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毕淑敏散文中的医生视角
指导老师:李永新 学员:丁秀华
摘要:当代作家毕淑敏,其医生,作家,心理学等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她所关注的社会以及叙事手段都渗透着浓浓的医者意识。独特的白色意象、心理的救赎、生与死的思考探索始终贯穿她的作品。用自己独特医生视角和生命感悟,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开出了许多有益的良方。
关键词:毕淑敏 白色意象 心理救赎
毕淑敏曾是军医,20多年从医生涯对毕淑敏而言无疑是重要的,在她迄今为止的许多篇主要作品中,很多以医生、医院为写作对象,她的创作更喜欢从医生视角出发,在她的眼里一个真正的医生更懂得生命的珍贵,她的大多数作品均以关注生命为内涵,生活经历和医生职业对她作品主题的确立影响深刻。当今文坛上,她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作家,她冷静的并且极富热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毕淑敏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呈现出对生命价值的追问,而这种追问同时也奠定医生视角的厚实基座。作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三位一体的实力派女作家的毕淑敏,她具有作家与医生的双重视角,善于透视肉体与灵魂的独特目光,与其他作家相比,她的勇气胸怀和悲悯里蕴含着一种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毕淑敏独特的白色意象
毕淑敏在意象方面的医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作者对白色的情有独钟。 白是主观的联想,生命是客观的真实。对白的崇拜,起源于对生命的挚爱。作者生活的本真世界本来就是以白色为主的,昆仑山上常年不化的白雪,日日穿在身上的白色工作服,医生开处方用的白色纸笺,病人吃的白色药片,耳濡目染,慢慢就幻化成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白色情结,反映到作品中就是对白色物象的偏好与赞誉,“在毕淑敏的作品中,白色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具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味。这种意象的选择使毕淑敏的作品洋溢着一种内在的生机。白色激发着毕淑敏的创作灵感,她的思绪在白色中无拘无束、纵横驰骋;白色是毕淑敏内心蛰伏的不了情愫,映照出她独特的气质和性格,从白色中我们看到坚毅、刚强、庄严、伟大,感受到温馨、素朴、洁净、纯正;白色是毕淑敏作品中的炫目亮点,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使读者从中获得强烈的艺术享受”这段描述虽有夸大之嫌,但毕淑敏钟情于白色倒是事实,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白色也是事实。毕淑敏钟情于白色源于她对医生工作的热爱和对医学事业的膜拜,“白色美而不妖,露出隐隐的寒意,从象征的意味上安抚了人类焦躁的心灵”。所以她喜欢医生洁白的工作服,“做医生的,就该终生穿着白的工作服,永远一尘不染。每逢钻进白衣,就进入了一个特定的角色,需忘我,需认真,需冷静如秋水,需严谨如丝丝入扣的卡尺”
《医生提笔》她钟爱医院里的处方笺:“我喜欢那种洁白如雪半透明却很柔韧的处方笺。它像一张上好的宣纸,能激起医生画家般的创作美感。当然,医生真正的技艺要来自博大的知识和广袤的爱心。但处方是将医家的智慧运至病家的不懈的小船。那船该是坚固而美丽的。毕淑敏将处方比喻成风筝线,它一头系着病人的安危,一头系着医生的胆识。处方像阿拉伯魔毯,处方像观音菩萨的净瓶,洒出甘露,收复病魔,处方是祛除病邪的咒语、处方是医生智慧的物化…显示了毕淑敏对医生、对生命有透彻的体验,胸怀着对生命的挚爱,存在着敬畏生命,拯救生命的自觉意识,这便构成了医者最核心的品质,构成了医者仁心。就连朴素的白色药片,她也极尽赞美:“我还是更喜欢白白净净本本分分的普通药片,觉得它们像清纯的女孩。现在药的包装是越来越华丽了,有的精致如金属的工艺品。我想药还是朴素为好。再没有什么比药更需注重内在的质量而不必在意装潢的豪华。面对那些炫人眼目的药品盒,我总想它不是给真正的病人预备的,而是礼品的一种。”
毕淑敏在《走不出白衣》中描述:飘荡的白衣裹去了我整个青年时代和中年的一部分,告别白衣的时候,悲痛欲绝。然而还是要告别,还是要走出。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仍是出于一种基本的医疗道德。白色是医学的颜色,是毕淑敏作品的底色,“我崇尚白色,白色是有灵魂的颜色。医术,是白色的大本营”。白色与她作品中一贯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超越情愫交相辉映,荡涤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也为她的作品蒙上了纯洁的、神圣的以治病救人为终极目标的强烈色彩。
二、对心理疾病的救赎
作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始终保持了一颗明澈如水的“医心”——她通过文学作品疗救着世人的心灵,这也许就是毕淑敏所说的作家应该具有一颗“温暖的良心”的意思吧。无论是作为一个心理师还是作家,毕淑敏毕生所极力完成的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拯救心灵。
《走出黑暗巷道》说的是一个幼年被强暴的无辜女孩,“觉得自己很不纯净,走到哪里都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味道…她断定世界上的人,都有比猎狗还敏锐的鼻子,都能侦察出这股味道。”为了成全这个越来越皱缩的女孩的愿望,全家离开了祖辈的故居,远走他乡。这个仍然成天洗澡、有着洁癖的女孩没想到遭遇了她意想不到的爱情,一个小伙子爱上了她。正在庆幸之余,意外出现了,“从她原先的小镇,来了一个新生。无论她装出怎样的健忘,那个女孩还是认出了她…,没有多久,关于她幼年时代的故事,就在学校流传开来。”事情急转直下,小伙子表示即使传闻是真的,他也照样爱她,但他们要教训一下那个饶舌的女孩,于是为“捍卫”幸福,一个血腥的画面诞生了,“没想到人怎么那么不经掐,好像一朵小喇叭花,没怎么使劲,就断了。再也接不上了。”作家说出这个故事,是想与每个人分享:“重新揭开记忆疗治,是一件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宁可自欺欺人地糊涂着,不愿意清醒地焚毁自己的心理垃圾…我们要关怀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护它、医治它、强壮它,而不是压迫它、掩盖它、蒙蔽它。只有正视伤痛,我们的心,才会清醒有力地博动。”从这故事中我们可看出她潜心经营的心理散文,是源于她对生命的热爱,源于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疾患始终困扰着人类。人们如果“不愿清醒地焚毁自己的心理垃圾”,“那些鬼祟也许会在某一个意想不到的瞬间,幻化成形,牵引我们步入歧途。”《走出黑暗巷道》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忧患意识而促使她创作的心理散文。
《优点零》讲述一位儿童心理研究者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结果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零。作家沉重地透视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沉重地透视这一“病症”造成的危害:“看不到自身优点的人,必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他们的谦恭,可能是高度自卑下的懦弱。他们的服从,可能掩饰着深刻的妒忌和反叛。他们的忍让,可能埋藏着刻毒的怨恨。他们的赞美,可能表里不一,信口雌黄,”而“愿望是人生强大的动力之一,假若人类丧失愿望,世界就在那一瞬停止。”这个看似简单的测试,却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我价值观.每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如果成人爱他,他也会觉得自己就是最可爱的,他会感觉自己就是天地间的宝贝.如果成人粗暴地打击他,奚落他,嘲讽他,那他也就无从发现自己的优点,只会从成人的指责中越来越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意志不坚强的孩子就会因此而萎靡下来,从此一蹶不振。.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用全身心的爱去悉心照料,温柔呵护。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难道不是吗?当你静心去看每一个孩子,你不难发现,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常常会有让你惊喜的创意;那几个成绩平平的孩子却是满怀爱心的小天使;那些看起来邋遢的孩子却是班级里最爱劳动的一群;那几个沉默内向的孩子也会默默地为班集体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你能静下心来,用满腔的爱去重新审视眼前的这些孩子时,每一个孩子都会带着他闪光的一面重现在你面前,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待放的花朵,只有用爱才能聆听到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小草没有花儿香,花儿没有小草绿。让我们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吧,让他们理想的羽翼更丰满!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揭示了儿童成长的动力,“优点和愿望,是孩子们的双腿。”希望有一天看到孩子们在表格上填写“优点多多,愿望无限”。
《拒绝分裂》 一个女生,来自小地方,为了表示自己的先锋和前卫,在男友的一再要求下,和他同居了。后来,男友有了新欢抛弃了她。女孩买了硫酸,准备报复男孩,处于矛盾之中,来找毕淑敏求助。毕淑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由于女孩子的人格分裂。在同居的时候崇尚“解放”,蔑视传统的规则。在被抛弃的时候,又祭起古老的道德。毕老师告诉女孩子,“既然选择做一个先锋的女生, 对无爱的男友, 通常并不选择毁容。”“既然无比珍视贞操,就要千万守好。不要被花言巧语迷惑,假手他人保管。”毕淑敏把文学创作当做改变民族精神的手段,努力寻找并去除民族劣根性的精神毒瘤,进行灵魂的救赎。通过文学创作,毕淑敏将医者的情怀和作家的审美意识整合起来,为生命和脆弱心灵开出了一剂剂良方,也体现了作家坚守责任和痴情奉献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悲悯情怀与救渎意识,彰显着对生命的挚爱与思考。
三、对“生与死”的思考
九死一生的昆仑军旅经历,20年从医生涯中对生死的亲历见证,使得毕淑敏彻悟人生意义的核心——如何善待每人仅有一次的生命。这种善待决不是苟且偷生,贪图享乐,而是更加积极地为生命的发展做贡献。毕淑敏作品中对于心灵、幸福、爱的关注,所表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而这种生命意识本质上源于一种经验性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毕淑敏通过她的创作,已经出色实现了“与生命对话”的初衷。毕淑敏说: 我是个对死亡非常敏感的人。也许是因为几乎还是个少年, 就到了藏北高原, 那里严酷的自然条件, 高寒缺氧咫风战争……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了死亡。也许是因为我当了很多年的医生, 我看到了太多死亡, 许多医生学会了把自己的心厚厚地包裹起来, 以抗拒死亡的撞击, 但是我做不到。从事医学工作20年的人生经历始终没有间断对人生的关注, 正是由于这种生活经历才会培养出她细腻的情感, 才能在常人看来是平淡无奇的社会生活中, 挖掘出蕴涵着生命底蕴的特质。《信使》中那个戍边多年、白发苍苍的老医生,总是能够预测出军邮车到达的时间,并且准确地告诉新兵,几个月才能收到回信。终于轮到他探望家人了,他为大家带走了整整一旅行包的信件,然而那些信却跟随老医生一去再没有踪影。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间化为青烟。死在高原是很平常的,频繁的死亡使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 随时都可能化为一缕青烟,让读者在感伤的同时也为老人的精神深深感动。
从医的工作经历与昆仑山的宽广厚朴构成了她对生命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对人间的真善美、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都融进了作家的笔端。《写下你的墓志铭》足以体现作家对待人生的冷静与周全,之所以要向年轻的大学生们讲到死亡,要他们写下自己的墓志铭,是因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直到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宝贵,对光阴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摒弃和鞭达,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的多”。正如王蒙所言,毕淑敏是太正常、太善良、甚至是太听话了。当了作家的毕淑敏也没有忘记救治病人,只不过与用手术刀救治人的身体不同的是,她用笔救治的是人的灵魂,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所以就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静乃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
毕淑敏的文章一直关注着人的生命、死亡及人很复杂的内心世界。她笔下的“死亡”超越恐怖, 成为人类在走向终极时那一刹那对真、对善的渴求, 以及灵魂的升华。在作品中,她想要告诉大家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然要面临的结局,它是我们成长的最后阶段。“我们现在已经很关注人生,可是人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作为人,关注整个生命的过程,特别是它的终结,是一种文明。”毕淑敏用秋天渐淡渐远的凄凉来比喻人生的最后阶段。“那个时候人是非常无力的、衰弱的。如果这个过程中我们赋予关怀,使一个人可以无所畏惧、从容、安详地面对它,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我想人生因此而圆满。《让死亡回归家庭》无疑是其死亡意识浓厚的一部力作。我们这个民族喜欢礼赞“生”而回避“死”,毕淑敏把视角投向普通人的死亡,她坦然的讨论人们最后的归宿问题,她谴责现代人把死亡的归宿选在医院,因为人们试图将对死亡的恐怖转嫁到医院,然而临终人们渴求的是家的温暖。毕淑敏在临终医院的体验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将死之人呢?毕淑敏通过布朗女士的口表达了她对生命消逝的一种达观的认识:衰老后的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人们并不觉得成熟的麦子变得枯黄,然后倒伏在地,是多么恐怖和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是大自然的必然。旧的麦秸不回归土地,就没有新的麦株的繁荣…她认为“生命是一条无尽的链条,在太阳下闪烁的那截是生,隐没在无边黑暗中的就是死。我们应该学会正视死亡,乐观的面对死亡。”毕淑敏充分把医学视角关注的死亡结果与文学叙述中关注的死亡过程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并以医生的视角告诉人们死亡是每个人必然面临的结果,而对死亡学会做到放松,最后从容笑对死亡,这也许才是毕淑敏最想要让读者领会的吧。
“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这是王蒙对毕淑敏的赞誉。不仅因为她当过医生,还是个好医生,更因为她当了作家后,依然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和清澈如水的医心。毕淑敏是位勤于思索、善于发现的作家。她以独特的审美经验、文化心理和思想修养, 全身心地探究、追寻、叩问人类命运的终极问题。她的作品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这位集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三位一体的女作家,在创作中习惯从医生的视角中去观察世界,解释人生,在其文字中自然流露对生存价值的追问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她教给我们爱,同时教给我们理性,面对残酷的世界阴暗面与不可理喻的社会黑暗角,我们应当怎么样的调整自我的心理,正确的看待一切,走向光明与灿烂。累了、倦了、厌了,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找到合理的途径,给心灵放个假。我们都是可以的,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未来的。毕淑敏教给我们勇敢,赋予我们理性,她的文章所描摹和传达的意境、思想总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和惊愕感, 使读者在感慨之余重新审视自己, 感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毕淑敏:《风不能把阳光打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毕淑敏:《毕淑敏散文》,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版
3、毕淑敏:《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学林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毕淑敏:《西藏,面冰十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版
5、马闪闪:<<浅析毕淑敏人生经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鸡西大学学报,2011:
联系地址: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水木阳光18栋504 邮编: 212016 电话:1365528040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