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牵手岁月 稳渡世海.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829902 上传时间:2025-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牵手岁月 稳渡世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牵手岁月 稳渡世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牵手岁月 稳渡世海 ——对初中教材中鲁迅先生几篇文章的解读探究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进行鲁迅先生文章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投入精力和热情最多的。我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发现对先生文章的解读存有不足之处,大都显得有些片面或想当然。据此,我试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等几篇文章的主题作简单的分析解读,试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鲁迅先生文章的多义性。 鲁迅先生的文章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因其意义的丰富而带来解读上的多义性特征,解读的结果更是异彩纷呈。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一课的最后练习中便提供了其主题的三种版本。除此之外,还有“因果报应说”“封建迷信说”等。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主题,历来也有多种解读的版本,有“批判封建迷信说”,有“同情劳动妇女说”,有“批判封建教育说”,有“追忆童年岁月说”等。 《藤野先生》一文的主题,历来是两种主流观点在打仗——“表达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表达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社戏》一文的主题,也有多种解读版本,有“对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颂扬”式解读,有“对都市人冷漠心态”式解读,有 “对逝去的童年生活追忆”式解读,有 “歌颂民风淳朴”式解读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人们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解读是各种各样。其实如何呢? 二、 解读方法的缺失,导致理解上的混乱。 实际上,以上解读的结论,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思考,便不难发现,这些解读存在着一个方法上的问题——窥一斑要见全貌,脱离了先生写作时的心境、经历和写文章的目的。解读者只片面地抓住文本中的某一个方面,然后揉进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解读,得出某某种思想、某某种主题,其结果是背离了先生作文的初衷。 如《从百草园三味书屋》一文,看看“百草园”的生活,得出热爱自然的结论;看看“三味书屋”生活的,得出“批判封建教育”的结论。 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抓住“长毛故事”的,便说此文是“批评阿长的愚昧”;抓住“买《山海经》一书”的,则说是“歌颂阿长的善良”,抓住“阿长告密”一节的,则认为是说“阿长缺乏真诚”等。 以上现象,不难看出,有诸多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有误解、曲解现象的发生。究其原因是解读方法的缺失导致的。因而,正确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据实情,不孤立,不想当然地解读文本。 所谓“据实情”,是指解读文本思想情感信息的重要原则——不能脱离作者创作文本时和创作文本之前的生活经历、生活时空,不能以解读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去套解文本,去异化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以解读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去套解文本是不可取的,其套解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解读者的思想、生活经历与文本内容较为一致,这大致可以有一正确结果;一种是解读者的思想、生活经历与文本相差甚远,甚至毫无关联,则解读的结果很难体现文本的实质。 所谓“不孤立”,是指解读作品主题要统观全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地解读文本,其解读的结果自然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曲解。 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正确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凡做事总要有个目的,做事者心里总要有个想法,写文章恐怕更是如此。因此,解读文本时,对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可不察。 综上所述,要正确解读文本,我们要熟悉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时的背景、环境、心境,需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需全面而非片面地看待文本。 四、正确方法下的重新解读。 下面,我就采用紧密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时空进行较为合理地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等几篇文章的主题。 先看前三篇,它们均选自《朝花夕拾》,若要解读,则要看作者先前的经历和写《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时的心境。作者的经历,我们早耳熟能详,掠去不表,故只看作者写这些文章的心境。我们不妨摘引《朝花夕拾》小引中的几段作一下分析。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得不容易。作者是这种离奇,心里是这种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看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豆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他们也许要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从选文中,我们很明确地知道了鲁迅先生写《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时现实生活的“无聊”,心中的“芜杂”,而眼前的“无聊”“芜杂”,恰又勾起了“屡次忆起儿时”“故乡”中的种种生活来——这些充满了魔力的生活——“他们也需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故土的生活点点地闪烁着金色的迷幻的色彩,是心中“芜杂”的鲁迅先生越发不能忘却。这是劳累的心回归其精神家园的最佳形式,这是漂泊了半世的先生寻求心灵一隅的安宁、安慰、安抚。故乡是心灵的港湾,故乡是一根牵系着空中飘飞的风筝的线。先生虽则刚强,但人性中的心灵安抚是谁都需要的,于是《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三篇文章就负载起了安抚心灵的任务,于是写作的目的是“心灵安抚”,写作时的心境是现实生活的“无聊”“芜杂”就显而易见了。 于是,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我们不能再单纯地解读为“热爱自然”啊,“表现儿童天性”啊,“批判封建教育”啊,等等。正确全面的解读应是:几十年后,鲁迅先生回忆他当年的那段生活(虽则有的当初并不是那么美好,如三味书屋中问“怪哉虫”遭白眼,读的书枯燥乏味,每日功课单调单调),那由于时空及现实生活的“无聊”“杂芜”而产生的美的生活就自然和谐统一的流淌在先生的笔下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神秘,充满无限的乡思和无限的心灵向往。这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情感体验——于是,“百草园”“美女蛇”“三味书屋”和“先生读书”的神情、课堂上的“游戏”、那“三大本”“绣像”,都一起向我们走来,一起撩拨着先生的心,撩拨着读者的心。结尾念及“绣像”的“这东西恐怕早已没有了吧”一句,不是明显地绣着先生对那段儿时岁月的无限眷恋吗?文中忆及的一切,在先生的心中都是美好的,令人神往的,美与丑的界限完全模糊了——寿先生的铁戒尺和大声的训斥都笼着一层岁月流逝的温馨与美好,神圣和可爱。因此,本文的主旨是:在回忆那段幸福无忧的儿时生活的情景中寄予了先生对逝去的时光的深深眷顾,对儿时岁月的无限向往,对“无聊”“杂芜”的现实心境的安慰,抒发着“都市人浓重的乡愁”。实际上,前面所引的那多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是把先生用来寄寓自己思想情感的载体当成了文章的核心,当成了文章的写作目的,把个体的载体当成了文本——脱离了先生写文章时的生活实际、写作心境及写作目的而产生的错觉——于是,得出错误的解读结果,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所写的人、事,在时间上应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很近,应同属于鲁迅先生的少年时代,因而本文的主题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较为一致。鲁迅先生通过长妈妈诸多繁琐之极的规矩、不雅的睡相及新年的福橘、长毛的故事,通过阿长买《山海经》,反证着眼前现实世界的冷漠、沉重,驱除着心中的“无聊”“芜杂”。因而,少年时代对阿长的诸多不满就变成了一种幸福的回忆,旧时的记忆,投影在现实世界的底板上,尤其显得珍贵。于是,《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仍是一篇怀旧的文章传达着鲁迅先生对逝去的岁月、逝去的人和生活经历无限眷顾的思想感情。 《藤野先生》一文的主题,其实也不难定位,文章表现的是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的一段生活,仍为怀旧。若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心境志趣,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弱国子民远涉日本,在军国主义思潮泛滥下的日本的所见所闻自然很敏感地触动着作者的民族情感、弱国情结,藤野先生的照顾及真诚的帮助自然会在鲁迅先生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而,本文的主旨应是既抒发爱国情怀,又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因为这两种感情是那一个时期生活的主轴,二者相生相存,没有必要把二者剥离开,做庸人自扰的无聊游戏,这是尊重文本,尊重先生生活的分析解读。 至于《社戏》,只要读了全文的人就很明白鲁迅先生写“我”在北京戏院两次看京剧时的狼狈、无奈、沮丧,那是为“我”儿时到赵庄看“社戏”所作的铺垫对比。两处看戏,一个在大城市,一个在江南偏僻的小渔村;一个在大剧院,一个在月光下河面的船上;一个是“盖叫天”大明星的表演,一个是江浙乡间最普通的演员的戏;一个唱的是国粹——京剧,一个唱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一个是锣鼓喧天、震耳欲聋的“繁器”,一个是水乡优美月光下的轻歌;一个是生疏地独自一人走进戏院,遭人白眼,一个是在众伙伴的陪伴下幸福地前往,受人关爱;一个是仓皇逃出戏院独自走在北京大街上的孤寂,一个是归途中众伙伴月光下偷吃罗汉果的美妙刺激……一句话,作者使人心灵冷寂、隔膜、沉重、无助,后者使人心灵温暖、相通、轻松、友爱。这样看来,《社戏》一文的主旨就不能片面浮浅地解读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对“民风淳朴的歌颂”等,它表达的是一种“都市人浓重的乡愁”,是作者在为那时心灵流浪的知识分子所建的一个心灵的避风港——当然更是为自己。 综上所述,全面地看待文本,全面地理解作者的生活心境,是解读文本主旨的正确之途。 个中原因是:生活牵着每一个人的手,渡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世事之海,而每一个人又有其独特的感受,独特的心灵呼唤。解读就是要解读出那独特的感受,独特的心灵呼唤——这当然不能想当然地片面地去解读了。 我们一道:牵起生活的手,稳渡世事的海。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