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测量空气折射率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组装迈克尔逊干涉仪;
2、掌握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气体折射率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典型光路由图12-1所示,光源S射出的光经过分光板P1被分成强度大致相等、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相干光束(1)和(2),它们分别经固定反射镜M2和移动反射镜M1反射后,返回分光板,射向观察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观察系统(屏,望远镜,或人眼)中将呈现出特定的干涉图样,由于分光板的玻璃基板有一定的厚度,其折射率随波长而异,因此需要在光路(2)中放入一块与分光板材料、厚度完全相同的平行玻璃补偿板2,这样就可以使(1)、(2)两束光的光程差始终相等,且与入射光波长完全无关。当入射光为单色光而不需要确定零光程位置时,补偿板可以省略(本实验就是这种情况),但对于需要确定两路光程相等时的位置(又称零光程差位置)的某些实验,如观测白光干涉实验时,补偿板是必不可少的。
图12-1 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
非定域干涉:若将短焦距的发散激光束入射至迈克尔逊干涉仪,经M1、M2反射后,相当于由两个相干性极好的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球面波前形成的干涉由于在M2与接收屏之间的空间中传播的光波处处相干,故干涉图象的形状与接收屏的位置和取向有关。当M1平行于M2’,接收屏垂直于S1S'2时,条纹为同心圆环;当接收屏不垂直S1S'2时,条纹为椭圆簇或直线簇;此外,干涉环的“吞吐,移动的规律与等倾干涉时相同。
在调出非定域圆条纹的基础上,将小气室插入到图2所示的位置中,把小气室加压,使气压变化ΔP1,从而使气体的折射率改变Δn。当气室内压逐渐升高时,气室所在范围内光程差变化2LΔn,在白屏上可观察到干涉条纹也在不断变化,记下干涉条纹变化的总数条,则有,得
(1)
式中D为小气室的厚度。理论可以证明,当温度一定时,气压不太高时,气体折射率的变化量与气压的变化量P成正比:
故
将(1)式代入上式可得: (2)
公式(2)给出了气压为P时的空气折射率n,例如令P=760mmHg(即一个大气压)代入(2)式,就可求出一个大气压下的空气折射率n1。
三、实验仪器
1、He-Ne激光器L(632.8nm) 11、二维调整架:SZ-07
2、扩束镜L1:f = 6.2mm 12、白屏H:SZ-13
3、二维调整架:SZ-07 13、通用底座:SZ-04
4、分束镜G(半透半反镜) 14、一维底座:SZ-03
5、二维调整架:SZ-07 15、通用底座:SZ-04
6、平面反射镜M1 16、一维底座:SZ-03
7、二维调整架:SZ-07 17、三维底座:SZ-01
8、玻璃气室R,气压表,吹气球 18、一维底座:SZ-03
9、可变口径二维架:SZ-05 19、通用底座:SZ-04
10、平面反射镜M2
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
图12-2 仪器实物图
图12-3 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步骤
1、把全部器件按图12-2的顺序摆放好,靠拢,目测调制共轴。
2、调激光器L的倾角,使其发出的光束平行于平台面,再按图12-2放置各元件(扩束镜L暂不放)。
3、将分光镜G大致调成45度,并调其倾角,使光束2平行于平台面。
4、调M1使1光沿原路返回,调M2使2光沿原路返回,并使1、2两束光在屏H上交于一点。
5、加扩束镜L,调至使在屏H上出现干涉圆环。用打气球向空气室充气,直到血压表走满刻度(300mmHg),用手折捏打气皮管,待读数稳定时,记下气压值。
6、慢慢放气,数出冒出或缩进的条纹数。
六、数据处理
因为在不太高气压条件下空气折射率与气压成线性关系,则一个大气压下的空气折射率为:
其中:1、L是空气室的长度(200.00mm);
2、λ是激光波长(6328Å);
3、的单位是mmH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