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纪念馆之行
这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曾经在书中看到辛亥革命及其贡献者。但今天有机会目睹辛亥革命历史陈迹,心中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辛亥革命百年之后,坐落于当年革命起源之处的武昌起义门旁的“辛亥革命博物馆”终于与世人见面了,在人们视野中渐渐淡去的辛亥革命又重新回到我们心中。百年之前,革命烈士们为了中华民主复兴在此相聚,相约一同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百年后,在此地幸福上学的学生们现在辛亥革命的遗址上,重拾那尘蒙的记忆,我们更应以革命先烈为傲,不断的学习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辛亥革命纪念馆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我们想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踏着历史的脚步于2012年12月8日来到辛亥革命爆发地,真的好激动。
作为“九省通衢”、“南北枢纽”的华中重镇,武汉在军事上具有扼险控要的重要地位,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是从武汉开始改变中国历史的行程,武汉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辛亥革命成就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武昌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而千古留芳,红楼作为这场革命的策划中心而受到世人的瞻仰。
怀着一种激动而又沉重的心情,我们来到了辛亥革命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座落在武昌的首义路南端。在阅马场北端的绿荫丛中,掩映着一组红色楼房,因为它红墙红瓦,武汉人亲切的称它为红楼,这就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旧址。红楼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其前身是清政府为了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谘议局。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震撼惊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次日,革命党人和起义士兵云集湖北省咨议局,宣布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军政府,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从而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
红楼前广场中央耸立着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敬仰之情。南端有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碑为方型,四面中突,顶呈锥体,锐利向上,有一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慨。红楼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突出的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
馆内设有鄂军都督会议厅、外交部等。鄂军都督府的会议厅,它原来是咨议局的议事堂。在会议厅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面旗帜,它叫做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的军旗,民国成立后,十八星旗被搬定位民国陆军军旗。旗上十八颗黄星代表的是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是武器,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用“铁血精神”即武力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外交部由革命党人胡瑛曾任部长,它是1911年10月25日后鄂军都督府所设置的九部之一,它是鄂军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的重要标志。军政府成立之初,曾给汉口的五国领事馆发布过外交照会,呼吁承认中华民国。但五国却迟迟不给答复。直到10月17日,民军和清军在汉口刘家庙展开激战,民军大获全胜之后,五国这才看到革命党人的力量强大,于是就发布了一纸布告,承认民军与清军是对等的实体,他们保持中立。这份布告实际上是承认了民军的地位,对清王朝是一个打击。“武昌起义史迹陈列” 展现了从清朝末年的武汉、武昌起义的孕育、到武昌起义的爆发、鄂军都督府的建立,再到民国的肇建,和现在武汉首义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和影响。
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随即成立鄂军都督府,推举原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并发布公告,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武昌起义得到了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响应,1911年,孙中山自海外归来,1912年元旦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告终。
辛亥革命的伟大,在于它推翻了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也在于它取得了我国革命的首战成功,更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的希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辛亥革命离开现在已快100周年了。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爆发力、原创力,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辛亥革命的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正是这一信仰的坚定实践者。我觉得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主要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在中国深入人心。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谁就会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都会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和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即可为证。
记得刘醒龙先生曾说过:“有的人也许因为肚子而生活在苦难中,而现在更多的人却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痛苦的生存着。这样的苦难,也许更让我们感到悲伤吧。”现在的我们似乎早已远离了生命的崇高感。我们生活得卑微,我们生活得浅薄。但是曾经的先烈却可以用那么短暂的岁月画出自己人生里最浓艳的一笔。而我们,不也更需要在这样恬静美好的岁月里去描画属于自己的蓝天吗?
孙中山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那苦难的岁月里,革命者尚且用这样的话语提醒自己不要安于现状,而要用饱经战火洗礼的身躯去完成革命的最终胜利。今天的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我们甘愿永远过着这样的生活吗?不,我们要向革命先烈们学习,牢记他们当初的誓言,奉献自己的青春,践行自己的事业。让我们用自己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描绘我们的青春。 参观结束后,我思绪万千。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的了解,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而祖国的和平安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身为当代大学生,未来国家建设生力军的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对工作精益求精,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应深刻体会胡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认识到身为炎黄子孙的无上光荣以及肩负的责任。
此次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我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点感想:
第一,辛亥革命纪念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座里程碑。“红楼”是无数忠贞志士的集结地,在这里孙中山先生领导湖北地区的革命人士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后来又在这里组建了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一举结束了中国绵延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从那以后,“红楼”便成了人们的向往之地方、奋发之起点、拓展之源泉。被誉为“民国之门”。记住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
第二,辛亥革命纪念馆在展现中国革命史,对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该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少年、机关单位职员乃至海外华侨来到这里参观。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总是能使参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认识到辛亥革命的艰辛,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有的革命都会有牺牲,但他们没有退缩,因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三,辛亥革命纪念馆周边虽高楼林立,仍不失英雄名楼之风貌。它宏伟壮观,装饰典雅,让人们留连忘返:它的宏伟显示了民国时期建筑工艺之高超;它的壮观,体现了当时人民的聪明才智。光阴似箭,近百年已经过去,“红楼”却仍旧英名长存、璀璨至今,可见“红楼”所代表的英勇无畏、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爱国爱民的精神不倒。“红楼”经过时间的历练,已化身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深植于广大人民心中,激励有志之士发扬传统精神,不怕吃苦、奋斗不息,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革命先烈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我们更应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密切关注国家动态,反对一切分裂行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勿忘国耻、追逐梦想、奔向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