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后沽中学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制讲座
主讲人:廉华彬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不小的进步,然而青少年犯罪却日见增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1.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3.从犯罪年龄段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4.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
5.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二)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疯狂性。
2、突发性。
3、连续性。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7、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
8、 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既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又对涉世不深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