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帝国主义的所谓“严守中立”“南北议和”,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2.通过分析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认识西方列强对待中国人民革命一贯采取敌视和破坏的态度;通过辛亥革命从基本成功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的学习,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通过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结局和历史功绩与教训。此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重点分析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掌握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结局出现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学习和掌握上述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和帝国主义本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
建议教师强调以下几点:a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梦寐以求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武昌起义的胜利,全国各省的响应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自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到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以及他组织和领导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这些已使孙中山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是众望所归。c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政府的组成是以同盟会为主,大总统孙中山掌握政府的全部大权,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法制局长宋教仁等均为同盟会员,其他六部总长虽然是旧官僚或立宪派充任,但他们未到南京就职,实际工作由担任次长的革命党人负责。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共有议员43人,同盟会员占33人。d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e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关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关于功绩,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推翻清朝统治和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是两个不同概念,要弄清虽然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有了长足发展。“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这一功绩主要体现在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使他们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可以把辛亥革命前后40年中国的政治状况做一比较,加深学生对此点的认识。辛亥革命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要讲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亚洲大国,其政局政体的变化及革命运动必然会影响周边国家。关于教训,建议教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难点分析
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难点。限于认识和理解能力,学生对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认识较为困难。教师应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史实、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并辅之以必要的简明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其原因。
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是难点。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中国的封建统治依然在继续。学生往往忽略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结束封建统治的区别,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同时,他们对于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讲是一次失败革命的结论,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等方面,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巨大影响、不足之处及留给后人的惨痛教训。
难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建议教师补充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表现:a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b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c资产阶级革命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并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胜利后又吸收旧官僚和立宪党人。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虽然力图以中华革命党重新组织,挽救失败,但未成功。
②关于“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请参考“重点突破方案”相关部分。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讨论:①你如何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相关内容参见“扩展资料”部分。②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相关内容参见“习题精选·答案”部分。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重点: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难点: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引入本课主题。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关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教师首先揭示,所谓的“严守中立”,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因为革命形势发展得太快了。他们已经来不及干涉了。然后出示他们企图干涉中国革命得相关图片。然后让学生依据教材分析“严守中立”的实质。引出袁世凯上台出任清朝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一事和“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关于“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教师要重点强调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议和的原因,以呼应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提醒学生注意谈判地点和相关人物。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本课重点。教师首先让学生简单掌握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放映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最后重点强调:①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③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关于“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强调以下两点:①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②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重点强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正式公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该约法的出台,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该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约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等。《临时约法》反映了革命党人用议会民主制来限制袁世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同时它代表了大多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认识水平。应当指出,这些民主内容,只是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起码原则,但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块光辉里程碑。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关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分析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②革命派的妥协退让;③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中间穿插放映电影资料剪辑《清帝退位》。最后说明袁世凯篡权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对于失败标志、失败原因、教训三个方面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中华民国成相关知识内容的补充,关于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相关答问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辛亥革命结果的教学案例
--------------------------------------------------------------------------------
木头凳高级中学 薄云日
中国近代史第四章第四节中华民国建立一节,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以前讲授这一部分时总是引用“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以此说明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然后,再具体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这两个问题总是分开来讲尤其是对失败部分,总是一语带过,没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导致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结果仅仅停留在“失败了”这一层面上,理解既不深刻也不全面,前几天听了邵老师的对辛亥革命结果的讲解,我在课下又查了一些资料,经过反复的思索,有所感悟,拿出来给学生试讲收到很好的效果,有关辛亥革命结果的教学片段如下:
我提出第一问:“辛亥革命的结局是什么?”“失败了”有的同学理直气壮的回答。“那么结局是不是仅仅失败这么简单呢,比如,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些又如何理解呢?”同学们瞬间沉默后一两位同学随口说出:“也取得了一定的历史功绩”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辨证看待这一结果呢?”,这时班级里的一位优秀的学生主动的回答了这一问题:“辛亥革命既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又是一次胜利的革命取得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回答得非常好”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这位同学,“那么现在我们看第一个层面,革命的结局是失败的,那么为什么说结局是失败的怎么说明它是失败的”这时我将全班的同学分成六组进行讨论,每组可以选举出主要发言人及副发言人,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后我让学生来回答。
第一组回答:“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上了总统”。
“那么《临时约法》并没有规定总统必须由谁来当,难道袁世凯当总统就说明革命失败了吗?”我立即反问,第三组出代表回答:“因为袁世凯代表帝国主义与 封建主义的势力。”
“怎么能说明他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势力的呢?”我又继续追问。
第六组出代表回答:“他出卖维新派,向荣陆告密,镇压义和团,说明他代表封建主义;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他当上了清政府的内阁总理为帝国主义卖命,说明他代表帝国主义的势力,所以他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代表。”“你非常聪明,回答的非常好,而且非常正确”我又接着问:“辛亥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反帝反封”学生齐答,“袁世凯代表谁的利益”我快速追问,“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袁世凯当政说明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辛亥革命的结局是失败的。”我对失败的表现进行了总结,表象: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本质: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这时我又抛给同学们另一个问题:“辛亥革命能够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为什么最后的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呢”同学们短暂的思索后回答,但是很杂乱,于是我又让同学们进行讨论,然后将这个问题交给第二组的同学们来解决:“袁世凯会玩弄权术,阴谋狡诈,袁世凯拥有强大的武装,成为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帝国主义的帮助……”“二组的同学是从袁世凯的本身的角度及列强的角度来分析的,那么现在能不能再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从革命者的角度,”这时我看到第四组第五组的同学们还始终没有单独发言,于是我对第四组第五组的同学们进行了鼓励“机会给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认真思考了,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是好样的,不要害怕说错了,一定要抓住发言的机会……”在我的 鼓励之下,这两组的同学作了较好的补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广大工农群众……”
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很好的将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时我看到这些同学们的神情显然是比较轻松的,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色。于是我又继续发问:“辛亥革命失败了,那么大家能不能罗列一下它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
这时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立宪派和就官僚的进攻”“帝国主义的破坏”“封建势力的强大”“袁世凯的实力““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我立即追问“通常情况下我们分析事物发生的根源是从主观还是从客观入手呢?”
“主观”学生齐答
“那么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呢?”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对,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资产阶级为何如此软弱呢?
课堂上很静好象冷场了,但是,看的出同学们都在思考。
我对学生进行启发:“一个阶级派别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通常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经济基础”学生开始活跃起来。
“对,是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基础薄弱”我进一步解释说。接着我又继续问“那资本主义经济为何发展不充分呢?”
“他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的剥削压迫”学生清轻松松的回答出来。
于是我又找了一个同学到黑板将中国的社会性质及辛亥革命的失败的结果等几个历史现象用短线连接起来
板书的同学很快写出来:
双半社会的中国——中国资本主义受双重的压迫——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资产阶级软弱妥协——辛亥革命失败。
“我们班级的同学很聪明,将这么深奥的问题解释的如此清楚”我真诚的进行赞扬。
“我们说辛亥革命既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又是一次胜利的革命,取得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刚才我们分析了失败的表现及原因,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辛亥革命取得了那些历史功绩?”
同学们很快在教材中找到了相关的内容非常漂亮的回答出来,
到这时教学目标已经基本完成,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课后我又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关于辛亥革命结果这部分,由于我对这一环节作了精心的设计和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 、提出的问题主要是针对了教材中难点疑点——辛亥革命的失败,这样就选准了突破口,作到了有的放矢,切中要点
二、提问的对象主要针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没有发言的同学要进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也体现了民主的作风,让学生有插话和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并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要做到逻辑严密,思想性强且符合学生实际,达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四、做到有层次性的提问,提问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提问,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探究的气氛异常浓厚。
五、要注意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历史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