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厂清水池工程冬期施工方案
1. 概况
根据《**水厂第一标段合同书》的要求,本工程开工日期:2007年8月1日,竣工日期:2007年11月30日,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122天。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目前工期已严重滞后,混凝土主体工程可能延至12月底完成。根据**县的气温资料,11月的平均气温为3.7℃,12月的平均气温为-2.9℃,一般在11月 中旬就进入取暖期。
我方按照2007年10月29日监理签发《批复表(**[2007]批复05号)》文件指示申报清水池工程冬期施工方案。
2.设计及规范要求
2.1根据《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规定,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下或最低气温稳定在-3℃以下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
2.2 混凝土早期允许临界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85%。冬季来临之前及冬季浇筑的混凝土,在其强度低于临界强度前,必须采取保温措施,以防混凝土受冻。
2.4 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在寒冷地区采用蓄热法不应低于5℃,采用暖棚法不应低于3℃。
由于缺乏当地详细气象资料,为确保工程质量特确定冬季施工时间段暂定为:2007年 11月 15日~2008年2月15 日,共计92 天。
3.冬季混凝土施工的部位及方量
按照施工计划安排预计冬期施工时段的混凝土浇筑部位为: 2#水池底板,1#、2#水池的全部池壁、池顶、立柱、溢流墙、导流墙及所有后浇带混凝土,混凝土方量约4457.58m3。
清水池工程冬期施工范围计划表
序号
部位
单位
方量
备注
1
1#水池底板C25W6F150
m3
1352.63
根据气温情况增减冬季施工部位。
2
池壁C25W6F150
m3
792.15
3
顶板C25W6F150
m3
1346.52
4
溢流墙C25W6F150
m3
69.54
5
导流墙C25W6F150
m3
213.2
6
柱C25W6F150
m3
440.13
7
后浇带
m3
243.41
合 计
4457.58
4. 冬季施工的主要措施
为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我部派专人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进行气温监测,并作好记录,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顺序,计划2#水池底板,1#、2#水池的全部池壁、池顶、立柱、溢流墙、导流墙、后浇带浇筑采用暖棚法保温。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减少投入,本工程拟采用搭设简易暖棚进行保温并且周转使用、成品蓄热法保温的措施方案。
4.1 骨料覆盖保温
砂石骨料进行储备、堆高并覆盖苫布,视气温情况可再增加草帘,防止骨料混杂冰雪和冻结。
4.2 拌和站保温
拌和站搭设防风棚,罩住拌和站主机、贮水池、混凝土输送泵、热水箱、锅炉等,防风棚内生火,保持棚内温度在10℃以上。
拌和站主机配电箱、配料机配电箱用塑料布裹起来,放置白炽灯加温。
配料机砂料仓,浇筑前1小时,用喷灯烘烤,保证配料机的正常运行。
输水管深埋60cm保温。
拌和用水加热使用,现场搭设锅炉保温棚一座,用脚手架搭设框架、苫布和草帘围护面顶、锅炉周围用石棉瓦围圈防火,根据现场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满足热水用量要求现场设3吨锅炉1台,但拌和用水加热最高温度不大于60℃。混凝土浇筑前实测各种原材料温度并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水温,以此控制混凝土温度。
T0=[0.84(GC﹡TC+ GS﹡TS+ Gg﹡Tg)+4.19 TW(GW- PS﹡GS- Pg﹡Gg)+ bPS ﹡GS﹡TS+ bPg﹡Gg﹡Tg-B﹡PS ﹡GS-B﹡Pg ﹡Gg]/[4.19 Gw+0.84(Gc +Gs +Gg)]
式中 T0 混凝土拌合物的理论温度(℃);
Gw、Gc、Gs、Gg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水泥、砂、石的用量(kg);
Tw、Tc、Ts、Tg 水、水泥、砂、石的温度(℃);
PS、Pg 砂石的含水率;
b 水的比热(KJ/kg·K);
B 水的溶解热(KJ/kg);
当骨料温度>0℃时,b=4.19,B=0;
当骨料温度≤0℃时,b=2.10,B=330;
混凝土在搅拌后的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T1=T0-0.16(T0-Td)
式中: T1 混凝土自搅拌机中倾出时的温度(℃);
T0 混凝土拌合物的理论温度(℃);
Td 搅拌棚内的温度(℃)。
混凝土的水平、竖直运输使用混凝土泵,搭设防风棚保温,输送管外包岩棉保温。混凝土温度的降低按下式计算:
T2=T1-(at+0.032n)(T1-Tq)
式中: T2 混凝土经过运输、成型后的温度(℃);
T1 混凝土自搅拌机中倾出时的温度(℃);
t 混凝土自运输至成型的时间(h);
n 混凝土的倒运次数;
Tq 室外温度(℃);
a 温度损失系数。
初步取 a=0.15。
混凝土浇筑入模后,由于模板和钢筋吸收热量而引起混凝土温度的降低按下式计算:
T3=(GnCnT2+ GmCmTm)/(GnCn+ GmCm)
式中: T3 混凝土在钢模板和钢筋吸收热量后的温度(℃);
Gn 1m3混凝土的重量(kg).
Gm 与混凝土相接触的钢模板和钢筋的总重量(kg)。
Cn 混凝土的比热(1Kj/kg.K);
Cm 钢材的比热(0.48Kj/kg.K);
T2 混凝土经过运输、成型后的温度(℃);
Tm 钢模板、钢筋的温度,即大气的温度(℃)。
并且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派专人按照规定测温,并根据实测温度随时调整控制温度。
现场设专人加强混凝土温度的测控,室外气温及环境温度每昼夜不少于4次,并包含最低、最高温度;拌和机棚内温度每工作班不少于4次;水、水泥、砂、石温度每工作班不少于4次;混凝土出罐、浇筑、入模温度每工作班不少于4次;混凝土浇筑后从入模开始到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前,应至少每隔6小时测一次。测温时温度表留置在测温孔内不少于3分钟。保证混凝土出机温度不低于5℃,浇注温度不低于3℃,抹面温度不低于2℃。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已浇筑层的混凝土温度在未被上一层混凝土覆盖前不低于2℃。
对拌和站、混凝土泵搭设保温棚、混凝土泵输送管路采用岩棉管保温。
混凝土拌和加入早强防冻剂以保证混凝土浇注质量。
4.3 混凝土拌和过程中加入早强防冻剂, 混凝土拌和时间比常温季节适当延长20~25%。
4.4 成品保温措施
4.4.1根据建筑物宽缝设计情况:混凝土保温措施采用蓄热法与暖棚保温法相结合的方案。
由于水池底板,位置较低,在坑内,计划安排又在冬期施工的初期,所以拟只考虑加早强防冻剂,在浇筑完成后先覆盖一层塑料膜,然后加盖草帘保温,视情况可再加一层草帘。
4.4.2池壁、池顶保温:由于施工方案池壁池顶都在主要冬期施工时段。而且是建筑物关键部位,拟采用加早强防冻剂、暖棚保温、蓄热法相结合的综合保温法。
池顶保温办法:由于顶棚太大搭设暖棚较困难,根据现场情况顶棚比较容易覆盖,而且不外露对外观质量要求不是太严格,所以在混凝土初凝后抹出麻面,立即覆盖塑料布保温,等混凝土终凝达到一定强度后(能上人),覆盖两层草帘保温。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避免混凝土初凝前受冻,必须保证混凝土的入仓温度、初期温度,根据池顶情况拟采取原材料加温,加早强防冻剂,池顶下部生采暖焦炭炉(计划每块安排5个焦炭炉,而且视温度情况适度增减,随浇筑情况移动部位)(考虑分仓浇筑,在后浇带处用彩条布等搭简易挡风墙)等综合措施。并且随时观测必要时采取应急措施。
墙壁保温:池壁立面由于外侧有脚手架,采取常规保温措施难度大,效果也差,池壁顶部比地面高出2.8米左右,很容易受冻,所以考虑池壁周圈搭设暖棚,棚内生焦炭炉措施,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原材料加温、早强防冻剂措施照常使用。
4.4.3暖棚搭设:沿水池池壁四周搭设暖棚,暖棚高度为4.65米(为降低暖棚高度底部先回填60厘米土方),在池壁外侧每隔5米布置一个三角钢立柱(立柱由三根脚手管用钢筋连接而成),共42个4.65米高立柱,为防止立柱插入基土内在立柱底用0.6m×0.6m×0.05m的木板铺垫,立柱用脚手管横向连成一体,上下间距1.2米共5根。为了加强立柱的稳定性,在两个立柱中间加两根单脚手管立杆固定。
顶棚结构为三根间距0.5m的纵向钢脚手管和间距为1.5米的横向脚手管(部分可用细钢丝绳),搭成十字形方格,形成暖棚骨架,外部用苫布加草帘子封闭保温,苫布、草帘子用细钢丝绳固定。详见附件《暖棚结构布置图》。侧面结构同顶棚结构基本相同,只是纵向脚手管间距为1.0米。
两个水池中间部位布置一排三角钢立柱,立柱用脚手管横向连成一体,上下间距1.2米共5根。为了加强立柱的稳定性,在两个立柱中间加两根单脚手管立杆固定,顶棚结构与其它部位相同,第二个水池浇筑前只搭设顶棚即可。
考虑到工程施工紧张,浇筑间隔短,暖棚周转不现实,因此两个水池各搭设独立的暖棚,形式相同,水池钢筋模板等工作完成后,开始搭设暖棚,暖棚材料、构配件提前加工成型,便于搭设时快捷方便,暖棚内生好焦炭炉后浇筑混凝土,暖棚养护至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强度。
4.4.4后浇带保温:后浇带浇筑计划在12月下旬,为保证后浇带的质量,安排搭设小型暖棚,暖棚内生炉子,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3℃。
4.4.5采暖炉布置:水池分块进行浇筑,根据计划,相邻两个分块的池壁池顶平行施工,因此焦炭炉以两个浇筑块需求量进行配置,进行周转,根据现场情况和以往经验,拟在墙外侧暖棚内设置炉子间距为10米,两块共10个,顶板底设置炉子间距为8米,两块共10个,而且视仓内具体温度情况调整。据此计算每两块(边块)最多用炉子20个,中间块14个,跳仓周转,共30个炉子可基本满足周转要求。
5. 混凝土的拆模原则
5.1非承重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允许受冻的临界强度或成熟度。
5.2避免在夜间或气温骤降期间拆模。混凝土拆模后及时覆盖保温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温度的骤降而产生裂缝。
5.3冬季浇筑的混凝土,由正温转入负温养护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40%。
5.4拆模时间及拆模后的保护,应满足温控防裂要求,并遵守内外温差不大于20℃或2d~3d内混凝土表面温降不超过6℃。
5.5模板和保温层,应在混凝土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当混凝土与外界温差大于20℃时,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临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6. 安全生产和防火
6.1 冬季施工时,采取防滑措施。施工现场如有冰雪,及时清除或铺设防滑材料。
6.2施工现场及临时工棚内严禁用明火取暖。
6.3 电气设备,开关箱应有防护罩,通电导线要整理架空,电线包布应进行全面检查,务必保持良好的绝缘效果。
6.4脚手架、脚手板有冰雪积留时,施工前应清除干净,有坡度的跳板应钉防滑条或铺草包,并随时检查架体有无松动及下沉现象,以便及时处理。
6.5高层作业必须用安全带,进入工地必须戴好安全帽,冬季施工拆除外脚手架应有围护警戒措施,严禁高空向下抛掷。
6.6工地临时水管埋入土中或用草包等保温材料包扎,水箱存水,下班前放尽。
6.7在保温棚内,准备三个灭火器,并经常检查性能,保证不时只需。
6.8在现场准备2台高扬程潜水泵,专人负责维护,保证碎石能使用。
6.9用电设备加装漏电保护设置,保证用电安全。
6.10暖棚搭设时留出通风过道,平时封闭,白天棚外气温高时打开与外界通风。保证棚内空气清洁。
6.11施工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发放冬季施工津贴,及时发放棉衣、棉帽、大头鞋、防寒服等冬季施工防护用品、各生活住房用炉火取暖,并配置棉门帘、水壶等设施,为保证安全每个宿舍均设置风斗一个,严防煤气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