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在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基本研究内容与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得知知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 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或者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特征为: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大脑通过其他媒介(知识经验)来认识客观事物
概括性: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
想象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
心境(mood) 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stress)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情感:
道德感(moral feeling)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美感(aesthetic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
人格(personality):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指人类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个体心理及生理反应稳态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能力: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意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
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活动分三:意识(与语言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接的部分可被自我知觉)、潜意识(个体无法直接感知的一部分心理活动)前意识(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因素也就是意识边界的某些心理内容)
人格结构分:本我(伊的,原我,存在于潜意思深处,最原始)自我(婴儿期由本我产生,与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最重要)超我(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良知,理性,大部分发球意识的)
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反向作用3转换作用4退行5投射6升华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
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心理诊断(psychological diagnosis):
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作出心理方面的判断和鉴别。
作用:1.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2.寻找心理异常的原因
3.对心理异常的程度做出判断
方法: 1.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2.会谈法(interview method)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psychological test)及临床评定量表
心理测验是一种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标准化心理测验
误差来源:(一)施测条件
(二)主试者因素
(三)受试者因素
(四)信度、效度及常模
信度:一种测量工具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一个测量工具能测量出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标准化:工具标准,方法标准。保密性:是心理测验的一条伦理道德标准。客观性:对结果解释要符合受试者实际情况。
心理学测验类型:
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智商 智力的量化单位
1.比率智商:
IQ=(MA/CA)100 式中MA为心理年龄(智力年龄),CA为实际年龄
2.离差智商:(克服了上一种方法受年龄限制的缺点,通用方法)
IQ=100+15(测值-均值)/SD SD为样本成绩的标准差
90项症状自评量表测查处10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和精神质,以及附加因子。
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ior)也称社会适应能力(social competence),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能力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
应激与心理应激的理论
n 心理学界:拉泽鲁斯(Lazarus)应激学说
q 认为心理应激是个体对外界环境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q 特点:侧重应激的刺激方面
应激与心理应激的理论
心理应激系统模型
n 姜乾金等自1987以来,证明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其基本特征(法则)包括:
q 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q 各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q 各因素之间动态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q 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q 个性因素起核心作用
心理应激系统模型定义:
n 心理应激: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因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orders)
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
¡ (一)心身疾病必须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 (二)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遗传和个性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个性特征的人易罹患霜一“靶器官”的心身疾病;
¡ (三)心身疾病通常涉及到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 (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 (五)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起到了扳机作用。
¡ (六)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一原发性高血压
¡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1、慢性应激
¡ 2、人格特征
¡ 3、婚姻状况
¡ 4、不良行为
患者的心理反应
起病比较隐匿,病程长;病人刚开始反应是焦虑、慢慢就是忽视。导致严重后果以后就是进一步的焦虑。
¡ 高血压的综合心理社会干预—是基础治疗
人格特征:
¡ 一般认为,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发病产生影响,是因为病人常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疾病,并建立了对特殊应激的反应模式。
¡ 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转归都可能不同。
二冠心病
¡ 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 1、A型行为模式
¡ 2、生活事件
¡ 3、不良行为
对诊断和症状的反应:
悲观——紧张、焦虑以及惊恐
否认——导致疾病的误诊误治
抑郁——增加了死亡机会
¡ 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心理反应
焦虑、否认、抑郁等
¡ 康复期的心理反应
抑郁的病人较多
冠心病与抑郁
¡ 重症抑郁与冠心病的患病和死亡有关
¡ 重性抑郁是心梗患者死亡的独立因素
¡ 抑郁是一种有意义的冠心病的共病
¡ 机制
1、抑郁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2、抑郁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
3、抑郁患者伴有疑兵观念、躯体症状夸大
冠心病的综合干预
¡ 患者教育
¡ 行为指导
¡ 焦虑与抑郁的治疗
(三)糖尿病:尽管糖尿病主要与遗传有关,但是生活方式应激事件在其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 心理应激—正常人显示糖尿病的症状,应激消除反应消除
¡ 糖尿病人在应激情况下(药物和饮食不变)-病情加重
¡ 糖尿病性人格:被动、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等
¡ 消化性溃疡
¡ 1、人格特征:
¡ 以前认为保守、依赖、自我抑制是起人格特质,但是现在发现其他人格特质的人也发生
¡ 2、生活事件和心理应激
(四)支气管哮喘:心理因素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支气管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增加气流阻力。这种体液免疫反应,是心理因素和肾上腺一受体功能障碍降低引起的。
(五)消化性溃疡 六溃疡性结肠炎 七经前期紧张综合症
正常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是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异常心理活动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自杀行为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相互作用的结果。
动机:1、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通过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得不到的东西2、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牺牲自己。3自我惩罚。4、追求完美,通过自杀达到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满。5、呼救求助,通到困难时通过自杀向外界寻求帮助与同情。
定义: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
自杀干预要点:真诚的关心,初步接触,直接询问,寻找自杀的原因,分析致命危险程度,分析其支持的资源,自杀危机与入院干预。
人格障碍:不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缺少起病、发展过程转归等为疾病所具有的特征;不符合医学所规定的疾病定义;处理方法也不属于医学的范畴;人格偏离正常的强度远超过一般人的范围;可导致个体社会功能下降或个体感到精神痛苦。18岁以前出现的人格偏离,不诊断为人格障碍
正常人格 人格偏移 人格障碍
定义:如果一个人以前行为正常,以后产生了异常行为,他被认为有病。
如果他的行为以往和现在一样反常,他被认为可能有人格障碍。
分为: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性、反社会性、冲动性、表演性(癔症性)强迫性、焦虑性、依赖性等
心理干预
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者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与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原则:信赖性、整体性、发展性、个性化、中立性、保密性。
认知治疗是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治疗方法体系,它是以矫正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识,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治疗
方法:理性情绪治疗:一,心理诊断二领悟三修通四再教育。、
森田疗法:原则:1、“顺其自然”的治疗原则;2、“为所当为”的原则
分期:一,绝对卧床期二轻作业期三重作业期四恢复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