织“暑假国乐研究会”,传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 , , 等二胡曲,创作了“十大二胡名曲”。1927 年 5 月刘天华等 35 人在北 京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 13.马思聪: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2 年在私立广州音乐 院任院长, 1948 年任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 建国后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当 院长。小提琴作品: 《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 , , , , 《F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16.新音乐:“新音乐”是我国近代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新音乐”概 念的实质乃是指在中国音乐形态转型之后, 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 新的音乐形式。因此,“新音乐”及其思想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7.中国传统音乐: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 音乐和宗教音乐经世代相传,遗存至今的形式与作品,属于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范畴。 18.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的广东音乐也是我国传统器乐丝乐的一 种。最初流行于广州及珠三角洲一带,后来曾风靡全国各大城市,成为 一种新型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简答论述题: 1.简述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答: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二胡曲创作和对二胡的改进和 发展上。 创作方面,他创作了二胡十大名曲,是近代流传最广的二胡曲。这些乐 曲充分体现了其富于个性的创新精神和继承传统学习西洋的同时又有 新发展的创作特色。 民族器乐改进方面,他对民族器乐教学,尤其是二胡教学,有着重要的 贡献。首先是通过他的二胡教学实践,为二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争得了 合法的地位。他以成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二 胡名家,形成了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第一个二胡学派。 他对二胡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进。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及 其他演奏符号。使二胡音乐的记谱法规范化;采用小提琴固定音高定弦 法等等。这些关系到二胡艺术表现、传播、教育的基础建设,有效地促 进了近代二胡艺术的发展。 2.简述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答:1927 年,北洋政府—厂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北京 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及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均先后宣告解散。 我国 近代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并未因此动摇其为中国教育家业创建的信 心,他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于 1927 年 11 月 27 日在上海建立 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 立, 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29 年七 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 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 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 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 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 积极的促进。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 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 3. 赵元任有哪些重要的音乐作品?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什 么? 答:赵元任的作品主要是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独唱歌曲著名的有《卖 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西洋镜歌》《老天爷》等,合唱歌曲有《海 、 、 、 韵》等。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 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4.黄自在哪些创作领域有建树? 答:黄自的创作领域主要有:群众合唱歌曲、独唱抒情歌曲、清唱剧及 管弦乐曲。 群众合唱歌曲著名的有《抗敌歌》 《旗正飘飘》 、 ;独唱抒情歌曲主要有 《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点绛唇·赋登楼》等,清唱剧著名 、 、 、 的有《长恨歌》 ,管弦乐曲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等。 、 5.简述聂耳作品的历史意义。 聂耳的救亡歌曲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时期占有突出的地位。 聂耳的群众歌曲, 大多采用左翼文化工作者充满激情和战斗号召的革命 诗篇作歌词。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适于这种新诗的歌曲形式。 聂耳的群众歌曲除了抗日救亡的内容之外, 还有一些是描写国内外反动 势力压迫下的工农大众。它们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苦难,表现 了他们的愤恨和反抗,同时,这些作品也充满了力量、信心、毅力和乐 观的气质。 聂耳的群众歌曲不仅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社会现实斗争的意 义,也对中国歌曲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歌曲创作方 法、艺术形式的创造,对新时代的反映、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等方面, 都有许多独到的创造。 6.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有哪几个乐章?这部作品的特色在近代音乐 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 答:这部作品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 上来;4.黄水瑶;5.河边对口曲;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 黄河!以力量、崇高和苦难三个主题贯串全曲。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 一部具有史诗性的大型声乐作品,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的特色,富有鲜 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是我国大型合唱作品中一部有着 巅峰意义的杰作。 7.萧友梅在 20 年代出版了哪些歌集?其作品的价值与局限。 答:萧友梅的音乐创作包括歌曲(合唱曲、独唱曲、艺术歌曲、群众歌 曲)《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是萧友梅歌曲创作 , 、 、 的代表作。 价值: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有了个飞跃的发展。 局限:采用欧洲作曲技法,未能很好地解决和中国语言与民族音调的结 合和运用,加之与他长期合作的词作者易韦斋终究是旧式文人,歌词写 作虽然力求创新,毕竟受到局限,遣词造句,半文半白,喜欢用生僻词 语,影响了作品的质量与推广,这是萧友梅歌曲创作的时代局限。 8.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主要贡献: 答:1.梅兰芳在做工和舞蹈方面富于创造性,将昆曲中载歌载舞的表演 运用到京剧来,表情细腻,身段优美。改变了以前青衣以唱为主而忽略 做表的倾向。 2.他首创古装戏中的“古装”扮相与服饰, 开创了京剧旦行装扮的全领 域。除对传统剧目进行加工创造外,还编排了许多时装戏。 3.在表演上,改变了“|以生为主”的局面,开拓了“生旦并重”的新 纪元。 4.梅兰芳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 并获得国际盛誉的第一位戏曲表演 艺术家。 5.他是京剧界一代宗师 6.他对我过京剧艺术发展做出了及其卓越的贡献, 代表着旦角表演艺术 的时代高峰。 9.华彦军有哪些二胡曲、琵琶曲,他的音乐作品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有什 么样的地位? 答: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含春风曲》 、 、 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 、 地位:华彦军是我国近代一位著名的民间艺人,俗称瞎子阿炳,他留下 的 6 首音乐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财富, 这些音乐作品中参透了我国 民间音乐的精髓和神韵。它的《二泉映月》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绝唱有着 无可替代的影响和地位。 10. 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音乐及其历史意义 儿童歌舞剧是以反映儿童生活题材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观众对象,由 儿童自己表演的包含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歌舞音乐、舞台道具的 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但以“歌舞”为其主体,这是黎锦晖在“五四精 神”的倡导下创造性的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音乐品种, 在 近代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历史意义:1)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 2)学校中各科的教材,有许多可以采用歌剧里去,通过排练和演出,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功课 3)可以训练儿童们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可以养成儿童们守秩 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 4)歌舞剧的化妆、服饰和布景等都需要儿童亲自动手设、制作。通过 实践, 可以“锻炼他们思想清楚或出世敏捷的才能”以及“将来处理大 事的才干” 5)提倡歌舞剧,不仅可以在学校内可以造成“协和甜美的境界”,而 且“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 11. 歌剧《白毛女》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何地位?试从内容和形式两 个方面进行论述。 答:地位:1.是我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2.开辟了一条探索西方歌剧民 族化的道路。3.是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要使文艺很好的成为 整个革命机器的组成部分”,文艺思想的直接产物。4.它预示着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将展示出新景象。 内容:五幕歌剧, 《白毛女》内容反映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 社会把鬼变成了“人”,的重大题材。作品深刻表现了地主各农民两对 立阶级的矛盾与斗争。将农民的善良,痛苦与斗争精神和地主的艰险, 狠毒,残忍形象进行了典型化的艺术处理,作品具有特定时代的思想意 义和社会价值。 形式: 歌剧音乐对于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民间音 调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 以人物主调 贯穿发展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白毛女》的音乐主要是建立在河北,山 西等地方民歌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等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并运用 板枪变化的手法使得曲调具有人物性故化的特征, 以塑造了不同特点的 人物形象。其次,它还成功地采用了西方歌剧的合唱,重唱和间奏曲等 形式。 12. 广东音乐有哪些特点?那几位音乐家对广东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作 出重要贡献? 答:特点: (广东音乐的前身是粤剧的伴奏) (1)广东音乐的乐曲结构具有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特色,旋律优美, 富有歌唱性。粤胡大量运用的滑音。使得音调缠绵,具有浓郁的地方色 彩,扬琴的清脆、明亮又有珠落玉盘的的效果。许多乐曲都有着风格各 异。精致洒脱,百听不厌的境界。 (2)何柳堂、吕文成和严老烈三位音乐家对广东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作 出重要贡献。 13. 聂耳歌曲创造性的艺术成就 答:聂耳是是中国救亡音乐一面光辉的旗帜,他在短短两年间时间内, 创造了新歌剧《杨子江暴风雨》 ,30 首话剧,影片主题歌,插曲与歌曲 共计有 35 首歌曲和 3 首民族器乐合奏曲。 他主要通过 30 年代进步影片 进行歌曲创作,体现了围绕着抗日救亡题材而写作的音乐特点。他是罕 见的音乐天才,在民族存亡之际,用音乐吹响了时代之号角。创作以抗 日救国与民族解放为核心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和革命倾向,作品成功 率很高。其中《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之为国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