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余华作品人物和思想初探.docx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828069 上传时间:2025-03-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华作品人物和思想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余华作品人物和思想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华作品人物和思想初探 从小说和电影《活着》谈起 摘要:一年前读余华的《活着》,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主人公福贵也成为我最喜爱的作品人物之一,可以说福贵二字浓缩了徐家对儿子的全部希望,大富大贵,寄托了乡土人家的最高人生期许。然而福贵却是一个倒霉透顶,经历人间多次大悲大难的人,他亲历了一家四代所有人的死亡,可他却一次次的在死亡的边缘上无怨无悔的活着,这或许只能用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来解释。福贵为什么如此坚强的活着?小说与电影有着怎样的异同?让我们走进余华,探求《活着》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福贵;活着;余华 一:余华生平及《活着》创作背景 余华生平简单,1960年4月3 日生于浙江杭州,1962年全家随父亲迁至海盐县。1967年上小学,1972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1977年高考落榜后到卫生学校学习一年,1978年被分配到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0年开始学习写作,1983年发表小说,同年12月调入县文化馆。1987年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半年,1988年9月进入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1989年调入嘉兴市文联,1993年辞职,定居北京,成为自由职业作家至今。 细看余华的简介,他的经历既不复杂丰富,也似乎没经受过什么磨难,然而他却在1992年写出了经典性的长篇小说《活着》。对此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余华身上有一种灵性,有一种写作的天赋。另外与时代也有关系,余华的读书阶段不幸被文化浩劫的年代所侵害,但他却有幸在文学复苏的年代开始了创作。 20世纪80年代是启蒙时代,在拨乱反正、破除迷信、清算极左思潮和极左路线,以倡导思想解放、呼唤现代性并启动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变革中,文化激进主义应运而生,与思想启蒙相互助力且互为表里,成为所有文化思潮中最有力量的一种社会变革思潮。历史的虚无、现实的荒诞、人生的不确定性、生命的无意义等,成为先锋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所以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80年代的作品充满着暴力、死亡、邪恶和宿命。此时的他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而到1992年他写《活着》的时候,正是社会转型、文化思潮转向和启蒙退位时代的开始。余华坦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和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崇高。这里的崇高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余华创作了《活着》。 《活着》是余华文学道路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志性作品,1998年余华因《活着》获得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余华开始走红国际,转而走红国内,使一度寂寞的余华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知名的作家之一 二、《活着》中活着的涵义 余华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他,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这就是《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的过程让他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事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他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这是余华本人对活着涵义的综合描述,后来他又中在《我能否相信自己》作了其他解释。分列如下: 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人的理想、抱负,或者金钱、地位等等,与生命本身是没有联系的,他不仅仅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 活着就是承受苦难并且与苦难并生并存: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泥土和雨水。面对所有的苦难,每个人都应该高兴愉快的尝试克服它。 三、福贵为何死死地活着 余华曾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年轻时的福贵承袭了其父恶劣的遗风,逛妓院,迷恋赌场,最终将家产输的一干二净,父亲被他活活气死。苦难像亲兄弟一样紧紧地伴随着福贵。先是母亲病死,接着宝贝儿子有庆在医院因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由于产后大出血而死,再是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遇难横死,小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一个个亲人离他而去,而他却还活着。有时候我就想福贵为什么如此“赖活”,余华的经典性描述并不能打消我和其他众多读者的疑惑。 在看了电影《活着》之后,我有了其他认识,可以说福贵身边的三个女人为福贵坚强的活下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是他慈善的母亲,一个是他温柔的妻子家珍,一个是他孝顺的女儿凤霞。她们是福贵的人生导师,一次次地把福贵从死亡的边缘上拉回来,用她们的温柔、责任开导福贵,让福贵感受到了生命的责任和意义。当福贵输光了家产之后,父亲呵斥道:“孽子,我要剐了你,阉了你,跺了你这乌龟王八蛋。”此时的母亲和妻子给了他活下去的亲情和勇气。妻子安慰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母亲也劝导他:“人只要活得很高兴,穷也不怕。”在以后的岁月里,他身边的这三个女人总是不断地宽慰他,为了他自己,也为了这个家好好地活着。《活着》向我们展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四、小说与电影的区别 1992年,余华在《收获》发表中篇重要小说《活着》,1994年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余华在原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近5万字,于是就有了12万字的长篇小说《活着》,同年《活着》由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和香港博益出版公司出版,并获《中国时报》1994年10本好书之一,香港博益15本好书之一。电影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考虑的影视作品的特殊性,仍旧做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改动。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点不同。 首先是背景的不同。小说中人物生活的背景是农村,而在电影中,人物始终生存在县城;小说中的福贵后来是一个贫困潦倒的农民,一家人以耕田为生,而电影中的福贵是一个以表演样板戏为生的城市人。作为先锋派作家代表的余华是以写暴力和苦难著称的,余华之所以把人物生活的背景放在农村这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仿佛这样更能衬托出小说中人物的悲惨,而事实也正是这样。饥饿和贫穷是解放前后期农村的象征。而在电影中,张艺谋则把背景放在县城,而福贵的生活也不如小说中的那般悲惨痛苦,虽然生活仍不是很富裕,但至少不用为一日三餐而过多的担忧。同时以表演样板戏为生,也比下地干活轻松许多,虽然儿子有庆和女儿凤霞都不幸死了,但依然无法引起观众情绪上的大变动。当然这或许对导演太过苛求了。 再者是时代特征的表现不同。电影中关于时代特征的表现过于突出,似乎让观众难以接受。50年代的中国,追求快速发展,大跃进盛行,渴望五年之内超越苏联,十年之内超越美国,这点在小说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在农村实行大跃进,把各家各户的铁质物品都没收了去炼钢,农民在享受了一段时间的大食堂的共产主义后,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饥饿。没有粮食吃,就去挖野菜,吃树根。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对大跃进时期政府错误的愤怒,以及对当时农民盲从的悲愤。有着鲁迅弄其不争的思想。 然而在电影中,对于大跃进的提及,却是对领导者的突出表现。“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思想”随处可见。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凤霞与二喜的婚礼也是革命式的。两个人穿着革命服装,在毛主席头像前宣誓、照相,显得特别的别扭和做作。 五、另一部《活着》 读了《活着》之后,再读《许三观卖血记》,发现这是另一部《活着》。两部小说有很多的相同点,首先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普通老百姓在面对困难和厄运时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两部小说都蕴含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知天命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智慧。余华正是凭借这两部小说走向世界,进而走红国内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好评如潮,奠定了余华在国内文学界领先的地位。这两部小说也是余华的至爱,余华曾说:“福贵和许三观是我的两个朋友,我在生活中曾经与他们相遇过,而且以后还会相遇。” 六、余华的文学观 1990年到1995年是余华创作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除了创 作了两部经典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之外,还发表了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说。如《一个地主的死》、《黄昏里的男孩》、《我为什么要结婚》等。正是通过这些作品,余华完成了自我写作的重新定位和调整,特征之一就是余华不仅充分意识到了从纯粹的理性主义向感性主义回归的重要鸿沟,而且还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精神通道。使他在现代性的立场上重新发现了传统文学的内在价值。他说:“事实上,文学的传统从来没有停止过变化,正因为这样,文学才在不断的发展。”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是余华对《活着》的评价,也是《活着》的核心寓体。它是以“地区性的个人体验来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寓言”,这也是人类存在的命运使然,而非主体性的自觉选择,所以受难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也是人类之所以不朽的永恒品质。 回到现实的底层,回到生命的存在,回到悲悯的情怀。这是余华在创作成熟阶段所显示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转变。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体恤情怀的作家,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基质的作家,正是用他的悲悯之力,为那些善良而普通的生命寻找苦难的救赎方式。余华说:“我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感情彻底的表达出来。”余华是这样的作家。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余华作品系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余华作品系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余华:《余华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 5、洪治纲:《余华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6、王达敏:《论余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杜士玮等:《给余华拔牙—盘点余华的“兄弟”店》,同心出版社2006年6月版。 8、洪治纲:《余华小说散论》,《小说评论》1990年第三期。 9、周安华:《论<活着>对悲剧精神的悖离》,《文学评论丛刊》第八卷(2005年)。 10、李鸿:《<祝福>与<活着>复调之研究》,《东疆学刊》2004年第四期。 11、相福庭:《承受生命之轻—余华<活着>解读》,《名作欣赏》2002年第一期。 12、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 论文题目:多重视角下的余华论 作者姓名:崔海港 学 号:1011114142 院系专业: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 联系方式:1378198353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