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书法与养生.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829983 上传时间:2025-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与养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书法与养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与养生 道教养生家都讲究“养气”,书法与“气”关系密切。握笔挥毫首先要做到“浩气虚怀”,书写之时才能气贯其中。古人说书法要“三到”——笔到、气到、心到。气到,则字体不飘渺,若是中气不足,便会犯书法“蜂腰”之大忌。   古代书家长寿者颇多。何乔《心术篇》云:“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之郁,故书家每得无疾而终。”当代研究者阐释得更为清楚:书法与打太极拳相似,可以达到养性娱心,使大脑得到积极休息的效果。因为练字时,须绝虑凝神,物我两忘,既使手臂得以充分的锻炼,又使中枢神经不断有美的信息储存于脑际,心灵得到净化 翻开浩瀚的中国书法史,我们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著名的书法家高龄长寿者甚多。在杜甫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代,虞世南活了81岁,欧阳询活了83岁,柳公权享年88岁。在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空前下降的元代,杨维桢活了75岁,黄缙81岁,王恽87岁,王馨92岁才寿终正寝。明清两代书法家中的长寿者更多。明代的董其昌、文嘉、沈周皆享年83岁,文征明至90岁高寿方驾鹤仙逝。清代的包世臣81岁,朱耷82岁,刘墉86岁,梁同书可谓其中寿星享年93岁。现当代书法家中高寿者更是不胜枚举,沙孟海、赵朴初、董寿平、萧娴、于安澜等享年都在90岁以上。以上所举并非都是巧合,他们之所以长寿,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仅仅归功于书法。然而不容否认,练习书法,怡心养性,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确大有裨益。     前苏联著名的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紧张是颗定时炸弹”。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异常加快,常常使人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而这种状态就会破坏人内在系统的动态平衡,影响人的心、脑,甚至危机生命。长期紧张不利于身心健康,而闲散又何尝不是腐蚀生命的毒剂。特别是年老退休的人,在目前的社会制度下,老有所养,在物质生活方面有所依靠,又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若终日无所适从,这同样不利于身心的健康。而练习书法是动静结合的运动,动静结合、一张一弛是健康的必须条件。一个人光动不静不行,光静不动更不行。所以练习书法一方面能使人从紧张中轻松起来,另一方面又使人能从闲散中充实起来,从而起到调节生活节奏以及内在系统平衡的作用。 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指出:“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他这里所说的“气”主要是指精神气、灵气,本就兼含精神与物质,能使生理机能调畅,手、腕、臂、身谐调,使呼吸、血液循环、脑神经谐调,整个运动过程都在生理、精神谐调一致中进行。也就是说,若有某种心理性的或病理性的疾病,并因这些疾病使自己心理或生理失调,则写字有使失调的机制渐趋和谐之功能。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曾说,落笔前“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口不出言,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法讲求调息、呼吸、练气,故作书者必须静心养气,运笔之前应调节情绪,抒发心怀,排除杂念,以便能集中精力进行书写(这尤其适用于篆、隶、楷这几种相对属于静态的字体)。从这一角度来看,书法与“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宗门武库》)的佛家禅定功夫并无二致,又与讲究调息、凝神入静、以意导气,通过养气来调动人体内的本能力量的气功如出一辙。如按照周星莲所说的写字“先须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按这种方法去做,“自然之气机”便流行体内,精神与生理机制谐调,真进入这般境界,这又何异于当代流行的“心理疗法”。     清代学者毛庆臻曾说:“古人作书无论行、楷、草、隶……。故能章法浑成神明贯注,令观者兴会飙举,精力陡健,不待搦管而思结构之密,昔贤所以有‘特健药’之喻也。”自唐宋以来,有些文人用“特健药”来赞赏书法中的精品,以示其对人的健康作用胜过名贵药物。这其实也是优秀的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人之心理的一种有益的调节作用。南宋大诗人陆放翁用亲身体会印证了这种观点,他在看到了人称“梅妻鹤子”的林逋的书法作品时说:“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其意是说,欣赏一副书法作品,能够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有利于身心健康。看来,把书法精品比为“特健药”实不为过。 由此可见,练习书法,不但使身体得到锻炼,而且使中枢神经经常有美的信息储存于脑际,将力量送到笔端,倾注于纸上,心灵也得到净化。书法作品及书法活动可以起到养性怡心,使大脑得到积极休息的效果,既可自娱,又可娱人。如能持之以恒,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又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缘何书法家长寿?因为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节情绪 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可见,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说书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陶冶情操 汉文化源远流长。古籍记载仓颉造字,虽是传说,但字与书体的形态反映了造字者对事物的艺术构思和精神情感的寄托。唐·虞世南《书髓》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而成形。”篆书形态古雅、质朴;隶书圆浑、秀美;楷书严谨、鲜明;行书洒脱、烂漫;草书飘逸、奔放。它们尽管风格各异,但都表现出节奏化了的自然美。其正如《淮南子》中说的“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都使人感到美的享受。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练习书法无疑能陶冶人的情操,赋予生命积极向上的活力,使人在艺术、眼界、胸襟、修养、气质上都得到升华。当你书写时产生的快感、创作时产生的欢愉、作品发表或展出时得到的回报,种种美的信息,会刺激大脑分泌良性物质,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抗病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形神共养 书法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形为神之宅”。形体的养护在于动,动以养形。执笔时,指实、掌虚、腕平的姿势;书写中悬腕、悬肘,不断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的运动,不但调节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经,而且使指、臂、肩、背、腰、腿部也得到运动,而这种运动是舒缓的、非剧烈的;是适度的,非超常的。书法体现的这种适度运动,贯穿了“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内涵。 “神为形之主”,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主张:“养静为摄生首务”。静以养神,养神则保形。习书法时全神贯注,人的思想纯静、恬淡、少欲,心神不被外界事物所扰动,在追名逐利的风潮面前,甘于清贫,恪守寂寞,使体内阴阳平衡,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延缓细胞的分裂周期,体内气血在最低限度内变化,代谢相对缓慢。书法能养神,养神能练意,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心理对于生理的干扰,使一切杂念全抛之九霄云外,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其作用不亚于练气功、打太极拳。练习书法,形神共养,使书家形神一体,心身统一,从而健康长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