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施七大工程 确保农民增收
我县出台农业发展三年规划
2012--2014年是我县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全面转型,实现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更是我县奋发有为地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兴,粮食足;农民富,国家强;农村稳,天下安。新一届保德县委、县政府坚持“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支持“三农”的力度有增强,决心下大力气打好农业翻身仗。大手笔出台硬举措,举全县之力要让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实现三年翻一番,在2011年3815元的基础上,年均增长28%,2004年突破8000元大关,“十二五”末达到1万元,与全省持平,坚决破解县富民穷的困局,让农民享受改革成果。为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根据《山西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保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经多方酝酿,反复论证,县农业委员会出台了《保德县2012--2014年农业发展规划》。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持续实施七大富民增收工程,抓紧打造七个亿级以上的农村经济增长极,确保实现“三个过亿”、“三个稳定增长”、“四个翻番”目标,建设富裕、宜居、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中西部经济社会一流强县总目标强基固本。
发展成就 过去的几年,是我县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我们按照“一手强基础,一手兴产业,两手抓,两手硬”的基本思路,在产业发展上坚持猪、牛、羊、棚、特、劳、草、林八轮驱动,在基础实施建设上坚持农、林、水、土、机、牧、扶合力突围,使我县农业工作一路披荆斩棘,扎实推进,成效显著。2006-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618元、2128元、2396元、2807元、3130元,连续突破两千元和三千元两个大关,增幅分别为31.5%、12.6%、17.1%、11.5%,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平均增幅18%,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标杆。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等现代农业强势崛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300亩,万头猪场以及肉牛场、驴场、羊场、鸡场、梅花鹿场和黄河绵鱼场等规模养殖发展迅猛。2006-2010年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21亿元、2.2亿元、2.36亿元、2.57亿元、2.9亿元,增幅分别为82%、7.3%、8.9%、12.8%,年平均增幅24.5%。2006-2010年农业增加值分别为0.72亿元、1.32亿元、1.39亿元、1.51亿元、1.7亿元,增幅分别为83.3%、5.3%、8.6%、12.6%,平均增幅24%。农村实现了“五个全覆盖”,五大扶贫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最强音;消费支出大幅提高,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成为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造林绿化、平安农机、饮水解困、村卫生室全覆盖、新农村建设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更加牢固。
主要经验 实践表明,要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必须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坚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目标,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为重要途径,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走产业化路子发展农业,大抓项目工程,突出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市场开拓三个重点,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为全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基础保证,走出一条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光、热、土地及水资源潜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全面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规划的发展思路是:围绕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三大主题。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农民自愿”的工作原则。提档升级玉米、马铃薯、蔬菜种植,猪、牛、羊、鸡养殖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红枣、海红、核桃、小杂粮、特种动物等特色产业;开发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订单种养等新型产业; 集中培育“两红一核”、畜牧、杂粮、蔬菜、农产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谋划实施好丰产增粮、设施农业、红枣增产增效、露地蔬菜、规模健康养殖、外出劳务、农产品加工七大富民增收工程,打造七个亿级以上的农村经济增长极。按照区域化布局、特色化种养、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生产、高端化加工、工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营销的理念,从巩固现有基础抓起,从“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抓起,从引进国内大集团、建设支撑性大项目、开拓战略性大市场抓起,抓好种养、加工、营销三大环节协调推进,种养业要突出特色高效建基地,加工业要突出龙头企业创品牌,营销业要突出市场开拓活流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藉此拉动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提升,为农民收入翻番提供可靠的保障。走出由粗放、分散种养向高效、规模经营转变;由出售原料型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由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由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实现农业转型、跨越发展,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之路。在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同时,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以工补农、深化农村改革等多种综合措施,加快建立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农民增收促进机制,实现农民收入快速提高。通过培养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全面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实现人民总体进入小康生活水平。
规划的发展定位是: 把保德红枣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把保德打造成保府城市圈及周边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晋西北柏籽羊基地、全省小杂粮重点县、全省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基地、晋陕蒙物流集散地、黄土高原黄河风情观光旅游胜地、全国红枣生产名县。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今后三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粮、菜、枣、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三个过亿”和 “三个稳定增长”,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村经济四大主要指标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四个翻番”,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点推进村达到170个,开展新农村集中连片建设工程,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具体发展指标为:
1.农产品供给能力实现“三个过亿”和 “三个稳定增长”。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7583万斤,到2014年综合生产能力超过1亿斤,每年递增7.2%;红枣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2010年产量为4000万斤,到2014年综合生产能力超过1亿斤,每年递增26%;蔬菜面积2014年达到2万亩,2010年产量为2000万斤,到2014年综合生产能力超过1亿斤,每年递增50%;粮食、红枣、蔬菜三种主要农产品产量超过1亿斤,就是“三个过亿”。肉类、禽蛋、奶总产量2010年分别为2950吨、1120吨、450吨,2014年总产量分别达到4280吨、1920吨、700吨以上,均稳定增长,每年增幅分别为9.7%、14.5%、12%;食用农产品“三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覆盖率60%
以上,农产品优质率达85%以上,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明显提
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
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6%以上。
保德县主要农产品产量规划表
项目
年度
粮食产量
(万斤)
红枣产量
(万斤)
瓜菜产量
(万斤)
肉类产量
(吨)
禽蛋产量
(吨)
奶类产量
(吨)
2012年
8730
6350
4500
3300
1600
500
2013年
9340
8010
6750
3560
1760
600
2014年
10014
10081
10100
4280
1920
700
年均增幅%
7.2
26
50
9.7
14.5
12
2.农村经济实现“四个翻番”。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0年为2.9亿元,2014年达到6亿元,实现翻番,年均增长2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0年为1.7亿元,2014年达到3.53亿元,实现翻番,年均增长20%;农村经济总收入2010年为8.8亿元,2014年达到18.3亿元,实现翻番,年均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为3130元,2014年突破8000元,实现翻番,与全省持平,年均增长28%。四大农村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就是“四个翻番”。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农村劳动力每年新增转移7000人,三年累计转移2.1万人。
保德县农村经济主要指标规划表
年度
项目
农业
总产值
(亿元)
畜牧业
产值
(亿元)
农业
增加值
(亿元)
农村经济
总收入
(亿元)
劳务
收入
(亿元)
农产品加工
业销售收入
(亿元)
农村二三
产业收入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2012年
4.2
1.36
2.5
12.7
2.7
1.54
6.7
4960
2013年
5.1
1.6
2.94
15.2
3.3
2.2
8.2
6350
2014年
6
2
3.53
18.3
4
3
10.3
8015
年均增幅%
20
27
20
20
22
40
22
28
3.农业农村产业结构。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0.7:1;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农业的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
4.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持续提高,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农业机械总动力由目前的13.5万千瓦达到1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和各类配套机具达到1.1万台/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以上;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提高到3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生猪良种覆盖率98%。
5.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由目前的297个增加到2014年的400个,合作社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0%,合作社覆盖农户60%,各类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发展到300户,各类专业协会发展到10个,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2.7万户,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
6.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化肥、农药的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80%以上,适宜农户沼气、吊炕、太阳灶普及率达到30%以上;三年造林14万亩,道路绿化140公里,村庄绿化48个,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沿线绿化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23%。
7.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教、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施新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 100%;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达标率达到50%以上。
规划的区域布局是:建设七大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七大特色斑块经济区,实现“1111123”发展目标,即:以冯林韩(冯家川、林遮峪、韩家川三乡)为主的红枣产业经济区,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以杨家湾镇、桥头镇为核心的海红、核桃产业经济区,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以南河沟乡、土崖塔乡为中心的特色小杂粮产业区,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以东关、杨家湾两镇沿黄村庄为主的露地蔬菜产业经济区,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以义门、东关两镇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经济区,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以腰庄乡、尧圪台乡为主的优质玉米和马铃薯产业经济区,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以窑洼乡、孙家沟乡为主的生态畜牧产业经济区,猪羊养殖规模达到30万头以上。多措并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发展区域布局表
红枣
产业
(万亩)
海红、核桃产业(万亩)
小杂粮
产业
(万亩)
设施蔬
菜产业
(万亩)
露地蔬
菜产业
(万亩)
玉米
产业
(万亩)
马铃薯
产业
(万亩)
畜牧
产业
(万头)
10
10
10
1
1
10
10
30
规划的转型方式是: 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二要转移农村工作重心。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主抓以下五个方面:由主要追求农业数量增长向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转变;由单一追求主要农产品增长向粮、油、果、菜、肉、蛋、奶全面协调发展转变;由单一食物性农业向多功能性农业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农业向技术支撑型农业转变;由高投入型农业向节约型农业转变。在转移农村工作重心上,也抓以下五个方面:在推进农业经营方式上,要力促农户个体性分散型经营向专业合作化规模型经营转变;在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上,要力促单纯农户经营向多元化经营主体转变;在构建农业产业体系上,要力促优势特色种养业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转变;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上,要大力推进由单一科技性服务向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服务转变;在提升干部队伍素能上,要努力使各项专业技术人才向各类产业技术人才转变。
规划的主要项目是: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抓住重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抓紧谋划一批特色产业支撑项目,持续实施七大富民增收工程,打造七个亿级以上的农村经济增长极,收入完成“22112410”亿元目标,千方百计助推农民收入翻番。
1.丰产增粮工程 我县粮食播种面积33万亩左右,丰收年景产量7500万斤左右,平均亩产仅227斤。通过推广“三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重点推广具有显著抗逆性的杂交谷子,可使旱地亩产超千斤;推广“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可使亩产达1500斤;推广脱毒马铃薯,亩均增产1000斤),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增加投入,挖掘潜力,高产创建,建设3个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10万亩特色小杂粮生产基地),稳定面积,严守33.2万亩耕地红线,提高单产,使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正常年景单产超过300斤,总产量一亿斤以上,总产值2亿元,人均占有粮食600斤。实施特色杂粮振兴工程,突出高产示范方建设,杂粮总产量达到0.3亿斤,产值0.8亿元,把我县打造成全省小杂粮重点县。
2.一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 经过4年努力,我县发展温室大棚2300余亩,经营好的农户,每亩收入可以达到2万元。一亩温室就相当于种植30亩左右大田作物的收入,换句话说,新建一亩温室,就相当于新开发出30亩左右的耕地。经营一座温室,可稳定解决1-2个劳力就业,可使一户农民稳定增收。实践证明,发展设施农业是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目前遇到的各种困难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县现有水浇地3万亩,通过实施引黄提黄工程,可新增灌溉面积5万余亩,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奖补政策和贷款贴息,为设施农业的规模扩张创造了条件。今后三年要加强领导,强势推进;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宜棚则棚,宜室则室;强化科技,提高效益;拓展功能,提升品位。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建设,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园区要有1个合作社、1项主导产品、1项“三品”认证、1个质量安全检测室、1个技术员,走出一条建设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新路子。打造小赵家沟、铨家坪、吴家梁、岳家沟、路家村、神山、兴旺庄、故城等10个百亩以上的现代设施农业区,打造繁庄塔千亩高新农业示范区。新发展温室大棚8000亩,使我县的设施农业总规模达到1万亩,亩均收入2万元,总收入2亿元。占据内蒙、陕北沿黄河两岸的市场,使我县早日成为保府城市圈及周边地区绿色有机蔬菜基地。
3.红枣增产增效工程 保德油枣是山西八大名枣之一,是御用贡枣,有独特的种质资源优势,有1100余年的悠久历史,做大做强红枣产业对富民强县意义重大。要紧紧抓住省市红枣片区扶贫开发、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契机,充分发挥千年御枣文化积淀效应,用三年时间累计投入亿元以上,建设10万亩优质、高产、绿色红枣基地,力争“三打造”:把保德红枣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把红枣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支柱产业,把保德打造成全国红枣生产名县。届时这一惠农工程将惠及我县西南8个乡镇、全县63%的贫困人口,年可增加1亿元以上收入,通过加工增值收入更高,吸纳近5000人就业,保德红枣产业发展正迎来新的辉煌。
我县红枣产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量低、品质差,全县红枣面积10万余亩,正常年景总产量4000万斤左右,单产很低,仅有400斤。二是品种老化,难以适应现代人追求精、细、特的需求。三是我们的红枣基本是现收现卖,附加值可以说完全没有,品牌建设根本无从谈起,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要从打造优势产业、规模企业和品牌产品三方面入手振兴保德红枣产业。 一是加强绿色红枣基地建设,打造优势产业。首先抓科技创新,提高产量品质。引进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教授主持完成的“红枣良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解决红枣病虫害防治、裂果霉变、高产丰产技术瓶颈。建立红枣高产核心科技示范村,综合运用新 技术,使示范村红枣亩产量提高到2000-3000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一支流动的红枣专业技术服务队,活跃在枣区指导枣园管理、推广高产技术,使全县红枣单产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14年达到1000斤,总产超过一亿斤,枣农出售鲜枣收入1亿元。第二是建立优质红枣种质资源库、推广新品种。选择2个种植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枣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建立60亩优质油枣提纯复壮试验田,建立优质油枣种质资源库。有针对性地以保德油枣种质资源为基础,培育适宜本地发展和大棚栽培的新品种,提高其加工和鲜食特性。第三是推广无公害、绿色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争取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红枣“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认证绿色红枣生产基地,贴上安全标;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认证,烙上保德印。二是打造规模企业和品牌产品,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首先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我县现有红枣加工企业38家,但规模小,科技含量小,仅有兴盛糖枣厂一家市级龙头企业, 必须兼并重组,整合资金、人才,把资源、生产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集中力量进行扶持,享受系列优惠政策,力争三年内把保德县兴盛糖枣有限责任公司、保德县红源果枣有限公司、保德县康泰食品有限公司等15个红枣加工企业打造成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省市县级梯次龙头企业,争取红枣加工量占到鲜枣产量的60%,销售收入总额达到2亿元。其次是打造优质特色品牌。龙头企业要实行标准化生产,严格落实“QS”认证制度,逐步推行IS0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产地、基地的认证。以优势龙头企业为依托,对品牌进行整合,打造知名品牌。鼓励和引导企业搞好商标注册和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完成红枣产品从“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到“驰名商标”的嬗变。龙头企业开展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省、市组织的名优产品展示、展销等经贸洽谈活动,县政府要列出专项资金给予补贴和支持。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山西省名牌产品或省级以上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市、县两级政府要给予奖励。三年内培养2个“著名商标”、1个“驰名商标”和4个省级名牌产品、1个国家名牌产品,完成10万亩无公害、绿色红枣生产基地的认定和8个“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1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第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优势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科技创新激励制度,采取奖补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第四是加强深度开发。加强对红枣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开发新功能、新用途,主要完成红源果枣保健品加工项目,5000吨/年气调保鲜库项目,3000吨/年两红系列产品综合开发项目,保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000吨/年果汁饮品项目,真正把红枣产业打造成全省牌子亮、效益高的旗舰产业。三是打造黄河文化万亩枣园观光旅游带。以黄河为轴线,以天桥水库、钓鱼台、铜币、林遮峪古遗址、晋绥二中遗址、康熙枣园为主要景点,以黄河漂流、黄河特色餐饮为主线,依托黄河沿岸优质红枣基地,筹建旅游项目,开发黄河风情旅游、红枣观光旅游,挖掘御枣文化积淀,打造黄河沿岸1万亩红枣观光旅游带,重点建设冯家川康熙枣园休闲旅游区。把我县打造成黄土高原黄河风情观光旅游胜地。
4.一万亩露地蔬菜建设工程 县城西郊黄河沿岸的马家滩、王家滩、张家圪坨、李贤堎、李家峁、故城、兴旺庄等村是我县高产高效特色蔬菜区,该区面积1万余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发达、农业科技含量高,亩产值1万余元,是保德、府谷两县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名符其实的菜园子。在今后三年西城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该区面积将会逐年减少。因此,一是要有计划地将我县的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向黄河下游延伸,如花园、柴家湾、韩家川、寨沟、下川坪、林遮峪、后村、神山、冯家川等村。在土壤培肥、基础设施、水利配套等方面早规划、早建设。二是在引黄、提黄灌溉工程中新增加的水浇地上,有目的、有组织地发展露地蔬菜生产。三是在温室采光带上组织、引导农民发展露地蔬菜生产。四是推广无公害、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产地、产品认证。如此四管齐下,打造保德、府谷城市圈及周边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确保菜篮子供应安全充足,确保菜农增加收入。到2014年,将露地蔬菜总面积保持在一万亩左右,亩均收入一万元,总收入一亿元,加上一万亩设施蔬菜,合计二万亩,亩均产量5000斤,蔬菜总产量达到一亿斤。
5.“百场千户”规模健康养殖工程 我县养殖业健康发展。2011年畜禽饲养量大牲畜2718头、猪57159头、羊94710只、鸡271900只。2011年肉类产量2950吨,禽蛋产量1120吨,奶类产量450吨,畜牧业产值1亿元。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目前,规模养殖场累计发展到205个,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9个,各类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到680户。规模养殖户标准为:养牛10头以上或养羊100只以上或养猪50头以上或养鸡1000只以上的农户。今后三年,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补贴力度,强化品种改良、科技推广、疫病防控、草业建设等,大力发展庭院圈养、小区建设和规模养殖场,推进畜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到 2014年底,使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300个,新增86个;其中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9个;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000户(其中养羊户700户,养猪户200户,养鸡户60户,养牛户30户,特种养殖10户),新增320户,即“百场千户”规模健康养殖工程。全县畜禽饲养量羊达到20万只、牛达到0.6万头、猪达到10万头、鸡达到40万只。新增猪、牛、羊饲养量15万头(只),饲养量实现翻番。肉类总产4280吨,禽蛋总产1920吨,奶类总产700吨,均稳定增长,每年增幅分别为9.7%、14.5%、12%。畜牧业产值达到2亿元,实现翻番,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800元。
保德县畜牧业生产规划表
项目
年度
羊饲养量
(万只)
牛饲养量
(万头)
猪饲养量
(万头)
禽饲养量
(万只)
规模养殖场(小区)
数量(个)
规模养殖户
数量(个)
2012年
16
0.4
7
34
250
750
2013年
18
0.5
8.5
37
276
870
2014年
20
0.6
10
40
300
1000
年均增幅%
12
23
20
9
6.外出劳务增收工程 一是大力实施农民培训,成立由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综合协调机构。以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为重点,以实现就业为最终目标,集中资金,结合实际,注重特色,实施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要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外出就业的新型农民。要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不管在本地发展,还是外出打工,都能站得稳,干得好,不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三年间,农民科技培训和就业培训要达到4.5万人次,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1万人次。二是积极搭建农民外出务工平台,在积极扶持农民就地就业、就近就业和灵活就业的基础上,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在东关镇开辟办好1个劳动力转移市场,规范管理、有效服务,改变县城劳动力每天在友谊桥附近聚集,以街为市、以道为场、组织松散、管理混乱的局面。要让农民找工作更容易一些,大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还要跟踪维护好转移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有钱赚,并且拿得到、花得上。努力实现转移一人脱贫一家,转移一批致富一片。每年新增转移7000人,三年累计转移2.1万人。要制定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积累一定资金、掌握一定技能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办各种实体,引领群众共同致富。到2014年力争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人数稳定在3万人以上,劳均劳务收入达到1.4万元/年,劳务经济总收入达到4亿元。
7.二、三产业增收工程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在农业内部抓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加快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响品牌、做畅物流的思路,走产业化兴农富民之路。同时积极发展农村新型产业,继续发展工商运建服等传统二三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践证明,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再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也只能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也不会为当地农民增收带来最大效益。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大力发展“两红”、“两杂”、粮食、饲料、畜禽、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按照特色产品规模化、规模开发绿色化、绿色产品系列化、系列产品品牌化的方向,抓紧开发一批具有中国地理标志的有机绿色认证农产品,按照“扶龙头、育品牌、深加工、立品质、活流通、大招商”的思路,打造全省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基地。扶龙头,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264”工程。按照“扶优扶强、典型示范、带动整体”的发展思路,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优惠土地供应、电价和行政性收费优惠等支持措施,三年内培育、扶持保德县绘丰粮食加工厂、保德县永胜粮食加工厂、保德县五谷道小杂粮加工厂、保德县香万家杂粮加工厂等15家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上红枣加工企业,达到30家,辐射带动农户70%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要达到20个,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要达到6个,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要达到4个,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64”工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3亿元,构筑龙头企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利益。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营销网络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4年达到400个,新增103个,合作社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0%,覆盖农户60%,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1.7万户。育品牌,坚持“以一个认证发展一个产业,以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实施品牌创建“2284”工程和品牌认证“53016”工程,营造“品牌兴县、品牌兴企、品牌兴农”的浓厚氛围。除红枣之外,三年内培养1个国家名牌产品、1个“驰名商标”、4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著名商标”、区域性知名品牌10个。加上红枣,国家名牌产品达到2个,“驰名商标”达到2个,省级名牌产品达到8个,“著名商标”达到4个,即品牌创建“2284”工程。完成2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认定和8个“绿色食品A级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如柏籽羊肉、黄河绵鱼、天桥石花鲤鱼、有机小米等。借鉴岢岚“中华红芸豆之乡”的发展经验,借鉴神池胡麻油、同川酥梨、忻州糯玉米、神池羊肉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经验,瞄准市场,超前思维,争取保德红枣、保德海红、保德白豇豆、红小豆、小黑豆、大绿豆、豌豆等品种获国家地理标识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加上红枣,地理标志认证5个,生产基地认定30万亩,三品认证16个,即品牌认证“53016”工程。深加工,“两红”加工产品,不仅要在传统的糖化、熏烤、酒醉加工工艺上求突破,更要依靠高新技术进行饮料、保健品、药用品功能开发,走精深加工之路。“两杂”加工产品,不能仅局限在“洗一洗、烘一烘、磨一磨、加个袋、装个箱”的粗加工层面,应充分发挥保德传统小吃丰富的特点,向名优特食品加工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保德小杂粮种类多而优的特点,依靠科技创新,挖掘其营养、医疗、保健功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加快发展果蔬冷藏保鲜、果蔬饮品、速冻蔬菜、果蔬灌头、特色果蔬制品等产业。立品质,严格把控育种、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按技术规程标准化操作,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打造过硬品质。把握好上述四个关键环节,推进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推进原料型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强品牌农产品的营销推介,建立产、加、供、销对接机制,搞活农产品流通,培养购销组织和营销经纪人大户,着力解决我县“有基地缺龙头、有龙头缺规模、有原料缺加工、有产品缺精品、有精品缺品牌、有品牌缺销路”的产业化水平一直太低的问题。要鼓励支持一批有能力、有本事、有经营头脑的能人和各类经济实体,投资农业产业项目,先行先做,首先致富。通过示范带动,点面辐射,走出一条生产专业化、规模区域化、经营一体化、产品精细化、管理企业化的路子。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要以战略眼光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整合各类资源,包装好农业特色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主动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和客商对接,实行跟进式招商、持续性招商、专业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理念,促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落户保德,促进我县农产品加工规模扩张和档次升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积极策划、组织、举办、参加农交会、农博会、招商引资洽谈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贸易洽谈、招商引资的平台,提高我县农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招商引资。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共同打造农产品品牌,形成以农业产业化为统筹的农业发展模式。三年内招商引资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项目,建设地点为杨家湾镇李家峁村--故城村--花园村一线,新建物流配套服务区50亩,优质农产品展销区100亩,优质农产品加工区200亩,农产品仓储配送区150亩,一期建设500亩。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从2011年的1.1亿元达到2014年的3亿元(包括红枣加工),实现翻番,年均增长40%。二是积极发展农村新型产业。推进农产
品牌创建“2284”工程和“三品一标”认证“53016”工程规划表
龙头
企业
(个)
著名
商标
(个)
驰名
商标
(个)
省级
名牌
(个)
国家
名牌
(个)
产地
认定
(万亩)
“三品”
认证
(个)
地理标
志认证
(个)
销售
收入
(亿元)
两红
15
2
1
4
1
10
8
1
2
粮菜畜
15
2
1
4
1
20
8
4
1
合计
30
4
2
8
2
30
16
5
3
品批发市场升级,鼓励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形成大产业、大流通。充分利用我县枣乡、黄河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林下养殖业等农村新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重点发展黄河风情旅游、红枣观光旅游、飞龙山设施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沟域经济旅游、农家乐等。三是继续发展工商运建服等传统二三产业。依靠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我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收入一直占很大的比例。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8亿元,二、三产业收入为4.7亿元,占54%;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130元的45%。今后三年,要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民继续从事二、三产业,保持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到2014年,二、三产业收入达到10.3亿元(包括农产品加工业3亿元),年均增长22%。
七大富民增收工程效果表
名称
粮食高产创建工程
设施蔬
菜建设
工程
露地蔬
菜建设
工程
红枣增
产增效
工程
“百场千户”规模健康养
殖工程
外出劳
务增收
工程
二三产
业增收
工程
合计
规模
33万亩
1万亩
1万亩
10万亩
70万头只
3万人
产量
1亿斤
1亿斤
1亿斤
收入
2亿元
2亿元
1亿元
1亿元
2亿元
4亿元
10亿元
22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估算 通过持续实施七大富民增收工程,到2014年,我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将达到18.3亿元,其中农林牧业总收入8亿元,二、三产业总收入10.3亿元;总费用9.5亿元;农村经济净收入8.8亿元,其中农林牧业净收入4亿元,二、三产业净收入4.8亿元;按15万农业人口计算,农林牧业人均纯收入2500元,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3000元;一、二、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合计5500元;劳务经济总收入4亿元,劳务经济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一产收入、二三产收入、劳务收入三足鼎立,总计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余元;收入翻番,与全省持平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估算表
2014年农村经济
总收入(亿元)
总费用
(亿元)
净收入
(亿元)
按15万农业人口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合计
18.3
9.5
8.8
8015
一产收入(亿元)
8
4
4
2500
二、三产收入(亿元)
10.3
5.5
4.8
3000
劳务收入(亿元)
4
2515
此外,还要实施以下四项后备工程,为农民持久增收奠定基础。
二十万亩核桃、海红建设工程 我县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中要发展10万亩海红果、10万亩核桃,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路子,加强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
开发沟域经济 结合黄河风情旅游、红枣观光旅游,招商引资开发我县丰富的沟域,发展产业沟域、生态沟域、综合沟域等沟域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草业 避开春旱,有效利用7、8、9三个月集中降雨量,发展人工草场3.2万亩,发展耕地种草2万亩。
油料 在中东部乡镇种植葫麻、黄芥、葵花等油料作物2万亩。
没有农业的转型就没有全县的转型,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