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难忘九一八》课件设计说明
宜城市讴乐中学 杜红艳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展示。《难忘九一八》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课文内容凸显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中国共产党在国难当头之际显现出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的极好内容。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目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归纳等能力。3、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及爱国热情,勿忘国耻。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所以,在讲授新课前,我向学生展示了上述教学目标。
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我设计了相关内容表格,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阅读、复述九一八事变,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动脑筋: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设计此问,是运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日本蓄意侵略中国的认识。此举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四、分组讨论: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设置此问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联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在大敌当前、国难当头之际,蒋介石却从其阶级利益出发,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从而激起学生对蒋介石卖国政策的愤恨。
五、东北三省沦亡图和日军在东北犯下滔天罪行图片。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六、华北危急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明确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七、张学良、杨虎城图片。西安事变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他们这一爱国壮举震惊了中外。为了加深学生对张、杨二人以及西安事变的认识,我向学生展示了此图片。
八、讨论: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为什么“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此问题采用学生合作讨论法,一方面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背景,从而认识到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是在中华民族危机时刻的爱国举动,他们是伟大的爱国者。
九、各抒己见: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是杀,还是放? 活动与探究: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这两个问题。通过回答,一方面突出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以及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因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极为重要。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学生对它的理解和掌握,我设置了这一环节。
十一、课堂小结:一是通过板书设计,二是通过历史歌谣。板书设计采取知识结构式的图示法,直观形象,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清楚明了。再通过一首朗朗上口的历史歌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同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十二、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检验学生对当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及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也为了检验自己备课、上课知识点是否遗漏,重难点讲解是否到位,我设计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题三个大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