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解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
摘要:
美国巨额外贸逆差成为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较大问题。美国经常指责中国是其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按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华逆差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但是中国的统计数据与美国有较大差别,其原因是美国将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按照原产地原则进行了统计。按照中国统计,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1141.97亿美元。同时中国认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在获得巨大的海外投资利益的同时,其跨国公司的贸易转移,也带来了大量的贸易逆差。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和进出口,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会下降2/3。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刘海云 吴 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学院 杨 波
美国巨额外贸逆差成为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较大问题。美国经常指责中国是其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按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华逆差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但是中国的统计数据与美国有较大差别,其原因是美国将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按照原产地原则进行了统计。按照中国统计,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1141.97亿美元。同时中国认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在获得巨大的海外投资利益的同时,其跨国公司的贸易转移,也带来了大量的贸易逆差。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和进出口,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会下降2/3。
中美之间关于贸易逆差的分歧十分明显.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不断,如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民币汇率、纺织品配额问题以及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因此.有必要全面解读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
国内关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以及中美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讨论较多,结论各不相同。
部分学者认为美国贸易逆差仅仅是强势美元和国际产业转移所引致,对美国经济并无不利之处,甚至对美国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美国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衰退的表现,认为其巨额贸易逆差将对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将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制造业竞争力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中美两国在统计口径上的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主要采用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一、当今全球贸易格局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
2000~2004年,全球国际贸易增长了9%,2003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球出口总额分别增长了17%和21%,进口总额也分别增长了17%和21%(见表1)。
表 1 2000~2004年世界商品贸易分地区状况
(单位:亿美元)
出口
进口
价值
年度增长(%)
价值
年度增长(%)
2004
2002~2004
2003
2004
2004
2002~2004
2003
2004
89070
9
17
21
世界
82500
9
17
21
13240
2
5
14
北美
20130
5
8
17
2760
9
13
30
南美和中美
2370
4
5
27
40310
11
19
19
欧洲
41400
11
20
20
37140
11
19
19
其中:欧盟25国
37910
10
20
19
2660
16
27
37
独联体国家(CIS)
1720
21
27
30
1830
15
27
35
其中:俄罗斯
960
21
25
27
2320
12
25
32
非洲
2120
13
22
27
3900
10
20
29
中东
2520
12
13
27
23880
10
18
25
亚洲
22240
10
19
27
5930
24
35
35
其中:中国
5610
26
40
36
5660
4
13
20
日本
4550
5
14
19
8600
7
15
24
东盟六国
7850
6
12
27
2000~2004年,中国成为进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出口年均增长24%,而进口年均增长26%.成为全球贸易发展最快的经济实体之一,2004年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欧洲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口和出口都以年均ll%的速度增加,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独联体国家在经历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以后.近年来出口年均增长16%,进口年均增长21%,并保持了较大规模的外贸顺差。而北美和日本的贸易则增长缓慢,低于全球贸易发展水平。其中北美由于受9.1l事件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缓的影响,贸易增长最为缓慢,出口和进口年均增长仅为2%和5%。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衰退以来经济复苏缓慢,近年来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4%和5%。
从世界各地的贸易状况可以看出.对外出口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欧洲、亚洲和北美,但是南美、中美、非洲、中东、独联体和亚洲在2004年的贸易状况都是顺差。只有欧洲国家总的贸易逆差为1090亿美元,相对于欧洲国家贸易总量81710亿美元的贸易总量并不算很高:唯独北美地区的贸易逆差高达6890亿美元.其中美国的贸易逆差为7067亿美元。
2005年,美国经济虽然受到国际油价攀升和利率上升的影响,但经济增长速度仍保持较高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5%。同期美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据美国海关统计,2005年美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5753.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出口9043.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5%:进口16709.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7%。但是其贸易逆差升至创纪录高点,达7665.6亿美元②。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成为全球贸易格局中绝无仅有的现象。
二、美国贸易逆差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亚洲国家成为其逆差主要来源
欧洲、亚洲和北美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商品贸易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顺差.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美国的进口规模迅速扩大,速度远远超过了出口,导致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见表2)。1993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384亿美元.其中主要来自亚洲国家。从亚洲进口的比例达到进口总额的42.5%.其中来自日本有18.3%,来自东盟有14.4%.来自中国有5.6%。目前美国从亚洲的进口绝对数值是增加了,但是相对数值是减少的,到2004年美国从亚洲进口的比例达到进口总额的37.2%,其中来自中国有13.8%,日本有8.7%,来自东盟有5.7%,来自亚洲其它国家地区的进口比例也大幅减少(见表3)。2005年中国和日本占比分别增长24.5%、9.4%,达到26.3%和10.8%。可见中国取代了东盟和日本,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对美国出口的主要国家,并从中获得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中国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整个亚洲,因为近年来东盟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呈现萎缩的状态.但是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却大幅度上升,2004年仅东盟和日本制成品对中国贸易的顺差就高达400亿美元,另外中国台湾、韩国也对中国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
表2 美国部分年份商品贸易逆差状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出口
进口
贸易顺差
与亚洲的贸易顺差
1963
229
171
58
13.6
1973
724
703
21
-14.8
1983
2056
2699
-643
-396.6
1993
4648
6032
-1384
-1164
2003
7248
13031
-5783
-2792
2004
8188
15255
-7067
-3207
2005
9044
16709
-7665
-
资料来源:根据WTO Trade Statistics数据整理。
表3 美国部分年份分地区商品贸易状况
(单位:%)
出 口
进 口
年份
1963
1973
1983
1993
2003
2004
1963
1973
1983
1993
2003
2004
北美
21.2
26.4
25.4
30.6
36.9
36.7
25.7
28.6
26.1
25.6
28.1
27.4
南美和中美
11.6
9.5
7.9
7.9
7.1
7.4
20.1
10.3
9.5
6.1
6.4
6.9
欧洲
29.7
28.8
26.8
24.9
23.3
23.1
27.5
27.6
21.1
20.1
21.6
20.8
其中:欧盟25国
-
-
-
-
21.3
21.1
-
-
-
-
19.9
19.1
其它欧洲国家
-
-
-
-
2.0
1.9
-
-
-
-
1.7
1.7
独联体国家(CIS)
-
-
-
0.8
0.5
0.6
-
-
-
0.4
0.8
1.0
俄罗斯
-
-
-
0.6
0.3
0.4
-
-
-
0.3
0.7
0.8
非洲
4.3
3.1
3.7
2.0
1.5
1.6
4.7
4.3
5.6
2.6
2.6
3.2
中东
2.4
3.0
6.5
3.6
2.7
2.9
1.8
2.4
2.8
2.4
3.4
3.6
亚洲
20.6
23.3
26.0
30.1
28.0
27.7
19.6
26.1
34.5
42.5
37.0
37.2
日本
7.5
11.4
10.1
10.3
7.2
6.7
8.8
13.8
16.1
18.3
9.3
8.7
中国
0.0
0.0
1.4
1.9
3.9
4.2
0.0
0.1
0.9
5.6
12.5
13.8
东盟六国
3.0
5.6
9.2
13.4
12.2
11.2
2.9
7.5
12.2
14.4
10.6
5.7
其它亚洲国家
10.1
6.3
5.3
4.5
4.6
5.6
7.9
4.8
5.3
5.8
6.3
5.4
资料来源:根据WTO Trade Statistics数据整理。
三、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1.美国制成品贸易逆差是其贸易逆差的主要部分
统计数据表明。1963-2004年问,美国制成品贸易的份额不断扩大,其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1.4%逐步提高到81.7%,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40.5%逐步提高到74.3%(见表4)。可见,美国对外贸易的重点主要是制成品贸易,而且这种重要性正在逐渐加大,因此从制成品贸易的角度分析美国贸易逆差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商品贸易逆差情况相类似的是.其制成品贸易也是在60、70年代为顺差,到了80年代出现少量逆差,直至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大的逆差。2004年美国制成品贸易逆差达到4640亿美元.占整个贸易逆差的三分之二。可见,美国制成品贸易与商品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十分接近。
表4美国部分年份分产品商品贸易状况
(单位:亿美元、%)
出 口
进 口
年份
1963
1973
1983
1993
2003
2004
1963
1973
1983
1993
2003
2004
商品贸易价值总计
229
724
2056
4648
7248
8188
171
703
2699
6032
13021
15255
其中:制成品
141
455
1386
1560
5893
6690
69
425
1633
465
9900
113300
商品比例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其中:农产品
29.8
28.7
21.6
13.3
10.5
9.7
33.3
18.3
10.3
7.3
5.9
5.8
燃料和矿物品
8.1
6.0
7.6
4.1
3.9
4.6
22.9
18.6
26.4
12.1
14.2
16.2
制成品
61.4
62.8
67.4
76.6
81.3
81.7
40.5
60.5
60.5
77.1
76.0
74.3
资料来源:根据WTO Trade Statistics数据整理。
2.美国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出口增长乏力
统计表明,1980年美国制成品出口占全球比例为13%,但是在日本汽车、家电产业的冲击下,至1990年降至12.1%。90年代,美国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经济恢复了强大的竞争力,至2000年制成品出口占全球的比例已经升至13.8%。但是,2001年9.11事件的影响,以及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减缓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转移,其制成品出口又降至2004年的10.2%。2000~2004年.美国制成品出口的年均增长仅为l%,但同期其制成品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为4%。美国制成品的进口占全球的份额也由1980年的11.2%升至2004年的16.7%。美国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导致出口增长乏力并出现不断扩大的巨额贸易逆差。
表5 2000~2004年美国制成品分区域对外出口状况
(单位:亿美元、%)
出 口
进 口
价值
比例
年增长率
价值
比例
年增长率
2004
2000
2004
2000-04
2003
2004
2004
2000
2004
2000-04
2003
2004
6687
100
100
1
3
13
全球
11339
100
100
4
6
15
2500
38
37.4
0
3
12
北美
2784
27.2
24.6
1
1
12
475
7.8
7.1
-1
-2
19
南美和中美
392
3.1
3.5
7
8
18
1603
24
24
1
5
13
欧洲
2593
21.6
22.9
5
9
11
1500
22.4
22.4
1
5
13
其中:欧盟25国
2408
20.2
21.2
5
9
11
35
0.3
0.5
13
-7
30
独联体(CIS)
57
0.4
0.5
8
17
47
21
0.2
0.3
10
4
14
其中:俄罗斯
43
0.3
0.4
13
22
42
91
1.1
1.4
6
-2
29
非洲
69
0.4
0.6
16
22
24
190
2.3
2.8
6
2
23
中东
174
1.5
1.5
1
8
14
1791
26.8
26.8
1
5
13
亚洲
5270
45.7
46.5
1
7
17
243
1.9
3.6
18
13
22
其中:中国
2025
10.7
17.9
18
22
29
391
7.2
5.8
-4
1
6
日本
1279
14.9
11.3
-3
-3
10
856
13.6
12.8
-1
4
15
东盟六国
1452
15.3
12.8
0
2
13
资料来源:根据WTO Trade Statistics数据整理。
本文对2000~2004年美国的制成品贸易分区域进行列表分析(见表5),从中可以看出:
(1)对北美(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制成品年均出口增长为0,年均进口增长为1%,在全部制成品出口和进口中所占的份额由38%和27.2%降为37.4%和24.6%;说明近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区对美国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其重要性呈现下降的趋势。
(2)对欧洲的制成品年均出口增长为1%,进口增长为5%,出口份额维持24%不变,但是进口所占的份额由21.6%上升至22.9%。
(3)对日本的制成品出口年均下降4%,进口年均下降3%,出口份额由7.2%降为5.8%,进口份额由14.9%降为11-3%:对日本的贸易呈现减少的趋势.美日贸易关系的重要性明显降低。
(4)对中国的制成品年均出口增长为18%,进口增长为18%,出口份额由1.9%升为3.6%,进口份额由10. 7%上升至17.9%;中美两国贸易增长十分迅速,远高于其它国家或者地区,中美两国贸易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对华贸易逆差的问题也日益凸现。
(5)对东盟六国的制成品出口年均下降l%,进口年均增长率为0,出口份额由7.5%降为7.1%,进口份额由15.3%降为12.8%:对东盟的贸易也呈现减少的趋势,其贸易关系的重要性明显降低。
(6)对南美和中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年均下降l%,而进口年均增长率为7%,出口份额由7.5%降为7.1%,进口份额由3.1%升为3.5%;对南美和中美国家的出口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进口却出现较快的增速。
北美、欧洲、中国、日本、东盟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对上述5国(地区)的制成品出口占美国制成品出口总额的83.6%,进口占总额的89.5%。其它地区、国家与美国的贸易量相对较小。
美国对五大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基本平衡,尤其是对南美和中美、非洲、中东这些地区的国家都出现贸易顺差。但是美国对其主要的五大贸易伙伴,都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依次为280亿美元、987亿美元、1782亿美元、888亿美元、596亿美元,对这5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累计为4533亿美元,占整个制成品贸易逆差总额的4652亿美元的97.4%。美国的5个主要贸易伙伴多是经济、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和地区.美国与这些国家在制成品的国际竞争中没有占据优势,导致其制成品出口增长乏力。
3.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缓是其制造业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
办公和通讯设备商品贸易集中反映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是近年来其在贸易总额中的重要性却日趋下降。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球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000年的15.4%下降到2004年的12.7%。2000~2004年的办公和通讯设备的年均出口增长也仅为4%,远低于运输设备和其它设备的贸易的增长。说明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出现明显的减缓趋势。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作为信息技术产品的核心部件和技术含量最高部分,其世界贸易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远低于其它制造类商品的贸易增长。其占全球商品贸易的比例也由4.9%下降到3.7%,成为下降幅度最快的商品之一。
另一方面,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中心已经发生转移(见表6),亚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区。亚洲国家间的出口以及亚洲向北美和欧洲的出口之和已经达到5925亿美元,占办公和通讯设备的世界出口贸易总额1134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从增长率上看,2000年-2004年间亚洲国家间的贸易以及亚洲向欧洲的出口也一直保持高达年均9%的增幅,尤其是2004年亚洲对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国家间的出口增长幅度分别达到31%、26%和23%.反映了信息技术产业在亚洲国家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由于经济一体化的加深,2000~2004年度仍然保持3%的增幅,但是对亚洲和北美的出口数量较少;北美对亚洲的出口以及北美国家间的出口则持续下降.反映了北美尤其是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上优势逐渐下降。
表6 2004年全球办公和通讯设备产品的主要贸易流向
价值(亿美元)
增长率(%)
年份
2004
2000-2004年均
2003
2004
亚洲
3103
9
19
23
欧洲
2393
3
6
12
亚洲出口北美
1562
3
10
26
亚洲出口欧洲
1260
9
23
31
北美
786
-4
-1
15
北美出口亚洲
521
-5
6
2
资料来源:根据WTO Trade Statistics数据整理
从1963~2004年美国办公和通讯设备产品进出口状况看,美国除了在拥有核心技术的集成电路产品上始终有2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顺差以外,在办公和通讯设备(包含集成电路产品)方面的贸易逆差却整体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1983年贸易逆差为18亿美元,1993年达到268亿美元。2004年则达到924亿美元.成为其制成品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可见,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核心技术上拥有比较优势.但是在整个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方面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其主要原因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国公司通过对外投资将加工、组装等普通生产环节置于亚洲地区的国家生产:另一方面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引进技术和加大研发力度,在电子信息产业上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正是由于美国在即便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出现较大贸易逆差,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格局正在以加速度发展和变化。美国近年来逐渐扩大的巨额贸易逆差并非是由其它国家引起,而是由其内在原因所致。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强势美元所带动的大量商品进口,更为重要的是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使本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虽然美国依然拥有集成电路、航空产品等的核心技术。以及跨国公司强大的资本和管理能力,但是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诸多产品或者生产环节已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因此,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贸易出现巨额逆差。
虽然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给美国经济的汇率、就业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但是美国依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和资本实力,其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依靠跨国公司对海外的投资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正是这个原因使美国能长期承受住巨额贸易逆差的困扰。
(文章来源:《国际贸易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