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行为的总称。
2.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 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 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见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 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6. 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简历起来的集群结构。
7.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未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 拉斯韦尔,美国政治雪茄,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未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了传播的5 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时间“内容分析法”,其代表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1. 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系统化的对传播学进行研究。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12.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哥哥要素之间的关系。
13. 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4.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5. 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6. 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H 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他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称为四大要素。加上作为结果的效果,就成为五大环节。由于这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W,因此,通常称作5W模式。
17. 德福勒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修正便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其次,德福勒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再次,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是典型的控制论模式。
18. 传播单位:是在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中引申出来的概念。他们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被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9. 螺旋式模式:大众传播学者F 丹斯提出的控制论传播模式。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识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累计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在传播过程中,都需要自觉地、不断的推陈出新。
20.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物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21. 社会系统模式:是传播模式上的第三次飞跃,解决了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较早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的是赖利夫妇。
22.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3. 等距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个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的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24. 雪球抽样:在传播学研究中多用于调查某一特殊人群的传播活动,结余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之间,常态式非随机的,这是一种像滚雪球一样凭借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由少到多逐级扩大的抽样模式。
25.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26. 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对象,认为的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7. 模型法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主要针对那些较为复杂、很难细分的客观对象(即原型),在调查、实验和统计的基础上,根据其某些表现和特征,设计出一种“模型”,对其加以描述。
28. 分层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现分为若干层,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即原则提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29. 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即一种为统计或调查用的问题表格
30. 内容分析单元:就是内容分析所要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它决定一项内容分析要统计什么,为何统计,所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贝蕾尔支出内容分析有五种基本的分析单元:关键词、主题、特质、段落、编目。
31. 实验变量:即实验过程中变动的因素,其中,在实验过程中实行的措施叫自变量,也称“实验刺激”;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
32. 样本:在抽样调查法中从总体中抽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33. 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所采用的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34. 实验对象:即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人。其中分为两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实验组”,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控制组”。
35. 综合化:指再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36. 工具说: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很多是属于工具性的。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功能,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37.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传播的个人功能,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他断言,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了,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遍地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38. 个人社会化: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的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39. 施拉姆:曾把大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雷达功能。他是指通过客观、准确的反映现实社会的真是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民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一句。
40. 所谓大众文化:指大众社会中大众传播媒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其特点是快速、大量、通俗、浅显。它是和少数有高等修养的人民所享有的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相对而言的。
41. 功能失调: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某种活动的后果并非都对其所在的社会体系或与之有关的群体、个人有积极意义;从社会及其成员来看,这种不利的后果就是“功能失调”。
42. 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室拉扎斯菲尔德和黙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之一。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这种通过向公众揭发偏离社会准则的倾向的做法,就是发挥着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
43. 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民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很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很充分的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益疏远。
44. 整合功能:指大众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吧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把人民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事件上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45. 文化传递功能:又称为社会遗产传递功能。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进社会成员共享统一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46. 议程设置功能:指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到当前的事件中,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并使这些事件广为传扬,形成议论中心。
47. 功能: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48. 传播者:即传播的主体,包括单个的人,比如记者、编辑,还包括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与机构,比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出版商、电影制片厂等,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一般都统称为“传播者”。
49. 把关人:传播者不可避免的要站着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是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50. 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双重行动”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把关人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51. 潜网布里德认为: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只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52.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1956年由施拉姆参与撰写的一本传播学经典著作,书中的报刊实际上指的是整个大众传播事业。所谓的四种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53. 反馈: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反馈就是受众对信息传播所作出的反应,就是受众意志的显示。
54. 控制研究:就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55. 自由主义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反对针对传播活动实施任何形式的限制,认为通过“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的过程,最终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56. 社会责任论:是针对自由主义法治的弊端而提出的,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与完善。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黄静中,还应主动、积极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7. 《权利的媒介》:是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阿特休尔1984年所著,在西方被认为是第一次对《报刊的四种理论》造成重大挑战的著作。
58. 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所谓“内容”就是社会上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59. 符号:通常指字母、电码、语言、数学化符号、交通标志灯,凡是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符号。
60. 信号:是指某种颜色、声音、动作、动向等代替某种条件刺激,以引起高等生物的条件反射;而这些颜色、声音、动作、动向就称为信号。
61.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62. 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语言、文字、图像)
63. 译码:是指信息接收者要把符号重新还原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
64. 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
65. 抽绎:就是经过选择和舍弃,引出事物的头绪来。它是语言最游泳的特性之一,也是我们是否具有概况事物或问题能力的表现。
66. 大众传播信息:即新闻,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
67. 信息自选过程:指受众对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选择的,而不是照单全收,他们要经过信息自选过程,即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才会对传媒所传递的信息予以部分或分量的吸收和利用。
68. 渠道: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这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
69. 媒介: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无(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报刊)。
70. 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的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如印刷、无线电广播媒介。
71. 冷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度高。如电话、电视媒介。
72. “便士报”:是指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美国创办的每份仅售一便士的大众型廉价报纸。
73.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媒介即讯息”是他的媒介理论中心点。根据他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闻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74. 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收者。例如甲告知乙一件事情,乙便是之一信息传递行为的受传者。
75.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记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大众传播的受众由不同层次的受众群组成。
76. “靶子论”:指再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曾经流行过的一种把受众当做“靶子”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滋味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击倒。
77. 个人差异论:指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受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的受众理论。
78. 社会分类轮:指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的受众理论。
79. 社会关系论:指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体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的受众理论。
80. 传播学界:把受众心理上对传播的选择过程称为选择性因素,并认为他是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的中介因素。
81. 选择性接触:指面对这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的被动的主义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它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的使用媒介,有舍弃的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
82. 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
83. 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的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的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他媒介信息则被从记忆中排除出去。
84. 电子媒介受众调查:是以家庭或个人为调查对象的基本单位,根据科学的原则,从受众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户或样本成员,对他们进行测定的受众调查。
85. 面对面调查法:指调查人员登门造访调查对象,进行当面问答,让调查对象当面填写调查问卷的采集数据的方法。
86. 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87. 有限效果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他极端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是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来的。
88. 视野制约效果: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89. 传播技巧:指唤起受传者主义、引起他们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反应,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
90. 现场理论:也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
91. 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92. 一面提示: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的传播技巧,称为一面提示。
93. 免疫效果:拉姆斯丁等人认为,由于包含着相反的观点的“说明”,“两面提示”就像是先接种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
94.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95. 自信心假说:贾尼斯认为在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高;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低。
96. 说服性传播: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
97. 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98. 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99. 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100. 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任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任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成为“休眠效果”。
101. 两面提示: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游离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乙方的观点或不利于与自己的传播技巧,成为两面提示。
102. 恐惧诉求:就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的说服方法。
103. 个人的可说服性:在传播效果中,容易活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称为个人的可说服性。
104. 议程设置功能:美国的传播学者M E 麦库姆斯和D L 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共识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这种功能即议程设置功能。
105. 沉默的螺旋:指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106. 培养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管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他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107. 只是沟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红狗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08. 上线效果假说:指美国传播学者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丹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109. 专题调查:指就某一特定问题或某次大规模宣传报道活动的效果进行的个案研究。
110. 文化霸权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先去人物葛兰西,提出了有名的“文化霸权”理论。它是指统治着除依赖暴力来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着在心理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权只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
111.
展开阅读全文