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谋学网
《桥梁工程》16春平时作业2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合力的偏心距与主要( )有关
. 基底应力
. 地基强度
. 地基的沉降
. 基础倾覆稳定性
正确答案:
2. 影响钢筋混凝土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的因素较密切者应是
. 主梁刚度
. 桥面铺装层刚度
. 主梁横向结构刚度
. 墩(台)刚度
正确答案:
3. 桥墩墩身的侧坡常采用
. 3:1~5:1
. 10:1~15:1
. 20:1~30:1
. 35:1~40:1
.
正确答案:
4. 锥坡填土必须分层夯实,达到最佳密实度的
. 90%
. 80%
. 70%
. 60%
正确答案:
5. 一桥梁上部结构采用3-20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桥面连续,则全桥可设置( )道伸缩缝
. 2
. 3
. 4
. 2或4
正确答案:
6. 下列关于桥梁受力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简支梁桥在日照温差作用下将产生附加内力
. 斜拉桥主梁属于压弯结构
. 考虑连拱作用对拱圈是偏于危险的
正确答案:
7. 钢筋混凝土整体式斜交板桥,当跨径与板宽之比大于或等于1.3时,根据受力特性,主钢筋方向应是
. 垂直于支承边
. 垂直于自由边
. 平行于支承边
. 平行于自由边
正确答案:
8. 当气温降至等于或低于( )应采用冬季施工法施工
. 3℃
. O℃
. 3℃
. 5℃
正确答案:
9. 悬索桥的锚锭通常采用( )的办法
. 重力式
. 隧洞式
. 重力式和隧洞式
. 视地质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
10. 大跨桥梁设计的阶段划分为
. 初步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设计
. 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
. 方案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设计
正确答案:
《桥梁工程》16春平时作业2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悬索桥主要由( )等组成
. 桥塔
. 锚碇
. 主缆
. 吊索
正确答案:
2. 箱梁的主要优点有
. 截面抗扭刚度大
. 适应具有正负弯矩的结构
. 弯时截面均匀受力(压、拉)
. 适用于悬臂、顶推施工
正确答案:
3. 桥梁基础根据设计与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
. 明挖基础
. 桩基础
. 墩台基础
. 沉井基础
正确答案:
4. 引起超静定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次内力的外部因素有
. 温度影响
. 混凝土收缩徐变作用
. 车辆荷载
. 钢筋松弛和基础不均匀沉降
.
正确答案:
5.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 )设计要求
. 强度
. 和易性
. 耐久性
. 经济性
正确答案:
6. 桥台的常见型式有
. 重力式桥台
. 轻型桥台
. 组合式桥台
. 框架式桥台
正确答案:
7. 桥跨结构在( )等影响下,会发生伸缩变形
. 温度变化
.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
. 各种荷载引起的桥梁挠度
. 地震影响、纵坡
正确答案:
8. 对于一般地层,在选择钻孔方法时宜选用
. 正循环
. 冲击
. 反循环
. 冲抓
正确答案:
9. 下列关于桥梁技术术语表述错误的是
. 桥梁全长等于各孔径之和
. 拱的标准跨径就是两墩中线之距
. 简支梁桥计算跨径是两支承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 悬索桥主缆垂度就是主缆中线(跨中)至加劲梁、顶面(跨中)的距离
正确答案:
10. 钢筋经过冷拉时效后,钢筋的力学性能将
. 屈服强度提高
. 塑性改善
. 极限强度提高
. 可焊性改善
正确答案:
《桥梁工程》16春平时作业2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拱桥设计中必须进行空间分析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2. 对双柱式桥墩,其盖梁上边缘受压,下边缘受拉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3. 对预应力锚具,一般检验的项目为外观和硬度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4. 吊桥按锚碇来分有自锚式、锚碇式两种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5. -60型伸缩缝,60是指该伸缩缝的最大伸长量为60mm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6. 在冲刷计算中,完全可能出现冲刷深度为0的情况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7. 斜腿刚构设计的难点是斜腿根部局部应力分析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8. 桁架拱桥是一种轻巧结构,整体稳定性一般较差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9. 对于简单的小型项目,桥梁可以按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0. 转体法施工时,转盘一般用钢材支座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1. 桥台侧面宽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台后路堤宽度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2. 预应力钢材可以采用电弧切断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3. 地震作用对桥梁而言,属于偶然作用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4. 冲击锥成孔时,泥浆作用主要是护壁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5. 预应力桥梁中,金属波纹管的性能一般优于塑料波纹管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