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内容有点多,大家酌情处理。13、14没找到其余的,将就着看吧!
1. 简要叙述世界各大洲(亚洲中国除外)的主要沙漠都有哪些?
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索马里—查尔比沙漠
亚洲:阿拉伯半岛沙漠(鲁卜哈里、大内夫得沙漠、叙利亚沙漠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伊朗沙漠,塔克拉玛干戈壁沙漠,中亚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克孜尔库姆沙漠等)东北亚沙漠
北美:无大面积连续分布沙漠,大平原、莫哈维、赤化胡安、索诺兰沙漠
南美:阿塔卡马沙漠,蒙特巴塔哥尼亚沙漠
大洋洲:澳大利亚沙漠(辛普森沙漠,吉普森沙漠,大沙沙漠)
2. 中国都有哪些沙漠和沙地?
中国主要有8大沙漠4大沙地。
3. 简要叙述沙漠成因都有哪些学说。
(1)海成因理论
1886年,俄国采矿工程师康申通过在外里海低地,即卡拉库姆地区考察工作后,提出卡拉库姆沙漠形成于过去的海盆,建立了沙漠的海成因理论。康申认为:在第三纪末的上新世地质时期,整个卡拉库姆地区是被海水所侵的海盆。现在覆盖在卡拉库姆沙漠的风成沙,是经过现代风力作用加工改造后的海滨沙丘。这些沙丘,是在海侵退缩以后露出地表的。退缩后的年轻海盆所占据的海域面积,只限于低地卡拉库姆和部分东南卡拉库姆。而外翁古兹卡拉库姆与另一部分东南卡库姆,即是海侵退缩后露出海面的海底,它发育形成卡拉库姆沙漠。在19世纪末,沙漠的海成因理论在沙漠成因研究中曾被“举一反三”影响甚大,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沙漠泛海成因理论。
(2)河成因(冲积成因)理论
俄国学者奥布鲁切夫,通过1886~1888年的3个夏季在外里海低地,即卡拉库姆沙漠野外考察工作之后,坚决反对康申的沙漠海成因理论,重新提出卡拉库姆沙漠的河成因理论。奥布鲁切夫认为:卡拉库姆沙漠形成,是由于古阿姆河的冲积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古代阿姆河的古河床分析,将古代阿姆河同现代阿姆河沉积层与卡拉库姆沙层对比,无论从岩上或堆积厚度上均获得了确切的论据来加以证明。古阿姆河由于在广大的区间改变自己的河床,从而形成今日卡拉库姆的分布。这也是经过奥布鲁切夫运用地层与地貌特点比较的方法,进行细微的研究与周详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后又经李契科夫和格勒尔及费道洛维奇的调查所证实。因此,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河成因理论已形成当时沙漠成因的科学理论。
(3)大陆成因理论
1892~1909年,奥布鲁切夫通过对亚洲中部沙漠(我国新疆的沙漠)旅行之后,又论证了亚洲中部许多沙漠形成是大陆成因。当时,李希霍劳已提出这一观点,影响很大。沙漠大陆成因理论认为:亚洲中部是欧亚大陆的中心,不仅深居大陆腹地,而且四周又重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深入,而干燥的冷气流可长驱直入,从而形成了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导致了沙漠的形成。
(4)气候周期假说
美国学者威尔逊从气候学和沉积学的观点出发,提出沙漠成因的三阶段假说:即“湿润—干燥—连续干燥—再湿润”。在湿润阶段,冲积物经流水搬运,从山麓向开阔的平原区扩散,冲积平原和山麓冲积平原的沙砾物质,是沙漠最丰富的沙源供给区。由于冲积物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分异,在山麓附近的滞后地区,表层分布物质以粗粒物质为主,在远离山麓的冲积平原,则多为细粒物质分布。这些细粒物质,即为沙漠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干燥阶段,风的营力代替了流水的营力,风的输导代替了流水的冲积,使冲积平原堆积的细粒冲积物被风吹扬起来并在一段距离后堆积下来,导致了沙丘的形成。在持续干燥阶段,沙丘获得充分发育,最后形成沙漠。
(5)地貌“垫面起伏”理论
这是美国学者威尔逊通过对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研究建立的。其主要论点是:气流(风)作用于干旱区地表,形成了不饱和、饱和及过饱和风沙流,风沙流作用于起伏的垫面(自然界中垫面起伏是普遍现象)之后,慢慢地形成了沙丘、沙丘链,并使其不断扩大面积,逐渐发育形成了大范围的成片沙漠。同时他还认为沙漠发育的“垫面起伏”具有完全“捕沙”沙漠与完全“过沙”沙漠两种模式。
4. 沙漠形成与演变都有哪些影响因素?
1)干旱气候
干旱是沙漠形成的前提条件。
l 地带性干旱:大气环流是最重要的因素。大气环流使得副热带地区成为地球上少雨干旱的地区,尽管有些地方靠近海洋,就其稀少的降雨而言仍属荒漠。
l 非地带性干旱:
①远离海洋:有些沙漠分布在远离海洋的大陆深处,由于深居内陆,长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大规模的环流亦无法将湿润的气流送到该区。
②海风向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尤其是赤道多雨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分布范围,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因而气候的海洋性和大陆性差异不明显,大陆西岸和东岸气候的差异性也不大,而在中纬度地区,冷暖气流经常处于争斗转化状态,气温、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
③洋流:寒流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低温水流,寒流上空一定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具有稳定的层理,这种稳定的气团不会形成降水,造成干旱。
④地形:一般来讲,当海洋气流与山的坡向垂直时,迎风坡多成为“雨坡”,降雨流充沛,背风坡则成为“雨影区域”,干旱少雨。
2)沙物质来源
丰富的沙物质源是沙漠(沙地)形成的最基本物质条件,没有沙源就不可能形成沙漠。根据沙物质源的地理分布,将沙漠沙地划分为4种发生类型:古代冲击和沉积沙漠、残积和坡积沙漠、现代河流冲击沙地、海岸沙地。
3)风
沙漠形成与演变的动因
5. 简要叙述沙漠地区的降水及其特征
①降水稀少是沙漠地区重要的气候特征之一。且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也很不均匀,有的沙漠地区一年的降水量还没有一些沿海城市一小时的降水量多。②沙漠地区的降水不仅少,而且很不稳定,也就是说年变率大,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年降水量标准差大约为10%-20%,且在20年中有19年,其年总量在均值的75%-125%之间。在比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必要大得多,且年水量的分布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其偏态系数亦变大。③沙漠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或小于月的时段上的降水分配也极不均匀,一般都是冬季最少,比重最小,夏季最多,比重最大,秋季多于春季。④沙漠地区无效降水较多,沙坡头地区<10mm的降水量发生频率大于50%。
6. 沙漠地区的风与风能资源有什么特点?
以中国为例:
①沙漠地区风大而频繁,风速的地域分布具有北大南小的特点,强风出现于中俄和中蒙边境附近,尤其是一些山隘、峡谷风口地带,风力特大形成特大风区。
②风季风速一般为5-6级,风沙日数一般20-100天。塔干南部风沙日数可达全年1/3,最多可达145天。
③沙尘暴频繁。
④风能资源较为充足,总得分布格局是东部多,西部少。内蒙古中部地区是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沙漠地区,风能资源的利用途径主要是风力发电和风力提水。另外,也用来进行风沙治理。
7. 沙漠地区的成土有什么特点?
①土壤生物和有机质影响微弱,土壤侵蚀剧烈,土壤粗粒化严重。
由于植物稀少,植物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总的生物量低,土壤的生物和有机质的影响微弱,同时由于稀少的植物覆盖不了地面,风蚀和水蚀发展剧烈,风蚀区细土被吹走,残留在地面上的粗沙石砾占很大比例,极细黏土、尘埃被大气环流吹移至数百至数千公里之外,细沙则堆积成流动沙丘。
②物理过程占优势,淋溶作用弱,常有钙积层。
母质和岩石风化变碎是物理崩解和化学分解双重原因造成的,在干旱区温度变化剧烈,物理风化占优势。在干旱区淋溶或向下移动的化学水溶液是很缓慢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盐类都移动,首先移动和移动最多的是可溶性钠盐及硫酸钠盐,其次是石膏和碳酸钙。在降水量少于500mm的地区,碳酸钙可能在接近表层的地方聚集成层,由淋溶而聚集的碳酸钙经常结合着石灰,由于毛管蒸发从地下带至表层。当表层土壤被侵蚀掉,大片坚硬的碳酸钙层就会暴露出来。
8. 沙漠地区的地带性土壤都有哪些?
沙漠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包括草原带的黑钙土、栗钙土,荒漠草原带的棕钙土、灰钙土和荒漠带的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等。在我国北方,地带性土壤总体分布趋势是自东向西逐渐变化。
黑钙土形成于降水量为350-450mm地区,是由腐殖质累积和石灰淋溶沉淀两种过程共同组成。总的剖面特征可分为腐殖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栗钙土的剖面由栗色腐殖质层、灰白色钙基层与母质层组成。棕钙土位于栗钙土和漠土之间,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灰钙土亦属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地带性土壤,在漠境低区的山前阶地上介于漠土与棕钙土之间,其下为漠土,其上为棕钙土。
9. 沙漠地区都有哪些非地带性土壤?
沙漠地区的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风沙土、草甸风沙土、沼泽土和盐碱土。其中后三种也称为隐地带性土壤。
风沙土是风沙地区风成沙性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分布在整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括极干旱地区)。草甸风沙土是固定风沙土与沼泽风沙土的一种过渡类型,属于隐地带性土壤。沼泽风沙土在湿润丘间地的低洼部位,地下水位50cm左右,或溢出地表。
10. 沙漠地区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沙漠地区降水少,地表物质粗瘠,渗透性强,加之气候干旱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该地区地表径流与其他地区相比呈现出不同的性质。
以中国为例,沙漠地区河流特点如下:
⑴以短河道小流量河流居多
沙漠地区的河流多系河道短、流量小的内陆河流或季节性河流,而且几乎完全没有由当地地表径流所形成的河流。其水量和水源补给多是依赖附近高山或高原的冰雪融水或雨水所补给。沙漠地区内陆河多数只有河源而没有河口,成为典型的有头无尾河。
⑵河流河床游荡不定、容易改道
沙漠地区的河流多发源于山区,高山带的冰川和积雪融水的强烈侵蚀,给河流带来的许多泥沙,尤其是流经干旱的低山带时,因地面植被覆盖极为稀疏,冲刷作用更强烈,会带来很多泥沙。当挟带有大量泥沙的洪水,流到山前平原和沙漠后,由于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河水中的泥沙就迅速沉积,河床很快淤高,加之风沙的阻塞,水量又大,河流常常冲破自然堤而改变它的流路,形成新的河道。新河道经过多年淤积,又会高出两岸地区,遇到下一次洪水,必然再行改道。
⑶径流补给类型多样、时空分布不平衡
根据我国沙漠地区从高山到平原的水文气象分带规律和河川径流形成类型,内陆河补给类型可分为融水补给类、雨水补给类和混合补给类3类。除此之外还有少量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受湖泊、沼泽调节的非地带性类型的河流。内陆河径流量年内分配上主要集中在夏季,与农作物生长季相对应,是该区主要供水水流。
⑷内陆河流径流形成区与散失区分带明显
径流形成区大体占有沙漠地区的山区部分,其下线与天然森林分布区的下线相吻合。径流散失区占有该区的平原部分,由于地势平坦,戈壁、沙漠广布,地面物质组成较粗,以及高温干旱,蒸发强烈,降水稀少,不利于径流形成。河流出山后进入本区,水量不但得不到补给,而且还会随着流程的延伸,不断消耗,直至消失。
⑸内陆河径流年际变化系数较小、河流水量稳定
11. 沙漠地区的地下水都有哪些形式?
⑴山前倾斜平原沙漠边缘中的潜水和承压水
沙漠地带边缘常有山前倾斜平原,主要有洪积物组成,可形成潜水和承压水,这与山前倾斜平原的规律是一致的。
⑵古河道中的地下水
沙漠地区,在沙丘之下有时埋藏有古河道,这些地方地势较低,有利于降水的汇集,而且古河道中盐性较粗,并向湖泊洼地延伸,径流交替条件较好,所以时常有较丰富的淡水。
⑶沙丘地下水
沙漠地区的风成沙丘,透水性很强,如果下伏有不透水或弱透水地层,则渗入的降水可以在沙丘中蓄集起来,成为沙丘潜水。
12. 沙漠地区水资源保护利用都有哪些措施?
在沙区用水量最大的是农业,因此,采用新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刻不容缓。⑴实施节水灌溉制度:适时适量灌溉是干旱地区高产稳产的基本保证。(2)健全灌溉系统,提高渠系有效利用系数。(3)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选用抗旱作物:扩大耗水量少又能丰产的作物播种面积,做到因地制宜,适水种植。(4)改进田间灌水技术:可多采用喷灌、滴灌和渗灌等先进技术。(5)覆盖保水技术:只要是能起到减少或抑制土壤蒸发的措施,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覆盖。
13. 根据热量条件,世界沙漠植被分为哪几种类型?
热带沙漠植被,温带沙漠植被,寒带沙漠植被,极地沙漠植被
14. 根据水分条件,世界沙漠植被分为哪几种类型?
沙质稀疏草原植被,沙质草原植被,沙质荒漠草原植被
15. 根据植被特点,世界沙漠植被分为哪几种类型?
肉质植被,疏林植被,灌木半灌木植被,草本植被
沙漠肉质植被包括肉质旱生植被(地带性植被)和肉质盐生植被(隐域性植被)。
沙漠疏林植被包括大乔木疏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半干旱沙漠地区,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干旱沙漠地区或沙漠绿洲边缘)和小乔木疏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干旱沙漠地区)。
沙漠灌木植被分为灌木植被(沙漠地区分布最广、覆盖面积最大的一类植被,各气候带均有分布)、半灌木植被和常绿灌木植被(主要分布热带、亚热带沙漠,以北美、南美、南非沙漠最为广泛)。
沙漠草本植被分为多年生草本植被(干旱沙漠地区,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绿洲边缘或潜水出露地带,类型少,单一;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于沙质草原、草甸和盐渍化草地中)和一年生草本植被。
16. 试述我国西北干旱沙区的典型植被群系。
包括草原化荒漠植物群系、小乔木灌木群系、灌木荒漠群系、荒漠半灌木群系和多年生禾草群系。
草原化荒漠植物群系又包括半灌木、禾草草原化荒漠群系组和灌木、禾草草原化荒漠群系组。
小乔木灌木群系有梭梭柴群系和白梭梭群系。
灌木荒漠群系包括砂质、沙砾质灌木群系组、沙生灌木群系组和盐化荒漠灌木群系组。
荒漠半灌木群系包括砂质、沙砾质半灌木群系组、蒿属半灌木砂质荒漠群系组、蒿属小半灌木壤质荒漠群系组和薄肉质多汁盐生半灌木群系组。
多年生禾草群系有芦苇群系和沙竹群系。
17. 试述东部半干旱沙区的典型植被群系。
包括沙地乔木群系、灌木群系、半灌木群系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群系。
乔木群系有樟子松群系、榆树群系和油松群系。
灌木群系有山杏群系、小叶锦鸡儿群系、黄柳群系等
半灌木群系有差巴嘎蒿群系、冷蒿群系、麻黄群系和胡枝子群系
多年生草本植物群系有针茅群系、羊草群系、芦苇群系、隐子草群系等
18. 试述我国西北干旱区沙漠都有哪些典型植被?
胡杨植被:主要生长于河流两岸、湖泊周围、山麓冲积扇下缘地下水出露的绿洲。
梭梭植被: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四省,以新疆和内蒙古面积最大。分白梭梭和梭梭柴两种,梭梭柴分布较广,白梭梭仅分布北疆沙漠地区。
沙拐枣植被: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沙漠中分布最广的一类灌木植被,以蒙古沙拐枣、甘肃沙拐枣、阿拉善沙拐枣、柴达木沙拐枣、塔里木沙拐枣、白皮沙拐枣、红果沙拐枣、泡果沙拐枣等为优势种,其中蒙古沙拐枣分布最广。
柽柳植被:主要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冲积、淤积盐碱化平原和河滩,分布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塔干沙漠及周边、甘肃黑河和石羊河流域、青海海西沙漠地区,塔里木河流域、孔雀河流域、克里雅河中游、尼雅河流域和黑河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
珍珠柴植被:超旱生半灌木,主要分布我国西北降水量100-200mm的地区,生长于海拔1500-2400的山前沙砾质洪积或冲积扇或平原地区,也见于荒漠草原带盐碱湖盆低地。
蒿类植被:西北地区主要以白沙蒿、地白蒿、准噶尔沙蒿为优势种。白沙蒿群落主要分布于西北东部的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地白蒿群落主要分布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北,乌伦古河以南的沙丘和覆沙平原区;准噶尔沙蒿群落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我国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地区都有分布。
芦苇植被:新疆、青海西部、河西走廊、阿拉善地区都有大片芦苇分布,凡水分条件较好的山前冲积扇下部、山前地下潜水出露地带、平原低地、河滩洼地、河流三角洲、古老河床和湖滨等地均有大面积分布。
19. 试述我国东部半干旱沙区的典型植被都有哪些?
樟子松植被: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的新巴尔虎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自治旗、海拉尔区和红花尔基林业局境内。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地区得到推广已引种至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以及新疆等干旱地区。
榆树疏林植被:常见于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松嫩沙地。
蒿类植被:东部各大沙地均有分布,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松嫩沙地以及浑善达克沙地东部以差巴嘎蒿为优势种,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和毛乌素沙地以油蒿为主。
20. 试述沙漠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序列。
原生演替:从没有植被的原始流动沙地开始的植被演替 藻类侵入阶段___流动沙地一年生沙生草灌阶段___半流动沙地沙生草灌阶段___半固定沙地旱生半灌木阶段___固定沙地旱生灌木阶段___固定沙地疏林阶段或多年生草本阶段。
21. 什么是沙漠植被群落的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沙漠植被受火烧、病虫害、沙尘暴、极端干旱、过度放牧等外界干扰而退化,干扰因素消失后发生的植被正向演替,或称恢复演替。是沙漠植被演替中最主要的一种演替类型,也是沙漠植被演替中最常见的一种演替类型。 演替阶段:快速恢复阶段-稳步恢复阶段-自然演替阶段-稳定阶段。
22. 什么是沙漠植被的逆向演替?
逆向植被演替:从旱生、中旱生的疏林固定沙地植被到旱生的固定沙地灌木植被,再经历半固定旱生灌木沙地植被和半流动沙生灌木植被,发展到流动沙生沙地草本植被,最终形成流沙裸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