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电视原理、制式及CCD简介.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795492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原理、制式及CCD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视原理、制式及CCD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视原理、制式及CCD简介 13.1.1 电视原理 当人们实现了文字、声音信息的远距离传送(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广播)之后,自然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把远方活动景象传送到眼前而实时地看到视力范围之外的世界。这就是人类“千里眼”的梦想,“TELEVISION(电视)”的由来。毕竟使人类通过视觉器官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其他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量,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人眼观看的景象,是在视力范围的空间中存在并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的一切活动的和静止的人、物形象的反映。外界存在是客观的,但给各人的映像又有其个人主观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在视力范围之外的景象,是由电视作为传送的媒介,如图13-1,其任务就是尽可能逼真的再现外界的客观景象,使其符合一般人的视觉生理特性,让观察者没有异样的感觉,如同直接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为实现这一目标,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必然涉及生理学、心理学、光学、电子信息材料等学科和各种机械、电子、半导体等工艺技术。这里仅就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作简单的介绍。 图13-1 介于人与外界之间的电视系统 1.图像的扫描传送 电视系统原理简述框图如图13-2所示。 在电视之前,照相机、电影摄影机已对镜头有了深入的研究。电信通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传送通路的问题。阴极射线示波管奠定了显示器件的基础。要实现电视的功能,在有完善的光电传感器件和电光转换显示器件的基础上,技术原理首要解决的是图像的实时传送并原样恢复的问题。 图13-2 电视系统简述框图 声音是一种只随时间单一变化的量,当它变换为电信号(电压或电流)后在电信通道内传送时,符合电信通道传送的电流或电压只能是时间的单值函数的要求。声/电传感器和电/声变换器只解决非电量和电量的转换问题。但是图像的传送却要复杂得多。自然景物和人构成的图像,它是在三维空间中存在和活动的,而且各个景物和人的各部位给人眼有着不同的明暗和色彩感觉,这种随时可能变化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怎样变成随时间变化的单值函数来传送而后又实时地恢复为满意的图像呢? 人们首先将问题由空间简化为平面。实际上在此之前即有的电影、照片、彩印的图像都是平面的,现在的彩色电视图像也是平面的,供人们观看都有满意的效果。在电视技术发展过程中,彩色电视是在黑白电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传送电视图像的基本原理的了解可进一步简化为如何实现黑白电视图像的传送问题。 一幅图像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成矩形阵列排列的有一定几何尺寸的微小单元(图13-3)。现今的固体面阵传感器件正是这样的形式,其每个微小单元称之为“像素”。处于H×V平面上的每个像素有着不同的水平h和v位置,在光线照射下,在某一时刻t每个像素反射或透射出不同的亮度L值,可以由式13-1描述。 图13-3 像素矩阵排列 L = F1(h,v,t) (13-1) 要实现电视的传送,即将平面上随时间变化的各个像素的亮度值(变换为电流或电压)有规律的逐个发送出去,而这种有规律的传送,就是将h和v变为时间的函数,即 h = Fh(t) v = Fv(t) 将h、v代入式13-1,亮度值便成为一个时间的单值函数。 L=F2(t) (13-2) 它正适于电信通道传送。通过电信通道(有线的或无线的)到接收端后,只要找到准确的起始时刻,按照与发送时相同的规律,即可在显示器件上对应的像素位置重现相应的亮度,从而正确地恢复图像。这种逐个发送和接收的过程称为扫描和同步,其特定的规律则称为扫描方式。显然,只要收、发两端遵循同样的扫描方式,就可以实现电视图像的正确再现。因为在电视技术的发展初期,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形成了多种电视体制,其中重大的差别就与扫描方式有关,关于电视制式问题下面还将进一步介绍。 一幅幅电视图像的扫描,构成了动态的连续的电视画面,如同电影胶片透射的画面形成屏幕上的电影。它们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即一定亮度的画面连续变换频率高到一定数值就不会有闪烁感觉,这个值称为“临界频率”。此外,对高速运动物体,还存在运动速度的影响,在无闪烁感觉时整幅画面如更替变化太慢,仍然可能出现位置上不连续的动画感。这些就是电视扫描中场频、帧频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2.彩色电视的基础——三基色理论 电视技术是与人眼视觉功能密切相关的科学,对于彩色视觉的研究,是实现彩色电视的基础。大家知道,天上的彩虹,是太阳光穿过大气层,不同波长的光受到不同程度折射的结果。一束白色的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可以大体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几种颜色。这些现象证明,看似白色的阳光,它却是由不同波长的色光复合组成的,和其他电磁波一样,它们具有同样的电磁波辐射特性,只是人眼可见光的波长,大约只占380nm(纳米)~780nm(纳米)这样一个很小的区段,由长到短,依序排列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比红色光的波长长一些的光称近红外光,再长一些的光称远红外光,比紫色光的波长短一些的光称紫外光,这些光都不为人眼所觉察,都属不可见光。更长、更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波,便不属经典光学研究的范畴之内了。 自然界存在的景象呈现丰富多彩的颜色,是在特定的光照下,人眼接受了照明光光谱中被物体反射或透射的那一部分波长的光的能量而产生的彩色感觉。人眼彩色视觉的生理机制是人眼具有三种不同的锥状光敏细胞,它们分别只对红色、绿色和紫色光谱的光能量刺激产生视觉反映。这是约两百年前提出的一种假设,成功地解释了绝大多数有关彩色的视觉现象,而四十年前一项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三种细胞的存在。小有修正的是紫色光敏细胞为蓝色光敏细胞所代替,蓝、紫在光谱分布上相邻,而每一种颜色都与一定宽度的光谱范围对应,该实验证明的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对蓝色光敏感的锥状细胞称α细胞,对绿、红色光敏感的锥状细胞分别称为β细胞、γ细胞。α、β、γ细胞的存在,为此前大量实验研究得出的彩色视觉的三基色理论提供了心理物理学基础。这就是说,对于一种色可以分解为红、绿、蓝三种成分。反之红、绿、蓝(或其中某两种)色相加又可得出一种特定的色。彩色摄像的原理,正是在对每个像素的色光分解为红、绿、蓝三色的基础上进行光学和电子技术处理的。人们对彩色和彩色视觉所作的大量实验研究,总结出了色光的混合定律。根据格拉斯曼(Grassman)色光相加混色定律得知,颜色感觉相同的色光,不论其光谱结构是否相同,在相加混色中效果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呈现的颜色不同,但实验证明,同一种颜色,却可以由不同波长的光混合组成。二者可以相互代换。把两种色调节成在视觉上相同或相等,获得与某种颜色相同色感的代替色称为色的匹配。方法是采用红、绿、蓝作为基色相加混合,匹配得出该种样品的色彩。红、绿、蓝三基色相加混合可以匹配出很多不同的色彩,但这三基色却是相互独立的,任意两个基色组合不可能得出另一个基色。红(R)、绿(G)、蓝(B)三基色混色所得的色调——彩色的类别,可以用三个色圈及它们的叠合部分所标出的颜色表示。见图13-4。 图13-4 三基色的相加混色 红、黄、绿、青、蓝都是光谱分布上的主色光。介乎红、黄之间的橙色,可调整红、绿相加混色时的配比匹配得出。品红(或称紫红)色是一个非谱色光,它是红、蓝相加合成的色感,由它也可衍生出另一谱色主色——紫色的色感。 相加混色的方法,利用人的视觉特性可以有几种。三色光同时相加混色称为同时混色法。各个相加色光快速轮换刺激人眼称为轮换混色法,当轮换速率足够高时,与同时混色法有同样的效果。另一种常在彩色电视显像管以及纺织刺绣织品中应用的方法就是镶嵌混色法。这种方法是把相加色分为小面积单元,各色小单元互相交错相邻放置形成一个镶嵌面光源。在一定距离远观看时将不能分辨出各小单元的个别色而看成相加混色后的一个单元。它同样符合相加混色定律。 另外,绘画、印刷、照相、彩色影片利用了相减混色的方法(见图13-5),这些行业把黄、青、品三种颜料称为三基色。单板彩色CCD摄像机中,为取得色度信息,所加的光学滤色片,也利用了这种黄、青、品的三基色方法。这种三基色的相减混色方法,得到的混色结果如图13-5所示。 图13-5 三基色的相减混色 上述两种三基色的混色法得出的结果,可以用图13-6的理想谱密度波形来说明。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相加混色三基色的结果(见图13-4),看成是逻辑相加:R+G=Y,G+B=C,B+R=M,R+G+B=W,相减混色三基色的结果(见图13-5),看成是逻辑相乘:Y·M=R,Y·C=G,C·M=B,而Y·M·C=BL。 图13-6 理想谱密度分布 13.1.2 电视的制式 在安全技术防范中应用的电视系统制式为国家标准《GB12647-90通用型应用电视制式》所规定。与我国广播电视系统基本相同。这样的规定,在国内许多设备、仪器能兼容,降低了系统成本。 制式,是指一定的技术规格或标准,不仅表现为某些指标数量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在体制上的不同,譬如度量衡制中的“公制”与“英制”,广播电台语音的“调频”与“调幅”发送方式等。在电视系统中,不同制式的主要差别在扫描方式。前面曾经提到扫描方式是发送图像与接收恢复图像的一种约定,如果扫描方式不同,根本就不可能接收到图像。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缩写简称CCIR)把世界各国和地区使用的广播电视制式划分为13类基本制式,其主要特性见表13-1。 表13-1 电视的基本制式 制表名称 特性 M B,G,H I D,K,K1 L C E A N 每帧扫描线数 525 625 625 625 625 625 819 405 625 场频(Hz) 6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帧频 30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行帧 15750 1565 15625 15625 15625 15625 20475 10125 15625 额定射频带宽 6 7.8.8 8 8(8.5) 8 7 14 5 6 额定视频带宽 4.2 5 5.5 6 6 5 10 3 4.2 伴音与图像频差 +4.5 +5.5 +6 +6.5 +6.5 +5.5 ±11.15 -3.5 +4.5 视频调制极性 - - - - + + + + - 伴音调制的方式 FM FM FM FM FM FM FM FM FM 制式的其他名称 美国 EIA 标准制式 西欧 标准制式 英国 (新) 标准制式 东欧 标准制式 法国 UHF 标准制式 比利时 标准制式 法国 VHF 标准制式 英国 (旧) 标准制式 美国 625行 标准制式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是美国电子行业的组织,在发展电视工业过程中制定的一些标准,后来也纳入了CCIR的分类基本制式中。在摄像机产品中往往标注为EIA的制式,实际即为场频60Hz,每帧525行的那种电视体制,以与CCIR的场频50Hz,每帧625行的电视制式相区别。“额定视频带宽”与每帧扫描线数相关,是对视频电路的要求。在广播电视系统中,因为涉及到射频载波和语音的传送,故而还有“额定射频带宽”、“伴音与图像载频差”、“视频调制极性”、“伴音调制方式”等项的差别。在应用电视系统中一般为视频基带传送,没有这些项目。在通用型应用电视制式的规定中,我们还会见到“隔行扫描”的规定。一帧(幅)画面共625线(行),分为两场扫描,一场实际上包含了二分之一的帧线数。如果按垂直方向将扫描线排列,如图13-7 隔行扫描示意图则实线为奇数场扫描行,虚线为偶数场扫描行,这就是“隔行扫描”。为一般电视系统所采用。 图13-7 隔行扫描示意图 如果不间隔行而一行接一行扫描,就是“逐行扫描”。在一些特殊的应用电视系统中,有可能用这种方式。由《GB12647—90通用型应用电视制式》的规定与上表对照,我国是采用隔行扫描的CCIR-D制。 以上的制式没有涉及彩色信息传送的问题,在黑白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彩色电视,必定要考虑到与前者的兼容性。在后来发展的三种主要彩色广播电视制式中,都采用了表13-1中所列的某一种规定的基本制式,即该制式的黑白电视接收机,虽无彩色,仍然可以收看所播放的彩色电视节目。世界三种主要的彩色电视制式是在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各自发展中形成的,如同黑白电视制式各国(地区)多种多样,最终划分为13类基本制式一样。三种彩色制式不同之处,是色度信息的处理。也就是彩色副载波频率值、色度信号的组成(色差信号调制副载波的方法)不同。根据这个不同而划分的三种彩色制式是: 正交平衡调幅制式。由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制定,简称NTSC制; 正交平衡调幅、逐行倒相制式。取其英文词头缩写简称为PAL制; 行轮换调频制式。这是以法国为主研制的一种彩色电视系统,由法文缩写,简称为SECAM制。 《GB12647—90通用型应用电视制式》规定彩色电视采用PAL制。因此在我国的应用电视系统中,摄像机、监视器(或收监两用电视机)、录像机等涉及电视信号特性的设备、测量仪器等,都要按CCIR-D/PAL制式的机型选用,黑白电视设备则只标明CCIR-D制,而有关彩色电视的设备还需附加注明为PAL制。 《GB12647—90通用型应用电视制式》还规定了有关电视信号的幅度、脉冲时间波形等细节,这也是我们对产品测试的依据。摄像机的技术特性,必须符合这些规定。 13.1.3 固体光电传感器CCD简介 1.光电传感器的发展与演进 光学图像变为可以传送的电信号,光电传感器件是关键。在1934年研制成功的光电像管使室内外的电视广播成为可能。此后,围绕着提高灵敏度(降低摄像机要求的照度)、提高分辨率、减小体积和重量、降低复杂程度、改善图像品质,许多人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智慧。1947年出现了超正析像管,与光电像管一样使用了同一类具有“外光电效应”的光电材料。涂有这种材料的靶面受光照射时激发的光电子飞逸出靶面,从而产生与光强成比例的电位起伏。这类材料的最大不足是光电效率低,也就是灵敏度低。1954年视像管问世,开始了使用具有“内光电效应”的靶面材料的新时代。这类材料由光激发的电子并不逸出而留在材料内部参与导电,称为光电导材料。视像管靶面用硫化锑作光电导材料,以后发展的有氧化铅管(1965年用于彩色电视广播)、硒靶管(1976年大量生产)、硒砷碲管等,它们都是用的光电导材料,可统称为光电导摄像管。以上两大类靶面材料的摄像管,由靶面上各点光电效应产生的电位或电导率变化来获得图像信息。这些信息要由靶面上传送到电路中,必须有加热的阴极产生电子再经过聚焦形成电子束,通过电磁偏转的扫描系统才能成为有序的电信号送到电子电路中去。这个产生并聚焦形成电子束的“电子枪”包容在玻璃外壳的真空管内。相对于半导体材料的固体摄像器件,我们称之为电真空摄像管。 1948年发明了半导体,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半导体器件及规模由小到大的集成电路(IC)。在电子技术领域,首先是电子管逐渐被晶体管取代,其后集成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功能块在电路中被大量采用,直到现在可以供给定制的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在这一进程中,能将光图像变成电信号的固体摄像元件在1963年发明,而目前广泛使用的光电传感器CCD(电荷耦合器件的英文缩写),最早的研究报告于1970年由美国贝尔研究所发表。此后,世界上先进的电子产品厂商纷纷致力开发。三十年来,固体光电传感器的品质得到极大的提高,相应的专用IC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十五年,采用CCD制成的摄像机,几乎占据了从民用到广播电视专业用的全部领域。安全技术防范用的电视监控系统,用的摄像机也大都是CCD黑白摄像机或CCD彩色摄像机。与真空摄像管比较,作为固体摄像器件的CCD,它的成像与扫描读取机制,与真空摄像管完全不同,具有显著的优点: ① 长寿命不易受灼伤——半导体材料理论上寿命是无限的,而真空摄像管产生电子的灯丝阴极、靶面上的光电材料则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强光的直射极易灼伤靶面; ② 稳定性好,不需另加电磁偏转扫描系统; ③ 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 ④ 抗震动、耐冲击; ⑤ 不受外界电磁场影响; ⑥ 无图像失真——不用电子枪扫描,CCD靶面上各分离的像素单元不受所处位置的影响。在真空摄像管中,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射在靶面上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像素的大小,在电磁偏转扫描中,偏转角度不同分解力也会有差别,偏转系统的非线性还会引起图像失真。 固体摄像器件实用于摄像机产品中的主要有: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CD(电荷耦合器件)、CPD(电荷引动器件)三种,目前多见的是CCD摄像机。近来,MOS摄像机因其电路结构更为简单而价格低廉,许多厂商又在着力开发。从目前彩色MOS摄像机达到的灵敏度来看,与彩色CCD摄像机比较还有所不及,但从发展前景看,仍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2.电荷耦合器件CCD原理与应用 CCD何以能作为摄像器件?因为它具备: ① 光电转换功能; ② 电荷存储功能; ③ 电荷转移功能。 用半导体硅材料制成的MOS光敏器及后来的HAD(空穴积累光敏二极管)传感器,由光子激发产生的电荷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即能将“光”转换为“电”;在其上淀积一个金属电极,如果在电极上加一正电压就形成一个“电位阱”,这个所谓的“阱”,能吸引束缚住该区域的自由电子,像一个“包”,这就有了电荷存储功能;所加电压增高,能使“阱”相应变深,相邻“阱”的电子就会被吸引过来,如同水往低处流,从前一个包流入后一个包。如果去掉前一个电极上的电压,而把后者电压降低到原来值,电荷就被收集在这个电极下面,这就完成了电荷从一个极到另一个极的移动,实现了电荷转移。如果对所有的电极连续重复上述步骤,就能利用一连串的脉冲把电荷作为独立的小包沿着衬底的整个长度进行转移,如同串行移位寄存器,但它不是数字电路的移位寄存器,而是一个模拟的移位寄存器。这一串脉冲叫做“转移时钟”脉冲,相当于“移位”脉冲,它在构成上比数字电路移位脉冲要复杂得多。根据实现CCD电荷转移的需要,有垂直移位寄存器和水平输出寄存器,因此为了读出CCD的图像信息,就有垂直转移时钟驱动脉冲和水平转移(输出)时钟驱动脉冲的分别,它们的构成(相数、电平和电压、时间波形)是完全不同的。详细的情况见后面CCD摄像机实例中的介绍。 CCD三十年来的发展,品质日益完善。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进步,芯片尺寸由大到小,像素由少到多,而灵敏度却更高,图像质量更好。目前,在电视监控系统中用的CCD摄像机,芯片尺寸1/3"、1/4"是主流,像素数基本为二十九万像素和四十四万像素两档。光敏器结构有MOS(金属氧化物二极管)传感器和新型的HAD(空穴积累光敏二极管)传感器。在电荷转移方式上,有FT(帧转移)、IT(行间转移)、FIT(帧-行间转移)三种。这三种转移方式的CCD器件各自都有它们的应用范围。图13-8,图13-9,图13-10表示了三种CCD的转移结构原理图。 图13-8 帧转移(FT)CCD 图13-9 行间转移(IT)CCD 使用新型HAD(空穴积累光敏二极管),以IT(行间转移)方式转移的CCD,减少了暗电流形成的固定图形杂波,容易增加像素数而提高水平分辨率,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色度,而且和FIT一样可实现电子快门功能。片小而价格低,又容易获得良好的摄像特性,现在大量生产的几乎都是这种新型的HAD IT CCD。 图13-10 帧-行间转移(FIT)CCD 13.2 黑白CCD摄像机 B/W(黑白)CCD摄像机的图像没有色度信息,在监控系统中使用有一定的局限。但是,总像素数相同档次的摄像机,黑白的比彩色的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力,某些B/W CCD更可应用于微光的环境和红外光谱段,显出独有的特点。一般说来,B/W CCD摄像机的价格也低于彩色CCD摄像机。因此在电视监控系统中仍有其存在的空间。 由于只有亮度信息的传送,无论在光学结构还是电路结构上,B/W CCD摄像机都是比较简单的,以下是湖南华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N332 B/W CCD摄像机的原理方框图(图13-11)。该机采用日本索尼公司29万像素的1/3”HAD IT CCD及三块配套IC,水平分辨率达到约380TVL,信噪比大于50dB,带有自动光圈镜头控制和/或自动电子快门功能,是一种性能/价格比很好的低档机。 在图13-11(a)中,处于镜头聚焦面上的CCD将光像转变为各个像素上不同的电荷量。图13-11(b)是HN-332所用CCD图像传感器件的方框图,它是IT(行间转移)型的CCD。在图中,Vφ1~Vφ4即为驱动垂直移位寄存器的四个转移时钟脉冲,其定时关系见图13-11(c)。这一组四相三值移位脉冲其时间关系及电平变化是这种型号的CCD器件所特定要求的。因此IC1、IC2、IC3需要配套使用。V1~V4在奇、偶数场以行为周期地重复,将光敏传感器中的电荷转移到相应的垂直移位寄存器的单元中,并一行一行转移到水平移位寄存器中去。Hφ1、Hφ2输入的水平转移驱动脉冲则只是两个二值脉冲,它们的频率为行频的数佰倍,近似于CCD水平方向的总像素数乘以行频数。在一行的周期时间内,Hφ1、Hφ2将每行中各个像素的信息以电信号(电压)的形式读出并送到信号处理电路IC3中去(见图13-11(a))。IC3具有自动增益控制、γ校正功能,与同步信号合成后输出标准的视频信号。在IC3中,由CCD输入的信号经采样保持送到自动增益控制放大的同时,另有一路经放大箝位后输出,可用于由视频信号控制的自动光圈镜头作为控制信号。附加的积分放大电路,变为一电平信号输入到IC2,用以控制自动电子光圈脉冲的输出时间。这一脉冲(SUB)由IC2送入CCD,可使CCD“阱”中的电荷向衬底放电而调整感光的时间,相当于一个“电子快门”。IC2按所要求的电视制式使用相应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产生各种定时控制信号,输出用作CCD垂直转移寄存器和水平读出寄存器的驱动脉冲,对CCD输出信号处理时所要求的采样保持、箝位脉冲,以及合成的同步输出、消隐输出等。由于CCD垂直转移寄存器移位钟要求的四路脉冲,不但需定时控制而且有较高的、不同电平要求,所以最后是由IC1作了电平上的转换后供给CCD的。也有将IC1与IC2功能合为一体的IC。这种两IC的电路构成形式,在湖南华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清晰B/W CCD摄像机中被采用。该机采用44万像素的CCD芯片,水平分解力可达570TVL,有四种测光方式的背景光补偿功能。一般应用的B/W CCD摄像机大体就是这样两类。 (a)HN-332构成方框图 (b)B/W CCD方框图 (c)传感器读出定时图 图13-11 HN-332 B/W CCD 摄像机方框图 在安全保卫工作中,常有在夜间无照明或微弱光照下摄像监视的要求,为满足这种需要,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①在摄像机上附加红外照明灯,增强作用距离内景物对红外光的反射,形成一种主动红外的模式。用灵敏度较高的B/W CCD摄像机都能得到满意的图像。 图13-12是索尼公司黑白CCD ICX059AL的光谱灵敏度特性。由图13-12可知,在可见红色光波长780nm之外,还有一定的谱段CCD能有所响应。1998年发表的ICX249AL,是一种对近红外光的感光谱段达到1200nm波长、有更高的灵敏度的黑白摄像机CCD器件。这就是第二种可供选择的方案:②用对红外光有更高灵敏度的CCD,在处理电路中提高电路增益,制成微光CCD B/W摄像机。这样的摄像机,在无月光的夜晚,在一般夜光下也能摄到清晰的图像,最低照度值达到3×10-4lx(勒克斯),比一般机型的1×10-2lx灵敏度提高了数十倍。见图13-13。 图13-12 ICX059AL光谱灵敏度特性 图13-13 ICX249AL光谱灵敏度特性 13.3 彩色CCD摄像机 彩色电视图像含有颜色的信息,与人眼直接看到的景象更为接近,因而给人们更逼真的感觉。彩色摄像机由于技术进步而可能做得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之后,彩色电视才走出了广播电视的领域而为许多应用电视系统所采用。特别是家用的摄录放像机,市场广阔而销量大,更进一步促进了彩色摄像机的小型化,廉价化。近十五年来,在安全技术防范用的电视监控系统中,已大量使用彩色摄像机。因为CCD的优点以及目前达到的优良性能,彩色CCD摄像机便成为电视监控系统中的主流。 在此之前,我们曾简单的介绍过彩色视觉的三基色理论,它是彩色摄像技术的基础。将光图像的颜色分解为三基色(R,G,B)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合成而后传输,经接收端处理,分解而后由显示器恢复为彩色电视信号图像,这是彩色电视变换的基本过程。处在这一过程始端的彩色摄像机,比较直接的分色方式就是把图像经滤色片分色(R,G,B),再由三个传感器转换成三路与R,G,B相关的电信号来进行处理,这就是所谓的“三管式”或“三板式”彩色摄像机。其分色棱镜的原理见图13-14。 图13-15表示三板式CCD彩色摄像机的处理电路方框图。由图13-14可见,三板CCD彩色摄像机的光学镜头及棱镜系统结构要求是十分精密的,三片CCD传感器应有一致的电性能,其安装的形位公差十分严格,无论是中心位置还是平面位置都要求十分准确,否则就会导致图像细节模糊,以及彩色镶边现象。三基色信号的精确重合,理论上就是三片CCD的像素位置重合,同一个像点的色光在三片CCD相应的像素上同时被扫描读出而分为三基色的电信号。这种复杂的装调、校准过程,在广播电视专业人员使用中尚可接受,而对于非广播电视应用来说就显得过于不便。因其结构相对复杂,体积、重量必然增加,价格也偏高,虽然三板式CCD彩色摄像机在性能上很完美,在彩色重现和信噪比方面为单板机所不及,它也只能在电视台的演播室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在家用以及其它非广播电视应用中绝无可能沿用这种型式,正是这方面广阔的市场,促使电视工业的厂家在彩色摄像机问世伊始,就在探索发展更为简单的两管(两片),单管(单片)构成的彩色摄像机。单片CCD彩色摄像机在家用机上成功的应用,使单片彩色CCD摄像机产量剧增,这种规模效应,促使了CCD芯片及其专用配套芯片的发展,降低了成本,反过来又使得CCD摄像机的应用范围更为扩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今天,能够如此广泛的在安防系统中使用电视监控手段,与单片彩色摄像机价廉而性能优良使得应用电视系统造价大大地降低是密切相关的。 图13-14 三板式CCD摄像机的彩色分光原理 图13-15 三板式CCD彩色摄像机电路方框图 单片CCD彩色摄像机仅用一个CCD传感器,光像只有一路成像在CCD感光面上。反映三基色R,G,B的信号,是用每一个像素上配置滤色片以及和这种滤色片配置相匹配的特定的信号处理方法获得的。故此单片彩色CCD摄像机所用的是专用处理芯片。表13-2列出了几种不同型号CCD的彩色多重化方式。可以看出,在转移结构,读出方式,滤色片配置上它们都有很大的不同。 表13-2 不同型号CCD的彩色多重化方式 固 体 摄 像 机 器 件 彩色多重化方式 器件结构 读出方式 器件型号 像素数 感光心尺寸 方式名称 滤色片配置 行 间 转 移 CCD 帧存储 单行读出 IC×O18-k 510×492 相当2/3英寸 绿条纹 红/蓝行顺序 G R G R G R G R G R G R G R G R 场 存 储 双 行 混 合 读 出 IC×059AK 752×582 相当1/3英寸 图13-16 MN6232F(松下) MN3734F(松下) MN8231F(松下) 384×400 422×489 574×499 相当超8mm 相当1/2英寸 相当2/3英寸 色差顺序 Mg G Mg G Ye Cy Ye Cy Mg G Mg G Cy Ye Cy Ye mPD3620D(日本电气) mPD3614D(日本电气) 427×485 384×490 相当1/2英寸 相当2/3英寸 完全色差顺序 Mg G Mg G Ye Cy Ye Cy Mg G Mg G Cy Ye Cy Ye TCD204C(东芝) 398×492 相当1/2英寸 频率交错 W Ye W Ye W Cy W Cy W Ye W Ye Cy W Cy W 帧 转 移 CCD 场 存储 双行 混合 读出 Lc9921(三洋) Lc9923(三洋) 400×504 600×502 相当1/2英寸 相当2/3英寸 W、G、Ye、Cy 滤色片 Ye Cy Ye Cy G W G W Ye Cy Ye Cy G W G W 图13-16是索尼ICX059AK的内部方框图,每个小方框代表一个像素,Cy(青)、Ye(黄)、Mg(品)、 G(绿)为每个像素上配置的不同滤色片。与三板式彩色CCD摄像机的R,G,B三片滤色不同,每个像素上的滤色片,不同型号的CCD用了不同的滤色片,既可能是R,G,B,也可能是Cy(青)、Ye(黄)、Mg(品),新型彩色CCD摄像机大多采用这种补色滤色片。而且有不同的排列方法。但不论是何种彩色多重化方式,经相应的处理电路以后,它们都将以数字的或模拟的信号形式,按照规定的电视制式,为彩色电视接收机(或计算机)所接收而重现彩色的图像。对各种多重化方式希望有更深入了解的读者,请参阅有关的专著,限于篇幅,本书不作更多介绍。正是这种不同于三板式CCD彩色摄像机的彩色多重化方式,使单片CCD彩色摄像机的亮度分辨力不如同样有效像素数的黑白CCD摄像机。29万像素的黑白CCD摄像机能达到380HTVL(水平电视线)左右,而29万像素的彩色单片CCD摄像机则一般为250HTVL~300HTVL左右。49万像素的黑白CCD摄像机可达到550HTVL以上,而49万像素的彩色单片CCD摄像机达到450HTVL以上就算其性能优良了。这就是何以黑白CCD摄像机没有完全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图13-16 ICX059AK方框图 图13-17是一台彩色CCD摄像机的原理方框图,是目前许多国外品牌采用的结构。HN-433是湖南华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日本器件自行设计生产的数字信号处理(DSP)彩色CCD摄像机系列之一。CCD用HAD IT 1/3"芯片,总有效像素数29万。分辨力达320HTVL,亮度信噪比(加权)47dB以上,有很好的色还原性。根据现场情况需要,通过RS232C串行口,可用计算机调整设置摄像机参数,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是一种性能/价格比较高的普及型彩色CCD摄像机。 在图13-17中,彩色CCD图像传感器在IC1定时脉冲产生器(TG)和垂直驱动器产生的垂直移位脉冲和水平读出脉冲的驱动下,将CCD感光产生的电荷转换为电信号送入IC2,由IC1来的采样保持脉冲对该信号相关双采样,通过自动增益控制而后送入IC3数字信号处理(DSP)电路。在IC3中,首先进行模拟/数字(A/D)转换,将IC2来的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以便用现代的微计算机处理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分别得出关于亮度和颜色的信息。用微处理器处理时,关系图像的亮度、色还原性、色饱和度、γ校正、背景光补偿等等的参数的设置,通过RS232C送来的调整指令可以修改。由IC3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可以直接并行输出Y(亮度)和C(色度)数据码供PC进行图像处理和显示。而更多的场合,摄像机输出电视信号,供直接利用监视器(电视机)观看。目前所用监视器(电视机),接受的还是模拟视频信号,IC3提供了这种输出,它将Y(亮度),C(色度)两路数字信号,分别经D/A(数/模)转换,成为两路模拟信号,在IC4中将它们混合,放大,成为一个标准的模拟的彩色全电视信号输出。这个信号接入监视器(或是电视机的V输入端子),就可供人们观看了。这就是近几年流行的新型数字信号处理(DSP)摄像机。由上述原理框图的介绍可知,由于用数字的方式对信号进行处理并由数字指令进行控制,使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一致性大为提高,在模拟电路中无法精确量化的一些调整、校正、补偿,在数字处理中得以实现,因此数字信号处理(DSP)彩色摄像机图像质量也大有提高。顺便提及,有的摄像机印有Digital(数字)字样,其实就是DSP摄像机,与尚在发展中的数字电视技术所用的数字摄像机并不是一回事。目前只有广播专业用的数字摄像机才是真正的全部采用数字处理技术的数字摄像机。 图13-17 HN-433彩色CCD摄像机原理方框图 13.4 CCD摄像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功能 现在流行的CCD摄像机,在CCD以及与之配套的专用IC方面仍在不断的改进。CCD芯片尺寸由大到小发展,但像素总数受到像素单元尺寸的限制,目前为主流的1/3",1/4"的CCD芯片基本上是两大档。对CCIR-D/PAL制来说,即有效像素752(H)×582(V)(约44万像素)和500(H)×582(V)(约29万像素),在专用大规模IC方面,则不断地改进推出新功能,直到近年来发展了数字信号处理IC ,突破了原来限于模拟信号处理的框框,进一步改善了CCD摄像机的性能,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功能。以下就用户选择使用最关心的也是常见于产品说明书的参数和功能,作一些简单的说明。 13.4.1 CCD摄像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1.分辨力 分辨力或称分解力,关系图像清晰的程度。严格来说,在监视器上观察的图像效果,是与整个系统有关的综合结果。镜头的性能,传输通路包括其他中转设备的影响,监视器(电视机)的好坏,都将对最后显示的图像效果起作用。在假定镜头,通路,监视器等各设备都有不低于摄像机的传输性能的前提下,我们来讨论摄像机性能对图像清晰度的影响。 分辨力的衡量,按现行的国际,国内标准,是以电视线(TVL)的多少来表示的。垂直分辨力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满屏的范围内,能分清的水平黑白条纹总数,称为垂直电视线(VTVL)数。在水平方向上与屏幕垂直方向尺寸相等的范围内,能分清的垂直黑白条纹总数,称为水平电视线(HTVL)数,表示水平分辨力。人们常常关心的是水平分辨力的高低,因为同一电视制式下,CCD的档次虽有高低,但垂直(V)方向像素数却相同,如前所列为582,垂直分辨力因而就是基本上相同的。而水平方向像素数却会有较大的不同(500,752或其他)。显然,分辨力越高,也就是水平电视线数越多,这是与CCD在水平方向上的像素数的多少直接相关的。但使用的芯片水平像素数完全相同,其水平分辨力也未必一样,这与摄像机的设计就有关了。设计做的好,电路传输特性好,在同档机型上就会有较高的分辨力。至于分辨力的具体测量方法,请见本书后面的附录二。 2.信噪比及加权的信噪比——S/N(加权的) 信噪比,是在电视信号基带频率(不是载波频率)上,不包括同步信号在内的总亮度信号与在电视信号带宽内的噪声均方根电压之比。即 S/N=20Log[电视信号幅度(伏)]/[噪声电压均方根值(伏)] 分贝(dB) 电视信号幅度按标准白亮度电平700毫伏计算,因而得出 S/N=20Log700mv/VN rms mv (dB) (13-3) 电视信号的带宽按相应的标准规定,在测量时串接高通和低通频率滤波器加以限制。这种测量称为不加权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