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概念
(一)“教育”由来(单项选择,次重点)
1、最早出现: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2、最早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概念
1、广义:凡是有目标地促进人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思想观念活动都是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
2、狭义:就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依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经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改变活动。
二、教育属性
(一)教育本质属性(单项选择,重点)
教育是一个有目标培养人活动(育人)
(二)教育社会属性(单项选择,次重点)
1、永恒性:教育永远存在,与人类社会共一直。
2、阶级性:阶级社会教育有阶级性。
3、历史性:不一样历史时期教育各有其特点。
三、教育活动基本要素(单项选择,次重点)
(一)教育者-主导
(二)受教育者-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工具、伎俩
四、教育起源(单项选择,次重点)
(一)神话起源说 观点:教育是神创造(不考)
(二)生物起源说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观点:起源于动物本能
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三)心理起源说 观点: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代表
人物:孟禄(心理仿梦露)
(四)劳动起源说 观点: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
夫(米凯爱劳动)
五、教育发展历史形态(单项选择、次重点)
(一)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单项选择)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产生)
1、奴隶社会(单项选择)
(1)中国
①夏:出现了我国最早学校教育形态(序、校)。
②西周: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学体系。
国学和乡学之分。
六艺教育:礼(伦理道义教育)乐(音乐)射(射技)御(军事技术)书(写字)数(计算),关键是礼乐
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2)欧洲(单项选择)
①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
②雅典:培养多方面友好发展人才
2、封建社会
(1)中国(单项选择)
①西汉:文教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宋代:教育内容,四书五经作为封建社会中国教育内容
(2)欧洲(单项选择)
①教会教育:
教育目标:培养僧侣
教育内容:三科四学(七艺)
②骑士教育:
教育目标:培养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
3、古代教育特点(单项选择)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三)近当代社会教育特点(单项选择、简答)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单项选择)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ü (四)20 世纪以后教育特征(单项选择、简答)
1、教育终生化:提出者:保罗朗格朗(终生教育之父)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否定(单项选择)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当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六、小学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非重点)
(一)我国古代小学产生于殷周时期
(二)我国近当代
1、近代小学开端:1878 年张焕伦上海正蒙书院
最早公立小学:1897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
ü 七、小学教育基本特点(12 上已考简答,简答备考)
(一)教育对象特殊性
(二)小学教育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义务性
(四)小学教育全方面性
口诀:意面特饥渴
第二节、教育学产生与发展(单项选择)
一、萌芽阶段
(一)中国
1、孔子
1.统计孔子教育思想作品:《论语》
2.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①教育与社会发展:庶、富、教(立国治民三要素)
②教育与人发展: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影响)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类别)(释义:不论什么人都能够接收教育)
(3)教育目标:完善人格,培养德才兼备君子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文-文化知识,行忠信-道德要求
(5)教育标准:
①因材施教:孔子最早利用 朱熹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启发式教学(释义: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示出来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③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教师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学记》
1.地位: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专门阐述教育问题著作。
2.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①教育与社会发展: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②教育与人发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教育制度(非重点):
学制;年级制度(小成;大成)
(3)教学标准:
①教学相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豫时孙摩:
豫:禁于未发之谓豫--预防性标准
时: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性标准
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标准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集体教育标准
③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④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三弗)
⑤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教师观:师道尊严(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二)西方(单项选择、重点)
1、苏格拉底
(1)产婆术:西方最早启发式教学。
(2)提出问题:美德是否可教
2、柏拉图
(1)代表作品:《理想国》
(2)教育目标:培养哲学王
3、亚里士多德(单项选择)
(1)地位:“百科全书式教育家”
(2)著作:《政治学》
(3)主要观点
①教育目标:友好发展
②首次提出“教育遵照自然”观点
4、昆体良(单项选择)
(1)著作:《论演说家教育》(《论演说家培养》《雄辩术原理》)
(2)著作地位:古代西方最早专门阐述教育问题专著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决定作用(单项选择、简答)
1、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伎俩
口诀:段容摸狗肚
二、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经济功效(单项选择)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伎俩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伎俩
三、人力资本理论(单项选择)
1、提出者:(美)舒尔茨
2、关键观点:人力资本大于物力资本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约:(单项选择、简答)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标
口诀:零售木头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政治功效(单项选择、简答、次重点)
1、教育能够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
2、教育经过传输思想,能够形成舆论作用
3、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
口诀:人才+舆论=民主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制约与影响:(15 上已考简答,单项选择)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和变革
二、教育文化功效:(单项选择,简答)
1、教育文化保留/传承/传递功效
2、教育文化整理/选择/提升功效
3、教育文化传输/交流/融合功效
4、教育文化更新/创造功效
口诀:包拯传新人
三、学校文化 (单项选择)
(一)概念
学校全体组员或部分组员习得且共同拥有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类型
1、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3、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关键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人口(非重点)
一、教育人口功效(单项选择,简答,次重点)
1、控制人口数量;
2、提升人口质量;
3、改进人口结构,调整人才组成与流动
口诀:数质节流
第四章 教育目标
第一节教育目标概述
一、教育目标概念(单项选择)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期望
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总要求。
二、教育目标层次结构(单项选择,次重点)
1、教育目标-国家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
依照国家教育目标制订各级各类学校关于人才培养详细要求
3、课程目标-学科
4、教学目标-教师
三、教育目标与教育方针关系(单项选择,次重点)
1、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标
2、教育方针还包含教育目标性质
3、教育方针还包含教育目标实现路径
我国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关系(单项选择,次要)
教育目标:国家培养人总要求(通常)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详细要求(个别)
二者关系:通常与个别关系
例子: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政策
五、教育目标功效/意义/价值(单项选择,次要)
1、导向作用-出发点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归宿
六、制订教育目标基本依据(12 下已考简单,简答备考)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2、人本身发展特点与需要
3、教育目标制订者价值观
第二节 教育目标理论(单项选择)
一、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单项选择,次重点)
1、宗教本位论(非重点) 观点:培养虔诚教士
2、社会本位论 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重视教育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赫钦斯、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孔子:培养忠君爱国贤人和君子
柏拉图:培养哲学王
赫钦斯:为社会培养智力卓越、思维习惯良好和技能优异人
凯兴斯泰纳:造就合格公民
孔德、涂尔干:社会学家
记忆口诀:掰开两孔会干喝
3、个人本位论
观点:从个需要出发,重视教育对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马斯洛、罗杰斯、
卢梭:自然人
裴斯泰洛齐:使儿童一切天赋和能力都得到全方面、友好发展
帕克:一切教育目标,是人,是人身体、思想和灵魂友好发展
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
记忆口诀:卢梭怕三洛
4、教育无目标论
观点:教育目标存在于教育过程
5、教育目标辩证统一论
观点:辩证对待社会需要和人发展
课程
一、程概念
广义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
课程词源: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教学内容系统组织 当代意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
博比特:《课程》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古德莱德课程分类(单项选择、重点):
(一)理想课程: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教授提出来应该开设课程
(二)正式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列入课程表课程
(三)领悟课程:任课老师所领悟课程
(四)运作课程:教师课堂上实际实施课程
(五)经验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东西
二、程类型(单项选择、一级重点)
(一)按课程内容属性分类
1、学科课程: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逻辑结构组成知识体系。
(1)强调学生学习间接经验。
(2)按照学科逻辑结构/知识体系安排课程。
(3)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2、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时间,表现学习者中心一个课程形态。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1)强调学生学习直接经验。
(2)以儿童心剪发展为次序编排课程。
(3)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培养动手能力。
(二)按组织方式分类
1、分科课程:
(1)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
(2)政治课、历史课、美术课、音乐课
(3)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学生任务繁重
2、综合课程:
(1)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个及以上学科领域知识。
(2)社会课=政治学+历史学;艺术课=美术课+音乐课
(3)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按课程管理、开发主体不一样分类
1、国家课程:一级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核课程,政治课。
2、地方课程:二级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科研机构编订课程。
3、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学校教师开发,利用小区资源或学校资源。
(四)按实施要求分类
1、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学习,培养学生共性
2、选修课程: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学生个性
(五)按性质分类
1、显性课程:以直接、显著方式展现课程。课程表里课程,因为具备计划性。
2、隐性课程:以间接、内隐方式展现课程。教风、校风、学风;学校环境、教师布置;选项管理体制、班级管理方式。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 教师角色及其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特点(选择、重点)
示范性
创造型
复杂性
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隐含性
记忆口诀:光复喊造反
第二节 教师专业成长
一、新手型教师到教授型教师成长
富勒和布朗提出
ü 简述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简答、单项选择、重点)
(1)关注生存:这阶段主要关注是生存适应性。
关注问题:学生喜不喜欢我呀?同学们怎样看我?领导以为我做得怎样?
(2)关注情境:这阶段主要关注与教学关于问题。
关注问题:怎样掌握教课时间?内容是否充分得当?怎样展现教学信息?
(3)关注学生:这阶段主要关注学生个别差异,依照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之一
2、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简答、次重点)
(1)职前师范教育
(2)职后时间训练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第二,借鉴他人经验,加紧本身发展。
第三,参加行动研究,提升本身素质。
第四,反思教学经验。
记忆口诀:范蠡学反动
第七章学习心理基础
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概念
感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应。
二、感觉通常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非重点)
(二)感觉相互作用(单项选择,重点)
1、感觉适应:
(1)概念:相同刺激物连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官,人都感受性发生改变。
(2)类型
①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明适应:由暗到亮,适应亮环境 。例子:汽车驶出隧道。
暗适应:由亮到暗,适应暗环境 。例子:由白天进入漆黑电影院。
②听觉适应:适应喧华环境;
③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④味觉适应:厨师做饭越做越咸;
⑤触压觉适应:戴着眼镜找眼镜;
⑥温度觉适应:热水泡脚。
2、感觉对比
(1)概念:不一样刺激物作用于一个感受器官,人感受性发生改变。
(2)类型:
①同时对比:同一时间
和比你白人合影,月明星稀,黑人牙齿很白;
②继时对比:有时间先后
吃橘子再吃糖,糖更甜了。
3、联觉
(1)概念:一个感觉引发另一个感觉;
(2)常考例子:红色看起来温暖,蓝色看起来清凉(视觉-肤觉) ;看到麻小流口水(视觉-味觉) 。
4、感觉赔偿
(1)概念:某种感觉技能丧失后,由其余感觉机能来填补。
(2)常考例子:盲人视觉丧失,触觉灵敏。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概念(非重点)
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反应。
二、感觉与知觉之间关系(非重点)
(一)联络
感觉是知觉前提和基础。
(二)区分
感觉:反应个别属性;知觉:反应整体属性。
三、知觉种类(非重点)
(一)依照分析器分类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二)依照知觉对象分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社会知觉
四、社会知觉偏差类型(单项选择,次重点)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针对陌生人
1.概念:陌生人首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印象。
2.例子:首次约会,精心打扮;资格证面试关注着装;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入为主
(2)近因效应 针对熟人
1.概念:最近取得信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熟人之间
2.例子:塑料姐妹花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以偏概全
1.概念:对人一些特征形成印象后,掩盖了其余特征
2.例子:一白遮百丑;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4)刻板印象/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1.概念:对社会上各类人固定看法
2.例子:地域标签;民族偏见、年纪偏见、性别偏见
(5)投射效应
1.概念:把自己观念、性格、态度等转移到他人身上
2.例子: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故事;有一个冷叫你妈以为你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常考)
五、知觉特征(15 下已考简答,单项选择)
(一)知觉整体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以自己过去经验来补充当初取得孤立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备一定结构整体。
例子:一个人戴了帽子化了妆,还能认出他,这表现了整体性;每个音符次序不变,不论什么乐器演奏,都能听出这是什么歌。
(二)知觉了解性
在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经有知识和经验去了解和认识它,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
例子: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知觉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我们背景中鲜明、清楚地域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楚反应特征。
例子:万花丛中一点红;用红笔划重点;
在嘈杂环境中听见有些人喊自己名字。
(四)知觉恒常性
当距离、角度、光线明暗发生改变,人知觉映像保持不变(相对稳定) 。
类型:
1.大小恒常性:远处看人小
2.形状恒常性:开门时,视网膜上形象不一样,但门本质形状不变
3.颜色恒常性:草莓图片滤镜更换,依然知道草莓是红色
4.亮度恒常性:在暗处和明处看物体亮度不会改变
第四节记忆
记忆过程(单项选择,次重点)
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与回顾
(一)识记
1、识记概念(非重点) :
识记是个体取得知识经验过程,是记忆过程第一个步骤。
2、识记分类(单项选择,次重点) :
(1)依照有没有目标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依照识记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和遗忘
1、概念:(非重点)
保持:对知识经验巩固,是记忆过程第二个步骤。
2、遗忘规律(单项选择,重点)
(1)提出者: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 ;
(2)内容:遗忘速度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24 小时内遗忘速度很快,
之后变慢。
(3)启示:在大规模遗忘发生前开始复习(24 小时内)
3、影响遗忘进程原因(简答,选择,重点)
简述遗忘影响原因
学习材料性质、识记材料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长久性与
主要性、识记方法、时间原因、情绪和动机。
记忆口诀:学数学中长方形,需要时间和动机。
(1)学习材料性质(单项选择,重点)
长度、难度、系列位置等。
系列位置效应:开头、结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差。
(2)识记材料数量和学习程度(单项选择,重点)
过分学习最好程度:50%
例子:背诵单词 10 分钟刚好记住,再背诵 5 分钟,记忆效果最好。
(3)记忆任务长久性和主要性:科目二知识考过就忘了。
(4)识记方法:了解而非死记硬背。
(5)时间原因:时间久了就忘了。
(6)情绪和动机:因为想起来很开心所以印象很深。
4、遗忘原因(非重点)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三)回顾或再认(选择,次重点)
1、回顾:事物不在眼前,在头脑中展现。想起来,做简答题
2、再认:事物出现在眼前,能认出来。认出来,做选择题
五、记忆提升(简答,重点)
简述提升记忆效果方法
(一)明确记忆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
(二)了解学习材料意义;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了解;
(四)利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利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升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六)重视复习方法。
记忆口诀:木椅加工,快变法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非重点)
(一)表象概念
(二)表象特征
二、想象
(一)想象概念(了解)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心理过程。
(二)想象分类(单项选择,次重点)
1、从有没有目标性角度,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无预定目标,不由自主产生想象。
例子:看到黄色蔷薇花想到韭菜炒鸡蛋。梦是无意想象一个极端形式。
(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标,自觉形象想象,还需要意志努力。
例子:女生剪短头发之前,经常想象剪短之后是什么样子。
2、从想象与现实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1)幻想:指向未来并未与个人愿望相联络。
例子:幻想成为夫人。
(2)理想:能够实现幻想是理想。
例子:幻想成为村长夫人。
(3)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可能。
例子:幻想成为第一夫人。
3、内容新奇程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重点区分)
(1)再造想象:依照词语描述或图像示意去想象(二手) 。
例子:我们读《孔乙己》,头脑中孔乙己形象;宝妈依照四维彩超图片,想象孩子长相。
(2)创造想象:独立地形成新想象(一手)。
例子:鲁迅写《孔乙己》 ,头脑中出现孔乙己形象
(三)怎样培养学生想象力(16 下已考简答,非重点)
1、培养和保护学生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贮备
3、创构想象情景,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教学形式唤起学生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