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资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8832498 上传时间:2025-03-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资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资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概念 (一)“教育”由来(单项选择,次重点) 1、最早出现: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2、最早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概念 1、广义:凡是有目标地促进人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思想观念活动都是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 2、狭义:就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依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经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改变活动。 二、教育属性 (一)教育本质属性(单项选择,重点) 教育是一个有目标培养人活动(育人) (二)教育社会属性(单项选择,次重点) 1、永恒性:教育永远存在,与人类社会共一直。 2、阶级性:阶级社会教育有阶级性。 3、历史性:不一样历史时期教育各有其特点。 三、教育活动基本要素(单项选择,次重点) (一)教育者-主导 (二)受教育者-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工具、伎俩 四、教育起源(单项选择,次重点) (一)神话起源说 观点:教育是神创造(不考) (二)生物起源说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观点:起源于动物本能 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三)心理起源说 观点: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代表 人物:孟禄(心理仿梦露) (四)劳动起源说 观点: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 夫(米凯爱劳动) 五、教育发展历史形态(单项选择、次重点) (一)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单项选择)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产生) 1、奴隶社会(单项选择) (1)中国 ①夏:出现了我国最早学校教育形态(序、校)。 ②西周: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学体系。 国学和乡学之分。 六艺教育:礼(伦理道义教育)乐(音乐)射(射技)御(军事技术)书(写字)数(计算),关键是礼乐 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2)欧洲(单项选择) ①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 ②雅典:培养多方面友好发展人才 2、封建社会 (1)中国(单项选择) ①西汉:文教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宋代:教育内容,四书五经作为封建社会中国教育内容 (2)欧洲(单项选择) ①教会教育: 教育目标:培养僧侣 教育内容:三科四学(七艺) ②骑士教育: 教育目标:培养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 3、古代教育特点(单项选择)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三)近当代社会教育特点(单项选择、简答)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单项选择)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ü (四)20 世纪以后教育特征(单项选择、简答) 1、教育终生化:提出者:保罗朗格朗(终生教育之父)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否定(单项选择)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当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六、小学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非重点) (一)我国古代小学产生于殷周时期 (二)我国近当代 1、近代小学开端:1878 年张焕伦上海正蒙书院 最早公立小学:1897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 ü 七、小学教育基本特点(12 上已考简答,简答备考) (一)教育对象特殊性 (二)小学教育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义务性 (四)小学教育全方面性 口诀:意面特饥渴 第二节、教育学产生与发展(单项选择) 一、萌芽阶段 (一)中国 1、孔子 1.统计孔子教育思想作品:《论语》 2.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①教育与社会发展:庶、富、教(立国治民三要素) ②教育与人发展: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影响)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类别)(释义:不论什么人都能够接收教育) (3)教育目标:完善人格,培养德才兼备君子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文-文化知识,行忠信-道德要求 (5)教育标准: ①因材施教:孔子最早利用 朱熹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启发式教学(释义: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示出来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③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教师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学记》 1.地位: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专门阐述教育问题著作。 2.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①教育与社会发展: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②教育与人发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教育制度(非重点): 学制;年级制度(小成;大成) (3)教学标准: ①教学相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豫时孙摩: 豫:禁于未发之谓豫--预防性标准 时: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性标准 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标准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集体教育标准 ③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④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三弗) ⑤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教师观:师道尊严(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二)西方(单项选择、重点) 1、苏格拉底 (1)产婆术:西方最早启发式教学。 (2)提出问题:美德是否可教 2、柏拉图 (1)代表作品:《理想国》 (2)教育目标:培养哲学王 3、亚里士多德(单项选择) (1)地位:“百科全书式教育家” (2)著作:《政治学》 (3)主要观点 ①教育目标:友好发展 ②首次提出“教育遵照自然”观点 4、昆体良(单项选择) (1)著作:《论演说家教育》(《论演说家培养》《雄辩术原理》) (2)著作地位:古代西方最早专门阐述教育问题专著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决定作用(单项选择、简答) 1、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伎俩 口诀:段容摸狗肚 二、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经济功效(单项选择)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伎俩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伎俩 三、人力资本理论(单项选择) 1、提出者:(美)舒尔茨 2、关键观点:人力资本大于物力资本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约:(单项选择、简答)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标 口诀:零售木头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政治功效(单项选择、简答、次重点) 1、教育能够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 2、教育经过传输思想,能够形成舆论作用 3、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 口诀:人才+舆论=民主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制约与影响:(15 上已考简答,单项选择)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和变革 二、教育文化功效:(单项选择,简答) 1、教育文化保留/传承/传递功效 2、教育文化整理/选择/提升功效 3、教育文化传输/交流/融合功效 4、教育文化更新/创造功效 口诀:包拯传新人 三、学校文化 (单项选择) (一)概念 学校全体组员或部分组员习得且共同拥有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类型 1、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3、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关键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人口(非重点) 一、教育人口功效(单项选择,简答,次重点) 1、控制人口数量; 2、提升人口质量; 3、改进人口结构,调整人才组成与流动 口诀:数质节流 第四章 教育目标 第一节教育目标概述 一、教育目标概念(单项选择)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期望 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总要求。 二、教育目标层次结构(单项选择,次重点) 1、教育目标-国家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 依照国家教育目标制订各级各类学校关于人才培养详细要求 3、课程目标-学科 4、教学目标-教师 三、教育目标与教育方针关系(单项选择,次重点) 1、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标 2、教育方针还包含教育目标性质 3、教育方针还包含教育目标实现路径 我国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关系(单项选择,次要) 教育目标:国家培养人总要求(通常)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详细要求(个别) 二者关系:通常与个别关系 例子: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政策 五、教育目标功效/意义/价值(单项选择,次要) 1、导向作用-出发点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归宿 六、制订教育目标基本依据(12 下已考简单,简答备考)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2、人本身发展特点与需要 3、教育目标制订者价值观 第二节 教育目标理论(单项选择) 一、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单项选择,次重点) 1、宗教本位论(非重点) 观点:培养虔诚教士 2、社会本位论 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重视教育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赫钦斯、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孔子:培养忠君爱国贤人和君子 柏拉图:培养哲学王 赫钦斯:为社会培养智力卓越、思维习惯良好和技能优异人 凯兴斯泰纳:造就合格公民 孔德、涂尔干:社会学家 记忆口诀:掰开两孔会干喝 3、个人本位论 观点:从个需要出发,重视教育对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马斯洛、罗杰斯、 卢梭:自然人 裴斯泰洛齐:使儿童一切天赋和能力都得到全方面、友好发展 帕克:一切教育目标,是人,是人身体、思想和灵魂友好发展 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 记忆口诀:卢梭怕三洛 4、教育无目标论 观点:教育目标存在于教育过程 5、教育目标辩证统一论 观点:辩证对待社会需要和人发展 课程 一、程概念 广义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 课程词源: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教学内容系统组织 当代意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 博比特:《课程》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古德莱德课程分类(单项选择、重点): (一)理想课程: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教授提出来应该开设课程 (二)正式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列入课程表课程 (三)领悟课程:任课老师所领悟课程 (四)运作课程:教师课堂上实际实施课程 (五)经验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东西 二、程类型(单项选择、一级重点) (一)按课程内容属性分类 1、学科课程: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逻辑结构组成知识体系。 (1)强调学生学习间接经验。 (2)按照学科逻辑结构/知识体系安排课程。 (3)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2、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时间,表现学习者中心一个课程形态。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1)强调学生学习直接经验。 (2)以儿童心剪发展为次序编排课程。 (3)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培养动手能力。 (二)按组织方式分类 1、分科课程: (1)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 (2)政治课、历史课、美术课、音乐课 (3)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学生任务繁重 2、综合课程: (1)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个及以上学科领域知识。 (2)社会课=政治学+历史学;艺术课=美术课+音乐课 (3)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按课程管理、开发主体不一样分类 1、国家课程:一级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核课程,政治课。 2、地方课程:二级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科研机构编订课程。 3、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学校教师开发,利用小区资源或学校资源。 (四)按实施要求分类 1、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学习,培养学生共性 2、选修课程: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学生个性 (五)按性质分类 1、显性课程:以直接、显著方式展现课程。课程表里课程,因为具备计划性。 2、隐性课程:以间接、内隐方式展现课程。教风、校风、学风;学校环境、教师布置;选项管理体制、班级管理方式。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 教师角色及其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特点(选择、重点) 示范性 创造型 复杂性 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隐含性 记忆口诀:光复喊造反 第二节 教师专业成长 一、新手型教师到教授型教师成长 富勒和布朗提出 ü 简述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简答、单项选择、重点) (1)关注生存:这阶段主要关注是生存适应性。 关注问题:学生喜不喜欢我呀?同学们怎样看我?领导以为我做得怎样? (2)关注情境:这阶段主要关注与教学关于问题。 关注问题:怎样掌握教课时间?内容是否充分得当?怎样展现教学信息? (3)关注学生:这阶段主要关注学生个别差异,依照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之一 2、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简答、次重点) (1)职前师范教育 (2)职后时间训练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第二,借鉴他人经验,加紧本身发展。 第三,参加行动研究,提升本身素质。 第四,反思教学经验。 记忆口诀:范蠡学反动 第七章学习心理基础 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概念 感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应。 二、感觉通常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非重点) (二)感觉相互作用(单项选择,重点) 1、感觉适应: (1)概念:相同刺激物连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官,人都感受性发生改变。 (2)类型 ①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明适应:由暗到亮,适应亮环境 。例子:汽车驶出隧道。 暗适应:由亮到暗,适应暗环境 。例子:由白天进入漆黑电影院。 ②听觉适应:适应喧华环境; ③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④味觉适应:厨师做饭越做越咸; ⑤触压觉适应:戴着眼镜找眼镜; ⑥温度觉适应:热水泡脚。 2、感觉对比 (1)概念:不一样刺激物作用于一个感受器官,人感受性发生改变。 (2)类型: ①同时对比:同一时间 和比你白人合影,月明星稀,黑人牙齿很白; ②继时对比:有时间先后 吃橘子再吃糖,糖更甜了。 3、联觉 (1)概念:一个感觉引发另一个感觉; (2)常考例子:红色看起来温暖,蓝色看起来清凉(视觉-肤觉) ;看到麻小流口水(视觉-味觉) 。 4、感觉赔偿 (1)概念:某种感觉技能丧失后,由其余感觉机能来填补。 (2)常考例子:盲人视觉丧失,触觉灵敏。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概念(非重点) 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反应。 二、感觉与知觉之间关系(非重点) (一)联络 感觉是知觉前提和基础。 (二)区分 感觉:反应个别属性;知觉:反应整体属性。 三、知觉种类(非重点) (一)依照分析器分类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二)依照知觉对象分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社会知觉 四、社会知觉偏差类型(单项选择,次重点)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针对陌生人 1.概念:陌生人首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印象。 2.例子:首次约会,精心打扮;资格证面试关注着装;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入为主 (2)近因效应 针对熟人 1.概念:最近取得信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熟人之间 2.例子:塑料姐妹花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以偏概全 1.概念:对人一些特征形成印象后,掩盖了其余特征 2.例子:一白遮百丑;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4)刻板印象/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1.概念:对社会上各类人固定看法 2.例子:地域标签;民族偏见、年纪偏见、性别偏见 (5)投射效应 1.概念:把自己观念、性格、态度等转移到他人身上 2.例子: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故事;有一个冷叫你妈以为你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常考) 五、知觉特征(15 下已考简答,单项选择) (一)知觉整体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以自己过去经验来补充当初取得孤立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备一定结构整体。 例子:一个人戴了帽子化了妆,还能认出他,这表现了整体性;每个音符次序不变,不论什么乐器演奏,都能听出这是什么歌。 (二)知觉了解性 在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经有知识和经验去了解和认识它,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 例子: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知觉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我们背景中鲜明、清楚地域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楚反应特征。 例子:万花丛中一点红;用红笔划重点; 在嘈杂环境中听见有些人喊自己名字。 (四)知觉恒常性 当距离、角度、光线明暗发生改变,人知觉映像保持不变(相对稳定) 。 类型: 1.大小恒常性:远处看人小 2.形状恒常性:开门时,视网膜上形象不一样,但门本质形状不变 3.颜色恒常性:草莓图片滤镜更换,依然知道草莓是红色 4.亮度恒常性:在暗处和明处看物体亮度不会改变 第四节记忆 记忆过程(单项选择,次重点) 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与回顾 (一)识记 1、识记概念(非重点) : 识记是个体取得知识经验过程,是记忆过程第一个步骤。 2、识记分类(单项选择,次重点) : (1)依照有没有目标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依照识记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和遗忘 1、概念:(非重点) 保持:对知识经验巩固,是记忆过程第二个步骤。 2、遗忘规律(单项选择,重点) (1)提出者: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 ; (2)内容:遗忘速度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24 小时内遗忘速度很快, 之后变慢。 (3)启示:在大规模遗忘发生前开始复习(24 小时内) 3、影响遗忘进程原因(简答,选择,重点) 简述遗忘影响原因 学习材料性质、识记材料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长久性与 主要性、识记方法、时间原因、情绪和动机。 记忆口诀:学数学中长方形,需要时间和动机。 (1)学习材料性质(单项选择,重点) 长度、难度、系列位置等。 系列位置效应:开头、结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差。 (2)识记材料数量和学习程度(单项选择,重点) 过分学习最好程度:50% 例子:背诵单词 10 分钟刚好记住,再背诵 5 分钟,记忆效果最好。 (3)记忆任务长久性和主要性:科目二知识考过就忘了。 (4)识记方法:了解而非死记硬背。 (5)时间原因:时间久了就忘了。 (6)情绪和动机:因为想起来很开心所以印象很深。 4、遗忘原因(非重点)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三)回顾或再认(选择,次重点) 1、回顾:事物不在眼前,在头脑中展现。想起来,做简答题 2、再认:事物出现在眼前,能认出来。认出来,做选择题 五、记忆提升(简答,重点) 简述提升记忆效果方法 (一)明确记忆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 (二)了解学习材料意义;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了解; (四)利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利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升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六)重视复习方法。 记忆口诀:木椅加工,快变法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非重点) (一)表象概念 (二)表象特征 二、想象 (一)想象概念(了解)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心理过程。 (二)想象分类(单项选择,次重点) 1、从有没有目标性角度,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无预定目标,不由自主产生想象。 例子:看到黄色蔷薇花想到韭菜炒鸡蛋。梦是无意想象一个极端形式。 (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标,自觉形象想象,还需要意志努力。 例子:女生剪短头发之前,经常想象剪短之后是什么样子。 2、从想象与现实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1)幻想:指向未来并未与个人愿望相联络。 例子:幻想成为夫人。 (2)理想:能够实现幻想是理想。 例子:幻想成为村长夫人。 (3)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可能。 例子:幻想成为第一夫人。 3、内容新奇程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重点区分) (1)再造想象:依照词语描述或图像示意去想象(二手) 。 例子:我们读《孔乙己》,头脑中孔乙己形象;宝妈依照四维彩超图片,想象孩子长相。 (2)创造想象:独立地形成新想象(一手)。 例子:鲁迅写《孔乙己》 ,头脑中出现孔乙己形象 (三)怎样培养学生想象力(16 下已考简答,非重点) 1、培养和保护学生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贮备 3、创构想象情景,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教学形式唤起学生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