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全评价大口塘.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800025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20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评价大口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安全评价大口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县小(二)型水库 大坝安全评价 ` 临沧市云县大口水库 大 坝 安 全 评 价 报 告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 二O一五年八月 水库管理单位:水利水电水土保持管理站 安全评价单位: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 批 准: 核 定: 校 核: 编 写: 目 录 1、概述 1 1.1安全评价工作概况 1 1.2工程概况 1 1.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 1.4工程建设简介 7 2、现场安全检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9 2.1大坝 9 2.2输、泄水建筑物 9 2.3近坝库岸 9 2.4闸门及启闭机等金属结构 10 2.5检查小结 10 3、工程质量评价 10 3.1工程施工及现状质量评价 11 3.2 综合质量评价、质量等级 12 4、大坝运行管理评价 12 4.1水库的管理机构 13 4.2大坝运行 13 4.3大坝维修 15 4.4大坝安全监测 15 4.5运行管理综合评价、等级 15 5 防洪标准复核 16 5.1 基本情况 17 5.2 洪水的标准、方法及计算代表期的确定 23 5.3 设计暴雨 24 5.4. 设计洪水 28 5.5调洪演算 29 ,5.6坝顶高程复核 30 6、结构安全评价 33 6.1大坝变形描述 33 6.2大坝抗滑稳定分析及评价 33 6.3近坝库岸及结合部稳定安全评价 39 6.4输泄水建筑物结构稳定安全评价 39 6.5大坝结构安全评价、安全等级 40 7、渗流安全评价 41 7.1原设计、施工的渗流控制措施评价 42 7.2大坝现状渗流情况评价 42 7.3输泄水建筑物渗流安全评价 48 7.4大坝渗流安全综合评价、安全等级 48 8、抗震安全复核 49 8.1地震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烈度 50 8.2设计标准 50 8.3大坝抗震安全复核 50 8.4输泄水建筑物抗震安全复核 51 8.5大坝抗震稳定综合评价、安全等级 51 9、金属结构安全评价 51 9.1闸门安全评价 52 9.2启闭机安全评价 52 9.3金属结构安全评价、安全等级 52 10、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52 10.1 安全评价 53 10.2建议 55 大口水库工程特性表 序号及名称 单位 复核前值 本次复核值 备 注 一、水文 1. 流域面积(本区) 2. 利用的水文系列年限 3.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本区) 4. 代表性洪水标准 正常运用(设计)洪水标准 非常运用(校核)洪水标准 5. 最大泄量 设计洪水位时最大泄量 校核洪水位时最大泄量 km2 年 万m3 % % m3/s m3/s 0.11 3.3% 0.33% 1.6 0.1139 3.3% 0.33% 1.6 1.6 二、水库 1.水库水位 校核洪水位 设计洪水位 正常蓄水位 死水位 m m m m 2008.00 2004.00 2008.25 2008.15 2008.00 2004.00 2.水库容积 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库容) 兴利库容 死库容 万m3 万m3 万m3 10.8 9.5 0.4 10.8 9.5 0.4 三、工程效益指标 1. 防洪效益(保护面积) 2. 灌溉效益(面积) 3. 其他 万亩 万亩 520 520 四、主要建筑物及设备 1.挡水建筑物型式 地震基本烈度/设防烈度 坝顶高程 坝最大坝高 坝坝顶长度/坝顶宽度 m m m 8/8 2009.00 8.0 40/4 8/8 2009.00 8.0 40/4 2.输水建筑物 条 (1)设计流量 最大流量 输水道型式 长度 断面尺寸 衬砌型式 闸门 启闭机 进口底板高程 m3/s m3/s m m m 道 台 m 0.3 铸铁有压圆形 45 Φ300 1 0 2003.00 0.3 铸铁有压圆形 45 Φ300 1 0 2003.00 1、概述 1.1安全评价工作概况 1.1.1评价情况说明 ⑴工作安排和进度 为查清大口水库的现状病害情况,以便有针对地进行下一步除险加固处理工作,云县水利局于2015年8月开始组织进行该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工作。 ⑵评价单位资质说明 大口水库的大坝安全评价承担单位——云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丙级资质,满足本次大坝安全评价要求。 1.1.2 工作主要内容 ⑴现场检查 本次大坝安全评价由云县水利局组织有关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并对水位观测、渗漏量观测、坝体变形观测等资料进行分析,提交水库病害特征图片。 1.1.3 提交的主要评价成果 本次安全评价提交的主要成果有: ①大口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②大口水库大坝注册登记表; ③大口水库枢纽平面布置图、大坝横断面图等相关图件。 1.2工程概况 云县大口小(二)型水库始建于1981年10月,于1982年5月竣工,位于澜沧江右岸一级支流大寨河中游右岸的大湾子河上,径流面积为0.11km2。坝址海拔高程2100m,地理坐标:东经100°08′53″,北纬24°17′55″。水库距离茶房乡18km,距离云县城25km。 水库正常蓄水位2008.00m,设计洪水位2008.15m,校核洪水位2008.25m,死水位2004.5m。最大库容10.8万m3,兴利库容为9.5万m3,死库容0.4万m3。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大口水库工程规模为小(二)型,工程等别为五等,其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水库枢纽建筑物主要有大坝、输泄水涵、管溢洪道等组成。 大坝:坝型为均质土坝,设计坝顶高程2009.00m,设计最大坝高8.0m,坝顶宽6.0m,坝轴线长40.0m。经本次复核实测,上游坝坡坡比:1:2.5,下游坝坡坡比:1:2.2,下部棱体高1.5m、顶宽1.5m。 输泄水涵管:输泄水涵管为Ф200mm的有压铸铁管,长45.0m,出口装有一道凡尔闸作为工作闸门,无前置事故检修闸,设计最大出流量0.3m3/s。 大口水库属小(二)型水库工程,其功能以农业灌溉为主,承担着云县茶房乡村头村农田灌溉的用水,实际灌溉面积520亩。但目前大口水库已病险严重,正常运行无法保障,为此做好该水库的安全评价工作并尽快进行除险加固处理已势在必行。 1.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1.3.1工程地质条件 1.3.1.1区域地质 ⑴地形地貌 区域内山脉走向受构造控制,多近南北向,地貌为浅切割中山地貌,相对切割深度100~200m。区内沟谷相间,地势起伏不平,一般海拔2000~2800m,平均海拔2200m,区域最高点为库区东北部的红花山,海拔2834m。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向查房一带逐渐降缓。 ⑵地层岩性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中统忙怀组(T2m)与上统小定西组(T2x)、γ51印支期花岗岩、第四系冲积层(Qhal)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edl),按照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A、三叠系中统忙怀组(T2m):主要岩花岗岩基边侧分布,岩性为变质砂岩、板岩夹凝灰质砂板岩。 B、三叠系上统小定西组(T2x):区域东北零星出露,岩性为凝灰质砂板岩、板岩夹火山角砾岩、玄武岩、粗安岩。 C、γ51印支期花岗岩:分布于库区四周,呈南北向展布。 D、第四系冲积层(Qhal):灰黑色砾粉质粘土及灰色卵砾石,分布于库区河床地带,厚度0~2.5m,结构松散。 E、第四系残坡积层(Qedl):灰黄色含砾中粗砂土,广泛分布于库区山坡及山丘地带,厚度0~2m。 ⑶地质构造及地震基本烈度 水库区域地处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形构造体系复合部位,三向经向构造体系之云县~蚂蚁堆亚带以东,小定西~小长街亚带以西的云县花岗岩偏北岩基上。 云县~蚂蚁堆亚带出露地层为下古生界澜沧群、中三叠统忙怀组和不整合于其上之中侏罗统以及少量新生界。规模宏大的云县花岗岩基呈南北向产出,褶皱、断裂以南北向为主,褶皱及断裂较发育,主要褶皱为头道水~羊头岩复式背斜和独木村复式向斜,主要断裂有帮海~蚂蚁堆断裂和茂兰~晓街~大寨断裂。头道水~羊头岩复式背斜由PZ1ln、J2h地层组成,为2个向斜、4个背斜组成的小型帚状结构。独木村复式向斜由J2h和T2m组成。茂兰~晓街~大寨断裂近南北向,挤压破碎强烈,北断有温泉出露,为一压性断裂。帮海~蚂蚁堆断裂近南北向,长约29km,为一压扭性断裂。距离库区最近的断裂为茂兰~晓街~大寨断裂,约23km。 区域断裂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烈度大。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g,工程区地震烈度Ⅷ度。 1.3.1.2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水库位于澜沧江水系罗闸河支流勐麻河岔大湾子河上,河谷切深约150m,库区地势西南北东高,东、西低。河槽断面基本呈“U”型,两岸坡度20~30°,局部为40°。河槽宽50~45m,为浅切割低山丘陵地貌。地表森林植被覆盖良好。 库区未见构造断层,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工程区稳定性差。 库区内地形坡度20~35°,局部40~50°,局部地区基岩裸露,地表普遍被厚1~2m的第四系地层覆盖,森林覆盖较好,库内滑坡、坍塌较少。 库区地层岩性为印支期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水,渗透系数在中等~弱透水之间,局部为强透水。邻谷之间无导水断层相连,亦无低矮丫口及单薄山梁,库盆蓄水条件较好。水库自建成运行至今,未发现库区向低邻谷漏水现象。 1.3.1.3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 坝址区河床宽约3~5m,两岸地形基本对称,地层岩性单一,基础均匀。为印支期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地表为第四系残坡积含砂粘土,厚度1.5~2.5m。 渗透系数大部分在中等透水之间,局部为强透水。其下为黑云二长花岗岩,中上部节理裂隙发育,下部节理裂隙相对较少,渗透系数基本在弱透水范围内。 地下水位出露较高,远高于坝顶,地下水补给河水,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坝址区两岸地形基本对称,地层岩性单一,基础均匀,构造和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基础岩性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全风化层,全风化层埋深较大。左右两岸地形基本对称,坡度相对均匀,边坡基本稳定。 坝址区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 ⑴人工筑坝体(Qr):印支期(γ51)花岗岩全风化含砾中粗砂土。 ⑵第四系残坡积层(Qedl)灰黄色含砾中粗砂土,分布于两岸山坡及山顶,厚度0.5~2m,结构疏松。 ⑶γ51印支期花岗岩全风化含砾中粗砂土,分布于整个坝址区。 1.3.2枢纽工程稳定性评价 1.3.2.2稳定性评价 (1) 坝基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评价 河床坝基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三叠系印支期花岗岩全风化含砾中粗砂土和三叠系印支期强风化花岗岩。 根据现场勘查,大口水库未设粘土心墙,同时从建坝时的设计及施工资料显示,当时坝基也未进行开挖截水槽和帷幕灌浆等任何形式的防渗处理,因此坝基存在一定渗漏问题。 (2)坝肩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评价 左、右坝肩地形自然坡度为30~40°,两坝肩地层岩性相同,均为三叠系印支期花岗岩全风化含砾中粗砂土,结构稍密至中密,全风化层厚度大于10~15m。上部5~15m岩,属中等透水;下部弱风化岩体,属弱透水层。 从外坝坡观测情况看,左、右坝肩不存在接触渗漏和绕坝渗漏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水库坝基、坝肩土体压缩性较大,岩性软弱,,抗剪强度低,地层中等透水,工程地质稳定性一般。 (3)坝体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评价 大坝填筑土料就地采取γ51印支期花岗岩全风化含砾中粗砂土料为填筑料, 受条件的制约,库区土料有限,筑坝时大量使用全风化花岗岩含砾中粗砂土料,含砂量大,无粘粒含量,级配差,土料存在先天不足,施工中土料碾压质量控制不规范,碾压不实。 从大坝的施工情况看,在填筑过程中,采用爆破采土,人工挖装,马车、手推车运输,上坝土料的物理力学指标未作任何检测,填筑后的坝体土料密实程度和均匀程度均较差,大坝坝土填筑压实度低,小于现行规范值要求,大坝坝体的抗滑、抗震稳定性较差。 (4)输水涵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评价 输水涵:位于大坝右肩,为管径D200mm的铸铁管,坐落于γ51印支期全风化花岗岩上,洞身外围存在接触渗水,稳定较差。 1.3.3影响水库大坝稳定、渗漏及库岸稳定的地质情况评价 (1)大坝渗漏的地质情况评价 施工当时,河床坝基清基不彻底,且又未进行防渗处理,全~强风化岩体,属弱~中等透水层。坝基土体压缩性较大,岩性软弱,抗剪强度低,工程地质稳定性一般。 (2)大坝稳定的地质情况评价 坝体筑坝土料级配差,碾压机具落后,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不规范,坝体填筑压实度低,从而导致坝体渗漏严重、坝体土料变形量大,使坝体的抗滑、抗震稳定性较差。 (3)库岸稳定的地质情况评价 库区无不良地质现象,从水库蓄水情况看,除坝址区外,水库周边无邻谷渗漏现象。库区地势开阔, 左、右岸平缓,自然坡度30~40°,近坝岸坡基岩不存在滑动的边界条件,水库运行多年,未发现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库岸稳定性较好。 1.4工程建设简介 (1)工程简要建设过程 水库于1981年2月动工兴建,至1982年5月竣工建成并投入运行,水库由于受建库当时客观原因的影响,受技术、经济条件的制约,枢纽建筑物施工质量总体较差,水库自投入运行以来一直带病运行,主要建筑物出现了多种病害。 自竣工投入运行后,后坝坡即出现普遍浸润,并在倒滤体以上汇流成股,呈逐年加重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严重的坝体渗漏病害,危及大坝的安全。 (2)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水库建设历时长,并受当时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水库始建时未对枢纽区进行任何地质勘探工作,施工中对水库设计指标控制不严,填筑后的坝体土料密实程度和均匀程度均较差,施工时对坝基及两岸坝肩均未采取任何防渗措施,水库自投入运行后不同程度地渗漏,出现了严重的坝体渗漏病害。水库蓄水一直未能达到设计要求,不能发挥工程设计效益。 现状有压输水涵管管身及工作凡尔闸锈蚀严重,在涵管凡尔闸关闭的情况下,沿涵管外壁接触带存在严重的涌水现象,启闭丝杆锈蚀并扭曲变形,启闭困难,因闸门关闭不严而产生喷射状漏水,进口处未设事故检修闸,应急能力较差。 由于大坝坝体碾压密实度较低,现状坝体局部产生不均匀沉陷,坝面形态不规整。坝脚倒滤体下涌水严重,倒滤体失效。现状大坝仍然存在严重的坝体渗漏病害,并呈日益加重的发展趋势,严重危及大坝的运行安全。 2、现场安全检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大坝 根据现场巡视及测量结果,现状坝体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坝体变形 水库于1981动工兴建,至1982年5月竣工。受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制约,水库设计中没有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施工时清基不彻底,筑坝土料的级配差,土料碾压质量控制不规范,导致坝土填筑压实度低,加之在水库运行中,工程管理及工程维修意识差,现状工程老化现象严重。现状大坝泥结石坝顶凸凹不平,上游坝面块石护坡局部有凸凹不平现象。下游坝坡出现局部隆起变形,局部有蠕动现象,隆起区平均高出正常坡面0.1~0.2m,最大隆起高度近0.4m。下游坝脚排水沟有淤堵和排水不通畅现象。棱体局部有坍塌现象。 (2)渗漏 现状大坝坝体渗漏十分严重,渗漏量随蓄水位升高而加大,大坝下游坝坡中下部坝面潮湿,浸润线出逸点高,后坝坡高程2004.50~2005.40m面积约46m2范围已经沼泽化,在库水位2008.00m时,潮湿面积为219.5m2。 2.2输、泄水建筑物 (1)输水涵管 输水涵管为坝下有压铸铁埋管,经查现状涵管外接触带涌水,在闸门关闭的情况下,沿涵管外壁接触带涌水严重,存在接触渗漏。且水库运行多年,泥、沙入库,淤积严重,造成死库容填满,涵管进口经常被堵塞,应急能力较差。 2.3近坝库岸 水库库区地势开阔,左、右岸平缓,自然坡度30~40°,近坝库岸岸坡基岩不存在滑动的边界条件,水库运行多年,未发现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库岸稳定性较好。 2.4闸门及启闭机等金属结构 输水涵管为坝下有压铸铁埋管,直径为φ200,长45.0m,在出口装有一道凡尔闸作为工作闸门,设计最大出流0.3m3/s。经查现状输水涵管管身及工作凡尔闸锈蚀严重,启闭丝杆锈蚀且扭曲变形,部分丝牙严重磨损,启闭困难,因关闭不严而产生喷射状漏水,进口处未设事故检修闸,应急能力较差。 2.5检查小结 通过现场安全检查,大口水库各枢纽建筑物在运行中均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病害情况及安全隐患,具体如下: 坝体施工质量差,填筑压实度低,现状泥结石坝顶凸凹不平,目前坝体形态不规整,上游坝坡块石护坡,因波浪淘蚀有部分松动、沉陷和隆起(最大起伏差达15cm左右);下游坝坡形态极不规整,凸凹不平,最大凸凹达0.5~0.7m,并形成多级变坡。坝脚倒滤体存在局部损坏,并倒滤体堵塞失效。下游坝脚排水沟有淤堵和排水不通畅现象。坝体存在严重的渗漏。 坝下输水有压铸铁涵管及凡尔闸锈蚀严重,凡尔闸启闭丝杆锈蚀并扭曲变形,部分丝牙严重磨损,启闭困难,因闸门关闭不严而产生喷射状漏水,进口处未设事故检修闸,应急能力较差。 涵管与坝土间存在接触渗漏的问题,水库存在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导致涵管进口经常被堵塞,危及大坝安全运行。 水库枢纽主要建筑物的多年形成的病害已导致水库现状的运行状况极差,既不利于水库蓄水量的增加,也不利于水库枢纽的安全运行。 3、工程质量评价 3.1工程施工及现状质量评价 (1)坝基和岸坡处理的施工质量与现状质量评价 据施工回忆,鉴于当时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口水库始建时未对枢纽区进行任何地质勘探工作,施工时未设坝基截水槽、坝肩结合槽。 据本次现场勘查,坝基地层主要为γ51印支期花岗岩,土体压缩性较大,均一性较差,岩性软弱,饱和度高,抗剪强度低。属弱~中等透水地层。 因此坝基存在一定的渗漏问题。 (2)坝体施工质量及现状质量评价 大坝施工填筑施工过程中,采用爆破采土,人工挖装,马车、手推车运输,划块段作业,每层铺土厚度一般为0.4~0.6m,含水量控制采用人工挑水洒泼,碾压采用牛拉石碾结合人工夯打进行,上坝土料的物理力学指标未作任何检测,填筑后的坝体土料密实程度和均匀程度均较差。由于碾压机具落后及碾压工艺、质量的控制措施不规范,导致坝体填筑后的密实度较差。坝体存在渗漏,力学指标偏低。 (3)输泄水建筑物施工质量及现状质量评价 铸铁输水涵管属坝下有压埋涵,位于右坝肩下,由于施工质量差,导致现状大坝右肩涵管沿线部位出现横向裂缝,并在涵管外接触带已形成集中渗水通道,稳定较差,存在严重影响大坝安全的质量隐患。 (4)金属结构安装质量与现状质量评价 铸铁涵管和凡尔闸的安装均由当地民工负责安装,铸铁涵管和闸门均无产品合格证和质材检测报告,也无静水试验报告,无单项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经多年运行后,输水涵工作闸门锈蚀严重,现状因关闭不严产生喷射状漏水,启闭螺杆扭曲,丝杆磨损严重,设备老化严重,启闭困难,运行状况极差,加之无事故检修闸门,应急能力差,现状金属结构存在影响大坝安全的质量隐患。 3.2 综合质量评价、质量等级 现状大坝坝顶凸凹不平,外坝坡有局部隆起异常现象;下游坝脚排水沟局部沉陷,排水不通畅,大坝坝土填筑碾压的密实度及均匀性均较差;坝基地层主要为γ51印支期花岗岩,全~强风化岩体,属弱~中等透水;工程施工未作防渗处理,大坝存在坝体渗漏的地质条件。 现状大坝坝体渗漏十分严重,渗漏量随蓄水位升高而加大,大坝下游坝坡中下部坝面潮湿,浸润线出逸点高,后坝坡高程2004.50~2005.40m面积约46m2范围已经沼泽化,在库水位2008.00m时,潮湿面积为219.5m2。 现有压坝下铸铁输水涵管锈蚀严重,洞体沿线存在严重接触渗漏问题,结构稳定差,存在影响大坝安全的质量隐患。 金属结构:输水铸铁涵管及凡尔闸锈蚀、老化严重,运行状况极差,启闭困难,未设事故检修闸门,应急能力差,严重影响水库的安全和运行管理。 综合评价大口水库现状工程质量等级为不合格。 4、大坝运行管理评价 4.1水库的管理机构 大口水库主管部门为茶房乡人民政府,由茶房乡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负责业务指导,具体管理单位为村头村委会,现有管理人员1人,人员工资由水库自收资金解决,水库管理所主要任务是依据《水库工程管理通则》及《水库大坝工程管理条例》对水库进行蓄水、用水、水位观测、坝体位移沉陷观测、拦河坝、涵管管及闸门巡视检查和维修等水库大坝枢纽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 现状水库管理人员未进行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技术欠缺,加之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测设施和设备,难于较好的根据有关规程、通则的要求将职责落到实处,实际工作仅局限在日常巡视检查、水文观测和渗漏情况观测等方面。 现状水库的水文、坝体沉陷、位移和渗漏等观测资料不全,未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料。 4.2大坝运行 4.2.1水库调度应用情况 由于水库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为主,所以日常调度根据农业灌溉用水需水量,及时按照上级要求提供用水。目前,防洪度汛主要由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 水库自建成投入运行以来,由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工程没施不配套, 现状坝体渗漏依然存在。水库多年的运行水位达不到正常蓄水位,多年带病限蓄的运行,使水库效益一直得不到正常发挥。 4.2.2水库调度运用方案和应急预案的编制 大口水库为小(二)型水利工程,水库位于澜沧江水系澜沧江右岸一级支流晓街河上游右岸的大湾子河上,对当地防洪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水库一旦失事,将造成下游2300余人受灾。水库调度原则是防洪和灌溉相兼顾,在确保大坝安全防洪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蓄水,随时跟踪大坝安全以及城镇农田的防洪保护工作,在遇到特大降雨时,根据库容情况,按保坝排洪的原则操作,确保水库大坝安全,汛期防洪调度,严格控制水位运行。 目前,水库调度应急预案未以书面的形式制定下来。 4.2.3历史运行情况 水库自1982年建成运行以来,因工程建设标准低,设施不配套。目前水库大坝各建筑物即出现诸多病害,蓄水量达不到设计标准,病害呈逐年加重的发展趋势,直接危及大坝的运行安全。主要表现如下: 坝体施工质量差,填筑压实度低,现状泥结石坝顶凸凹不平,上游坝面块石护坡局部有凸凹不平现象。下游坝坡出现隆起变形,局部有蠕动现象,坝脚倒滤体存在局部损坏,倒滤体堵塞失效。下游坝脚排水沟有淤堵和排水不通畅现象。 坝体存在严重的存在坝体渗漏,渗漏量随蓄水位升高而加大,大坝下游坝坡中下部坝面潮湿,浸润线出逸点高,后坝坡高程2004.50~2005.40m面积约46m2范围已经沼泽化,在库水位2008.00m时,潮湿面积为219.5m2。 坝下输水有压铸铁涵管及凡尔闸锈蚀严重,凡尔闸启闭丝杆锈蚀并扭曲变形,部分丝牙严重磨损,启闭困难,关闭不严产生喷射状漏水,并进口处未设事故检修闸,应急能力较差。 涵管与坝土间存在接触渗漏的问题,水库存在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导致涵管进口经常被堵塞,危及安全运行的问题。 水库枢纽主要建筑物的多年形成的病害已导致水库现状的运行状况极差,多年来水库采用限蓄状态,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大坝的安全运行得不到保障,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3大坝维修 据实地调查和水库管理所人员回忆,由于施工质量差,水库于1982年投入运行后,大坝各建筑物即出现诸多病害,在大坝后坝中下部以及左右坝端接合部出现大面积潮湿、渗漏,蓄水量达不到设计标准,并存在病害呈逐年加重的发展趋势,直接危及大坝的运行安全。 由于资金缺乏的实际困难,加之管理上重视不足,水库运行多年来,大坝的维修仅限于极简易的处理,现状水库工程老化严重。 4.4大坝安全监测 4.4.1安全监测项目 水库大坝监测项目包括:(1)巡视检查:包括对坝体、输水涵、闸门、灌渠的日常管理和特别巡视检查;(2)渗漏监测:对坝体、输水涵、渗漏量进行不定期观测。 由于管理经费的缺乏,水库枢纽工程建设至今未埋设浸润线观测装置和沉陷、位移观测桩,故无变形观测资料。库管理所人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具备大坝运行管理专业知识和紧急事故处理能力,水库自建成运行至今,没有降雨、蒸发,大坝水平位移、沉降、裂缝、渗漏等观测设施,没有渗流等病害情况的观测记录,运行管理极不规范。 4.5运行管理综合评价、等级 根据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评价评价导则》(SL258-2000)和现行有关规范,以及对大口水库调度运行,巡视检查、大坝维修、变形、渗漏监测等方面的分析,大坝运行管理满足不了现行规范要求。 大口水库为临沧市云县的一座小(二)型水库工程,水库自投入运行至今,对大坝的安全运行未埋设和安装应有的观测设施,大坝病害观测资料不完整,水文测报及通信设施缺乏或不完善,水库始终处于病害和危险的运行状态中。 综合评价大口水库运行管理等级为差。 5 防洪标准复核 5.1 基本情况 5.1.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5.1.1.1 地理位置及流域水系 云县大口小(二)型水库始建于1981年10月,于1982年5月竣工,位于澜沧江右岸一级支流大寨河中游右岸的大湾子河上,径流面积为0.11km2。坝址海拔高程2100m,地理坐标:东经100°08′53″,北纬24°17′55″。水库距离茶房乡18km,距离云县城25km。 大口水库径流区流域特征值均在五万分一地形图上量算,其流域特征参数见表5-1,流域水系如图5-1。 表5-1 云县大口水库流域特征参数表 参数 站址 集 水 面 积 流 域 长 度 形 状 系 数 河 网 密 度 干 流 坡 降 流域平均高程 单位 F(km2) L分(km) Rf D J(‰) Z(m) 坝址 0.11 0.11 0.30 1.81 35.1 2135 大口水库主要为下游的520亩耕地提供灌溉用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同时兼顾下游防洪等综合效益的水库。 5.1.1.2 地形地貌 大口水库设计流域海拔变化在2100m~2174m之间,流域平均海拔高程约2135m。属山地丘陵高中复被无明显侵蚀地区,岩性为花岗岩类,地貌形态类型为中山地貌。 5.1.1.3 植被 设计流域内主要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密林、针阔混交密林及低矮常绿植物灌草,植被保护良好,植被覆盖率在30%~90%左右,因此,汛期对延缓坡面流,减少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调蓄作用,但库区周围的植被保护工作不容忽视。 5.1.1.4 人类活动 大口水库径流区内,除水库本身外无任何水利工程设施,无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5.1.2 流域和河道特性 大口属于澜沧江流域,河流发源于云县茶房乡村头村附近,流向呈西南向进入水库。整个流域呈扇形,流域内河网水系发育一般,流域主要出露风化的花岗岩,河道多为卵石沙质组成,过水断面宽小于5m,一般在0.5~3m间,断面呈“V”字型。 5.1.3 流域的气象和暴雨洪水特性 5.1.3.1 流域的气象特征 设计流域内无任何气象和水文资料。根据云县气象站和临沧市八县有关气象资料与高程关系的分析,对水库的有关气象要素估算见下表。 表5-2 大口水库有关气象要素估算表 多 年 平 均 最大值 气温 ℃ 最高 气温 ℃ 最低 气温 ℃ 相对 湿度 % 风速 m/s 霜日 d 风速 m/s 气温 ℃ 14.8 18.9 12.2 65.0 2.70 51 18.0 28.0 设计流域属低纬高原中亚山地热带季风气候,因受海陆季风影响,有雨热同季、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暖夏凉、雨量丰沛、干湿分明的特点。流域属多雨区,水气主要来自印度洋的孟加拉湾,经地形抬升以及辐合上升,产生大量的降水。降水一般随高程增加而增加。据直距水库约4.0km的中山雨量站(1979~2006)年的资料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1465.1mm,平均降水天数151天,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5~11月),占全年降水的88.9%,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具有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 5.1.3.2 流域的暴雨 大口水库流域东北面邻近的太平关水文站,据该站的实测暴雨资料分析:设计流域的暴雨一般发生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10月份间,其中多发生在7~9月份的主汛期。以(n=39)年实测资料统计:短历时的多年平均1h、6h、24h暴雨分别为:31.6mm、50.0mm、67.1mm;最大值分别为:59.6mm、98.3mm、116.8mm;最小值分别为:14.9mm、27.6mm、37.3mm。而紧邻的中山雨量站(n=28)年暴雨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最大24h暴雨为79.1mm,极大值124.5mm,极小值36.9mm,暴雨特性表现为历时短、强度大。 5.1.3.3 流域的洪水 大口水库设计流域的洪水主要产生于暴雨,成因关系密切,且暴雨与洪水基本同频率。据临沧水文分局对临沧市小汇水面积(10.5km2~200 km2)的各小河站多场实测暴雨资料分析:次洪水过程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涨历时一般在0.5~3小时之间,且以单峰为主,峰高量小,属典型的山区性小流域陡涨陡落的洪水特性。 5.1.4 水库工程特性 大口水库1982年5月竣工,坝型为均质土坝,工程规模为小(二)型工程,其水库的特征参数如表5-3: 表5-3 大口水库工程特征参数表 水库径流面积 (km2) 坝顶高程 (m) 坝高 (m) 坝顶长 (m) 总库容 (104 m3) 0.11 2009.00 8.0 40.0 10.8 大口水库为涵管放水,放水涵管采用铸铁无压园形,管径0.2m,最大放水流量0.3m3/s。 5.1.5 流域内的水利水保情况及下游河道的防洪要求 5.1.5.1 流域内的水利水保情况 水库虽然处于海拔较高的分水线附近,但由于水库周边有几个自然村落,所以存在一定的人类活动影响。库区植被覆盖率30~90%。 5.1.5.2 下游河道防洪要求 水库下游汇入茂兰河干流。沿河区间有自然村寨,距村头村5km,人口2300人,耕地2600亩,距村头村对外公路7km,所以水库具有防洪要求。 5.1.6 本次应用的水文气象资料及评价 5.1.6.1 资料的基本情况 从图知,大口水库流域无任何实测的水文气象资料,但邻近有10个降水观测站,与水库流域最近的中山雨量站约4.0km。资料情况见下表5-4。 表5-4 大口水库邻近水文资料情况 站名 位置 站址 高程 m 资料 年限 观测 项目 与水库直距 (km) 东经 北纬 新村街 99°58′ 24°43′ 1720 1967—2006 降 水 28.0 哨 街 100°15′ 24°42′ 1900 1967—2006 降 水 14.0 中 山 100°20′ 24°38′ 2085 1979—2006 降 水 4.0 转水河 100°20′ 24°33′ 1990 2001.1~2002.4 降 水 6.0 丙 令 100°22′ 24°33′ 2150 1979—2006 降 水 9.0 酒 房 100°22′ 24°36′ 1910 1979—2006 降 水 5.0 芹菜塘 100°27′ 24°34′ 2200 1977—2006 降 水 14.0 晓 街 100°14′ 24°23′ 1314 1979—2006 降 水 26.0 普家村 100°18′ 24°17′ 1890 1980—2006 降 水 36.0 太平关 100°18′ 24°30′ 1000 1968—2006 水、流、降 13.0 5.1.6.2 资料的三性分析 (1)可靠性分析 表所列站点均属水文部门按行业的技术规范进行设立、观测、整编,各雨量观测站为日记式自记雨量记录和普通雨量器。所搜集的水文气象资料均严格按规范进行整理,资料可靠。 (2) 一致性分析 表(1.6.1)所列站点从设立至今均未做过搬迁,观测位置基本保持一致。结合本次洪水复核的资料需要,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说明,即建立中山雨量站与太平关水文站、酒房雨量站与太平关水文站的逐年降水累积关系图(1.6.1)、(1.6.2)。从图(1.6.1)、(1.6.2)可看出,两条累积关系曲线的斜率基本保持一致。由“双累积曲线”原理知:各站降水资料的累积关系曲线的斜率基本保持一致,说明资料系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3)代表性分析 主要分析长系列n=39年太平关水文站、短系列n=28中山雨量站和短系列n=28酒房雨量站的年降水资料,采用“差积曲线”法Σ(k-1)~t 、逆时序累进平均值法Σki~t和长短系列统计参数对比分析,详见图(1.6.3),由图看出,太平关水文站、中山站和酒房站的年降水资料逆时序至1980年,其多年均值以及Cv已基本趋于稳定,而太平关站逆时序至1970年已经稳定;且三站年降水资料逆时序至1980年均已包含了丰、平、枯代表年。 5.1.6.3 资料评价 通过以上资料的“三性”分析,所涉及的水文气象资料可靠、具有一致性和代表性,可以作为水文分析计算的依据。 5.2 洪水的标准、方法及计算代表期的确定 5.2.1 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防洪标准GB 50201—94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大口属小(二)型水库,大坝枢纽工程属Ⅴ等五级。 设计标准:(20~30)年一遇 P=(5~3.33)% 校核标准:(200~300)年一遇 P=(0.5~0.33)% 大坝防洪安全近期非常运用标准为200一遇(P=0.5%)。 5.2.2 方法 因水库流域无任何水文气象资料,但紧邻水库流域有中山雨量站的实测降水、暴雨资料,且水文气象成因和下垫面条件基本与设计流域相似。水库流域面积仅有0.11km2,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规范SL 44—93,结合实际资料条件,大口水库的设计洪水采用由暴雨推求洪水的途径分析计算,暴雨以点代面推求大口水库的设计洪水,其它方法为辅作合理性检查。 5.2.3 计算代表期的确定 由邻近雨量站点资料分析知 ,太平关水文站 39年资料系列已具有代表性,其它站点也基本具有一定代表性。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 44—93及水利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规定,大口水库的洪水由暴雨推求的暴雨计算代表期以太平关站(1968~2006)n=39,不作外延。 5.3 设计暴雨 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 44—93》中4.1.2(3):“当流域面积很小时,可用设计点暴雨量作为流域设计面平均暴雨量。”大口水库流域面积0.11km2符合规定,结合资料条件,采用暴雨高程关系图查得设计流域的面平均暴雨。 5.3.1 暴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