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秦始皇兵马俑群雕.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829594 上传时间:2025-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始皇兵马俑群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秦始皇兵马俑群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始皇兵马俑群雕 陶制群雕,秦朝制作,出土于陕西临潼。 俑,是我国古代墓葬中摹仿人形而制作的一种随葬品,最早起源于东周,在秦汉和唐代最为盛行,其中陶俑的数量最多,艺术价值也最高。由于俑是代替活人殉葬的陪葬品,而早期的殉葬者都是社会下层人物,俑的形象无疑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体现了时代的风格,并具有创作自由,生动活泼等特点。它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古代雕塑区别于西洋雕塑的一个重要类型。举世闻名的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数以千计的陶俑就是这种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整个秦始皇兵马俑坑占地面积达二万多平方米,其中以一号坑最为壮观。这一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5公里处,占地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在青砖铺底的地面上排列着面向东方的陶俑和陶马多达六千余件,组成了一个由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严整方阵。二号俑坑面积也达一万多平方米,有兵马俑一千多件,是由战车、骑兵、弩兵和步兵等兵种组成的混合阵容;三号俑坑面积约520平方米,有战车一乘,武士俑68个;二号和三号坑中间还有一条面积近五百平方米但没有放置陶俑的坑。这四个坑的位置完全符合古代兵书的布阵原则,布局严谨而完整,场面恢宏壮观,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中国统一后秦王朝强大武力的象征,也是当时生机勃勃的时代特征的完美体现。   然而,这数以千计的大型陶俑,不仅在宏大的气势上给人以深刻印象,而且还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达到了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高峰,表现出极高的写实技巧。这些陶俑一般高约1.80米,最矮的也有1.75米,高的则达2米。它们几乎包括了各个等级和兵种的古代军人,从容貌到服饰上都不相同,形象极其生动自然,并且体现出因地域不同而具有的生理面貌上的细微差别和人物丰富的性格特点,同时,这些多样的容貌和性格,又都融合在全军庞大雄壮的气势之中,形成了高度的统一感。阵营中的陶马则以其矫健的肢体和警觉的神态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塑家对动物塑造的高超技术和深厚的工艺传统。从散落在周围的腐烂的木头和青铜遗迹来看,所有这些陶俑原本都装备了实战中使用的矛、戈、剑和弓弩等兵器。可以想象,陶俑刚完成时那刀枪林立、全副武装的庞大阵营该是何等的辉煌和壮观啊! 象这种规模巨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等多方面都有很高水平的雕塑艺术,不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无愧于“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 陶马 陶制,长203厘米,高172厘米,秦俑,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坑。 秦代,战马在作战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牵引战车和骑兵都需要优秀的马匹。据说,当时秦朝的战马在飞跑中一步可以跨出两丈多远,如此彪悍的骏马在秦国剿灭群雄的战争中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马的形象在当时的艺术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俑坑中出土的陶马就是这种形体骏美,健壮且善于奔跑、勇于冲锋陷阵的战马形象的表现。 这些陶马的身体比例都十分匀称,全身轮廓优美,肌肉富于弹性,骨骼和肌肤都有非常细腻的起伏变化。其中马的头部是艺术家们着力表现之处。虽然它只被概括为几个大的块面,但表情丰富,耳、鼻、口、目都刻划得十分深入。战马的头部是向上抬起的,双目圆睁,鼻孔翕张,微微张开的嘴似乎正在发出嘶鸣。它们好象正处于警觉的战备状态之中,体内积蓄着无穷的力量,一旦听到号令,就会立即腾跃而起,冲向敌营。骏马头顶那披散的鬃绺,更增加了整个作品的动态。   这些陶马和那数千个整装待发的陶俑将士们一样,都蕴含了昂扬奋发的战斗热情和无比充沛的精力。这正是秦王朝强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跪射武士俑 陶制,高130厘米,秦俑,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一号兵马俑坑。 秦始皇兵马俑中的武士俑兵种繁多,等级分明,阵容整齐,体现了秦朝军队的严谨编制和强大武力。用来组成严整阵容的兵马俑,服饰装备都是严格按照等级、兵种而定制的;人物姿态、动作也有一定规范。它们面部表情都显得庄严肃穆,如同是活生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行将出征或是接收检阅的武装部队。士兵俑包括了骑兵俑、步兵俑和射手俑等,《跪射武士俑》就是其中射手俑形象的典型代表。 这件作品中的陶俑为跪射姿势,束发并挽成偏斜的发髻。他身披铠甲,右膝着地,左膝弯曲下蹲,右手握弓,左手向右作扶持姿势。出土时陶俑的旁边还有腐朽的木弓遗迹和铜簇等兵器,说明武士俑原来持有实战中应用的弓箭作为武器。这个士兵俑面部表情严肃,身体的动作体现出他机警的心理,似乎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整个作品人物面目清晰,形象生动,身体结构准确,动作自然,充满了内在的动力,是当时弓弩手形象的生动写照,体现了秦朝雕塑家们高超的雕刻技艺。 将军俑   陶制,高197厘米,秦俑,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   秦始皇的兵马俑分步兵俑和骑兵俑两个主要兵种,每个兵种又有士兵、军吏和将军的区别。这些雕像虽然都是类型化的人物,但并不千篇一律,几乎每一件陶俑都有其典型的性格特征。以将军俑为例,秦朝的雕塑家们不仅塑造了不同的外形特征,而且还创造了不同的个性和气质。有的聪慧机敏,血气方刚,有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还有的老成持重,遇事不惊……雕塑家们在艺术上的处理是如此得出色,以至于我们感觉到他们距离自己并不遥远,都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这件《将军俑》就是很好的例子。   雕像中的将军身材高大,前庭饱满,二目炯炯有神。他头戴燕尾长冠,身披战袍,胸前覆有铠甲,双手相握置于腹前,或许左手本来还按着什么武器。他的神态刚毅自然,沉稳平静,表现出身经百战,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百倍信心,是当时秦朝威镇四海的强大军队中上层武官的真实写照。 铜车马 铜制,高104.2厘米,全长328.4厘米,马高92厘米,总重约1200公斤,创作于秦朝,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 这是1980年冬天在秦始皇陵西侧地下约七米处挖掘出土的两辆大型铜车马之一。这两件作品都为单辕,四马,单御者编制,尺寸约为车马实际大小的二分之一。一号车为伞盖,驭手呈站立姿势;二号车为篷盖,驭手作跪姿。这里介绍的是已经修复的二号车。 这件作品中,车马结构完整,挽具齐全,装饰物和一些小型构件由金银制成,显得异常富丽堂皇。铜车结构十分精密,镂雕成菱形花纹格的车窗启闭自如,金属鞍辔上雕有精美的花纹装饰,辔绳婉转灵活。整个车通体彩绘,工艺精湛,气魄恢宏。车上的驭手神情专著,显得老成持重。他戴冠佩剑,衣纹稠叠,十分富有质感。面部被敷以白色,但唇与双颊是粉红的,白色的领子上还绘有朱红色的菱形花纹。四匹铜马都被处理成白色,装饰有大量金银构件,造型基本相同,又在统一中进行了变化。   虽然人和马的塑造未能超越兵马俑的艺术水平,只是更为真实,具体,但这件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反映出秦代工艺制作的高超水平。同时,它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