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保障与财政政策支持探析(510).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797860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保障与财政政策支持探析(5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保障与财政政策支持探析(5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研究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推进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 保障机制研究 班级形式: 2008级在职大集中班 学员姓名:   祁建邦       学科专业:  国民经济学 导师姓名、职称: 刘进军 教授 论文工作起止时间:2010年10月—2011年5月 【内容摘要】 党的十七大明确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不仅数量不足且分配严重不均衡,均等化进程缓慢,非均等化的态势不断扩大,这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就甘肃省而言,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财政收支规模大幅增加,全省农业、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总体来看,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仍然较低,省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为此,研究如何完善财政保障机制,以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显得十分迫切。 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财政体制、财政制度、财政政策、财政监管等财政机制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同时,从甘肃省实际出发,通过相关财政指标的分析,总结了甘肃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现状及存在的有关问题,重点探讨了甘肃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财政体制、政策和制度等财政保障机制方面的约束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的具体改革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努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总量。促进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增强财政经济基础。支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培育发展“六大行动计划”,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省属商贸流通、建筑、旅游、供销等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适当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合理划分省以下政府间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与民间经济活动范围,明确事权配置,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三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减少财政资金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直接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的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特别要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切实形成惠及全民公共服务支出体系。 四是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完善财政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中央及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比例;推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监管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Abstract】 Seventeenth Party Congress explicitly to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mprove the public finance system as a basic objective and important task. At present, China in terms of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ot only the insufficient number of serious imbalance, equalization process is slow, non-growing trend of equaliza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For the purposes of Gansu Province, in central strong support in recent year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scale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the province's agriculture, education, social security, employment, health and other key support capabilities continue to increase spending, but overall,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services capacity is still low, the provincial equalization within the level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To this end, research how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security mechanisms to gradually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t is very urgent.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abroad 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theory, discusses the financial system, financial system, fiscal policy,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financial mechanisms to protect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the relationship.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reality of Gansu Provi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financial indicators, summarized in Gansu current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status and financial security issues exist, the focus of the Gansu Provinc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system ,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of financial security mechanism problems, and on this basis, by improving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to promote financial security mechanism specific reform proposals.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e first efforts to develop economy and increase the total revenue.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ster the growth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enhanc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base.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vigorously promot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upport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ix action plans" to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backward production capacity, improve the eco-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ctive in provincial flow of commerce, construction, tourism, supply and other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nd restructur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Second, deepen fiscal and tax system, improve the public finance system. Clear the central and local powers, according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functions and powers of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responsibilities,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revenues are divided; rational division below the provincial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and private economic activities, a clear say in configura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direct control of the county. Third,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to ensure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Financial resources to gradually reduce the area of ​​competition for direct investment in general, strictly control spending, continued to increase efforts to protect key items of expenditure, to rural areas, the weak link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takings inclined to difficult areas, difficulties in primary, Tilt poor people, especially to increase the agriculture, education, health care,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vestment, and effectively form a universal benefit system of public service expenditure. Fourth,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system, improve fiscal management.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by the public budget, the government fund budget, the state-owned capital operation budget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budget government budget system,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budget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lower central and provinci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to improve the proportion of general transfer payments;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financial protection mechanism at the county level to improve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to provide basic public services; establish a sound financial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 use of finances.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财政体制 财政政策 【Abstract】(补充英文摘要) 【Keyword】 目 录 一 、 导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 1、国内关于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 2、国外关于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 3、简评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预期研究成果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相关财政保障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二)财政保障机制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保障机制的关系 1、公共财政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 2、财政管理体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税收制度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财政政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现状 (一)甘肃省财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展和成效 1、财政收支规模大幅增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保障民生大幅增长 3、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基层财政困难程度得到有效缓 (二)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异 2、省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存在差异 3、财政资金不足与损失浪费并存 四、甘肃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财政保障机制约束 (一)财政体制约束 1、“存量不动,调整增量”的分税制改革固化了地区间的财力差距 2、现行地方税收体系尚不完善,地方各级政府间税收划分不尽合理 3、事权与财力不相匹配,弱化了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4、“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约束 (二)财政政策约束 (三)财政制度约束 1、预算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2、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功能缺失 (四)财政监督机制约束 五、完善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总量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1、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科学界定政府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 2、合理划分政府间收入,培植地方税主体税种,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3、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支出政策 1、推进民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2、推进地区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四)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完善财政管理机制 1、完善政府预算制度 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3、推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4、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监管机制 推进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一、导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①的发展目标。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列为到2020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决定》明确指出,政府将加强公共服务主导功能,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7年10月,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②。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我国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不仅数量不足且分配严重不均衡,均等化进程缓慢,非均等化的态势不断扩大,这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完善财政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形成惠及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财政是庶政之母,各级政府履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离不开财政支持。党的十七大明确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就甘肃省而言,各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低。研究本课题,不仅是对公共财政和公共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对于在改革实践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甘肃省各级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 1.国内关于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地逐步推进。主要代表观点有: 阶段论。贾康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上,其具体重点、目标及表现是不同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可能更侧重于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级阶段的目标会更多地侧重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高级阶段的目标则为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③。 重点论。陈海威认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加覆盖,注重公平,提高效率”的原则,在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就业、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贫弱者为重点,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就具体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来看,底线生存服务的重点放在完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上;公众发展服务的重点放在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上;基本环境服务的重点放在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上;公共安全服务的重点放在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和社会治安④。 标准提高论。安体富认为,对均等化的标准有三种理解:一是最低标准,即要保底:二是平均标准,即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达到中等的水平;三是相等的标准,即结果均等。这三个标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一开始首先是低水平的保底,然后提高到中等水平。如尚希文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财力均等化,或财政能力均等化为基点,最终走向基本消费均等化⑤。 步骤论。丁元竹认为,就具体的思路来看,首先,要确定全国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建立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我国在法定基本公共服务上需要均等化的地区和领域,奠定计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要财政支出的技术基础。其次,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评估需要均等化地区的财力和财政支付能力;调整和改革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明确政府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责任,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再次,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最后,加速城镇化进程,消除城乡体制分割,实现各种体制对接⑥。 原则论。刘学之认为应遵循四条原则:一是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的原则;二是国家主导和多方参与的原则;三是政府功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广覆盖与最低供应原则。⑦。 关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对策,主要代表观点有: 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学者们从财政政策的视角提出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迟福林提出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规范与清理专项转移支付,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培育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稳定财源等主张。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迟福林提出要建立中央、地方公共服务分工体制,严格划分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服务职责,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公共服务问责制,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因素,实现公共服务信息透明化。常修泽也认为,应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定位,调整和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审批体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学者们提出的主张包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休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平衡参与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和效果跟踪反馈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进程。 2.国外关于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理论主要有⑧: 基于要素禀赋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不注重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结果公平与否,而强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获得的机会均等与公平。 全社会效用最大化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效用是该社会中城市与乡村所有个人效用的总和,总的社会效用可能会通过把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而增加。 全社会福利最大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福利最大化,包括社会总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平均福利最大化两个方面,认为城乡发展能力的不平等不应该成为所接受公共服务差异的理由,主张公共产品分配应按照社会满足程度极大化标准进行。 3.简评 总体来说,与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尚处于起始阶段一致,目前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处于初始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就主题来说,主要是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意义、现状、问题和实现均等化的对策展开,多是对策式研究。 笔者认为,国内学者主要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探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但是却不够全面,因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整体的制度安排,仅仅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似乎有失偏狭。再者,国内相关城市和地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探索,也有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各个省市的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如何立足自身的特色,在对其他省市行之有效的经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推进本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体系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上述国外关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我们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阶段、现实国情、城乡关系现状与我国有很大差别,因此,对其理论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以推进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问题研究为选题,通过对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献综述的整理以及对甘肃省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研究分析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有关数据指标,总结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现状和均等化过程中财政保障机制的约束因素,提出推进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对策和改革路径。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以及总结国内外改革经验与超前战略规划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注重实证性、政策性、超前性。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相关财政保障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予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般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属于基本民生性服务方面,如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二是属于公共事业性服务方面,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三是属于公益基础性服务方面,如道路、饮水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调的是机会均等。每个公民都有相同的机会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因性别、年龄、民族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注的是结果的相对均等。“相对均等”不是搞绝对的平均主义,只是指在最后的结果上应该大体均等或者说相对均等。三是社会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成果的过程中,尊重某些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五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型的均等化。 由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大体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发展和提高担负责任,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确保全体公民得到普遍平等的享受。一个比较理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态,应该是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居民个人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致。 (二)财政保障机制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从实际意义来讲,财政是指财政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国家(或政府)职能的实现。财政保障机制则是指为保证政府施政目标、职能的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政策工具、体制保障和监管手段等保障措施的总和。主要包括财政体制保障、财政制度保障、财政政策保障、财政监管机制保障等。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保障机制的关系 1.公共财政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人的需要可分为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两大类。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与一般的个人消费需要,或某些局部的社会群体消费需要相区别,因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个人需要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满足,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非市场机制来解决公共问题。当然私人也会提供公共产品,但数量不足,达不到社会最优水平;私人之间也可以进行收入再分配,即富人直接救济穷人,但转移支付数量不够。因此,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收入再分配需要政府干预,社会公共需要则由政府财政来解决。可见,财政受“公共”的规范、决定和制约。也就是说,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不介入,以免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和低效。凡属于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公共问题,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必须介入。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具体内容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变化,公共财政的具体活动领域也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而有所不同。 2.财政管理体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体制是在特定的行政体制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规定、规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其基本功能是为各级政府行使政府职能提供财力支持、调节地区行政能力差异和服务于特定时期的政策需要。 财政体制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首先,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政府承担主要责任,而各级政府承担的作用和方式则由特定时期的财政体制来规定。其次,与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在筹集资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支出的有效性原则决定了地方政府应承担较多的社会公共事务。由于政府财政能力的状况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因此,作为调节政府间财力分配制度的财政体制,其基本目标就是为地方政府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确保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能有效行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另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会向财政体制提出强烈的诉求,随着均等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行财政体制的弊病和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必将要求对其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再分配和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部,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原因,造成了彼此间经济水平的不尽相同。 目前,由于地方政府要承担较多的支出责任,而收入主体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必要支出的财力缺口(纵向财力分配的不均衡)就需要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弥补。中央或较高级次政府有责任弥补地方或基层政府的收入缺口,保证地方或基层政府具有执行其基本职能、提供最低公共服务水平所需要的财力要求。另外,财政横向不平衡(指同级政府之间的收入能力和支出规模方面存在差异)的存在和加剧不利于各地区均衡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需要通过财力转移支付这种再分配手段来缩小或者消除。但从实践层面来看,由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政府,而一般来说,各国都存在财力的纵向和横向差异,因此,大部分国家选择均衡政府之间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作为具体目标,并假定在有效的财政责任机制下,这种均衡将使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之,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4.税收制度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税收制度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通过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可以调节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解决人们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提高弱势群体保障水平,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税收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国家的征税权力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来,税收应有的调节分配职能作用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这样也会增加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度。为此,需要从税收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在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比重、调控过高收入、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的基础上,缓解、遏止、缩小收入差距,从而缓解社会成员在获取服务上的货币约束,减轻政府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 5.财政政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它由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构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现在很多国家都把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政策。一些国家之所以比较稳定,甚至在国家神经中枢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秩序稳定,与其稳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安排密不可分。 中国公共财政的本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财政政策也要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建设以民生为核心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并在财政支出投向以及区域安排上加以斟酌处理,不仅对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积极效应,也将有助于为社会公众提供不同阶段、不同标准、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三、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现状 (一)甘肃省财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展和成效 1.财政收支规模大幅增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5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45.3亿元,年均递增24%;地方财政收入由123.5亿元增加到353.6亿元,年均递增23.4%,均高于同期GDP增长。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4.6%提高到2010年的18.2%。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不断增加,全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482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3元。 全省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66.7亿元,年均递增27.9%,人均支出由1655元增加到 5567元,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21位上升到2009年的16位,财政保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见表1) 表1 甘肃省2000年-2010年财政收支情况 单位:亿元 年 份 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2000年 108.4 61.3 188.2 2001年 124.1 69.9 235.5 2002年 150.3 76.2 274.0 2003年 177.2 87.7 300.0 2004年 215.9 104.2 356.9 2005年 254.6 123.5 429.3 2006年 295.0 141.2 528.6 2007年 391.9 190.9 675.3 2008年 470.9 265.0 968.4 2009年 604.0 286.6 1246.3 2010年 745.3 353.6 1466.7 数据来源:甘肃财政年鉴 2.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保障民生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等支出总量分别达到839亿元、828亿元、763亿元、310亿元,比十五期间分别增加4.1倍、2.4倍、4倍、0.8倍,四项支出总额年均递增31%;保障性住房支出350亿元。五年来,围绕群众就业、就医、就学、行路、饮水、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3亿元,解决了一批民生事项。 一是农业和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来,改造中低产田155.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新修梯田491万亩。实施了“四个1000万亩工程”和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向农民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26.99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比2005年增加121.41万吨。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初见成效,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