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录
1.编制依据 2
1.1技术文件 2
1.2规程规范 2
2.工程概况 2
2.1场地位置 2
2.2 建筑规模及结构特点 2
2.3 地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
2.4试桩设计参数 4
3.施工部署 4
4.施工准备 4
4.1技术准备 4
4.2 生产准备 4
4.3机械设备准备 5
5.施工工艺 5
5.1施工顺序: 5
5.2操作方法 5
5.3测放桩位 6
5.4 钢筋笼制作与安放 7
5.5 混凝土灌注 7
5.6技术要求 8
5.7施工过程中常见故障的处理 8
5.8质量保证措施 8
6.安全管理措施 10
6.1行为控制 10
6.2劳务用工管理 11
6.3其它管理措施 11
1.编制依据
1.1技术文件
《11火车站工程总平面图》
《11火车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1火车站桩位图》
1.2规程规范
表1主要规范规程
类 别
名 称
编 号
国 家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行 标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33-2001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JGJ46-200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其 他
《建筑工程文明施工标准》
DBJ07-2006
2.工程概况
2.1场地位置
11站位于海南省11市鸭仔塘国家粮库南侧,距11市中心约4.7Km, 站房区开阔平整条件好,但地下管线布置丰富;站台及雨棚区有既有线路影响,施工区域平面布置困难。
2.2 建筑规模及结构特点
主站房共2层,另有局部地下室,建筑面积14991m2,站台无柱雨棚47679 m2,进站天桥1379 m2,出站地道1589m2。
基础桩为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行包用房区桩径600mm,桩数33根;主站房区桩径800mm,桩数299根;站台区桩径600mm,桩数329根,由于地质情况比较复杂,护壁钻孔灌注桩,对成孔质量和成孔速度要求较高,否则会因此延误而影响工期。
2.3 地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①层素填土(Qml)
分布于场地大部,层厚0.50~8.40m,填料较杂,为粉质黏土、黏土质砂、中粗砂等,稍湿~饱和,松散,堆填时间约5年。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120kPa,属欠固结土,均匀性差,线路附近的经过P压实,而线路外的为自然堆填,工程性质差,不能作为拟建站房、雨棚、人行天桥和地下室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②层中砂 (Q4m)
分布于场地局部,层厚0.80~4.40m,湿~饱和,松散,标贯实测击数为4~10击,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130kPa,均匀性差,岩土性能差,基坑开挖时易产生流砂,不能作为拟建站房、雨棚、人行天桥和地下室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③层粉质粘土(Q2m)
分布于场地大部,局部缺失,层厚1.00~10.00m,可塑~硬塑状,标贯实测击数为8~22击,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180kPa,均匀性较差,岩土性能较好。不能作为拟建站房雨棚、人行天桥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可作为地下室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④层粘土质粗砂(Q1m)
分布于全场地,层厚0.50~6.50m,饱和,稍密~中密,标贯实测击数为13~30击,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200kPa,均匀性较差,岩土性能较好。不能作为拟建站房雨棚、人行天桥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可作为地下室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④1层粉质粘土 (Q1m)
分布于场地东部,层厚1.20~5.90m,可塑~硬塑状,标贯实测击数为10~19击,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200kPa,均匀性差,岩土性能较好。不能作为拟建站房、雨棚或人行天桥的桩端持力层。
⑤层粉砂(Q1m)
分布于场地东部,层厚1.00~4.10m。饱和,稍密。标贯实测击数为11~15击,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160kPa,均匀性差,岩土性能一般,土层均匀性差,不能作为拟建站房、雨棚或人行天桥的桩端持力层。
⑥层粉质粘土(Q1m)
分布于全场地,层厚8.30~17.10m,可塑~硬塑,标贯实测击数为10~34击,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220kPa,均匀性好,岩土性能较好,厚度较大,可作为拟建拟建站房或人行天桥的桩端持力层。
⑦层粗砂(Q1m)
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层厚0.60~5.90m,饱和,中密~密实。标贯实测击数为19~50击,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250kPa,岩土性能良好,均匀性差,可作为拟建站房桩端持力层。
⑧层粉质粘土(N2)
分布于全场地,揭露层厚0.50~34.00m,硬塑~坚硬状。标贯实测击数为14~50击,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280kPa,岩土性能良好,可作为拟建站房桩端持力层。
2.4试桩设计参数
试桩进行场外破坏性试验,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检验采用静荷载试验(采用堆载法),根据地勘报告理论计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桩径600mm为2700KN,桩径800mm为5200KN,试桩时加载建议取值:桩径600为3750KN,桩径800为6750KN.
试桩位置及标高详见附图。
3.施工部署
试桩施工计划于2009年7月19日开始,至2009年7月20日完成。
4.施工准备
4.1技术准备
4.1.1熟悉现场的地质水文条件,并调查现场地下有无管线等。
4.1.2熟悉有关的施工规范、标准、图集等。
4.2 生产准备
4.2.1 临电
施工主要用电为钻孔机用电,避免接电距离过长带来不便,需在试桩位置设二级电箱。现场施工用电线路采用三相五线制,当电缆经过主要路口时,用套管保护,其上回填黄沙处理。同时在施工现场设置投光灯,用于夜间施工照明。
4.2.2 临水
从项目部办公楼引入水源,同时准备水泵与消防带,在停水状况下可从附近水塘抽水,防止停水对施工的影响。
4.2.3道路疏通
试桩区域场地平整,交通便利,冲孔机械和混凝土运输车辆可以直接在场地内行走。
4.3机械设备准备
序号
机械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1
钻机
1台
2
电焊机
BX1-500
2台
3
经纬仪
DJD2-C
1台
4
水准仪
DZS3-1
1台
5.施工工艺
5.1施工顺序:
测量定位→钻机就位→埋设护筒→钻孔至设计深度→第一次清孔→安放钢筋笼→插入导管→二次清孔→灌注水下混凝土→拔出导管及护筒
5.2操作方法
5.2.1测量定位:由专业测量人员根据给定的控制点按规范和施工图纸测放桩位并标明,施工前应进行校核。
5.2.2埋设护筒:埋设护筒。护筒采用内径比钻头直径大于100mm左右的混凝土管做成。先由挖掘机挖至路基承台并破碎,确定桩位后,挖至护筒埋深深度,然后将护筒放入,护筒应高出地面300mm左右,护筒外50cm范围内用粘土填实。埋设过程中用十字拴桩法确保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
5.2.3钻机就位:钻机就位必须平正、稳固,确保在施工中不倾斜、移动。
5.2.4钻进:采用正循环冲水钻进。
5.2.5清孔:在下钢筋笼之后应排除沉渣。灌注混凝土前应测量沉渣厚度等,满足要求后进行下放钢筋笼施工。
5.3测放桩位
六根试桩桩位分别位于距离新建站房B区建筑物边线50m处,具体位置见下图。
5.4 钢筋笼制作与安放
5.4.1钢筋笼制作采用架力环筋成型法,架力环筋设于主筋外侧,应保证钢筋的位置及角度准确无误。
5.4.2螺旋箍筋与主筋之间绑扎牢固,采用火烧丝绑扎,同一截面上主筋接头数不得多于主筋总数50%。
5.4.3钢筋笼在运输吊放过程中严禁高起高落,以防弯曲变形。
5.4.4在钢筋笼四周按90度角方向每隔4m安装保护层垫块一组,起到导向和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作用。钢筋笼入孔时,应对准孔位徐徐轻放,避免碰撞孔壁,下笼过程中如遇阻,不得强行下入,应查明原因后继续下笼。
5.4.5钢筋笼制作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进行。钢筋笼现场绑扎成型后经监理验收合格,方可使用。用卷扬机吊放钢筋笼入孔,并严格控制好笼顶标高位置。钢筋笼采用孔口搭接焊接。
5.4.6钢筋笼下部加工牵引点,牵引点应牢固,保证钢管充分着力,起吊过程保证钢筋笼不弯曲,将钢筋笼徐徐插入孔内,以水准仪抄平控制笼顶标高。
5.5 混凝土灌注
5.5.1水下灌注混凝土必须使用导管,导管内径200mm,每节长度2~2.5m,最下端一节导管的长度应为4~6m。
5.5.2灌注首批混凝土前应先用0.1~0.3m3混砂浆放入隔水塞以上的导管和漏斗中,然后再放入混凝土。
5.5.3连续灌注混凝土:首批混凝土正常灌注后,应连续灌注,严禁途中停工。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探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并适时提升拆卸导管,保持导管的合理埋深。探测次数一般不少于所使用的导管节数,并应在每次提升导管前,探测一次管内外混凝土高度。遇特殊情况应增加探测次数。
5.5.4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采控制混凝土的灌注速度,以防止钢筋笼上浮。
5.5.5混凝土灌注时间:混凝土灌注的上升速度不得小于2m/h。混凝土的灌注时间必须控制在导管中的混凝土未丧失流动性以前,必要时可适量掺加缓凝剂。
5.6技术要求
5.6.1施工前按要求准确定好桩位线。
5.6.2遇到距桩位近的地下管线,必需挖坑暴露施工。
5.6.3桩体垂直度≤1%。下钢筋笼时, 应缓慢垂直放入孔内并居中。
5.6.4桩体砼标号C35。
5.6.5施工时应有专人做好施工记录,严格控制桩顶标高在设计标高处,钢筋笼下到桩的设计标高处,保证桩的嵌入深度。
5.6.7施工时,每根桩留置15×15×15cm试块三组(每组3块)。
5.6.8对出厂的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
5.7施工过程中常见故障的处理
5.7.1钻孔偏斜
处理方法:A. 钻机安装时调整水平度;B. 调整方形钻杆垂直度。
5.7.2钻孔坍塌
处理方法:A. 将护筒底部灌入粘土约0.5m以上;B. 施工中尽量减少施工作业振动的影响;C. 应按孔径大小和土质条件来调整钻斗的升降速度,应按钻孔阻力,考虑必要的扭矩,决定钻斗的转数;D. 经常使孔内水位高出地下水位2.0m以上;选用比重和黏度较大的泥浆。
5.8质量保证措施
5.8.1导管灌注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①混凝土质量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选择合适的配合比,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灌。
②导管连接必须牢固,确保密封,严禁漏水;使用前经过闭水试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③混凝土中水泥含量不得小于360Kg/m3,塌落度控制在180~220mm,防止堵管现象发生,粗骨料使用连续级配,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砂率40-50%、2小时内析出的水分不大于砼体积的1.5%,砼的初凝时间不得低于6小时,砼应加外加剂。
④下入导管时,应准确测量,确保总长度和导管底部距槽底的要求距离(一般为300~500mm),并做好记录。在槽段开挖到设计标高时,测定槽底残留沉渣厚度,沉渣过多时,做进一步的清底工作。
⑤在灌注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旁站监督,要有专人测量孔内砼面高度,拔管时必须测量孔内砼面高度,并做好记录,以确保导管埋深,保证桩身质量。单桩砼的浇灌要连续, 若遇两次浇灌,时间间隔要尽量缩短。
⑥钻孔灌注桩每天一组同条件,一组标养试块。
5.8.2成孔质量措施
①使用经纬仪定桩位,认真记录测量数据,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核,确保准确无误。钻机就位时精心校准,确保钻头中心和桩孔中心的误差不大于20mm。
②为了保证桩钻孔的垂直度,潜水钻的钻头上应有不小于3倍直径长度的导向装置,利用钻杆加压的正循环回转钻机,在钻具中应加设扶正器。
③旋挖钻机在成孔时应控制钻杆垂直度,控制钻孔深度。钻进至设计孔深时,应原地空转5s后方可停钻。
④钻机移位时,应保护好施工场地的桩位控制桩和水准桩,有变动及时复测。
⑤严格控制泥浆的物理力学指标,检查泥浆指标,确保泥浆护壁作用。
⑥灌注混凝土前再次进行清孔,确保灌注前孔底沉渣不大于20cm,孔内泥浆比重低于1.05g/cm3。
5.8.3钢筋笼的制作与吊放
①钢筋使用之前,应检查钢筋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是否齐全,检查钢筋的规格及外观(有无油污、锈迹等)是否符合有关规范要求,且钢筋在做完实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②钢筋笼和钢立柱加工场地宜平整,加工钢筋笼和钢立柱时垫方木找平,钢筋笼和钢立柱制作施工误差满足质量标准。钢筋笼和钢立柱台架的钢筋定位必须准确,台架应大于钢筋笼尺寸,且不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③钢筋笼和钢立柱制作要求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1
竖向主筋间距
±10mm
用钢尺量
2
水平主筋间距
±20mm
用钢尺量
3
钢筋笼吊入孔内中心位置
≤10mm
用钢尺量
4
钢筋材质
设计要求
抽样检查
5
钢筋笼直径
±10mm
用钢尺量
6
钢筋笼长度
±100mm
用钢尺量
5.8.4质量标准
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主控项 目
1
桩位
100mm
用钢尺量
2
孔深
+300mm
用测绳测量
3
混凝土强度
设计要求
试件报告
4
桩体质量检验
按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一般项 目
1
桩的垂直度
<1%
经纬仪测量
2
桩径
-20
用钢尺量
3
混凝土坍落度
160~220mm
坍落度筒
4
钢筋笼安装
±100
用钢尺量
5
充盈系数
>1.0
检查单桩的实际灌砼量
6
桩顶标高
+30,-50
水准仪,需扣除桩顶浮浆层及劣质桩体
7
沉渣厚度
≤150
用测绳量
6.安全管理措施
6.1行为控制
6.1.1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按规定戴安全帽,并系下颌带。戴安全帽不系下颌带视同违章。
6.1.2参加现场施工的所有电工、焊工等特殊工种,必须是自有职工或长期合同工,不允许安排外施队人员担任。
6.1.3参加现场施工的所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将证件复印件报项目经理部备案。
6.2劳务用工管理
6.2.1对使用的外施队人员,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未经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教育或考试不合格者,严禁上岗作业。
6.2.2每日上班前,召集全体人员,针对当天任务, 结合安全技术交底内容和作业环境、设施、设备状况、本队人员技术素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班前安全活动,提出具体注意事项,跟踪落实,并做好活动纪录。
6.2.3强化对外施队人员的管理。用工手续必须齐全有效,严禁私招乱雇,杜绝跨省市违法用工。
6.3其它管理措施
6.3.1特种工种操作人员必须建立机组责任制,并按照有关规定持证上岗,禁止无证人员操作。
6.3.2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压桩机,防止人身安全事故,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6.3.3配备必需的个人劳保用品,如安全帽、工作服、雨衣、手套、防护鞋、太阳镜、防护眼镜、口罩等等,并督促使用。
6.3.4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自动断电开关、防护罩、安全带、消防器具等。施工场地内重要位置设安全标志,并由专人管理,有危险的作业,如接电、施工机械操作等实行专人专项操作,并需持证上岗。
6.3.5施工现场的用电线路、用电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安全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架设,严禁任意拉线接电。施工现场必须设有保证施工安全的夜间照明,采用符合安全要求的电压。
6.3.6加强施工现场的防火、防盗。
6.3.7对电缸、油泵、电动机、机架的异常响声、变行、发热冒烟等不正常情况,必须查出原因及时解决。
6.3.8每天施工前检查桩机的安全制动装置,套桩钢绳、卷扬钢绳、卡环、滑轮的磨损情况,应经常更换套桩钢绳。
6.3.9压桩时应注意放松卷扬钢绳,防止钢绳拉断。
6.3.10施工期间应经常检查各螺栓、油管的连接情况,防止螺帽脱落。
6.3.11移机过程中应防止左右移动机械与前后移动机械相互重叠,注意地面的承载力,防止桩机下陷。
6.3.12桩机行走时有专人指挥。
6.3.13吊桩、压桩时必须分工明确,专人指挥,防止起重伤害事故,严禁在吊桩过程中,在桩下面站立和行走。
6.3.14施工作业时必须遵守安全规范,高空作业时应配戴安全带。
6.3.15施工作业时,不得进行机械维护保养。
6.3.16施工停止时,应切断电源,桩机停放在安全位置。
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