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类生存环境
10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 1000502227 黄欣
摘要: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的全球性坏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骤减与生物物种急剧灭绝、水资源匮乏与疾病控制、臭氧层破坏欲废气排放、坏境污染与气候异常等。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现在从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三门学科研究地球这个特定的环境,以及出现的坏境问题,提出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存坏境 生态学 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一、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是指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的运转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制,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地球系统科学经过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因为人类的生活要从坏境中获取食物,能源,故必然关心所居住的环境,于是逐渐形成了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地球系统科学是通过对全球变化进行描述、理解、模拟和预测,更深刻认识在所有时间尺度范围内影响地球演变的那些过程,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的基本任务包括:认识人类生存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地球系统模型;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抑制不合理消费;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提倡合理投入;合理运用资源,开发新能源;改造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坏境协调发展。
二、生态学
E.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在后来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生物圈实际是全球生态系统,它的稳定性和平衡是以保证物质和能量平衡的生态学规律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发展到一个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者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平衡,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二是生态系统内部的非生物坏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
现在生态平衡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者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的等。自然因素是不可控制的,所以人为因素就显得更为突出重要了。如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以及坏境的污染等破坏了生态平衡。保持生态平衡,并不只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还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则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如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的农业生态系统。
三、 环境科学
20世纪中叶,环境保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围绕环境问题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环境质量关系的学科。20世纪以来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环境问题,如“六大污染事故”(意大利赛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和“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跟着全球化,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政府和学术团体都在组织力量研究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趋势,筹商对策。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要科学地预测近年或更长时期环境变化趋势,制定正确的对策,调整发展和生存方式的类型,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四、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植被的破坏
人类大量的砍伐森林,过度放牧,都造成了植被的破坏。植被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热带雨林的茂密树木,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是地球的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被誉为“地球之肺”。但是人类为了扩张土地、贩卖木材、每年有将近两三个台湾大小的雨林遭到砍伐,二氧化碳无法为雨林利用,而有加速全球的“温室效应”。还有几十植被减少也很容易造成土地的荒漠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3、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4、环境污染
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农业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和有机农药的残留物,都会造成环境污染。这些污染物种往往含有有毒或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会使动植物中毒,影响动植物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死亡,从而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许多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就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使雨水中含有酸性物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形成酸雨,酸雨降落下来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甚至会导致动植物死亡。
5、资源、能源短缺
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除了这些还有好多存在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噪声污染、海洋污染等等,众多的环境问题考验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环境。
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们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社会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
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几个关键的方面,首先,环境保护要有全民观念,要立法;其次,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保障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第三: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大效果!例如:将灯泡换成节能灯、将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不使用的电器切断电源、节约用水等等。此外还应对高耗能企业鼓励安装节能设施,积极开发资源节约技术。
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姚建明 夏雪琴 《科学技术素质教育读本》 北京市 科学普及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